茑萝·文学·生命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kkkkkkkssss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面的茑萝》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爬满高楼的茑萝寄托了作者执著于文学的毅力与热情。
  首先,作者写到不经意间,“对面的茑萝早就已经爬得有七楼那么高了”。虽然经过一年四季的风吹日晒,它的颜色明显地旧了,然而春天“重新又把它漆成了新鲜的绿色”。表面上看似写的是茑萝的自然生长,其实作者深谙,经历过人生的风吹雨打的灵魂,可能有的倦怠了,疲惫了,生命的颜色一如冬季的茑萝一样,旧了,暗淡了。茑萝“旧了”,由春天来扮靓它,并使旧楼也多了一种神采。那人的生命“旧了”,心劲儿松懈了,灵魂蒙了尘垢,又有谁来更新、拂拭呢?爱好文学的作者每当写作累了,总是喜欢跑到阳台上,去凝望那些让人鼓舞的绿色,新绿的茑萝装点了旧楼的同时,“也装点了我的精神”。文学是作者的挚爱,更是使其心情失去“水分”的“祸手”。此时,作者将茑萝比作了自己生命中的叶绿素,“积极地参与着我的生命中的光合作用”,从而使生命不会“苍白”或“窒息”,是茑萝那翠绿的颜色,那默默地执著向上攀登的劲头儿,给了作者以无形的精神鼓励,使其更执著于自己的生命追求,生活因此而显得充实和充满希望。于是,他感激并默念着茑萝,“我期待着,当我默念到第一千零一遍的时候,它能够在我的生命里抽芽,并且爬满我的生命的四壁”,“我知道,我所期待的,并非空幻”。虽然作者和空幻打过多年交道,不过在此,作者十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茑萝的喜爱之情,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要像茑萝一样执著,哪怕经历过许多次的“空幻”、失败,但只要不懈怠,默默地奋斗,只要心中永存对茑萝的痴恋,让茑萝的精神渗透到自己生命的每一角落,生活就不会“空幻”地对待自己。作者表达了一种虽历经风雨坎坷,但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勾画了历经风雨终会见彩虹的人生境界与深刻感悟。
  茑萝的精神力量如此之大,作者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但别人会怎么看待它?作者写到“并没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地注意到它,并对它充满了非同寻常的兴趣”,无人为它喝彩,无人为它激动。是啊,在现在这个凡事都讲究效率的现实世界中,又有多少人会关注它呀!可是,令人兴奋的是,“它依然默默地施展着自己的才华,挥洒着自己的豪情”,固守着自己那不懈的追求,永远给人们绿色的享受和希望,唱响自己生命的最强音。随后,作者荡开一笔,表现了一群少年对茑萝的态度。对此作者感慨万千:茑萝对自己的人生是“一种恩惠、一种赐福”,但是“要承受这样的恩惠和赐福,是需要力量的”。是啊,在这个人心浮躁的世间,又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关注自己的精神家园是否荒芜,自己的心灵之源是否干涸?但是作者感受到了,于是他赶紧走回了书房,去克服种种的诱惑,因为现实中的诱惑太多了,要和自己较劲儿,来念“文学的经”。因为“我不指望靠它来打发冉冉而逝的时光,我只是觉得在关注它时,我心里奇妙而又充实”。在这个许多人都热衷追名逐利的时代,在这个连文学都被蒙上了铜臭的时代,还有人如此坚定执著而又如此痴恋迷醉于文学这一精神家园,耐得寂寞,受得贫穷,是多么难能可贵呀!不为名利,只为自己生活得奇妙而充实,这又是多么淡泊坦然的人生境界!所以作者篇末点题,如果不能“把生活这面墙壁装饰一新,那我们整天地在生活这面墙壁上爬来爬去,就是爬得再高,又有什么用呢”?作者的生命离不开茑萝的光合作用,即离不开文学,文学已成了他生命的茑萝。
  本文在简洁明了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要像茑萝那样甘守寂寞、永远向上,默默奋斗的情怀。
其他文献
读完《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心中感慨颇多,左师公心机之过人、游说之巧妙、用情之深切,让人思之再三,叹为观止,故不揣浅陋,率性成文,以抒浅见。    一、洞见    左师公之所以能够“愿见太后”,之所以能够说服赵太后,和他的洞见有关。这一点往往为人忽视。触龙首先清楚地知道赵太后-本人是一个可以用道理说服的人。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左师公显然深谙此道。赵太后,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威后。在《赵威后问
期刊
读罢怀念的《朝圣的农妇》,内心里不禁涌出一种深深的感动和向往:感动于这群平凡普通的农妇在朝圣时谈笑自如的风度,也向往于她们面对平凡真实的人生所持有的达观从容的心境。  《朝圣的农妇》是一篇富有哲理意味的散文。作者通过描绘一群来自乡间的农妇在朝圣时轻松自如、活泼快乐的言谈举止,展现了她们对生活、对人生积极达观的态度和平淡从容的心境,并从中体味出一种生存的哲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和人生,但却
期刊
梁遇春(1906~1932),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短命的天才,仅活了二十六岁。他生于福建闽侯,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梁遇春是散文创作的圣手,从1926年开始,他陆续写出三十余篇随笔,发表在《语丝》、《新月》等刊物上,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梁遇春耽迷英国小品文大师查理·兰姆的文
期刊
曾经读过乔叶的一篇题为《有了阳光》的文章,深深地为其中所蕴含的珍惜拥有的深意而感动。现在又有幸领略李丹《感谢生命》的风采,不禁惊诧于二者的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阳光的拥有,还是生命的缔造,我们都应该感激造物主的青睐,应该珍惜每一缕阳光,珍爱每一个生命。曾经有人说:“每一篇出色的散文,都是一次灵魂的呼吸,一次生存的事件,构成精神飞扬、生命沉醉的时刻。”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感谢生命》可称是一篇出色的散
期刊
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以上是西岸的情景。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各
期刊
一    房子不过三十三平方,庭院也只有十平方。人说,这里既褊狭,又简陋。屋陋,尚得容膝;院落小,亦能仰望碧空,信步遐思,可以想得很远,很远。  日月之神长照,一年四季,风、雨、霜、雪,轮番光顾,兴味不浅。蝶儿来这里欢舞,蝉儿来这里鸣叫,小鸟来这里玩耍,秋蛩来这里低吟。静观宇宙之大,其财富大多包容在这座十平方的院子里。    二    院里有一棵老李,到了春四月,树上开满了青白的花朵。碰到有风的日
期刊
陈 夜 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故乡”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远离故乡千里之外的自己。    邯郸冬至夜思家  自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思考    1.以上两首诗可以找到许多相似的地方。如,从时间看,都写于中国传统的节日;从空间看,都写于远离亲人的异
期刊
看厌了寓意朦胧的现代诗,也听烦了雾里看花的流行歌,一首平淡如水的《挑灯细看》让我慢慢品出了诗歌的真滋味。  上小学的时候,听老师津津有味地引用《三字经》中的句子,尽管老师慷慨激昂、不厌其烦地讲着,但我听来却是叽叽嘎嘎、喋喋不休,如罗大佑在《童年》中所唱的一样,我想到的是操场边停在秋千上的蝴蝶,以及池塘边的榕树上张扬夏天的知了。若干年后,我能记起的是老师说的挺好玩儿的“狗不叫”,当上了高中才知道“苟
期刊
“按人民的方式生活。”托尔斯泰说。就是这个大贵族出身的人,这个写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被列宁称为“俄罗斯革命的镜子”的大文豪,他的墓称不上墓,而是一堆土。  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没有任何标志。离莫斯科—百余公里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静静地睡着——“我至死将毫不停顿地进行政府认为是恶而我却看作是在上帝面前应尽的神圣义务的事业”——一位连死都不畏惧的老人。他已年过八旬,为
期刊
流浪的河流,所以能永生,在于其将生命融入大海;流浪的人类,所以寂灭,是因为人类总是淡漠整体的生存信念。万物,各有不同的生命形态。河流,选择流浪,是因为它向往整体的伟大,向往生命的壮丽;人类,选择流浪,是因为人类接受了河流的启示,接受了远方的诱惑。只是,人类的流浪,始终离不开自我的轴心和物质的力量,总是将流浪染上功利的色彩。于是,人类的流浪,总会留下无数的遗,感和无尽的慨叹。  流浪的河流,哪怕是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