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活污水也在不断增多,城市污水的处理问题已经成为环境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环境工程建设中,污水处理对于改善生活环境意义重大,城市污水的处理如果规划不当,就会严重影响城市环境。本文对环境工程中城市污水处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工程;城市污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U664.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作为环境改善项目对于城市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若规划不当,工艺方案不合理,造成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会带来重大的环境风险。污水处理厂项目本身产生的恶臭,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泥)等未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及相关的生态保护水源保护措施缺失,也会对城市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产生环境问题。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污水处理厂的布局、工艺方案、污染防治措施、生态保护措施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的。
一、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全世界第六,储存量高达28000亿立方米,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400立方米左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而且,我国国土面积较大,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在逐年下降。
另一方面,我国水污染极为严重。在国家实施重点监控的9大湖泊中,7个湖泊的水质仅为Ⅴ类甚至劣Ⅴ类。2007年,太湖、滇池、巢湖都连续爆发了大规模的蓝藻更是表明我国的水污染形势十分严重,每年由于水质污染直接引起的经济损失甚至高达500亿元。因此,推进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进步,切实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保证工厂污水的排放达标,是保证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处理城市水资源污染的困难
1、城市污染治理管线工程建设困难
一般来说城市废水的处理时需要明确的分类,也就是环保治理所说的环境分层治理方法,针对不同的废水种类要进行分类处理,在管道上就要采取网格式、分区式,对于不同的废水采取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一般生活废水可处理再使用,处理掉城市生活废水内的富营养和人畜污染后这类水源是可以再次循环使用的,但是对于一些工业废水,内部化学污染物或者重金属污染物处理工艺复杂,需要专业的化学反应处理厂进行处理,因此这类工业污水处理难度会增加,管道建设工作也更复杂。对于这类分层比较细致的网格化感到的铺设对于已经建设好的城市来讲这种改造是十分困难的,不论是在施工上还是在治理资金投入上都是一种巨大的困难,由于城市规划建设不易,网格式管道多要建造于地下,因此就需要挖开已经铺设完成投入使用的公路,因此对城市的市容市貌破坏是巨大的,此外建设这类管道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的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管道的铺设没有资金注入就无法开展管道铺设工作。
2、水体污染物的处理问题
在很多城市中水污染治理的工作分工并不明确,因为规模较小的城市只是单一的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因此就会直接导致很多废水不经过一系列处理直接注入到污水处理厂,因此这类高浓度污染的废水处理不到位,其中多种物质未经过特殊方法处理直接以处理完成的水注入到河道中,造成处理不彻底的二次污染,并且对于污水内部的污染物没有合理的处理方法,易导致接近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不合理现象。
此外对于这类污染物问题还有其它的一些问题,例如设备、技术等问题。在设备上污水处理设备有严格的分类,一定要遵照操作说明有专业的人员操作处理对应的水体污染问题,一旦处理对象混淆会造成处理效果差、设备损伤、处理不到位等现象,造成处理成本过高问题。还有废水处理运输上也需要相应合理的方案,管线的设置也要合理否则容易造成运输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的问题。
三、解决城市水体污染治理工作问题的措施
1、引进新型污染治理技术
污水处理工艺直接影响着污水处理率,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应采用产生污染物比较少的、资源利用率比较高的、城市水污染控制目标能够达到的、有利于综合利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清洁生产的量化指标包含污泥产生率、处理单位水量占地面积、自用水率以及处理单位水量能耗等,其中,处理单位水量能耗包括燃煤、蒸汽、电或燃气燃油等。目前,活性泥污染法是城市污水处理主要工艺,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有机负荷,运行费以及能量消耗也不高,因此,几年内污水处理应用活性泥污染法不会有较大变。但是,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寻求资金耗费少、资源消耗低的处理工艺,我们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城市发展状况出发积极探索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
2、扩大融资规模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因此需要突破原有的政府资金占主导地位的融资模式,面向市场采用先进的运营管理模式,积极扩展融资渠道。例如BOT模式、TOT模式、托管运营模式等,实现融资主体、方式的多元化,积极利用外国资本与外国先进运营管理经验,开辟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新局面。
3、提倡环境可再生化治理方法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污水再生效率,不仅可以节约淡水资源,还可以有效利用再生污水的使用促进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再生效率,稳步发展三级处理工艺,其次,有效拓宽再生水的利用渠道,可以将再生水根据品质用于城市建设规划用水,也可以根据品质将再生水用于工农业生产用水,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污水再生效率。
四、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藝的发展方向
1、MSBR工艺
MSBR(改良型SBR)工艺是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污水处理工艺,在系统的可靠性、土建工程量、总装机容量、节能、降低运行成本和节约用地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MSBR系统的运行原理如下:污水进入厌氧池,回流活性污泥中的聚磷菌在此进行充分放磷,然后混合液进入缺氧池进行反硝化。反硝化后的污水进入好氧池,有机物被好氧降解、活性污泥充分吸磷后再进入起沉淀作用的SBR池,澄清后污水排放。此时另一边的SBR在1.5Q回流量的条件下进行反硝化、硝化,或进行静置预沉。回流污泥首先进入浓缩池进行浓缩,上清液直接进入好氧池,而浓缩污泥则进入缺氧池。
2、污水的回用
城市污水处理应考虑与污水资源化目标相结,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的回用可以作为城市第二水资源.回用于工业及市政清扫绿化,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考虑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时,宜同步规划污水回用工程的建设。在进行污水回用工程评价时.需分对回用的污水用途做出分析,探究污水回用的可行性,并预测在污水回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环境问题。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回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大致可分为农业用水(包括林、牧、渔业).城市杂用水、工业用水、环境用水和补充水源水。当作为农业用水、环境用水和补充水源水时,应对可能产生的地面水、地下水、土壤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作进一步的分析。
结束语
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作为一种公共工程,应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论证其规划建设的合理性,防止项目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和带来的环境真正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我们要不断提高和完善污水处技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研究开发出行之有效的工艺技术,以利于有效地进行污水处理,达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的目地。
参考文献
[1]邵立荣,冯素敏,杨景亮,中小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综合评价现状分析[J].河北工业科技,2010,(6)
[2]国家环保总局,水污染防治及城市污水资源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3]杜彬,侯宏良,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04)。
[4]王连山,刘之烨,陈永飞,城市污水处理中的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5)
关键词:环境工程;城市污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U664.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作为环境改善项目对于城市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若规划不当,工艺方案不合理,造成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会带来重大的环境风险。污水处理厂项目本身产生的恶臭,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泥)等未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及相关的生态保护水源保护措施缺失,也会对城市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产生环境问题。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污水处理厂的布局、工艺方案、污染防治措施、生态保护措施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的。
一、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全世界第六,储存量高达28000亿立方米,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400立方米左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而且,我国国土面积较大,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在逐年下降。
另一方面,我国水污染极为严重。在国家实施重点监控的9大湖泊中,7个湖泊的水质仅为Ⅴ类甚至劣Ⅴ类。2007年,太湖、滇池、巢湖都连续爆发了大规模的蓝藻更是表明我国的水污染形势十分严重,每年由于水质污染直接引起的经济损失甚至高达500亿元。因此,推进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进步,切实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保证工厂污水的排放达标,是保证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处理城市水资源污染的困难
1、城市污染治理管线工程建设困难
一般来说城市废水的处理时需要明确的分类,也就是环保治理所说的环境分层治理方法,针对不同的废水种类要进行分类处理,在管道上就要采取网格式、分区式,对于不同的废水采取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一般生活废水可处理再使用,处理掉城市生活废水内的富营养和人畜污染后这类水源是可以再次循环使用的,但是对于一些工业废水,内部化学污染物或者重金属污染物处理工艺复杂,需要专业的化学反应处理厂进行处理,因此这类工业污水处理难度会增加,管道建设工作也更复杂。对于这类分层比较细致的网格化感到的铺设对于已经建设好的城市来讲这种改造是十分困难的,不论是在施工上还是在治理资金投入上都是一种巨大的困难,由于城市规划建设不易,网格式管道多要建造于地下,因此就需要挖开已经铺设完成投入使用的公路,因此对城市的市容市貌破坏是巨大的,此外建设这类管道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的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管道的铺设没有资金注入就无法开展管道铺设工作。
2、水体污染物的处理问题
在很多城市中水污染治理的工作分工并不明确,因为规模较小的城市只是单一的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因此就会直接导致很多废水不经过一系列处理直接注入到污水处理厂,因此这类高浓度污染的废水处理不到位,其中多种物质未经过特殊方法处理直接以处理完成的水注入到河道中,造成处理不彻底的二次污染,并且对于污水内部的污染物没有合理的处理方法,易导致接近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不合理现象。
此外对于这类污染物问题还有其它的一些问题,例如设备、技术等问题。在设备上污水处理设备有严格的分类,一定要遵照操作说明有专业的人员操作处理对应的水体污染问题,一旦处理对象混淆会造成处理效果差、设备损伤、处理不到位等现象,造成处理成本过高问题。还有废水处理运输上也需要相应合理的方案,管线的设置也要合理否则容易造成运输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的问题。
三、解决城市水体污染治理工作问题的措施
1、引进新型污染治理技术
污水处理工艺直接影响着污水处理率,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应采用产生污染物比较少的、资源利用率比较高的、城市水污染控制目标能够达到的、有利于综合利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清洁生产的量化指标包含污泥产生率、处理单位水量占地面积、自用水率以及处理单位水量能耗等,其中,处理单位水量能耗包括燃煤、蒸汽、电或燃气燃油等。目前,活性泥污染法是城市污水处理主要工艺,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有机负荷,运行费以及能量消耗也不高,因此,几年内污水处理应用活性泥污染法不会有较大变。但是,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寻求资金耗费少、资源消耗低的处理工艺,我们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城市发展状况出发积极探索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
2、扩大融资规模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因此需要突破原有的政府资金占主导地位的融资模式,面向市场采用先进的运营管理模式,积极扩展融资渠道。例如BOT模式、TOT模式、托管运营模式等,实现融资主体、方式的多元化,积极利用外国资本与外国先进运营管理经验,开辟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新局面。
3、提倡环境可再生化治理方法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污水再生效率,不仅可以节约淡水资源,还可以有效利用再生污水的使用促进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再生效率,稳步发展三级处理工艺,其次,有效拓宽再生水的利用渠道,可以将再生水根据品质用于城市建设规划用水,也可以根据品质将再生水用于工农业生产用水,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污水再生效率。
四、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藝的发展方向
1、MSBR工艺
MSBR(改良型SBR)工艺是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污水处理工艺,在系统的可靠性、土建工程量、总装机容量、节能、降低运行成本和节约用地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MSBR系统的运行原理如下:污水进入厌氧池,回流活性污泥中的聚磷菌在此进行充分放磷,然后混合液进入缺氧池进行反硝化。反硝化后的污水进入好氧池,有机物被好氧降解、活性污泥充分吸磷后再进入起沉淀作用的SBR池,澄清后污水排放。此时另一边的SBR在1.5Q回流量的条件下进行反硝化、硝化,或进行静置预沉。回流污泥首先进入浓缩池进行浓缩,上清液直接进入好氧池,而浓缩污泥则进入缺氧池。
2、污水的回用
城市污水处理应考虑与污水资源化目标相结,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的回用可以作为城市第二水资源.回用于工业及市政清扫绿化,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考虑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时,宜同步规划污水回用工程的建设。在进行污水回用工程评价时.需分对回用的污水用途做出分析,探究污水回用的可行性,并预测在污水回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环境问题。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回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大致可分为农业用水(包括林、牧、渔业).城市杂用水、工业用水、环境用水和补充水源水。当作为农业用水、环境用水和补充水源水时,应对可能产生的地面水、地下水、土壤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作进一步的分析。
结束语
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作为一种公共工程,应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论证其规划建设的合理性,防止项目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和带来的环境真正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我们要不断提高和完善污水处技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研究开发出行之有效的工艺技术,以利于有效地进行污水处理,达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的目地。
参考文献
[1]邵立荣,冯素敏,杨景亮,中小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综合评价现状分析[J].河北工业科技,2010,(6)
[2]国家环保总局,水污染防治及城市污水资源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3]杜彬,侯宏良,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04)。
[4]王连山,刘之烨,陈永飞,城市污水处理中的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