浅析历史教师的素养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gxg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同时,还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并付诸文字,以做积累。教材的自主开发部分,要结合地方特点,学生所喜欢的兴趣类型以及活动的可行性来做适当的开发,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与老师一起成为课程的主人。
  【关键词】教学理念 实践能力 教师素养
  
  曾有一位历史老师去外地执教公开课,讲到唐朝灿烂的诗歌文化时,学生兴趣浓厚,老师也想适当放开一些,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李白及他的诗歌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一些问题:
  李白究竟是哪里人?他一生究竟写了多少首诗?他的诗歌有什么特点?现在有他的后代吗?……
  这位老师对此根本没有心理准备,他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他根本无法接纳,与他的课堂教学设想及进展不相投。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水平就是新课程实施的水平,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却也更是一种挑战。
  一、重建新的历史课堂教学理念
  有一位临近退休的历史教师,不无伤感地说:“教书教到白头,到头来只剩下两本书,一本是教材,一本是教学参考书。”这位老教师一生都在教书育人,但却有着难解的困惑:教学就是教教材,学习就是学教参。而新的历史课程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历史教学理念组织教学。
  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也是载体,教师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真正有效的学习。课堂是课程实践、验证不断生成的地方,对于课程来说,教师最有发言权,新的历史课程留出了大量的空间和余地,教师可以自主开发,做真正的历史课程主人。
  二、树立全新的文化理念
  在历史教师队伍里,有不少老师显得满腹经纶、学识渊博,但站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仍透出一种文化内涵的缺失感。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而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才能形成。身为历史教师,要拥有一种文化的眼光,文化的涵养,文化的力量,教师这样的“一桶水”,才能满足学生对“水”的渴望。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历史本身就是纵横交织的,历史学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存在着有机联系。历史教师是在从事着一种文化的传承、积累与不断引导创新的事业,利用课堂,把经典的、优秀的、崭新的、先进的文化传承下去,让世世代代的人都能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所以,历史教师理应是一个有真正文化的教师,而不仅仅是有着单一学科的知识或单一技能的教师。
  那么,除了基础的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扎实的历史课程知识以及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了解语言方面的知识,当今世界一些尖端水平的知识等,在适当的时候可与学生一起学习比较。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多读书,与经典结伴,提升个人修养;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只有人品正、人格健全的历史教师,才能使学生形成客观、公正、全面的历史观,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历史智慧。
  三、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能力
  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专业知识,都要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中得以体现。课前我们可以做充分准备,备好知识,备好学生,备好教学方法,备好活动安排等,但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往往不一定就按照课前所设想的进行,说不定会生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观点或事件,这时就要看老师的智慧了。这些意想不到的观点或事件,或许具有创造倾向或智力价值,如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引导,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历史兴趣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进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历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素质将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和真情实感,甚至可以说,教学之成败,以语言为先。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并且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他的语言富于深刻的哲理,不仅包含了学科的内容和意义,而且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色彩。”
  作为历史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和学生倾注极大的热情,并遵循教育规律,通过教师自身健康而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借助文学作品、成语典故等,以灵活、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去真实地或近似地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能真正从历史课学习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与新课程同行,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学习无止境,发展无止境,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历史教师要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湖南衡阳市衡南二中;421002)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