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贵在落实。使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成为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更多实惠、享受更多发展成果的过程。
如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在为谁、靠谁发展的问题上,有些地方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本质与核心。
以人为本这个哲学命题蕴含着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发展的动力是人民、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因此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的鲜明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的问题。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动力是什么?仍然需要以人民为本,即以人为本。这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集中体现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只有以人民为本,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实践中却出现了某些偏离现象:一是片面追求GDP,为了个人的政绩、升迁,或竭泽而渔,或污染环境,牺牲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由此,以人为本便异化为以个人利益为本。二是以少数人利益为本,为了单位、部门、地区或者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不惜牺牲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比如,有的地方党委在项目决策上就出现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选项,以浪费资源为代价追求短期效益,以牺牲整体利益换取地方利益等情况。
2.在怎么发展的问题上,面临着如何结合实际拓展发展思路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我们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协调发展就是强调“五个统筹”,就是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协调发展不是齐步走,也不是没有重点的发展,而是指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实现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然而,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有的地方没有真正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去开展工作。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仍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这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与长远发展。
二、制约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原因
一是历史与现实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由于不少地方底子薄、经济发展滞后,过去强调发展时,更多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受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不少干部还是习惯于用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抓发展。推进科学发展,对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需要领导干部从思想观念方面不断适应,从实践锻炼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切实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而这种适应和努力都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不现实的。
二是认识和能力方面的因素。有些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对中央提出的这一新的发展理念,虽然是坚决支持和拥护,但在贯彻执行中,有的认为所在地方经济总量少、困难多,要解决问题,还是要靠增长速度来支撑,因而强调快的一面较多,强调又好又快不够;强调经济发展的较多,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够;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干部则认为,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主要是针对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当务之急还是要抓紧把经济搞上去,解决“吃饭财政”问题,等等。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实效性。此外,有的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认真学习不够,有的虽然学了,但不善于联系实际,不善于总结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如此等等,都直接影响了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比较重视把握发展机遇,而把握发展规律的能力偏弱;比较重视加快经济发展,但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偏弱;比较重视推动单方面发展,而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偏弱;比较重视抓阶段性发展,而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偏弱;比较重视调动组织和人才资源促发展,而集聚群众力量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偏弱。
三是价值取向方面的因素。价值取向决定行为取向,人生观、价值观决定政绩观,政绩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不足,有些与不正确的政绩观有关。有些领导干部没有搞清楚“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等问题。有的领导干部把追求政绩看作是地方行为,强调对本地负责的多,强调对大局负责的少;有的领导干部在追求政绩过程中,考虑眼前利益的多,而不是用更多的精力考虑长远发展,考虑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极少数领导干部在追求政绩过程中掺杂个人私念,追求个人政绩的意识较强,缺乏为人民群众创造政绩的意识。
四是制度机制方面的因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已逐步成为共识,但还未上升为法规方面的内容,对提高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能力的要求缺乏刚性,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决策机制还不够健全。虽然出台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但评价领导干部推进科学发展的成效机制还要进一步健全,增强其针对性和操作性,等等。
三、坚持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愈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愈自觉愈坚定。因此,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为全党同志所掌握,并真正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与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只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才能把握贯穿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根本上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贵在落实。要使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成为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更多实惠、享受更多发展成果的过程。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确保实现科学发展。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的本领,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环节,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坚持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进一步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
3.坚持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制度、体制和机制。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涉及各个方面的工作,关键的一条,还是要完善制度、体制和机制。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改革的精神,用改革的办法,进一步推进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通过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加快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认真考虑各项政策措施是否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衡量各项工作的尺度。同时,还要完善监督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
4.坚持和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为人民谋福利为旨归;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基于人民利益的立场从政策层面作出的科学决策。人民的利益是评价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效果的最高标准。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能否得到切实落实的惟一尺度。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衡量一切决策和实践,才能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江永县委党校)
如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在为谁、靠谁发展的问题上,有些地方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本质与核心。
以人为本这个哲学命题蕴含着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发展的动力是人民、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因此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的鲜明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的问题。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动力是什么?仍然需要以人民为本,即以人为本。这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集中体现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只有以人民为本,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实践中却出现了某些偏离现象:一是片面追求GDP,为了个人的政绩、升迁,或竭泽而渔,或污染环境,牺牲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由此,以人为本便异化为以个人利益为本。二是以少数人利益为本,为了单位、部门、地区或者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不惜牺牲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比如,有的地方党委在项目决策上就出现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选项,以浪费资源为代价追求短期效益,以牺牲整体利益换取地方利益等情况。
2.在怎么发展的问题上,面临着如何结合实际拓展发展思路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我们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协调发展就是强调“五个统筹”,就是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协调发展不是齐步走,也不是没有重点的发展,而是指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实现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然而,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有的地方没有真正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去开展工作。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仍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这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与长远发展。
二、制约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原因
一是历史与现实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由于不少地方底子薄、经济发展滞后,过去强调发展时,更多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受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不少干部还是习惯于用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抓发展。推进科学发展,对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需要领导干部从思想观念方面不断适应,从实践锻炼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切实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而这种适应和努力都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不现实的。
二是认识和能力方面的因素。有些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对中央提出的这一新的发展理念,虽然是坚决支持和拥护,但在贯彻执行中,有的认为所在地方经济总量少、困难多,要解决问题,还是要靠增长速度来支撑,因而强调快的一面较多,强调又好又快不够;强调经济发展的较多,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够;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干部则认为,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主要是针对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当务之急还是要抓紧把经济搞上去,解决“吃饭财政”问题,等等。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实效性。此外,有的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认真学习不够,有的虽然学了,但不善于联系实际,不善于总结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如此等等,都直接影响了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比较重视把握发展机遇,而把握发展规律的能力偏弱;比较重视加快经济发展,但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偏弱;比较重视推动单方面发展,而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偏弱;比较重视抓阶段性发展,而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偏弱;比较重视调动组织和人才资源促发展,而集聚群众力量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偏弱。
三是价值取向方面的因素。价值取向决定行为取向,人生观、价值观决定政绩观,政绩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不足,有些与不正确的政绩观有关。有些领导干部没有搞清楚“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等问题。有的领导干部把追求政绩看作是地方行为,强调对本地负责的多,强调对大局负责的少;有的领导干部在追求政绩过程中,考虑眼前利益的多,而不是用更多的精力考虑长远发展,考虑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极少数领导干部在追求政绩过程中掺杂个人私念,追求个人政绩的意识较强,缺乏为人民群众创造政绩的意识。
四是制度机制方面的因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已逐步成为共识,但还未上升为法规方面的内容,对提高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能力的要求缺乏刚性,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决策机制还不够健全。虽然出台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但评价领导干部推进科学发展的成效机制还要进一步健全,增强其针对性和操作性,等等。
三、坚持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愈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愈自觉愈坚定。因此,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为全党同志所掌握,并真正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与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只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才能把握贯穿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根本上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贵在落实。要使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成为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更多实惠、享受更多发展成果的过程。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确保实现科学发展。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的本领,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环节,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坚持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进一步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
3.坚持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制度、体制和机制。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涉及各个方面的工作,关键的一条,还是要完善制度、体制和机制。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改革的精神,用改革的办法,进一步推进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通过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加快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认真考虑各项政策措施是否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衡量各项工作的尺度。同时,还要完善监督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
4.坚持和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为人民谋福利为旨归;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基于人民利益的立场从政策层面作出的科学决策。人民的利益是评价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效果的最高标准。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能否得到切实落实的惟一尺度。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衡量一切决策和实践,才能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江永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