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328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7÷2.7”,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 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2≠9 .47,得出余数应该是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其他文献
新课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灵活多变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求知中得到快乐,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和谐氛围,激发自主学习兴趣。笔者结合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的特点,谈及如何有效地开展互动教学,旨在探索在不同类型的教学中课堂上互动教学的有效方法,为实施物理课堂互动教学的实践提供一些可
期刊
“识字是一切探究的第一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生字教学是构建整个模式的底层基础,尤其是小学低段生字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决定了后面学生学习词语、句子、段落、文章等的成败。因此,我认为,在对低段学生进行生字教学时,教师必须注意正确有效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力求提高生字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初次学习时的识字正确率,为以后的语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生字教学面临的问题。  根据2
期刊
目前的语文教学确实存在淡化学科工具性问题,我们不容漠视。钱梦龙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应回归本位。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是的,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无论继承优良传统还是发展创新,我们都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  笔者心目中回归到“本位”的
期刊
经典诗文是我国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陶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其它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每当教室里响起这琅琅的诵读声音,我的内心总是涌动着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国际国防工程等数据的处理。因此, 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教学生活化便成了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首选。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掘生活、依托生活、研究生活、开拓生活,以现实的、有趣的、富于挑战性的生活为背景,实施内容鲜活、
期刊
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其结果,无形中留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根据这些情况,
期刊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研究表明,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数学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内容。  课堂上如何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主要通过联系、挑战、变化、魅力的方式。所谓联系是在教学设计中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
期刊
农村初中教育中,生物作为一门副科,教学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普遍存在着师资不足,教学条件差,尤其是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很少涉及农村、农业、农民方面的问题。教学过程沿用着陈腐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有的甚至于给学生划重点、总结提炼课本的要点,以利于学生背诵,应付各种形式的统考,既忽视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学生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
期刊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根据新课程的理论,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没有沟通的教学中不可思议的,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在教与学的社会关系中,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平等的“我——你关系,双方互相尊尊,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通过师生之间直接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师生双方主体的建构与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
期刊
一、什么是卓越课堂  第一,“卓越”,杰出;超出一般。如卓越人材、卓越功勋、卓越的才能、卓越的成就。出处:《三国志·吴志·孙登传》“於是东宫号为多士” 裴松之 注引 晋虞溥 《江表传》:“登使侍中胡综作《宾友目》曰:‘英才卓越,超逾伦匹,则诸葛恪。’”《南史·梁邵陵携王纶传》:“ 纶(萧纶)任情卓越,轻财爱士,不竞人利,府无储积。” 宋苏轼《答李廌书》:“惠示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