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有非洲蝗虫袭来,能吃又能生的沙漠蝗已经一路肆虐从东非蔓延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隔着喜马拉雅山对云南虎视眈眈。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主任石旺鹏曾表示,比起草地贪夜蛾,沙漠蝗的食性更广,移动性更强,繁殖量更大,适应性更强,危害更大。而如果两种虫害叠加爆发,将会是种植业的灾难。
没过几天,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在春季生产发布会上称,据监测,今年草地贪夜蛾虫源基数大,北迁的时间要提早,预计是重发生态势。这将导致我国一半以上的玉米种植区域(约 1 亿亩左右,接近宁夏的面积)面临严重威胁。
2019 年 1 月,草地贪夜蛾从云南省入侵,随后在国内多地蔓延。由于是外来入侵物种,导致防控难度较大,仅仅半年就扩散到了大半个中国。9 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 年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 1500 多万亩,实际危害面积 246 万亩。
当时有观点认为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的作物为玉米,但后来在其他 17 种作物和 5 种杂草上也发现了草地贪夜蛾危害的迹象。
由于草地贪夜蛾怕冷,此前主要在美洲热带地区出现,随后通过“偷渡”偶然来到非洲大陆,非洲广袤的植被和炎热的气候,以及缺乏天敌的条件,使其迅速繁殖。随后乘着季风,一步步入侵印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再到中国。
因为怕冷,它一般会在冬天进入产卵蛰伏期,在春夏季节爆发。今年我国仍然是暖冬,给草地贪夜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大规模产卵过冬环境,在 2019 年初次“试水”之后,实现首次大规模产卵定殖,预计虫群规模在去年的百倍以上。所以,农业专家在去年就判定,今年虫害大规模爆发几乎没什么悬念。
自去年 1 月侵入云南至今,我国西南、华南六省的草地贪夜蛾在历经一年多的繁殖孵育后已繁衍了 1代~2 代,虫源积累基数巨大。潘文博在近日表示,目前的初期见虫面积约 1600 萬亩,2019 年全年见虫面积也不过 1600 万亩。而2 月 10 日的数据还只有 60 万亩,相当于在一个月的时间翻了近 27 倍。
在云南隔壁的老挝,草地贪夜蛾见虫面积也已超过 112 万亩,虫源基数亦同比急剧增加。境内外虫源双重叠加。
草地贪夜蛾又名“伪黏虫”、“秋行军虫”,原是分布于美洲热带的一种杂食性农业害虫,尤嗜禾本科,主要以玉米和水稻为主食。被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评为世界十大植物害虫之一。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
·能生。单头雌虫一次产卵 100粒~200 粒,一生总产卵量可达 1500 粒左右。在温度 11摄氏度~30摄氏度 之间均可以正常繁殖,无滞育现象,30 天左右便是一个世代;
·能吃。属于杂食性害虫,寄主遍布 76 属 353 种植物,尤其偏好禾本科作物,比如玉米、甘蔗、水稻,高粱等,且食量惊人,一只成虫一顿就可以吃下接近自身体重的鲜叶;
·能飞。草地贪夜蛾成虫飞行能力高,会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风力远近距离定向迁飞。在无风情况下,一夜能飞 50 公里,有风的话,一夜 200公里~500 公里。雌虫产卵前可飞 500 公里,相当于上海跨省到合肥的距离,在季风的加持下,可以乘风远距离跨洲际飞行;
·抗药。它在北美的时候就已经经受过各种农药的“洗礼”,当前美洲的草地贪夜蛾至少已经对 29 种农药产生了抗药性。药理实验显示,草地贪夜蛾对传统有机磷类农药、有机氯类农药以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均具有较高的抗性基因变异率。当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草地贪夜蛾的特效农药出现。
在美国、加拿大和南美部分国家,种植转基因玉米是防控草地贪夜蛾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国内尚未批准种植的前提下,还是以防治为主,同时也在积极研制农药。
农业农村部已经发布了4次草地贪夜蛾防控应对预案。财政部预拨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 14 亿元,其中安排草地贪夜蛾防控 4.9 亿元。此外,农业农村部发布了《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用药推荐名单》,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联合研发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在列。(本刊综合整理)(编辑/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