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需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错在哪或者别人错在哪,从中汲取教训,才能不断提高。因此,考生利用假期进行“自主诊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诊断,找出出错的原因、知识的漏洞、方法的误区等,及时纠正、补充、改进,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完善知识结构,才能保证学习效率的提高,方可扭转分数乾坤。
“自主诊断”可从以下方向入手:
1.解题障碍
①找出做错的题的出错原因。②对那些答题过程不顺畅、出现障碍的题,要记下解题突破口或者关键词。③记下特殊的、易错的现象、方程式、分子式、知识规律等。④总结解题模板和解题感悟。考生不妨把做过的练习和试卷拿出来,进行以上总结,另取笔记本或者直接在试题旁的空白处做记录。今后在做题中也需注意同步做记录。
例1 某透明溶液里只可能存在下表中的离子,该溶液能跟金属铝反应放出氢气。依据反应后铝元素存在的形式,判断原溶液里离子大量存在的情况:
阳离子 Mg2+、Fe3+、Ba2+、H+、Ag+
阴离子 SO、CO、OH-、Cl-、NO
(1)当生成Al3+且有金属铝剩余时,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可能存在的离子是 。
(2)当生成AlO且有金属铝剩余时,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可能存在的离子是 。
错误答案:(1)Cl- 、NO Mg2+、Ba2+
(2)Ba2+ Cl-、NO
障碍诊断:本题存在审题错误。①“透明溶液与无色溶液”混淆。透明溶液可能是无色溶液,也可能是有色溶液。审题时将透明溶液等同为无色溶液,错误地排除了Fe3+的存在。②“原溶液中离子大量共存”与“反应后溶液中离子大量共存”混淆。本题是要推断原溶液(即反应前溶液)中离子的存在情况,而不是加入铝之后溶液离子的存在情况。③忽视了任何溶液都呈中性(阳离子与阴离子必须同时存在)。
解析:(1)加入铝生成铝盐,说明原溶液中含有大量H+,而能与H+反应的阴离子SO、CO、OH-则不能大量共存;又因为H+与NO共存时相当于稀硝酸,表现强氧化性,会与铝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Al(NO3)3、NO和H2O,而不产生H2,排除了NO;阴离子只有Cl-,而Ag+与Cl-不能大量共存,所以可以排除Ag+;由于Fe3+的氧化性比H+强,铝优先与Fe3+反应,当Fe3+完全反应生成Fe2+后,剩余的铝方与H+反应,产生氢气,所以无论Fe3+是否存在,一定会产生氢气。总结可知,不能判断Ba2+、Fe3+、Mg2+是否存在。(2)加入铝产生氢气,生成偏铝酸盐,说明原溶液一定存在大量的OH-,则与OH-反应的离子Mg2+、Fe3+、H+、Ag+不能大量存在;阳离子中只有Ba2+存在,则与Ba2+离子反应的SO、CO离子不能大量存在;无法判断Cl-、NO是否存在。
【答案】(1)H+、Cl- Fe3+、Mg2+、Ba2+
(2) Ba2+、OH- Cl-、NO
2.知识漏洞
知识漏洞是解题存在困难的主要原因。由于教材知识细而广,教材之外有延伸,考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知识盲点,要及时发现,及时补充巩固。如:
(1)复习深度不够,对教材知识掌握不到位。这是知识漏洞的主要方面。
(2)教材延伸知识。例如,判断“无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是否正确时,考生会受教材中多数化合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误导,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实际上,教材延伸知识“SO2+Na2O2 Na2SO4”说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3)教材边角知识。例如,欲除去AgNO3溶液中少量的Ag2CO3时,考生很容易与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碳酸钠进行类比,误用Ag2CO3 + Ca(NO3)2 2AgNO3+CaCO3↓原理答题。但由于Ag2CO3难溶于水,而盐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两种盐都可溶,考生常忽略这一点而出错。
(4)教材中没有直接出现的知识规律。例如,Na2O2与H2O、CO2反应,Si、Al与NaOH溶液反应等的电子转移数目以及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中需要分步探究其反应本质,教材中没有直接的解释。要补充这些知识,需要考生在课堂上注意老师的讲解或者在平时做题、阅读中总结。
3.方法误用
高考限时考试,技巧就代表分数。同一道题,可能由多种途径得出正确答案,选择合适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解题效率,还可以减少错误,提高得分率。
解题方法有:(1)筛选(或排除)法。抓住题目条件或明显信息,先跳跃式确定容易判断的选项。(2)推算法。将计算问题转化成推理加计算问题,减轻计算负担。(3)终态分析法。对于复杂的问题,可以淡化过程,抓住始态和终态存在的物质进行分析。(4)常用技巧:守恒法、差量法、极端假设法、分类讨论法、关系式法、一边倒法、三态法等。
考生看到题目,不能埋头就做,要先冷静审视分析,如画出图像或流程图,挖掘隐含条件,想想是否能用简便的方法解题。
例2 25℃和101 kPa时,乙烷、乙炔和丙烯组成的混合烃32 mL,与过量氧气混合并完全燃烧,除去水蒸气,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气体总体积缩小了72 mL,原混合烃中乙炔的体积分数为( )
A. 25% B. 50% C. 75% D.无法计算
方法诊断:常规方法是代数法,即设混合气体中乙烷、乙烷的体积分别为x、y,列方程组求解,不仅耗时多,而且易出错,在缺数据条件下还会无法直接计算。
本题由三种气体组成混合气体,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内在规律,可采用巧妙的方法处理:
2C2H6+7O24CO2+6H2O(l),△V
2 5
2C2H2+5O24CO2+2H2O(l),△V
2 3
2C3H6+9O26CO2+6H2O(l),△V
2 5
从体积变化量看,等体积的乙烷和丙烯完全燃烧,气体体积减小量相等,可用整体法。将乙烷和丙烯作为整体,设乙炔体积为a,乙烷和丙烯总体积为(32-a)mL,根据体积差有1.5a+2.5(32-a)= 72 mL,a = 8 mL, 则原混合气体中乙炔气体分数为 8 mL/32 mL = 0.25。
【答案】A
“自主诊断”可从以下方向入手:
1.解题障碍
①找出做错的题的出错原因。②对那些答题过程不顺畅、出现障碍的题,要记下解题突破口或者关键词。③记下特殊的、易错的现象、方程式、分子式、知识规律等。④总结解题模板和解题感悟。考生不妨把做过的练习和试卷拿出来,进行以上总结,另取笔记本或者直接在试题旁的空白处做记录。今后在做题中也需注意同步做记录。
例1 某透明溶液里只可能存在下表中的离子,该溶液能跟金属铝反应放出氢气。依据反应后铝元素存在的形式,判断原溶液里离子大量存在的情况:
阳离子 Mg2+、Fe3+、Ba2+、H+、Ag+
阴离子 SO、CO、OH-、Cl-、NO
(1)当生成Al3+且有金属铝剩余时,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可能存在的离子是 。
(2)当生成AlO且有金属铝剩余时,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可能存在的离子是 。
错误答案:(1)Cl- 、NO Mg2+、Ba2+
(2)Ba2+ Cl-、NO
障碍诊断:本题存在审题错误。①“透明溶液与无色溶液”混淆。透明溶液可能是无色溶液,也可能是有色溶液。审题时将透明溶液等同为无色溶液,错误地排除了Fe3+的存在。②“原溶液中离子大量共存”与“反应后溶液中离子大量共存”混淆。本题是要推断原溶液(即反应前溶液)中离子的存在情况,而不是加入铝之后溶液离子的存在情况。③忽视了任何溶液都呈中性(阳离子与阴离子必须同时存在)。
解析:(1)加入铝生成铝盐,说明原溶液中含有大量H+,而能与H+反应的阴离子SO、CO、OH-则不能大量共存;又因为H+与NO共存时相当于稀硝酸,表现强氧化性,会与铝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Al(NO3)3、NO和H2O,而不产生H2,排除了NO;阴离子只有Cl-,而Ag+与Cl-不能大量共存,所以可以排除Ag+;由于Fe3+的氧化性比H+强,铝优先与Fe3+反应,当Fe3+完全反应生成Fe2+后,剩余的铝方与H+反应,产生氢气,所以无论Fe3+是否存在,一定会产生氢气。总结可知,不能判断Ba2+、Fe3+、Mg2+是否存在。(2)加入铝产生氢气,生成偏铝酸盐,说明原溶液一定存在大量的OH-,则与OH-反应的离子Mg2+、Fe3+、H+、Ag+不能大量存在;阳离子中只有Ba2+存在,则与Ba2+离子反应的SO、CO离子不能大量存在;无法判断Cl-、NO是否存在。
【答案】(1)H+、Cl- Fe3+、Mg2+、Ba2+
(2) Ba2+、OH- Cl-、NO
2.知识漏洞
知识漏洞是解题存在困难的主要原因。由于教材知识细而广,教材之外有延伸,考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知识盲点,要及时发现,及时补充巩固。如:
(1)复习深度不够,对教材知识掌握不到位。这是知识漏洞的主要方面。
(2)教材延伸知识。例如,判断“无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是否正确时,考生会受教材中多数化合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误导,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实际上,教材延伸知识“SO2+Na2O2 Na2SO4”说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3)教材边角知识。例如,欲除去AgNO3溶液中少量的Ag2CO3时,考生很容易与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碳酸钠进行类比,误用Ag2CO3 + Ca(NO3)2 2AgNO3+CaCO3↓原理答题。但由于Ag2CO3难溶于水,而盐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两种盐都可溶,考生常忽略这一点而出错。
(4)教材中没有直接出现的知识规律。例如,Na2O2与H2O、CO2反应,Si、Al与NaOH溶液反应等的电子转移数目以及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中需要分步探究其反应本质,教材中没有直接的解释。要补充这些知识,需要考生在课堂上注意老师的讲解或者在平时做题、阅读中总结。
3.方法误用
高考限时考试,技巧就代表分数。同一道题,可能由多种途径得出正确答案,选择合适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解题效率,还可以减少错误,提高得分率。
解题方法有:(1)筛选(或排除)法。抓住题目条件或明显信息,先跳跃式确定容易判断的选项。(2)推算法。将计算问题转化成推理加计算问题,减轻计算负担。(3)终态分析法。对于复杂的问题,可以淡化过程,抓住始态和终态存在的物质进行分析。(4)常用技巧:守恒法、差量法、极端假设法、分类讨论法、关系式法、一边倒法、三态法等。
考生看到题目,不能埋头就做,要先冷静审视分析,如画出图像或流程图,挖掘隐含条件,想想是否能用简便的方法解题。
例2 25℃和101 kPa时,乙烷、乙炔和丙烯组成的混合烃32 mL,与过量氧气混合并完全燃烧,除去水蒸气,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气体总体积缩小了72 mL,原混合烃中乙炔的体积分数为( )
A. 25% B. 50% C. 75% D.无法计算
方法诊断:常规方法是代数法,即设混合气体中乙烷、乙烷的体积分别为x、y,列方程组求解,不仅耗时多,而且易出错,在缺数据条件下还会无法直接计算。
本题由三种气体组成混合气体,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内在规律,可采用巧妙的方法处理:
2C2H6+7O24CO2+6H2O(l),△V
2 5
2C2H2+5O24CO2+2H2O(l),△V
2 3
2C3H6+9O26CO2+6H2O(l),△V
2 5
从体积变化量看,等体积的乙烷和丙烯完全燃烧,气体体积减小量相等,可用整体法。将乙烷和丙烯作为整体,设乙炔体积为a,乙烷和丙烯总体积为(32-a)mL,根据体积差有1.5a+2.5(32-a)= 72 mL,a = 8 mL, 则原混合气体中乙炔气体分数为 8 mL/32 mL = 0.25。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