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拓宽专业设置的重点发展方向,创建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以学校培养为基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构建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模具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
笔者所在的开封市技师学院自2006年在工具钳工专业的基础上开始设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目前培养层次有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构建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以学校培养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抓手”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多种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适应一体化教学要求的一体化教学团队,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完善实训设备投入,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完善校外生产实训培养模式,取得了突出效果。
一、创建“n 0.5 0.5”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确保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首先组织专业教师对相关模具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开展深入调研。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了解企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和对岗位职业技能的要求。在对调研信息进行合理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企业调研报告,制作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调查分析表,进而制订出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企业专家意见和建议,制定出“以学校培养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抓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n 0.5 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n是指学生根据学习层次不同在校通过2~3年时间完成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第一个0.5是指第4或5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在企业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个0.5是指最后一个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综合职业素质。
二、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校企间交流研讨和调研,对模具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职业人才标准、职业能力要求等方面获得充分的认知。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优势,参与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置与企业实践相衔接的实训教学模块,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同企业共同制订完成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块、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
通过清晰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两个平行并列体系,我们制定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充分体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完善一体化教室建设,实现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进行一体化实训教室的建设,实现各模块教学任务的一体化教学。一体化实训教室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建设模具设计及三维造型技术实训教室,保证了Mastercam课程教学、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仿真加工等课程的教学。二是建设精密检测技术实训教室,实现精密测量技术的场景教学。三是建设电加工实训教室,保证电加工教学模块的顺利开展。四是建设金工实训教室,满足铣床加工、磨床加工实训的岗位教学要求。五是建设模具钳工综合技能实训教室,突出学生模具制造能力方面的综合训练能力的培养。
四、 外引内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对内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专业进修和企业实践锻炼,开展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实训技能专项培训和讲座,组织开展三维设计软件使用与开发、精密检测与逆向工程、电切削加工、模具零件表面抛研加工、激光焊接技术等专项技术培训。对外从企业引进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从高校引进青年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五、 建立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按照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双向互动的原则,对合作企业加以遴选,同优秀企业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校企合作年会,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等模式,推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做的统一。加强对校企合作运行情况的督导与管理,根据学校教学进度与企业用工的要求,制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与质量评估方案、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学生下厂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指导校企合作健康开展。
总之,经过八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已列入学院重点扶持和发展专业之一,2010年入选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本专业有两名学生分别入选第42届和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塑料模具专业全国选拔赛国家集训队。
参考文献:
[1]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开封市技师学院)
关键词:模具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
笔者所在的开封市技师学院自2006年在工具钳工专业的基础上开始设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目前培养层次有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构建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以学校培养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抓手”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多种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适应一体化教学要求的一体化教学团队,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完善实训设备投入,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完善校外生产实训培养模式,取得了突出效果。
一、创建“n 0.5 0.5”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确保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首先组织专业教师对相关模具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开展深入调研。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了解企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和对岗位职业技能的要求。在对调研信息进行合理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企业调研报告,制作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调查分析表,进而制订出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企业专家意见和建议,制定出“以学校培养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抓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n 0.5 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n是指学生根据学习层次不同在校通过2~3年时间完成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第一个0.5是指第4或5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在企业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个0.5是指最后一个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综合职业素质。
二、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校企间交流研讨和调研,对模具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职业人才标准、职业能力要求等方面获得充分的认知。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优势,参与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置与企业实践相衔接的实训教学模块,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同企业共同制订完成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块、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
通过清晰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两个平行并列体系,我们制定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充分体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完善一体化教室建设,实现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进行一体化实训教室的建设,实现各模块教学任务的一体化教学。一体化实训教室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建设模具设计及三维造型技术实训教室,保证了Mastercam课程教学、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仿真加工等课程的教学。二是建设精密检测技术实训教室,实现精密测量技术的场景教学。三是建设电加工实训教室,保证电加工教学模块的顺利开展。四是建设金工实训教室,满足铣床加工、磨床加工实训的岗位教学要求。五是建设模具钳工综合技能实训教室,突出学生模具制造能力方面的综合训练能力的培养。
四、 外引内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对内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专业进修和企业实践锻炼,开展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实训技能专项培训和讲座,组织开展三维设计软件使用与开发、精密检测与逆向工程、电切削加工、模具零件表面抛研加工、激光焊接技术等专项技术培训。对外从企业引进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从高校引进青年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五、 建立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按照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双向互动的原则,对合作企业加以遴选,同优秀企业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校企合作年会,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等模式,推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做的统一。加强对校企合作运行情况的督导与管理,根据学校教学进度与企业用工的要求,制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与质量评估方案、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学生下厂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指导校企合作健康开展。
总之,经过八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已列入学院重点扶持和发展专业之一,2010年入选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本专业有两名学生分别入选第42届和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塑料模具专业全国选拔赛国家集训队。
参考文献:
[1]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开封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