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课堂问题的真伪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从课堂“真”问题的特质出发,从课堂教学过程出发,对课堂“真”问题的设计进行探究,试图明晰历史课堂教学中“真”问题的内涵。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教学法”;“真”问题
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过去性,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知识好像是死的,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视,造成他们对历史知识不易理解或感觉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把“史”变“活”呢?运用问题教学,创设精巧的“真”问题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老师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并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所谓“真问题”,应该是指课本文字没有直接表述而实际上隐藏在其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联系,需要学生在理解基础上需要通过“分析”、“归纳”、“评价”、“比较”、“探究”、“讨论”等方式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要想运用“真问题”进行教学,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样的问题是“真问题”。如果不能对真问题有个明确的概念,就很难组织起真正有效的教学,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我们历史教学中的真问题;二是如何围绕真问题进行教学。
1. 从教学和学生需要入手,明确有价值的“真”问题 要想给“真问题”下个定义,难度比较大。同时我想不同的学科对真问题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我想对我们历史教学的真问题提以下几个标准。
1.1 判断历史真问题的几个标准。(1)简单地、史实性的问题,不能算是真问题,如: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什么?这些从基本史实化出来的问题,很难算是真问题。
(2)简单重复性的问题不是真问题。同样的一个问题,在一节课中反复提问,这样的问题也不应该算是真问题,如前面说官渡之战的特点是什么?第一次提问时算是真问题,但在学习到后面的赤壁之战时,再问赤壁之战的特点是什么?这一问,我认为就变成了一个假问题了,因为它的思维含量降低了,思维的新异性失掉了。因为我们天天强调过程与方法进课堂,就在同一节课中,你提问了两个非常类似的问题,我想这样的问题很难算是一个真问题,也没有起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不是真问题。一个问题,可能我们老师认为是必要的,但有时可能超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没有相应生活经验和相应的知识储备,表现在讲课上就是出现“冷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是真问题。
(4)真问题应该是从史实中提炼出来的,带有一定的归纳性,提升性,不能是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1.2 避免出现假问题的策略。基本史实、基础知识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学习的,怎样来避免出现假问题?怎样来提升课堂的思维含量?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可以借助学案,让学生进行自学,自己来完成;二是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如学习一个基本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等方面来学习,当然具体到某一个历史事件,可能上面的要素不一定全部掌握。举个例子来说,学习官渡之战,学生就可以自己在书上找到时间──200年,地点:官渡,人物:袁绍和曹操,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关于战争的经过,可以不让学生掌握。可能有的教师要问一个问题,在学习官渡之战时,还应该知道这次战争的特点,那你就可以简单地进行一下补充,可以采取检测的办法,通过设计练习题,以检测的方式来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下面我们以一个实际问题,来说明一下,什么是历史教学中的真问题:
如我们学习“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在学习了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等知识后,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台湾统一是大势所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一是有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作为指导,二是香港、澳门的回归和繁荣;三是中华民族同根同祖,有相同的价值取向,维护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四是国际社会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等。
通过这个问题的分析,再去验证我们刚才提出的四个标准,我想这样可以对我们以后运用真问题组织教学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1.3 真问题设计的三个原则。(1)科学性原则,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问题的设置必须以史实为准绳,决不能任意割舍史实,更不能为尊者讳,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2)整体性原则,问题设置也有一定的包容性,决不要把问题分成条条框框,以免妨碍学生的思维和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在进行学案教学的过程中,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把基本史实划成了条条框框,有些学案分的太细了。
(3)量体裁衣的原则,问题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问题既不能过难,也不应过易,应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问题设置是否成功的标准。
1.4 真问题的设计应起到的四个作用。(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比较开阔的空间,使他们有自由发挥的余地。问题的指向性减弱,教师隐到了幕后,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向“教是为了不教”迈进了一大步。
(2)有助于能力培养,上述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教会学生做人、办事、求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3)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许多学生上完新课后都在思考。
(4)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2. 把“问题教学法”引入历史教学,创设“真”问题,让“史”变“活” 2.1 课前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讲“大变革时的社会经济”时可提问,“为什么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以发展呢?”讲“古代希腊”时可设问,“你知道'爱琴海'名称的来历吗?”这就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教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2.2 课中利用问题设置悬念,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如讲“红色政权的建立”时可适时提问: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武装起义的道路,但武装起义失败了,革命的道路怎样走?②这条正确的道路是如何形成的?③红色政权又是如何最终形成的呢?这样通过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上。又如讲“戊戌变法”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戊戌变法会失败吗?”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慈禧太后、荣禄就不会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就会成功;有的学生认为光绪帝没有实权,成功、失败难以预料。这样,学生被充分溶入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之中,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
2.3 课后利用问题巩固知识。如学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后,可提问:“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纠正'左'倾和'右'倾错误的,结果如何?”这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4 可利用逆向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讲隋朝时,可提问:有人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了隋朝大运河,你怎样看这个问题?又如讲“古代罗马”时,可提问:有人说,如果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的鼻子没那么美,安东尼将战胜屋大维取得政权。这种说法对吗?这种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思辩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人一般是遇到了问题才会作深入细致的思考。善于抓住问题,并一追到底,这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方法。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成熟的运用“问题教学法”,以科学的、有价值的“真”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摘 要】课堂问题的真伪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从课堂“真”问题的特质出发,从课堂教学过程出发,对课堂“真”问题的设计进行探究,试图明晰历史课堂教学中“真”问题的内涵。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教学法”;“真”问题
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过去性,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知识好像是死的,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视,造成他们对历史知识不易理解或感觉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把“史”变“活”呢?运用问题教学,创设精巧的“真”问题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老师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并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所谓“真问题”,应该是指课本文字没有直接表述而实际上隐藏在其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联系,需要学生在理解基础上需要通过“分析”、“归纳”、“评价”、“比较”、“探究”、“讨论”等方式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要想运用“真问题”进行教学,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样的问题是“真问题”。如果不能对真问题有个明确的概念,就很难组织起真正有效的教学,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我们历史教学中的真问题;二是如何围绕真问题进行教学。
1. 从教学和学生需要入手,明确有价值的“真”问题 要想给“真问题”下个定义,难度比较大。同时我想不同的学科对真问题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我想对我们历史教学的真问题提以下几个标准。
1.1 判断历史真问题的几个标准。(1)简单地、史实性的问题,不能算是真问题,如: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什么?这些从基本史实化出来的问题,很难算是真问题。
(2)简单重复性的问题不是真问题。同样的一个问题,在一节课中反复提问,这样的问题也不应该算是真问题,如前面说官渡之战的特点是什么?第一次提问时算是真问题,但在学习到后面的赤壁之战时,再问赤壁之战的特点是什么?这一问,我认为就变成了一个假问题了,因为它的思维含量降低了,思维的新异性失掉了。因为我们天天强调过程与方法进课堂,就在同一节课中,你提问了两个非常类似的问题,我想这样的问题很难算是一个真问题,也没有起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不是真问题。一个问题,可能我们老师认为是必要的,但有时可能超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没有相应生活经验和相应的知识储备,表现在讲课上就是出现“冷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是真问题。
(4)真问题应该是从史实中提炼出来的,带有一定的归纳性,提升性,不能是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1.2 避免出现假问题的策略。基本史实、基础知识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学习的,怎样来避免出现假问题?怎样来提升课堂的思维含量?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可以借助学案,让学生进行自学,自己来完成;二是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如学习一个基本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等方面来学习,当然具体到某一个历史事件,可能上面的要素不一定全部掌握。举个例子来说,学习官渡之战,学生就可以自己在书上找到时间──200年,地点:官渡,人物:袁绍和曹操,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关于战争的经过,可以不让学生掌握。可能有的教师要问一个问题,在学习官渡之战时,还应该知道这次战争的特点,那你就可以简单地进行一下补充,可以采取检测的办法,通过设计练习题,以检测的方式来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下面我们以一个实际问题,来说明一下,什么是历史教学中的真问题:
如我们学习“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在学习了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等知识后,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台湾统一是大势所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一是有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作为指导,二是香港、澳门的回归和繁荣;三是中华民族同根同祖,有相同的价值取向,维护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四是国际社会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等。
通过这个问题的分析,再去验证我们刚才提出的四个标准,我想这样可以对我们以后运用真问题组织教学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1.3 真问题设计的三个原则。(1)科学性原则,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问题的设置必须以史实为准绳,决不能任意割舍史实,更不能为尊者讳,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2)整体性原则,问题设置也有一定的包容性,决不要把问题分成条条框框,以免妨碍学生的思维和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在进行学案教学的过程中,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把基本史实划成了条条框框,有些学案分的太细了。
(3)量体裁衣的原则,问题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问题既不能过难,也不应过易,应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问题设置是否成功的标准。
1.4 真问题的设计应起到的四个作用。(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比较开阔的空间,使他们有自由发挥的余地。问题的指向性减弱,教师隐到了幕后,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向“教是为了不教”迈进了一大步。
(2)有助于能力培养,上述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教会学生做人、办事、求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3)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许多学生上完新课后都在思考。
(4)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2. 把“问题教学法”引入历史教学,创设“真”问题,让“史”变“活” 2.1 课前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讲“大变革时的社会经济”时可提问,“为什么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以发展呢?”讲“古代希腊”时可设问,“你知道'爱琴海'名称的来历吗?”这就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教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2.2 课中利用问题设置悬念,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如讲“红色政权的建立”时可适时提问: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武装起义的道路,但武装起义失败了,革命的道路怎样走?②这条正确的道路是如何形成的?③红色政权又是如何最终形成的呢?这样通过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上。又如讲“戊戌变法”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戊戌变法会失败吗?”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慈禧太后、荣禄就不会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就会成功;有的学生认为光绪帝没有实权,成功、失败难以预料。这样,学生被充分溶入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之中,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
2.3 课后利用问题巩固知识。如学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后,可提问:“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纠正'左'倾和'右'倾错误的,结果如何?”这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4 可利用逆向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讲隋朝时,可提问:有人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了隋朝大运河,你怎样看这个问题?又如讲“古代罗马”时,可提问:有人说,如果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的鼻子没那么美,安东尼将战胜屋大维取得政权。这种说法对吗?这种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思辩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人一般是遇到了问题才会作深入细致的思考。善于抓住问题,并一追到底,这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方法。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成熟的运用“问题教学法”,以科学的、有价值的“真”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