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效性是干部培训的生命线。自2006年开始,我们在全区中小学干部培训中创新了模式,把以往集中面授培训转变为研究性培训。三年多的实践证明,研究性培训是提高干部培训实效性的良好方式。
一、研究性培训的“六大要素”
要顺利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培训,必须首先弄清它的基本涵义。什么是研究性培训,不同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会作出不同的回答。我们着眼于实践层面,在认真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研究性培训是指有组织、有计划,以问题为中心,以理论作支撑,以提高能力为目的,全员积极参与的,由系列活动组成的研究与训练过程。
下面我们从培训者、培训课题、培训目标、理论依据、培训对象、培训载体层面简要阐述构成研究性培训的“六大基本要素”。
1.培训要有组织、有计划
有组织是指培训者要把参训干部按层分类,将同质学员组成各种研修班,作为实施培训的基本单位;要把学员、领导、教师和其他干训资源集合起来,将班级建设成为学习型团队,为完成培训任务、达到培训目标提供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
有计划是指培训者在实施培训前,必须熟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以及市、区教育工委和教委的工作重点,做到掌握上情;走进学校,贴近学员,深入调研,做到掌握下情;必须在准确把握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翔实可行的研修计划,为培训有序、高效、集约提供保证。研修计划一般包括指导思想、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课题、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保证措施、考核与评价等内容。
2.培训要以问题为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就是把解决问题作为动力源,激活其他培训要素,进而拉动整个培训活动。研究性培训强调首先要找到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设计方案、开展活动。问题是指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差距或不足、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参训干部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等。培训者要把问题确立为研修课题,关键是准确把握问题的根源。
3.培训要以理论作支撑
研究性培训要以理论作基础,在理论指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就事论事,就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把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理论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要求在设计或传授相关理论课时,不要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要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
4.培训要以提高能力为目的
研究性培训就是以提高干部能力为最终目标,它强调的是学员在参加研究活动中,不仅要解决当前所研究的问题,更要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培训所设计和开展的全部活动都要为这一目的服务。
5.培训要全员积极参与
研究性培训强调培训者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研修班全体学员参与培训,切实调动全体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始终保持参加培训活动的强烈愿望和强劲的内驱力。
6.培训要由系列活动组成
研究性培训是由紧密围绕课题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系列活动组成。它突出强调的是培训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反对的是远离主题的、互不相干的、零散的活动,更反对为活动而活动。它的主要活动载体是理论专题讲座、网上讲座与交流、查阅文献资料、参观考察、经验交流、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现场观摩、疑难解答、干部论坛、撰写研究报告与论文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组织、计划是保障,问题是核心,理论是基础,能力是目标,积极参与是态度,系列活动是载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统一于研究性培训的全过程。
二、研究性培训的组织与实施
1.创建好班级
干训部门要以5年为一个组织周期(2006年至2010年),依据市、区“十一五”干训规划和干部队伍现状,将属于提高培训范围的干部按层分类,组成各种研修班。同时,以5年为一个责任周期(2006年至2010年),为各研修班选配好班主任和指导教师作为项目责任人,负责拟定研修计划,组织实施计划,管理班务等工作,对所管研修班实行全程管理。这是开班第一周的具体工作。
2.拟定研修计划
开班第二、第三周,首先由项目责任人在学习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征求上级领导意见,召开两委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干训教师、学员座谈会,走进学校,贴近干部,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培训需求,提出研修课题。其次,由干训部门组织相关领导、专家、干训教师进行充分论证后,确定研修课题。然后,项目责任人按照研究性培训涵义的要求,围绕课题,拟定规范、全面、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研修计划。
3.审核、论证、审批研修计划
开班第四周,首先由干训部门负责人审核项目责任人拟定的研修计划,再组织市、区专家和相关领导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后将论证的研修计划上报区干部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
4.组织与实施研修课程
首先干训部门举行开班典礼,进行开班教育。其次,项目负责人详解并认真实施研修计划。然后,干训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研修过程实施全程督促、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与修正。
5.及时反馈研修结果
各班研修周期的长短是根据所选课题的难易程度决定的,根据我们的实践,研修周期一般为两到三个学期为宜。每个班课题研修结束时,项目负责人要采用各种方式作好反馈调查,并结合学员在每个课题研修周期所撰写的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研修的优点与不足,撰写研修反馈报告,及时上交干训部门,为下一轮的课题研修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性培训的效果
自“十一五”以来,我们把属于提高培训范围的中小学校300余名干部组成了校长、书记、副校长(中学、小学、后勤)五个研修班。到目前为止,各班均进行了两轮课题研修。从两轮研修后调查结果及干训领导、教师反映看,研究性培训确实提高了干部培训的实效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参训者态度方面看,研究性培训使干部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形成了主动参与训练的态势;
第二,从参训者能力方面看,研究性培训不仅提高了干部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更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卷调查显示,95%以上参训干部认为培训明显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对管理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第三,从培训者方面看,研究性培训使培训者的科研素质、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仅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什么是研究性培训和怎样做好研究性培训,这仅是初步的的思考,还未能做到全面性与系统性。我们将在今后的干部培训实践中,对于如何完善研究性培训的效果作进一步的思考。□
(作者单位:北京市平谷区教育培训中心干训部)
编辑 王宇华
一、研究性培训的“六大要素”
要顺利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培训,必须首先弄清它的基本涵义。什么是研究性培训,不同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会作出不同的回答。我们着眼于实践层面,在认真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研究性培训是指有组织、有计划,以问题为中心,以理论作支撑,以提高能力为目的,全员积极参与的,由系列活动组成的研究与训练过程。
下面我们从培训者、培训课题、培训目标、理论依据、培训对象、培训载体层面简要阐述构成研究性培训的“六大基本要素”。
1.培训要有组织、有计划
有组织是指培训者要把参训干部按层分类,将同质学员组成各种研修班,作为实施培训的基本单位;要把学员、领导、教师和其他干训资源集合起来,将班级建设成为学习型团队,为完成培训任务、达到培训目标提供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
有计划是指培训者在实施培训前,必须熟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以及市、区教育工委和教委的工作重点,做到掌握上情;走进学校,贴近学员,深入调研,做到掌握下情;必须在准确把握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翔实可行的研修计划,为培训有序、高效、集约提供保证。研修计划一般包括指导思想、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课题、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保证措施、考核与评价等内容。
2.培训要以问题为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就是把解决问题作为动力源,激活其他培训要素,进而拉动整个培训活动。研究性培训强调首先要找到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设计方案、开展活动。问题是指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差距或不足、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参训干部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等。培训者要把问题确立为研修课题,关键是准确把握问题的根源。
3.培训要以理论作支撑
研究性培训要以理论作基础,在理论指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就事论事,就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把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理论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要求在设计或传授相关理论课时,不要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要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
4.培训要以提高能力为目的
研究性培训就是以提高干部能力为最终目标,它强调的是学员在参加研究活动中,不仅要解决当前所研究的问题,更要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培训所设计和开展的全部活动都要为这一目的服务。
5.培训要全员积极参与
研究性培训强调培训者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研修班全体学员参与培训,切实调动全体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始终保持参加培训活动的强烈愿望和强劲的内驱力。
6.培训要由系列活动组成
研究性培训是由紧密围绕课题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系列活动组成。它突出强调的是培训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反对的是远离主题的、互不相干的、零散的活动,更反对为活动而活动。它的主要活动载体是理论专题讲座、网上讲座与交流、查阅文献资料、参观考察、经验交流、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现场观摩、疑难解答、干部论坛、撰写研究报告与论文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组织、计划是保障,问题是核心,理论是基础,能力是目标,积极参与是态度,系列活动是载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统一于研究性培训的全过程。
二、研究性培训的组织与实施
1.创建好班级
干训部门要以5年为一个组织周期(2006年至2010年),依据市、区“十一五”干训规划和干部队伍现状,将属于提高培训范围的干部按层分类,组成各种研修班。同时,以5年为一个责任周期(2006年至2010年),为各研修班选配好班主任和指导教师作为项目责任人,负责拟定研修计划,组织实施计划,管理班务等工作,对所管研修班实行全程管理。这是开班第一周的具体工作。
2.拟定研修计划
开班第二、第三周,首先由项目责任人在学习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征求上级领导意见,召开两委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干训教师、学员座谈会,走进学校,贴近干部,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培训需求,提出研修课题。其次,由干训部门组织相关领导、专家、干训教师进行充分论证后,确定研修课题。然后,项目责任人按照研究性培训涵义的要求,围绕课题,拟定规范、全面、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研修计划。
3.审核、论证、审批研修计划
开班第四周,首先由干训部门负责人审核项目责任人拟定的研修计划,再组织市、区专家和相关领导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后将论证的研修计划上报区干部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
4.组织与实施研修课程
首先干训部门举行开班典礼,进行开班教育。其次,项目负责人详解并认真实施研修计划。然后,干训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研修过程实施全程督促、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与修正。
5.及时反馈研修结果
各班研修周期的长短是根据所选课题的难易程度决定的,根据我们的实践,研修周期一般为两到三个学期为宜。每个班课题研修结束时,项目负责人要采用各种方式作好反馈调查,并结合学员在每个课题研修周期所撰写的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研修的优点与不足,撰写研修反馈报告,及时上交干训部门,为下一轮的课题研修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性培训的效果
自“十一五”以来,我们把属于提高培训范围的中小学校300余名干部组成了校长、书记、副校长(中学、小学、后勤)五个研修班。到目前为止,各班均进行了两轮课题研修。从两轮研修后调查结果及干训领导、教师反映看,研究性培训确实提高了干部培训的实效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参训者态度方面看,研究性培训使干部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形成了主动参与训练的态势;
第二,从参训者能力方面看,研究性培训不仅提高了干部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更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卷调查显示,95%以上参训干部认为培训明显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对管理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第三,从培训者方面看,研究性培训使培训者的科研素质、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仅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什么是研究性培训和怎样做好研究性培训,这仅是初步的的思考,还未能做到全面性与系统性。我们将在今后的干部培训实践中,对于如何完善研究性培训的效果作进一步的思考。□
(作者单位:北京市平谷区教育培训中心干训部)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