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80年中,美国政府对花旗累计实施了不是一次、两次,而是至少四次营救。在此前的营救中,这家银行均得以复生并再次发达。
正如马克·吐温的名言所说:无论何时,历史都不会重复,但却押韵。在金融世界中,或许已经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比花旗集团更适合这个比喻。
曾经起落
上世纪20年代,这家当时叫做“国家城市银行”的机构开始在全国开设机构,鼓励萌芽的中产阶级投资股票和债券。由于只需要很少的钱——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每笔交易只需要付出10%的交易成本——投资者们蜂拥进股票市场。时任该行执行长的查尔斯·
米切尔在这一时期人为对销售进行了刺激。他的绰号是“阳光查理”。
随后就是1929年的大萧条。在崩溃之后被安上“银匪”绰号的花旗CEO查尔斯·米切尔先生在国会面前忏悔自己“太想放贷,太想击败竞争对手,太想把按揭利率削减到一个鼓励过分交易的水平上”。
50年过去了,这次已经更名为花旗的这家银行因为拉丁美洲局势的恶化而让自己在发展中国家的巨量贷款遇到了麻烦。联邦政府薄弱的资本和账户要求让大型美国银行从这次危机中逃生。然而,在1990年代早期,由于虚弱的经济和在商业不动产方面的损失,加上在拉美又一次遇到麻烦,这家银行再次陷入不稳定状态。
由于得到一位沙特阿拉伯王子的注资,以及时任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赐予的礼物,花旗再次从危机中逃生了。格林斯潘先生把利率限定在一个异乎寻常的低水平,这允许花旗和其它陷入麻烦的银行廉价借款,并以更高的利率向消费者放贷。
到1998年,花旗不仅重新站立起来,而且愿意采取更有侵略性的姿态。在其执行官约翰·里德的指挥下,花旗同意与傲慢的交易大王桑福德·威尔管理的保险、经纪和投行服务企业旅行者集团兼并。在这次历史性的兼并之后,一个资产高达7000亿美元,名为花旗集团的庞然大物被建立起来。
“所有人都是NO.1”,为了维持与前同事的关系,一位要求匿名的前高管表示。“你是全世界羡慕的对象。那是一家无比强大的机构”。到2003年,花旗集团年利润几乎达到180亿美元。不过,正当金钱滚滚而来的时候,由于人事动荡、丑闻不断以及管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难度,令人心情愉快的盈利增长开始趋于平缓。
威尔先生的长期密友和法定继承人杰
米·戴蒙在合并八个月后被驱逐。(他现在管理摩根大通,这家银行尽管也在金融危机中风雨飘摇,但境遇远比花旗、好的多。)一批顶级天才随着戴蒙先生被逐而离去;在2007年金融危机开始后,这一势头愈加明显。
例如,在过去十年中,花旗集团经历了四任执行官,六任财务官,七任消费银行业负责人,以及八位投行总裁。
两相比较之下,美洲银行同期只经历了两任执行官,四任财务官,一任首席运营官——尽管相对的人事稳定并没有让后者在这次危机中少犯错误或者少受折磨。
停不住脚的垂死巨人
在这家银行的名誉被一系列金融丑闻败坏之后,威尔先生宣布将在2003年,也就是他的执行官任期届满之后退休,他把权杖交给自己的长期法律顾问查尔斯·普林斯三世,此人曾引导这家公司穿过了各种法律和管理危机,但从未运作过一家主要金融机构。对此查尔斯先生没有做出评论。
在普林斯先生领导下,交易仍在不断发生,但这家银行的无数部门从未被真正有效的粘合在一起。他在位的3年半里,花旗集团买入了5家大型按揭贷款者或贷款服务商,以及4家信用卡出借者或证券投资组合。这种疯狂的并购行为规模无疑会越来越大,结果导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要求该行从2005年春到2006年之间停止并购交易12个月。这项禁令出台的原因是海外管理者抱怨花旗的风险管理越来越危险的放松。
尽管偶尔遭到管理者的抑制,但花旗集团在2005到2007年间仍然不断把资产气球从1.49万亿美元吹大到2.19万亿美元,增长达到46.9%(这个规模是花旗合并时资产负债表的三倍)。
眼下已债台高筑的花旗集团,还能从垂死经历中崛起吗?关心这个问题答案的不只是在这个曾经是全球最大银行中工作的276000名雇员,同时还有这个国家所有的纳税人。就算这家公司的股票已经从低点的1.02美元猛 升至4.09美元,就算其三季度盈利再次微升1.01亿美元,但人们仍不清楚它是否能爬出其前任由于按揭癖好而挖下的窟窿。如果花旗仍然无法走出困境,上钩的纳税人将遭到巨额损失。(摘自:《纽约时报》2009年10月31日 编译:何乐)
正如马克·吐温的名言所说:无论何时,历史都不会重复,但却押韵。在金融世界中,或许已经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比花旗集团更适合这个比喻。
曾经起落
上世纪20年代,这家当时叫做“国家城市银行”的机构开始在全国开设机构,鼓励萌芽的中产阶级投资股票和债券。由于只需要很少的钱——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每笔交易只需要付出10%的交易成本——投资者们蜂拥进股票市场。时任该行执行长的查尔斯·
米切尔在这一时期人为对销售进行了刺激。他的绰号是“阳光查理”。
随后就是1929年的大萧条。在崩溃之后被安上“银匪”绰号的花旗CEO查尔斯·米切尔先生在国会面前忏悔自己“太想放贷,太想击败竞争对手,太想把按揭利率削减到一个鼓励过分交易的水平上”。
50年过去了,这次已经更名为花旗的这家银行因为拉丁美洲局势的恶化而让自己在发展中国家的巨量贷款遇到了麻烦。联邦政府薄弱的资本和账户要求让大型美国银行从这次危机中逃生。然而,在1990年代早期,由于虚弱的经济和在商业不动产方面的损失,加上在拉美又一次遇到麻烦,这家银行再次陷入不稳定状态。
由于得到一位沙特阿拉伯王子的注资,以及时任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赐予的礼物,花旗再次从危机中逃生了。格林斯潘先生把利率限定在一个异乎寻常的低水平,这允许花旗和其它陷入麻烦的银行廉价借款,并以更高的利率向消费者放贷。
到1998年,花旗不仅重新站立起来,而且愿意采取更有侵略性的姿态。在其执行官约翰·里德的指挥下,花旗同意与傲慢的交易大王桑福德·威尔管理的保险、经纪和投行服务企业旅行者集团兼并。在这次历史性的兼并之后,一个资产高达7000亿美元,名为花旗集团的庞然大物被建立起来。
“所有人都是NO.1”,为了维持与前同事的关系,一位要求匿名的前高管表示。“你是全世界羡慕的对象。那是一家无比强大的机构”。到2003年,花旗集团年利润几乎达到180亿美元。不过,正当金钱滚滚而来的时候,由于人事动荡、丑闻不断以及管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难度,令人心情愉快的盈利增长开始趋于平缓。
威尔先生的长期密友和法定继承人杰
米·戴蒙在合并八个月后被驱逐。(他现在管理摩根大通,这家银行尽管也在金融危机中风雨飘摇,但境遇远比花旗、好的多。)一批顶级天才随着戴蒙先生被逐而离去;在2007年金融危机开始后,这一势头愈加明显。
例如,在过去十年中,花旗集团经历了四任执行官,六任财务官,七任消费银行业负责人,以及八位投行总裁。
两相比较之下,美洲银行同期只经历了两任执行官,四任财务官,一任首席运营官——尽管相对的人事稳定并没有让后者在这次危机中少犯错误或者少受折磨。
停不住脚的垂死巨人
在这家银行的名誉被一系列金融丑闻败坏之后,威尔先生宣布将在2003年,也就是他的执行官任期届满之后退休,他把权杖交给自己的长期法律顾问查尔斯·普林斯三世,此人曾引导这家公司穿过了各种法律和管理危机,但从未运作过一家主要金融机构。对此查尔斯先生没有做出评论。
在普林斯先生领导下,交易仍在不断发生,但这家银行的无数部门从未被真正有效的粘合在一起。他在位的3年半里,花旗集团买入了5家大型按揭贷款者或贷款服务商,以及4家信用卡出借者或证券投资组合。这种疯狂的并购行为规模无疑会越来越大,结果导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要求该行从2005年春到2006年之间停止并购交易12个月。这项禁令出台的原因是海外管理者抱怨花旗的风险管理越来越危险的放松。
尽管偶尔遭到管理者的抑制,但花旗集团在2005到2007年间仍然不断把资产气球从1.49万亿美元吹大到2.19万亿美元,增长达到46.9%(这个规模是花旗合并时资产负债表的三倍)。
眼下已债台高筑的花旗集团,还能从垂死经历中崛起吗?关心这个问题答案的不只是在这个曾经是全球最大银行中工作的276000名雇员,同时还有这个国家所有的纳税人。就算这家公司的股票已经从低点的1.02美元猛 升至4.09美元,就算其三季度盈利再次微升1.01亿美元,但人们仍不清楚它是否能爬出其前任由于按揭癖好而挖下的窟窿。如果花旗仍然无法走出困境,上钩的纳税人将遭到巨额损失。(摘自:《纽约时报》2009年10月31日 编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