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人生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陈晓卿,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想起两个字:舌尖。不错,这位纪录片制作者、美食专栏作家,至今让全国观众记住他的,就是2012年的那部在央视播出并引发广泛关注的《舌尖上的中国》。江湖上,陈晓卿有很多传说。比如,他的脑子里有一张现成的京城美食地图,在北京六环以内找不到吃饭的地方时,只要把地址发给他,不出5分钟,一条餐馆推荐短信就会来到身边。因对各种食物不加挑剔的热爱,且热衷搜寻平民美食,朋友戏称陈晓卿为“扫街嘴”。其实,早在十余年前,他就开始在报刊写作美食文章,《至味在人间》一书即此前文章的首度精选结集,是一个美食爱好者的十年饮啜笔记。陈晓卿将文字化作原料,以散文为碗钵,佐以故事人情之盐,把关于食物的独家记忆蒸炒煎炸而成此书。从千里之外的江湖至味到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从四面八方觅食的扫街嘴到饮食变迁的沧海桑田,从食客厨子店小二谈到饭菜与共那一人……归根结底直抵人心: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味道·酸】
  素材运用关键词:乡愁;手艺;传承;记忆中的味道
  冯广聚见到的“外商”,正是李先生。李先生特轴,几年过去了,多次回国,他还是没忘了自己喜欢的那口儿。侨办的工作人员这回下了功夫,几经辗转,带着李先生及其父母到了廊坊二条冯广聚家里。但一个伺候车床的,跟爆肚有什么关系?来人一脸的将信将疑,让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冯不禁有些技痒:“爆肚北京没人会,我这个手艺还能拿出来,给你们尝尝。”他拿起羊肉店送来的五个羊肚,凭着多年前的经验,一眼看过去,扔掉了俩,“这俩不成,只能做杂碎汤。”老冯说。结果,三个羊肚领也就出了九小块肚仁儿,下水爆了,装盘放在了客人面前。
  仨人全吃哭了。
  回忆起和李先生的初次见面,冯广聚的讲述还是那么生动。“走的时候,李先生哆里哆嗦掏钱,我一看,美元,一百的。这不行,不值。”“他说要给政府写信,恢复我们的老店。临出门,李老爷子还问我到底是不是冯家传人。我从煤箱子底下把老匾拽出来了,多少年风吹雨淋,都糟朽透了……”
  【微评论】余光中在《乡愁四韵》中所谓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所有的情感外化物,于故事中的李先生,正是面前的这碗爆肚。或许,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故乡、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无论你漂泊到哪里,或许那扇门早已残破不堪,但门上的密码锁仍然紧闭着,等待你的回来、你的唤醒。
  【味道·甜】
  素材运用关键词:亲情;温暖;最美的回忆
  常见的场景总是这样:一只猪头端庄安详地呆在热气腾腾的木盆里,我妈一只手摩挲着猪脸,另一只手捏着镊子飞速地去着猪毛;我爹则在锅灶和案板之间做折返跑,案板上各种形状的面食,在他手里一会儿就变成了甜的蚂蚱腿或是咸的焦叶子……我爹是一个乐观的形式主义者,老家过年的讲究是七个盘子八个碗,到大年夜那天,菜都上了桌,自然少不了鸡鱼肉蛋,然而,凑齐十五种往往还是比较困难。于是,我爸爸就会把一些糕点放在盘子里充数,然后一二三四地数过去,如果还不够的话,他就会返身去厨房,又端来一盘。
  父母厨艺一般,关于年夜饭的味觉记忆,即便使用洛阳铲也找不出只鳞片爪。而那一个个寒冷冬夜里,外面噼噼啪啪的鞭炮,屋内一家五口人围坐在一起的情景,今天再也难以找到。
  【微评论】蔡澜说:“世界上最极致的口味永远是妈妈的味道。”可见,美食之于我们,其实重点永远不是在“吃”上,而是在“情”上。不管是平常的亲情,还是厚重的故土情,不管是一段充满青春的回忆,还是一场念念不忘的旅行……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眷恋某种吃食的缘由。睹物思人,由物生情,这看似简单的美食却蕴藏了人间至美至纯的情意。
  【味道·苦】
  素材运用关键词:民间文化;发展;保护传统;城市名片
  吴青马上就要拆迁,吴江路小吃街也即将消失。今年的夏夜,吴江路上人头攒动,大家端着各种各样的餐具,逡巡在这条即将消失的街道上,还好,情绪稳定。当年,蔡澜为阻止香港政府取消街边食摊奔走呼号,他认为那些甜食、小吃摊档是香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局尽管采纳了他的部分建议,但还是定点清除了街边的所有摊点,只留下二十多家有一定名气的小食摊,被集中码放在高楼群中的街市(菜市场)里。这种悲怆的感觉,类似深圳“锦绣中华”里,离开了高山大川的少数民族歌手以及舞者,在玻璃房子里供游客参观,身姿和俚调只剩下木乃伊一样的文化标本意义。有一年,蔡澜来北京,陪他在街头吃羊蝎子,他说:“北京还有这样的地方,可惜香港已经没有了。”离别总是不乏感慨的,一如今天的吴江路。
  【微评论】所谓城市形象建设和草根饮食文化永远是一对天敌,陋巷中的曾经温暖的灯光必将成为我们每一代人的记忆,因为“它永远是时代潮流的loser。但这个社会里,我们往往会惊奇地发现,loser永远能找到这么多的共鸣”。美食不仅仅是吃那么简单,它是一份情感、一种文化、一个城市历史的名片与标签。所以,“发展”的真谛绝不是拆旧建新那么简单,保护好民间文化,保护好城市印象,保护好居民心心念念难以割舍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发展。
  【味道·辣】
  素材运用关键词:江湖;人间烟火;大众与小众;享受生活
  要吃到真正的江湖菜,肯定不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里,而是在乡野小店。就像北京开了无数家四川、重庆火锅连锁店,但味道永远没有办法和原产地相提并论。菜肴个性化和餐饮业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永远无法同步。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些以江湖菜扬名立万的馆子,慢慢地,江湖两个字只剩下商业意义上的招牌意味了。如果把烹饪比作江湖,我最喜欢的厨艺高人当如风清扬——背负绝学,遗世独立。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三两个知己,绝不会参加武林大会之类的有套路规则的选拔。他们做的菜永远是小众的:有性格,意气风发,绝不会考虑劳什子评委渐渐迟钝的味蕾和已经退化的牙齿。山脚下,大河边,是他们揣摩和历练武功之所,偶尔遇到知音,他们会停下手里的活计,从后院搬出一坛陈年老烧,过来跟你连干几杯,仰天长笑……那才是完整的美食体验。
  【微评论】“至味在人间”,这里的“人间”绝非钢筋水泥、熙熙攘攘的都市,而是乡野,是民间,是江湖。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好吃,更在于个性的坚守,在于不随波逐流,在于自由自在。如此,抛开商业的利益束缚,为了吃而吃,为了享受生活而研究美味,这样,才能真正地享用到最好的食物,也才能过得最为潇洒自在。
其他文献
摘要:晚年丁玲重写《杜晚香》的初衷是与新时期读者交流,写作和发表的一波三折折射出她在新时期的特殊处境和文学坚守。从莎菲到杜晚香,是丁玲“一体性”“生命结构”中的文学表达,内蕴了20世纪中国女性主体成长史和社会主义革命史的个体实践。《杜晚香》是一种“信仰写作”,是晚年丁玲重返新时期的路径和起点,是接续“左翼文学”“延安文学”的一次尝试。新启蒙主义的历史叙述征用了年轻一代的集体记忆,用“断裂性”取代了
①祖父爱牛,是因为从小就与牛打交道。对地处浙东四明山麓的小山村而言,耕牛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没有耕牛,庄稼的收成就无法保障。因为家里养了牛,孩提时的祖父,白日便天天与牛在一起。  ②我从小寄养在小山村祖父祖母家,颇能感受祖父对牛的爱怜。祖父赶牛耕田时,似乎很少吆喝,虽手握竹鞭,但那竹鞭小得似乎只能用来挠痒,且只是悬而不抽。我很是纳闷,同样的牛,何以到了祖父手里,就那般驯服了呢?  ③渐渐地,我看
元夕  万家灯火,元宵花树,千百支焰火舞起夜空璀璨的光影,如雨的星光纷纷扬扬地洒落。第一枝春风就这样摇曳,吹醒湖水静惬的梦,梳洗淡烟中那枝斜飞的柳条。依稀记起幼时的往事,山村雪夜,争放烟火的稚趣,点点滴滴,仿佛还在昨天。醒来,已是城市高楼,背影远去。诗人的酒杯滴成过往的灵感,再次与寻雅的心灵,做一次悠长而情深的对话。  宝马香车,是谁也在独自踏寻元夕的风景,绮丽的灯花火影中,千百次失落的寻觅,仅是
着落  何天朵  凡·高的《向日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金色的火焰。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浓郁的心,带来一抹光亮。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祖母怀里听故事,看着美丽的萤火虫,数着天上的繁星,做着美好的梦,心才有了着落。  (维唯摘)  山在心中  阿来  在小饭馆里喝酥油茶的时候,我从窗口看见了山的顶峰,在一道站满了金黄色桦树的山脊背后,庄重
参加一个教育培训班,培训内容是关于“课程改革”。  讲座专家打开了PPT,问大家看到了什么,大家七嘴八舌:握手。两个人在握手。专家说:“很好。下面我请老师们模仿一下这个动作——跟你身边的人握握手。注意,要尽量多握到一些,前后左右的人都不要放过。开始吧!”我们的座位是随机安排的,每个人的前后左右几乎都是陌生面孔。我先与左右的人握了手,又与前后的人握了手。几分钟的嘈杂之后,会场复归安静。专家说:“你们
摘要:刘庆邦的《女工绘》聚焦1960、70年代的“革命女性”,作品的叙事重点不在于重现历史女性的革命风采,而是重点表现革命女性的内面特征与情感景观。作家通过对交织在革命女性主体之上的个体/时代、女性/男性等多组关系的艺术处理,塑造了内涵丰富的革命女性群像,为当代文学革命女性叙事提供了新的艺术经验。  关键词:刘庆邦;《女工绘》;“革命女性”;“可见的女性”;历史无意识  在1990年代以陈染、林白
2013年,《北京遇上西雅图》让薛晓路成功跻身5亿票房导演。2016年5月,《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刚上映一周,票房便轻松破5亿,“故事就是讲普通的人怎么成长,渺小的人怎么伟大,普通人的善良、隐忍、自强不息。” 有痛有爱有温暖有思索,这才是薛晓路的爱情片。  做导演前,薛晓路是颇有名气的编剧。处女作《和你在一起》与陈凯歌合作,2002年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以“家庭暴力”这一敏感话题引发
姥爷的新房子在一座辽西小城的小村子里。村名叫路杖子,四面环山,在那里生活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秋天的路杖子总是别有一番风味。  就说那枣树吧,一枝枝被红灯笼压弯的枝条,格外显眼。站在墙头,拿着铁钩,把带枣的枝儿拽过来,不一会就能摘一兜。一棵树上,有脆的也有软的。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呀!鸟儿和小虫捷足先登了!如果能碰上没有被咬的好枣,肯定是皮薄肉厚,令你吃得欲罢不能。  早上
我在瑞典上学的时候,有一年冬天,在图书馆的自习室写完作业,突发奇想要在黑板上写一首诗,拿着黑色马克笔在黑板前停了一会儿,不自觉就写下了这一首: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写完之后,我怔怔地看着这首词,周围的外国朋友们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摇摇头,擦掉了,说,只不过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抒情诗罢了。  有关乡愁的一切,都难以一言蔽之
虽然这包裹我们的丝茧  隔绝了外面的声音,  我们久久地睡眠在春天,  好像是一群静止了的生命。  但是我们并没有死去,  我们是在等待着咳醒。  夏季,我们便会有一对翅膀,  可以到处翩翩地飞行。  那时,六月的风那么欢畅,  天空发光而且轻盈,  它的下面  是海洋愉悦的波浪,  和广大绿色欣欣的森林。  白桦  你在你的第一封信中,  说过你是一棵白桦,  一棵孤独的白桦,  那是寒冷地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