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淘到一组以‘渔樵耕读’为主题的杯子,来看看吧。”从景德镇瓷博会上风尘仆仆回来后,林老师第一时间想起了我。接到电话的一刻,感动与喜悦一齐涌上心头。林老师是这个城市中熟知瓷器知识为数不多的几位之一,每次邀我共赏的器皿都颇具特色,对于这组以中国古典文化精髓为题的瓷杯我更是充满期待。
这是一组四个的青花瓷杯,经典简约的器型,传统古典的图案,胎瓷洁白、青花发色纯正淡雅;瓷器人物动态感强,传神逼真;画中场景层次分明,人文情趣浓厚,风格典雅。
提起“渔樵耕读”,或许会让你联想到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中南帝门下的渔、樵、耕、读四大高徒。如果只这般联想,那便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殊不知“渔樵耕读”乃为古之四业,四者并提。它作为古代下层平民的不同生活方式,或者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延绵至今,由这简单的四个字可以引申出一个阶层的态度。
渔
飞鸟绝迹的群山,渺无人迹的古道,一切都已被皑皑白雪覆盖。那是空旷寂寥的世界,荒凉得让人心里发怵。冰雪封锁的江中,一叶扁舟凝固于此。岸边,一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钓竿,澹然若定,凝浓如雕塑。寂静中,这弥漫天地的冰雪世界,竞被小小一支渔竿悄然钓定……
那独钓寒江雪的老翁可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曾为汉朝光武帝刘秀同窗的他,谢绝了刘秀一再的封官晋爵的犒赏,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李太白曾有诗云“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悄然而立的杯子,不禁让人思绪飘飞:此刻的严子陵该有怎样的一种心情?在寂静,辽远,神奇的皑皑天地间,严公是否怀揣无法复述的孤独怅然?
樵
在颤巍巍的独木桥上,一老翁吃力地背着大捆的柴禾蹒跚而行,四周空寂得不见人的踪影。这以砍柴为生的老农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呢,还是中国禅宗的代表人物六祖慧能?出身贫寒的朱买臣,常常上山打柴,靠卖薪度日。若是朱买臣,那他一定是在心中反复默背四书五经吧!出家以前以砍樵谋生的六祖慧能,此时若是他,那他是在寻求一种对苦难人生的解脱之道吗?
渔樵形象,一为道,一为禅,故二者经常相提并论。细细考究起来,这“渔”与“樵”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北宋哲学家邵雍曾作有《渔樵问对》,唐诗宋词中也不乏渔樵形象,而到了元曲中,渔樵更成为文人常用的典故。著名的《三国演义》卷首词的下阙便言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一首著名的古琴曲《渔樵问答》,更是历数千年流传至今。
耕
“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城常阳,尧得知服泽之阳,立为天子。”《墨子·尚贤下》中“舜耕历山”的典故让我们知道,舜率先垂范,教民众耕种。而中国也正是一个以农为主的泱泱大国。
杯中那肩扛锄头,在河边伫立的老翁,在思索些什么呢?是在想怎样让自家的田地增产呢,还是在思考怎样让自家的孩子好好读书皇榜高中?亦或是劳碌了一天想歇会、喘口气?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农民,那就是晋代的大诗人陶渊明。在陶渊明那里,“耕”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惬意,多了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隐土豪情。
读
杯中那个时刻不忘读书的文人,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呢?如战国时著名纵横家苏秦一样吗?因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而发愤读书,每每读书到深夜,疲劳要打瞌睡时,便用铁锥子刺大腿来提神,终博得正果,成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这算是中国文人的正面形象。
而另一类中国文人则让人大跌眼睛了,像范进,像孔乙己……大概在偌长的中国历史上,读书人的地位不高都是因为他们吧!
元代甚至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将读书人排在娼妓之下,乞丐之上,实则读书人的悲哀。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九儒十丐》载,“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将读书人前面的娼换成了民,算是给读书人留了一点面子。由此大约可以推知,“渔樵耕读”之说应产生于元代之后,然后流传开来。
古人云:“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渔樵耕读”,古之四业,今之神往,向往的是一种恣意田园、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
在喧嚣的节日里,看过了繁华市景,收拾起你的行装,在风中穿行,任溪水涓涓细流,任心灵快意汲取,让郁结的情绪,被徐徐的山风轻轻拂过,只剩下零零落落的青丝依附在泥上,渗透在浅浅足印;今晨,请背着行装出门,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渔樵耕读”的别样生活。
这是一组四个的青花瓷杯,经典简约的器型,传统古典的图案,胎瓷洁白、青花发色纯正淡雅;瓷器人物动态感强,传神逼真;画中场景层次分明,人文情趣浓厚,风格典雅。
提起“渔樵耕读”,或许会让你联想到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中南帝门下的渔、樵、耕、读四大高徒。如果只这般联想,那便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殊不知“渔樵耕读”乃为古之四业,四者并提。它作为古代下层平民的不同生活方式,或者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延绵至今,由这简单的四个字可以引申出一个阶层的态度。
渔
飞鸟绝迹的群山,渺无人迹的古道,一切都已被皑皑白雪覆盖。那是空旷寂寥的世界,荒凉得让人心里发怵。冰雪封锁的江中,一叶扁舟凝固于此。岸边,一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钓竿,澹然若定,凝浓如雕塑。寂静中,这弥漫天地的冰雪世界,竞被小小一支渔竿悄然钓定……
那独钓寒江雪的老翁可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曾为汉朝光武帝刘秀同窗的他,谢绝了刘秀一再的封官晋爵的犒赏,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李太白曾有诗云“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悄然而立的杯子,不禁让人思绪飘飞:此刻的严子陵该有怎样的一种心情?在寂静,辽远,神奇的皑皑天地间,严公是否怀揣无法复述的孤独怅然?
樵
在颤巍巍的独木桥上,一老翁吃力地背着大捆的柴禾蹒跚而行,四周空寂得不见人的踪影。这以砍柴为生的老农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呢,还是中国禅宗的代表人物六祖慧能?出身贫寒的朱买臣,常常上山打柴,靠卖薪度日。若是朱买臣,那他一定是在心中反复默背四书五经吧!出家以前以砍樵谋生的六祖慧能,此时若是他,那他是在寻求一种对苦难人生的解脱之道吗?
渔樵形象,一为道,一为禅,故二者经常相提并论。细细考究起来,这“渔”与“樵”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北宋哲学家邵雍曾作有《渔樵问对》,唐诗宋词中也不乏渔樵形象,而到了元曲中,渔樵更成为文人常用的典故。著名的《三国演义》卷首词的下阙便言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一首著名的古琴曲《渔樵问答》,更是历数千年流传至今。
耕
“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城常阳,尧得知服泽之阳,立为天子。”《墨子·尚贤下》中“舜耕历山”的典故让我们知道,舜率先垂范,教民众耕种。而中国也正是一个以农为主的泱泱大国。
杯中那肩扛锄头,在河边伫立的老翁,在思索些什么呢?是在想怎样让自家的田地增产呢,还是在思考怎样让自家的孩子好好读书皇榜高中?亦或是劳碌了一天想歇会、喘口气?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农民,那就是晋代的大诗人陶渊明。在陶渊明那里,“耕”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惬意,多了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隐土豪情。
读
杯中那个时刻不忘读书的文人,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呢?如战国时著名纵横家苏秦一样吗?因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而发愤读书,每每读书到深夜,疲劳要打瞌睡时,便用铁锥子刺大腿来提神,终博得正果,成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这算是中国文人的正面形象。
而另一类中国文人则让人大跌眼睛了,像范进,像孔乙己……大概在偌长的中国历史上,读书人的地位不高都是因为他们吧!
元代甚至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将读书人排在娼妓之下,乞丐之上,实则读书人的悲哀。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九儒十丐》载,“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将读书人前面的娼换成了民,算是给读书人留了一点面子。由此大约可以推知,“渔樵耕读”之说应产生于元代之后,然后流传开来。
古人云:“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渔樵耕读”,古之四业,今之神往,向往的是一种恣意田园、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
在喧嚣的节日里,看过了繁华市景,收拾起你的行装,在风中穿行,任溪水涓涓细流,任心灵快意汲取,让郁结的情绪,被徐徐的山风轻轻拂过,只剩下零零落落的青丝依附在泥上,渗透在浅浅足印;今晨,请背着行装出门,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渔樵耕读”的别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