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花卉学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针对通识拓展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考核等改革,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花卉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符合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通识拓展;花卉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8-377-02
花卉学是涉及花卉在现实环境和人居生活中应用的一门实用科学,主要研究花卉资源及其分类、花卉生长发育、花卉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究花卉繁殖、栽培管理和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1-3]。在课程改革体系下,花卉学作为通识拓展课程,备受学生青睐,但同时面临较多的挑战,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与专业核心课程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实现通识拓展课程教学培养目标,提升人才综合应用,是高校转型阶段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1 存在问题
1.1 教材陈旧,缺乏实用性较强的教材
花卉学教学相关的教材约有30余种,涵盖专科、高职和本科,以本科层次的专业课程教材居多。出版年限相对久远,20世纪90年代至2011年出版数量较多。教材内容注重理论,包括花卉分类、繁殖、病害防治等,而在花卉应用方面的针对性不强[1]。实践课的教材更为缺乏,多数花卉学实践课没有教材,任课教师自编教材较多,实践课授课内容差距较大。现有的教材由于编写、出版等原因,部分内容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学生很难从教材中学到花卉方面的前沿知识,直接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职业岗位对花卉知识广度、深度和技能的需求[2]。
1.2 修读学生基础不一
花卉学作为通识拓展课程,由教务管理部门统一组织、面向全校自由开放,学生可自主选修,是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与专业核心课程相比,教学目标与专业课程有所不同,既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拓展学生知识面或发展个人兴趣、特长。通过近几年的通识拓展课程学生选课情况分析,修读学生以文科为主,包括语言、文学、艺术、教育等学科。这类学生选课目的较为明确,但普遍存在生物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问题,当涉及部分植物基本生理生态规律等知识讲授时,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多的表现为被动听课的状况。
1.3 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不合理
目前花卉学课程开设因各高校课程性质及教授对象不同,课时设置各有不同。总体表现为理论课程学时占绝大多数,实验实习课程学时较少。个别高校因师资、教学资源、经费等限制,没有相应的实践课程安排[1]。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花卉学培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4-5]。以宜宾学院现有花卉学通识拓展课程为例,目前课时仅有理论课时36学时,学生仅从理论方面对花卉学有粗略的了解,缺少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学以致用,很难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很难适应以后的社会需求[1]。
2 改革内容
2.1 教学方法改革
花卉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选用有很大关联。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与培养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多媒体课件或观看录像的过程中,适时采用引导式、自问自答式等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6]。但如果仅采用这些方法在课堂上讲解花卉形态特征,学生难以对花卉植物有感性的认识,在听讲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课堂上精力不集中[1,6-8]。为了配合教学方法多样化,还需对教学资源进行考究,如多媒体课件尽量以实物图片为主,以身边现有花卉植物为素材,加深学生感性认识。对于某些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播种、扦插、嫁接以及插花等,采用现场示范后,安排学生动手实践。通过互动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9-11]。
2.2 教学内容改革
花卉学课程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包括花卉的分类、生态习性、繁殖、栽培管理与应用等内容[1-2]。鉴于该课程为通识拓展课程,主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欣赏水平,使其各方面协调发展为目的,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型、综合型人才为主线,因此课程在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上应有别于园林、花卉相关专业[3,10]。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同时避免过多的专业理论知识讲解,需要教师在对课程有总体认识的基础上,能结合社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特别是在实用性上,应补充介绍鲜花与礼仪、室内花卉、鲜切花保鲜、插花艺术以及婚礼、会议、宴会等特殊的场景花卉的应用等,在增强花卉课程学习的实用性特点的同时,提升学生对花卉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2.3 教学考核改革
该课程的教学考核改革分为教学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教学过程包括出勤率和实验项目记录,占总评成绩的40%。实验项目记录的主要目的是考核学生是否参与实践动手,是为弥补实验课程缺乏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该项考核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具体做法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或多种花卉植物,采用扦插或播种方式,做好栽培记录,主要包括关键时间和图片资料等。如播种时间、出苗期、开花期等资料。通过实践过程,分析种植成败的经验或原因,形成实验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成绩依据。
除教学过程考核外,教学考核改革还包括综合考核。与过程考核不同,综合考核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各占总评成绩的30%。综合考核主要是通过学生展示种植植物或采用其他扦插、插花等形式,完成至少一种作品,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同师生交流。考核主要从PPT内容及制作、讲解清晰度、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相关的种植记录及总结,此外还有部分分值考核学生讲解技巧、对内容的熟悉程度等。通过PPT汇报讲解,增加互动性,也能从另一角度对汇报学生进行考核,从多方面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各考核标准及分值见表1。 3 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为了分析比较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对2个教学班共计160名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共设置修读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以及建议4方面内容。修读学生涵盖艺术、教育、管理等专业,其中广告设计修读学生人数占总人数38.4%,教育类专业修读人数次之为23.35%。 该类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作为设计型人才,花卉学通识拓展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拓展其知识面,并可与专业知识有效融合。而教育类学生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等,修读该课程有利于拓展知识面。从修读目的来看,仅少数学生为获得相应学分修读,多数学生从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修读以拓展知识面并提升自身修养。调查显示, 80%以上学生认为课程体系较为完整,实现了预期修读目的,但是希望该课程能增设实践环节,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操作,特别是在插花艺术方面,学生表现了极高的兴趣,希望能有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以提高动手能力。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后,学生不仅要关注期末考核环节,还需要通过课余实践完成过程考核。这种考核模式改革使学生从课余实践出发,做好观察记录与资料保存,加深了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学生互评,不断学习和提升,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花卉学教学改革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形成适合高校园林专业花卉学的教学方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1,12]。
参考文献
[1] 惠俊爱.高校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15):335-337.
[2] 陆万香.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1):245-248.
[3] 贾文君, 符青苗, 李雯.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果蔬、花卉贮藏加工技艺》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2):183-185.
[4] 喻苏琴,涂淑萍,连芳青.园艺专业《花卉学 》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吉林农业,2010(12):330-331,341.
[5] 刘磊, 阎腾飞.高职院校《花卉栽培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6(2):87-88.
[6] 胡大有, 王爱云.园林专业 《花卉学》 教学改革尝试[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9):224-225.
[7] 蓝蔚青,谢晶,张饮江,等.高校花卉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995-15996, 15998.
[8] 刘松虎,朱庆松,梁本国,等.高职高专园艺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1,7(1): 51-53.
[9] 喻苏琴,涂淑萍,连芳青.园艺专业《花卉学 》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吉林农业,2010(12): 330-331, 341.
[10] 刘行,李霞.高职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3,19(9):174-176.
[11] 丁群英, 陶贵荣, 赵银萍.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陕西教育,2013(7):127.
[12] 蓝蔚青,谢晶,李燕,等.花卉栽培与欣赏课程教学改革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12(9):38-41.
关键词 通识拓展;花卉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8-377-02
花卉学是涉及花卉在现实环境和人居生活中应用的一门实用科学,主要研究花卉资源及其分类、花卉生长发育、花卉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究花卉繁殖、栽培管理和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1-3]。在课程改革体系下,花卉学作为通识拓展课程,备受学生青睐,但同时面临较多的挑战,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与专业核心课程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实现通识拓展课程教学培养目标,提升人才综合应用,是高校转型阶段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1 存在问题
1.1 教材陈旧,缺乏实用性较强的教材
花卉学教学相关的教材约有30余种,涵盖专科、高职和本科,以本科层次的专业课程教材居多。出版年限相对久远,20世纪90年代至2011年出版数量较多。教材内容注重理论,包括花卉分类、繁殖、病害防治等,而在花卉应用方面的针对性不强[1]。实践课的教材更为缺乏,多数花卉学实践课没有教材,任课教师自编教材较多,实践课授课内容差距较大。现有的教材由于编写、出版等原因,部分内容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学生很难从教材中学到花卉方面的前沿知识,直接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职业岗位对花卉知识广度、深度和技能的需求[2]。
1.2 修读学生基础不一
花卉学作为通识拓展课程,由教务管理部门统一组织、面向全校自由开放,学生可自主选修,是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与专业核心课程相比,教学目标与专业课程有所不同,既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拓展学生知识面或发展个人兴趣、特长。通过近几年的通识拓展课程学生选课情况分析,修读学生以文科为主,包括语言、文学、艺术、教育等学科。这类学生选课目的较为明确,但普遍存在生物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问题,当涉及部分植物基本生理生态规律等知识讲授时,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多的表现为被动听课的状况。
1.3 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不合理
目前花卉学课程开设因各高校课程性质及教授对象不同,课时设置各有不同。总体表现为理论课程学时占绝大多数,实验实习课程学时较少。个别高校因师资、教学资源、经费等限制,没有相应的实践课程安排[1]。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花卉学培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4-5]。以宜宾学院现有花卉学通识拓展课程为例,目前课时仅有理论课时36学时,学生仅从理论方面对花卉学有粗略的了解,缺少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学以致用,很难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很难适应以后的社会需求[1]。
2 改革内容
2.1 教学方法改革
花卉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选用有很大关联。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与培养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多媒体课件或观看录像的过程中,适时采用引导式、自问自答式等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6]。但如果仅采用这些方法在课堂上讲解花卉形态特征,学生难以对花卉植物有感性的认识,在听讲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课堂上精力不集中[1,6-8]。为了配合教学方法多样化,还需对教学资源进行考究,如多媒体课件尽量以实物图片为主,以身边现有花卉植物为素材,加深学生感性认识。对于某些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播种、扦插、嫁接以及插花等,采用现场示范后,安排学生动手实践。通过互动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9-11]。
2.2 教学内容改革
花卉学课程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包括花卉的分类、生态习性、繁殖、栽培管理与应用等内容[1-2]。鉴于该课程为通识拓展课程,主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欣赏水平,使其各方面协调发展为目的,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型、综合型人才为主线,因此课程在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上应有别于园林、花卉相关专业[3,10]。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同时避免过多的专业理论知识讲解,需要教师在对课程有总体认识的基础上,能结合社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特别是在实用性上,应补充介绍鲜花与礼仪、室内花卉、鲜切花保鲜、插花艺术以及婚礼、会议、宴会等特殊的场景花卉的应用等,在增强花卉课程学习的实用性特点的同时,提升学生对花卉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2.3 教学考核改革
该课程的教学考核改革分为教学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教学过程包括出勤率和实验项目记录,占总评成绩的40%。实验项目记录的主要目的是考核学生是否参与实践动手,是为弥补实验课程缺乏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该项考核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具体做法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或多种花卉植物,采用扦插或播种方式,做好栽培记录,主要包括关键时间和图片资料等。如播种时间、出苗期、开花期等资料。通过实践过程,分析种植成败的经验或原因,形成实验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成绩依据。
除教学过程考核外,教学考核改革还包括综合考核。与过程考核不同,综合考核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各占总评成绩的30%。综合考核主要是通过学生展示种植植物或采用其他扦插、插花等形式,完成至少一种作品,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同师生交流。考核主要从PPT内容及制作、讲解清晰度、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相关的种植记录及总结,此外还有部分分值考核学生讲解技巧、对内容的熟悉程度等。通过PPT汇报讲解,增加互动性,也能从另一角度对汇报学生进行考核,从多方面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各考核标准及分值见表1。 3 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为了分析比较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对2个教学班共计160名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共设置修读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以及建议4方面内容。修读学生涵盖艺术、教育、管理等专业,其中广告设计修读学生人数占总人数38.4%,教育类专业修读人数次之为23.35%。 该类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作为设计型人才,花卉学通识拓展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拓展其知识面,并可与专业知识有效融合。而教育类学生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等,修读该课程有利于拓展知识面。从修读目的来看,仅少数学生为获得相应学分修读,多数学生从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修读以拓展知识面并提升自身修养。调查显示, 80%以上学生认为课程体系较为完整,实现了预期修读目的,但是希望该课程能增设实践环节,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操作,特别是在插花艺术方面,学生表现了极高的兴趣,希望能有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以提高动手能力。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后,学生不仅要关注期末考核环节,还需要通过课余实践完成过程考核。这种考核模式改革使学生从课余实践出发,做好观察记录与资料保存,加深了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学生互评,不断学习和提升,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花卉学教学改革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形成适合高校园林专业花卉学的教学方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1,12]。
参考文献
[1] 惠俊爱.高校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15):335-337.
[2] 陆万香.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1):245-248.
[3] 贾文君, 符青苗, 李雯.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果蔬、花卉贮藏加工技艺》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2):183-185.
[4] 喻苏琴,涂淑萍,连芳青.园艺专业《花卉学 》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吉林农业,2010(12):330-331,341.
[5] 刘磊, 阎腾飞.高职院校《花卉栽培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6(2):87-88.
[6] 胡大有, 王爱云.园林专业 《花卉学》 教学改革尝试[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9):224-225.
[7] 蓝蔚青,谢晶,张饮江,等.高校花卉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995-15996, 15998.
[8] 刘松虎,朱庆松,梁本国,等.高职高专园艺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1,7(1): 51-53.
[9] 喻苏琴,涂淑萍,连芳青.园艺专业《花卉学 》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吉林农业,2010(12): 330-331, 341.
[10] 刘行,李霞.高职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3,19(9):174-176.
[11] 丁群英, 陶贵荣, 赵银萍.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陕西教育,2013(7):127.
[12] 蓝蔚青,谢晶,李燕,等.花卉栽培与欣赏课程教学改革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12(9):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