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作品《松下闲吟图》考究与鉴赏

来源 :理财·收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j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画圣美术馆里珍藏有一幅古代佚名山水画《松下闲吟图》(暂名)(图1)。此幅作品无画家题款与印章,是一幅保存基本完好的古代人物山水小品画。
  佚名作品《松下闲吟图》,水墨绢本立轴,画幅为长方形,尺寸长43厘米,高34.5厘米,作品绢丝细腻,画面绢色陈旧古朴。画面勾线浓墨处,墨黑如漆,整体画面古旧气息自然,浓郁沉稳,有历史沧桑之感。画面绢丝左侧边壁处留有残破修补之痕迹,修补处无填墨,保持残破原样,整幅画面保存基本完好,画风古朴典雅。
  画中主体描绘了一位逸者高士临风闲观,看鹤飞舞。高士倚栏而坐,背影显出高古临风,画家用严谨的折线描法画出老者的背部姿态,老者身穿宽袍,高领长衫,姿态闲逸,犹如世外高人一般不问尘俗,静坐闲观,倚栏远眺,上身微向前倾斜,右臂倚栏,目视苍穹,观鹤飞舞。
  画面远空一片苍茫空旷,整幅画面寥寥数笔,着墨不多,但画面空间给人以平畅悠远的感觉,远空的一片苍茫,空中翻舞的野鹤,使画面动静结合,虚实空灵,让人觉得画面一片空寂肃静,山谷远幽,有一种让人难以表达的意趣和感想。
  山石峭壁绘出一角,但给人气势萧瑟寒人之感,高古逸士静坐峭壁平台处,神态淡泊恬静,令人敬仰,这是诗画一股耐人寻味的境界,画面气息透露出宋元古人那种追求恬淡、闲逸生活的艺术气息和美感。
  画面景物远近空旷,虚实结合,画面的苍茫气息在艺术表现上是利用了虚窦远近动静对比描绘而产生的艺术画面效果。这些艺术特征,都与南宋时代画家的风格相一致。
  静观画中老者(图3),姿态闲逸洒脱,卧石侧身,体略前倾,右臂倚栏,目视远空,全神观看空中飞舞的野鹤,飞鹤瘦劲灵动,凌空回旋,与空谷、峭壁、高士、童子、产生动静结合的一种空旷深幽画面,这些画面布局,正符合南宋画家的“残山剩水式”构图,对应南宋画家马远的清新空旷的“一角式”布局,此幅作品的艺术特征已无北宋山水画那种迫人心魂的大山堂堂式构图气势,也无元明一河两岸式构图形式,透露出南宋时期所用的一角式构图形式。
  我们先了解一下宋代画家马远的绘画艺术风格。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杭州)。他的生卒和详细经历,很难查考。他为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约1190-1224)的画院待诏。马远的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兄弟、儿子一连五代都是画院画家。马远出身于绘画世家,家学渊源,自幼受艺术熏陶,继承家学并吸收李唐画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马远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画家。
  马远的艺术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他师法李唐,多用水墨,笔法雄奇简练。作画特点是布局简妙,线条硬劲,或用“斧劈”,水墨苍劲,意境深邃清远,标志着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色。在构图上,马远一变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而是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以表现广大空间,故人称“马一角”。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一书中评价马远的山水画风格: “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侧低……”马远画山,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的局部,画面中留出大面积空白以突出近景,从这幅山水画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高士直视的远方不着片点墨迹,只在空中画出一只展曲灵动的野鹤,已让人感到远山的空旷与深幽。此幅作品的构图与表现形式与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宋代马远《松下观鹤图》(图4)。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如出一辙,画面表现景物相同,水墨表现一致,构图一致,只是画幅形式与尺寸不同,通过两幅作品画面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两幅作品所用笔法和人物造型出自一人之手,可以判定佚名《松下闲吟图》作品应为南宋画家马远的艺术创作。
  南宋画家马远绘画,素有“马一角”之称。(图5)他在创作时,时常把画面的主题放在画面的一角,让画面其他位置留出大面积的空白,这样可以让观众产生丰富的遐想,画面以少当多,以简胜繁,画技高明而神奇。此幅佚名《松下闲吟图》的构图和艺术布局与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代马远作品《观月图》(如图7)构图形式和艺术描繪风格一致。
  观这两幅作品,画面中这些笔墨气息风格一致,透露出的艺术表现手法都符合南宋画家马远的个人艺术特征,即风格灵动,富有诗意,画意能表现出在不同的环境中的画面效果,画中的高士与童子,以及树干勾画线条用笔勾描自然,神态灵动,人物画法为勾描法,用笔道劲灵动,表现简洁,用钉头鼠尾描法勾衣纹,线条勾描粗壮有力,人物五官细部根据景物位置点戳而成,细看这两幅画中的两位人物造型,笔法灵活,衣纹劲健,用笔多顿跌转折,粗细变化,描绘人物神态生动传神,无不透露出马远的独特艺术风格和个人艺术气息。
  中国宋代山水画留白妙趣,透露出中国宋代传统绘画极其注重画家内心世界及个人精神的表露,画面意境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马远的山水画取材擅长把画面主题表现与现实生活进行完美的融合,并融入自己的精神境界,这幅作品画面中景物虚实相生描绘,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可以边看此幅作品描绘的画意边来分析一下马远的个人艺术特征,并与这幅作品表现风格来进行对比论证一下。
  此作品构图(图8),画面近处峭壁斜坡山石有很强的张力,半壁峭石,两株苍郁的古松突兀斜立,占据了画幅的左半角,然后画面向中间平铺斜出,展现出一坡平壁,采用“一角式”构图。画家在画面下部一角之处布置主题,将斜壁山峦树木、人物置于画面的左下角,苍松弯曲,从峭壁伸出。另一株蜿蜒直立横入画的外侧,斜出之千半垂延伸到画面的顶部,松枝向下挺延,松树枝干的画法,从艺术风格上来看正符合马远所独创的“托枝画法”,时人将其画松树的这种画法称作“托枝马远”画法。这种细节的刻画与粗笔概括的描绘,形成了繁与简、柔与刚的对比,丰富了画面的节奏与旋律,增强了作品的艺术美感,岩石的凝重与树干的挺拔柔曲形成对比,老千弯曲,松枝伸展,枝长叶茂,蜿蜒自如,从大笔渲染的峭壁之侧耸立斜出,生机勃勃,其松枝延展的走向,反转向下逶迤,更增加了画面构图的形式美感。   画面右侧留出大面积的空白:
  画家只从画面底部伸出一块突兀的山石及几株墨竹,进行点缀呼应,使画面达到了倾斜中的平衡,突出的山石用方折侧峰勾轮廓线,用湿笔斜皴,笔力劲利阔捷,皴法硬朗,采用了小斧劈皴笔法留出兀石突峭的受光山石阳面,兀石的后侧画墨竹三五株,山风拂览,迎风左右轻轻摇曳.墨竹竿细挺拔,画墨竹之叶采用了夹叶法,多横斜之态,此正和马远独创的“夹叶法”。
  与墨竹兀石相呼应的是天空飞翔的仙鹤,几丝细线,便使人感觉到仙鹤的飞舞之态,画家并没有用复杂的笔墨来描绘仙鹤,但巧取飞鹤的展翅回首顾盼之姿,已使画面灵活起来。空中飞鹤,迎风轻轻摇动的翠竹与突兀的巨石,三者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使画面极具动态美,也完美地展现出了画家用笔的张力与弹力,这样巧妙的布局,平衡了“边角式”构图,而且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灵动性和艺术美感。
  整个画面虽然显得空灵简洁,但是所画内容给人感觉极为丰富:空山寂人,虚实相生,空而不单,错落有致,布局得体,充分表现出了宋人追求的“残山余水”式的独特艺术画风。
  画家用简练的“一角式”布局营造语言,局部寥寥数笔映衬勾画,完美地表达了画面空旷的意境,使画面无限地延展,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这幅山水作品中描绘的飞鹤及摇动的墨竹,更多的是用笔触勾画而形成,这在中国画创作中笔墨的表现极其重要,而画面中的“线”又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极具美感和张力。“线”本身为静态的,但画家却通过笔墨的干湿、浓淡、虚实等描绘出了画面的动感。这幅画左半边峭壁一侧的石桌及童子以及逸者高士依靠的长栏构建,古松上屈曲缠绕的藤蔓老丝,更好地表現出了马远用线的张力。
  平坡边的平壁长栏,造型极其精巧,构建描绘造型准确,比例协调,以寸记尺,采用宋人描绘建筑构件的“折算物亏”营造法,后代画家在制的建筑构件绘画上都达不到宋人的技巧和结构,这在其他朝代的绘画中是看不到如此准确的艺术造型的。
  用线勾画虚实相间,更能显现出画家的线条造型表现功力之强,令人十分赞叹,更让我们感觉到宋人中国画笔墨线条的视觉张力及灵动之美。
  综观此幅作品画面构图和意境,可以说是一种极简极美的艺术追求,也是中国山水画中婉约的最佳代表之作,作者画松千及松叶、松枝,几乎不进行渲染,只用淡墨勾描晕染,表现出枝干的各种姿态,十分传神灵动,不显生硬,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画面表现的主题,牢牢抓住了松的静谧、曲奇、舒缓、激荡。因此,这幅小品山水的创作与构图,再一次印证了宋代画家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画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闲逸高士,他目视前方,全神贯注,上身略向前倾,倚栏而眺,远方没有别的景物,也没有缥缈虚无的远山,只见一片苍茫的空白画面。由于画面绢色陈旧变黄,画面并不显得空泛,反而更好地映衬出高士的专注神情及浩渺的远空。在这幅作品中空白处其实就是画面整体中的一部分,既是画面的底色,又是远空的无限空旷,更是整幅画作的妙境所在。画面空白明静,突出主题,虚实呼应展现了空山的寂静与无限深远。
  画中峭壁下站立的童子,人物用线造型简洁,勾线描绘生动传神,童子的姿态像欲正在整理画桌上的摆件。画案高足,用笔勾线及造型,这正是宋代绘画时期才有的桌椅构造,童子头发形状为双压髻角,这在宋代称作双压髻,童子衣着交领短衫,主题人物高古逸士,仙风道骨,衣着右衽,外着长儒长系及地,内衣曲领,足着玄,衣服线条用秃笔写衣纹,这是南宋画家典型人物勾线画法,犹如钉头鼠尾进行描绘,这些都是宋代画家绘制宋人服饰的特点,这在其他朝代是没有的服饰造型。因此,画面中人物的造型和服饰特征也都符合南宋绘画时期艺术表现技法。
  此幅作品表现意境深幽,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这种画面艺术表现,极其符合宋人追求的道家曾提出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逸士静坐闲观,目视前方,也正反映了南宋文人偏安一隅思念北方故土乡音之情。
  经过以上系统分析,此画面的“一角式”构图,简练的画面,表现形式及动静竹石的描绘,人物服饰多种线条的运用和斧劈皴擦的峭壁、兀石,以及空白的虚实表现手法,都极其符合南宋时代的艺术风格,更与宋人马远独有的一些创作表现技法相一致。
  因此,通过画面表现的艺术风格和绘画时代风格分析研究,可以判断此幅作品应为南宋时期马远或马远流派的艺术作品,由于画面没有画家签名和落款。那么特点也正符合南宋时期绘画不落画款和人名的时代特征。
  此幅佚名作品《松下闲吟图》(图14),经过长久的岁月侵蚀,历经多个朝代的辗转留传,虽有局部残破,但是整体画幅保存完好,细看此作品线条勾线,墨迹氧化入绢之深,但仍旧是墨黑如漆,这些用墨特点,也符合宋代马远的个人艺术用墨表现风格,历代画家中,只有南宋画家马远在绘画创作之时,在墨中加花青,使浓墨之处黑如墨漆,苍郁沉稳,黑中透亮,清新空灵。
  综上所述,佚名《松下闲吟图》,画面上包浆陈旧,用手抚摸画面光滑细腻,展开时仍旧气息古朴,笔力苍郁幽沉。可以认定,这幅作品应是南宋画家马远或马远流派之作,不失为一幅极其珍贵的艺术精品。
其他文献
在河北博物院“战国雄风古中山国”的展厅里,有一件陈列在上厅结束位置的文物,为上厅做了完美结束,它就是被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铜版地图——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1977年深秋,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勘探了中山国都灵寿古城,当时发掘了5座中山王族墓和百余座平民墓。在国王的椁室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件令整个建筑史学界都为之兴奋的文物,就是战国中山国史上最有作为
期刊
高丙建  1962年生,河南禹州神垕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市级非遗传承人。1986年至1998年创立了东方艺术陶瓷厂,2009年创建金鼎钧窑。2011年被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2011年获得“许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柴烧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2年作品《手拉梅瓶》在河南省钧瓷窑变创新大赛中获得特等奖。2013年作品《鼓钉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
期刊
镜子们日常生活中用来照面和理容的用具。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铜镜使用历史。它始于金石并用时期,兴于战国,盛于汉唐。尤其是唐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生产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代的辉煌成就。由于瓷器、漆器的兴起和普遍使用,唐代的铜器制造业并不兴盛,但是铜镜却异军突起,成为唐代远超前代的手工艺品。  出土和传世的唐代铜镜繁多,它们一改旧时拘谨、呆板的形式,装饰内
期刊
安阳市  三项措施确保安居工程跟踪审计高质量  在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中,安阳市审计局采取健全组织领导、加强思想教育和强化技能学习等三项措施,确保了跟踪审计的高质量。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按照省厅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迅速成立了局长郭河山任组长,投资办汪保东主任任副组长的安阳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计实施方案的研究制订、重要问题的审核定性及工作任务的分配协调。成立了
期刊
记者从日前在河南禹州召开的全市钧瓷文化产业协会上获悉,2019年禹州市将进一步整合钧瓷产业和文化资源,突出钧瓷文化产业全产业链,打造一个集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协同协作于一体的战略平台。  据悉,禹州市钧瓷文化产业协会于2018年8月经市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禹州市钧瓷试验区办公室为业务主管部门。协会旨在积极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探讨文化经济及其产业发展规律,协调会员关系,维护会员的合法
期刊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展示一市、一国文化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志愿者是博物馆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而杭城博物馆资源丰富,以浙江省博物馆为龙头的杭城博物馆承载着传播本市、本省乃至本国文化的使命。随着杭州后申遗时代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外界对杭州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如何提升杭城博物馆志愿者的外语服务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
期刊
由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许昌市工艺美术大师刘中玄担任公司艺术总监的禹州市坪山钧窑,创建于1999年。占地10余亩,现有员工40人。2010年,组建禹州坪山钧窑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开发区,注册资金2000万元,隶属于禹州坪山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该公司创建以来,一直坚持传承发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烧制技艺,坚持传统手拉坯技艺,不断挖掘钧瓷古韵,把钧瓷的古朴雅韵、含蓄柔美与现代艺术的灵动完美地
期刊
2018年金秋十月,桂花飘香,河南禹州坪山钧窑来了一行远方的贵宾。正在参加第六届中德城镇化论坛的德方与会代表10余人来到坪山钧窑参观生产工艺流程,参观开窑仪式。德国前联邦议院议员、阿登纳基金代表团团长伯恩哈德·卡斯特说: “在世界工业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却用传统的工艺技术,制作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非常了不起!”  同年11月,河南警察学院刑侦研修班的一批乌克兰警察,在中国学习交流刑事侦查技术期间,专
期刊
战国中山国,是战国时期活跃在今河北省境内的一个国家。在列强争雄的战国时代,中山国因拥有兵车九千辆被称为战国第八雄(战国七雄的兵车超过“万乘”),它位居12个“千乘之国”之首。中山国勇猛善战、纵横捭阖,曾经称雄一时,在列国争强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中山国统治者非周王室宗亲,国家命运又波折起伏,所以一直没有引起史学家的足够重视。我国古代史书中关于战国中山国的记载非常简略零散,其文物、遗迹又长期
期刊
“举案齐眉”“拍案而起”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所谓“案”究竟为何?中国汉代以前不流行穿合裆裤、股间只缠裈,为了不失雅观,只得跪坐。两膝跪地,脚掌上翻,身子全落在脚掌之上。长久如此必是腿酸脚麻,故而就有人发明了“几”。不过“几”与今天的茶几不同,不能放食物,只供人依靠。虽人可依靠,可公文摊在席上读写多不雅观,于是“案”又应运而生。“案”一般较轻小,安四矮脚,可放在席上读书、写字、吃饭,因此“案”其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