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印度洋周边国家乃至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印度洋是极其重要的海上通道,如果印度海军想变印度洋为“印度湖”,势必刺激这些国家也加快海军建设,从而引发大范围的海军竞赛。
印度一直想做亚洲海军霸主,其中保持航母优势被视为“重中之重”。最近,美国合众国际社和《印度时报》便密集报道,印度从俄罗斯购买的二手航母“维克拉马迪亚”号正在巴伦支海试航,力争年底交付印度海军。与此同时,印度国产“维克兰特”号航母也在紧锣密鼓地建造着,印度还在寻求购买第三艘新航母。外界认为,印度正试图通过打造一支强大的航母舰队来称霸印度洋,扼住世界能源咽喉。
揭开“三航母战略”真相
在印度人看来,现代海军装备中,只有航母具备印度所需的远洋作战和海上威慑能力,而要想挤压外来势力(尤其是参与亚丁湾护航的中国舰队)、维持对印度洋周边国家的绝对海上优势,最终变印度洋为“印度之洋”,印度海军必须拥有3艘航母:1艘控制东面的孟加拉湾,1艘控制西面的阿拉伯海,剩下1艘则处于维修和战备状态,以便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机动支援。
客观而言,印度从1961年获得“维克兰特”号航母(英国在二战时期建造的尊严级航母)之后就一直为实现“三航母战略”忙活着,可始终未能如愿。但现在随着“维克拉马迪亚”号海试及本国航母稳步建造,印度海军拥有3艘航母的梦想渐渐在变为现实。因为从理论上讲,如果“维克拉马迪亚”号今年底能够交付,而印度国产航母——新的“维克兰特”号能在2015年之前服役的话,若加上老骥伏枥的现役西部舰队旗舰“维拉特”号,那么印度海军将在2015年左右拥有3艘航母。
不过这仅限于理论上,因为现役“维拉特”号在1987年加入印度海军之前已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20多年,算到现在已是50多岁高龄的老舰。近10年来,“维拉特”号呆在坞内维护的时间远多过海上执勤时间。实际上,它在印度海军中只具有象征意义,使用价值所剩无几。印度海军对此自然十分清楚,因此一直在谋求他舰予以取代。综合各方报道看,印度正试图从英国买走在建的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中的一艘,但英国人正犹豫不定,即使出售,到交付、配机、训练和形成战斗力,至少也要到本世纪20年代末了。如果英国最终不肯同意出售,剩下的恐怕只有印度自己造了,考虑到印度自造舰艇一贯不按时完工的“跳票”传统,印度国产航母首舰“维克兰特”号何时服役都不确定,至于再造第二艘新航母就属于遥远的事了。换句话说,印度在2015年前真正能用的航母可能只有寄希望于“维克拉马迪亚”号了,所谓拥有具备完全作战能力的3艘航母恐怕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还是梦想。
苦涩的阵容
外界认为,即便按照最理想的状态,即印度海军未来能顺利接收“维克拉马迪亚”号,装备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并购得一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要想有效使用也非易事。
首先,这3艘航母是3个国家建造的,大小不一,技术标准不同,结构和装备也不相同。“维克拉马迪亚”号是苏联时期建造的基辅级载机巡洋舰四号舰“巴库”号(苏联解体后改名为“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满载排水量4.6万吨,舰上多数装备和设备都是俄罗斯制造的,而且采用蒸汽动力。印度自建的“维克兰特”号满载排水量4.1万吨,总体设计抄袭意大利轻型航母“加富尔公爵”号,但又让俄罗斯涅瓦设计局参与设计,以改动飞行甲板,使之能够搭载米格29K战斗机。其动力为4台美制LM-2500燃气轮机,舰载武器设备则是欧美俄产品的“集粹”。而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则是满载排水量6.5万吨的大型航母,舰载装备和设备基本是英国自己研制,动力为全电推进,发动机为两台罗尔斯·罗伊斯MT30燃气轮机。
考虑到3款航母风格各异,印度海军就必须培养3套基本没有互换可能的航母舰员,例如3艘航母的动力完全不同,因此它们的动力部门人员就只能熟悉和掌握自己所在舰的动力装置特性,无法进行经验交流。这种不能互通的情况不仅大大增加训练难度和成本,且对航母作战的灵活性和人员补充也很不利。反观美国海军,由于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都是一样的技术标准,因此人员的训练就要简单得多,补充起来也比较容易,至于美国航母搭载的舰载机联队就更是经常轮换。
其次,这3艘风格各异的航母给后勤维修保养带来很大麻烦。例如“维克拉马迪亚”号出现问题或需要定期修理,就必须回到俄罗斯北方机械厂,而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则需要回到英国船厂,同时航母所需的各种零配件也需要分向俄、英两国采购。这种情况在战时就更显尴尬,因为远赴他国的航母在途中就是对手最好的攻击目标。
再次,这3艘航母虽然都采用滑跃起飞甲板,但由于设计不同,载机量也有较大不同,使得舰载机联队的编成、作战方式、出动能力产生很大差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是按照搭载美国F-35B战斗机设计机库和飞行甲板的,如果改搭俄制米格-29K战斗机,就可能需要重新考虑改装机库和甲板,且需要形成一套俄式舰载机在英式航母上起降作业的方案,无形中增添了很大麻烦。
印度版航母战斗群“不好看”
众所周知,航母要想充分发挥战斗力,离不开配套的水面舰艇和潜艇,而印度海军虽然拥有数十年的使用经验,但由于此前列装的均是轻型航母,以搭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为主,因此其战斗群的作战编成和作战方式不适于搭载滑跃起飞/阻拦索降落的固定翼舰载机的航母。换句话说,印度未来的航母战斗群依然要进行重新摸索,原有的经验可继承的并不多。
根据美英俄等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编成,一个航母战斗群通常需要2两艘防空驱逐舰、2~4艘护卫舰、1~2艘潜艇、1艘补给舰。但印度海军要想拿出组成3个航母战斗群的伴随舰艇还存在很大困难,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性能也不能满足要求。印度海军最大的麻烦莫过于缺乏专门的防空驱逐舰,其现役的拉吉普特级驱逐舰防空武器只有2套老式俄制SA-N-1双联装中程舰空导弹,最大射程只有35千米,技术水平只能对付中高空机动性不强的飞机,对于掠海攻击的反舰导弹和第三代高机动战斗机基本无能为力,在30年前的马岛战争中,英国驱逐舰上装备的“海标枪”(性能优于SA-N-1)导弹就无法抵御近乎“神风特攻”的阿根廷A-4“天鹰”机群,印度人要想指望SA-N-1能为航母撑起“保护伞”显然不现实。如果排除了拉吉普特级驱逐舰的“航母保镖”资格,那么印度海军就只剩下3艘德里级驱逐舰,且不说数量不足,其单艘防空能力也只有两座SA-N-7舰空导弹单臂发射架,一次只能对付两个空中目标,根本无法抗御“饱和攻击”,且该导弹射程只有25千米,不能满足护卫航母的射程要求。
印度海军真正能指望的航母防空舰是新型加尔各答级驱逐舰,它将装备以 色列研制的“巴拉克-8”舰空导弹和相控阵雷达系统,其中“巴拉克-8”的射程可达80千米,勉强具备航母战斗群所需的区域防空要求,且相控阵雷达也能让其初步具备抗密集攻击能力。但如今加尔各答级的建造计划严重拖期,相关舰载设备也没有搞定,特别是最重要的“巴拉克-8”系统远未达到技术成熟。
由此可见,印度海军即使装备3艘航母:面对缺乏可靠的防空驱逐舰掩护的窘境,一旦米格-29K舰载机在远程防空作战中被对方缠住或者招架不住(这种可能性很大,因为轻型米格-29K很难对抗F/A-18E/F、苏-33之类的中重型舰载机),其航母上空基本是开放的,坐等对方操刀宰割。即使印军实现加尔各答级防空驱逐舰服役,也难以使航母防空能力得到质的改变,原因在于“巴拉克-8”的射程明显偏近,在现代海战中,打击水面舰艇的武器主要是反舰导弹,用于拦截的舰空导弹如果射程较近,就会使对方舰载机在更加靠近航母的位置发射导弹,相应就压缩了航母战斗群的反应时间。这也是美国伯克级驱逐舰为何要部署射程达130千米的“标准”SM-2舰空导弹,目的就是尽可能远地驱离对方攻击机。
其次,印度海军驱护舰艇虽然反潜能力较强,但如果失去空中保护伞,其应有的反潜能力也很难施展。归根到底,还是制空权的得失决定着制海权的归属。更要命的是,印度海军能为航母战斗群提供的“水下护卫”——护航潜艇只有常规动力潜艇,如俄制基洛级和德制209型,它们航速太慢,很难跟上航母编队的行进速度,且常规潜艇需要不断上浮充电,容易暴露行踪,遭到对方反潜兵力的打击。据报道,印度斥巨资从俄罗斯租借来的阿库拉级攻击核潜艇“斑纹海豹”号本身故障重重,早在俄国内就造成多人死伤,被称为“寡妇艇”,印度人用它来掩护航母只能说“聊胜于无”。
第三,现代海战讲求信息一体化,然而印军既缺乏天基预警导航系统,航母又没有固定翼舰载预警机,同时护航舰艇还缺乏类似宙斯盾那样的大型相控阵雷达,仅靠俄罗斯售卖的卡-31雷达直升机充当门面,很难满足航母战斗群的信息获取需求。
控制印度洋力有未逮
印度海军远海作战的基本思想是以遏阻印度洋上大国海军的行动为基本任务,以反潜作战为基本形式,在广阔的印度洋水域中实施水上水下、海上空中的立体打击。但要实现印度海军控制印度洋的五大要道——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保克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的目的,仅靠2艘中型航母和1艘大型航母还是相当困难的。
首先,印度海军宣称要控制的上述海上要道也是美国海军极力想控制的,尽管美印在遏制中国方面能达成共识,但印度海军要控制印度洋的做法是与美国利益相违背的。也就是说,印度海军要想控制印度洋,就要具备遏制美国海军的能力,而这种可能性不大。
其次,如果在中国发展航母之前,印度海军就拥有3艘航母,那对于掐断中国海运生命线的威胁极大,但在中国海军稳步前进,开始发展航母的情况下,印度海军“三航母战略”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再次,印度洋不仅对中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海上通道,对印度洋周边国家乃至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如果印度海军想变印度洋为“印度湖”,势必刺激这些国家也加快海军建设,从而引发大范围的海军竞赛,这不但会使印度海军的梦想受到很大阻滞,也将使印度洋地区局势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印度一直想做亚洲海军霸主,其中保持航母优势被视为“重中之重”。最近,美国合众国际社和《印度时报》便密集报道,印度从俄罗斯购买的二手航母“维克拉马迪亚”号正在巴伦支海试航,力争年底交付印度海军。与此同时,印度国产“维克兰特”号航母也在紧锣密鼓地建造着,印度还在寻求购买第三艘新航母。外界认为,印度正试图通过打造一支强大的航母舰队来称霸印度洋,扼住世界能源咽喉。
揭开“三航母战略”真相
在印度人看来,现代海军装备中,只有航母具备印度所需的远洋作战和海上威慑能力,而要想挤压外来势力(尤其是参与亚丁湾护航的中国舰队)、维持对印度洋周边国家的绝对海上优势,最终变印度洋为“印度之洋”,印度海军必须拥有3艘航母:1艘控制东面的孟加拉湾,1艘控制西面的阿拉伯海,剩下1艘则处于维修和战备状态,以便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机动支援。
客观而言,印度从1961年获得“维克兰特”号航母(英国在二战时期建造的尊严级航母)之后就一直为实现“三航母战略”忙活着,可始终未能如愿。但现在随着“维克拉马迪亚”号海试及本国航母稳步建造,印度海军拥有3艘航母的梦想渐渐在变为现实。因为从理论上讲,如果“维克拉马迪亚”号今年底能够交付,而印度国产航母——新的“维克兰特”号能在2015年之前服役的话,若加上老骥伏枥的现役西部舰队旗舰“维拉特”号,那么印度海军将在2015年左右拥有3艘航母。
不过这仅限于理论上,因为现役“维拉特”号在1987年加入印度海军之前已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20多年,算到现在已是50多岁高龄的老舰。近10年来,“维拉特”号呆在坞内维护的时间远多过海上执勤时间。实际上,它在印度海军中只具有象征意义,使用价值所剩无几。印度海军对此自然十分清楚,因此一直在谋求他舰予以取代。综合各方报道看,印度正试图从英国买走在建的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中的一艘,但英国人正犹豫不定,即使出售,到交付、配机、训练和形成战斗力,至少也要到本世纪20年代末了。如果英国最终不肯同意出售,剩下的恐怕只有印度自己造了,考虑到印度自造舰艇一贯不按时完工的“跳票”传统,印度国产航母首舰“维克兰特”号何时服役都不确定,至于再造第二艘新航母就属于遥远的事了。换句话说,印度在2015年前真正能用的航母可能只有寄希望于“维克拉马迪亚”号了,所谓拥有具备完全作战能力的3艘航母恐怕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还是梦想。
苦涩的阵容
外界认为,即便按照最理想的状态,即印度海军未来能顺利接收“维克拉马迪亚”号,装备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并购得一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要想有效使用也非易事。
首先,这3艘航母是3个国家建造的,大小不一,技术标准不同,结构和装备也不相同。“维克拉马迪亚”号是苏联时期建造的基辅级载机巡洋舰四号舰“巴库”号(苏联解体后改名为“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满载排水量4.6万吨,舰上多数装备和设备都是俄罗斯制造的,而且采用蒸汽动力。印度自建的“维克兰特”号满载排水量4.1万吨,总体设计抄袭意大利轻型航母“加富尔公爵”号,但又让俄罗斯涅瓦设计局参与设计,以改动飞行甲板,使之能够搭载米格29K战斗机。其动力为4台美制LM-2500燃气轮机,舰载武器设备则是欧美俄产品的“集粹”。而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则是满载排水量6.5万吨的大型航母,舰载装备和设备基本是英国自己研制,动力为全电推进,发动机为两台罗尔斯·罗伊斯MT30燃气轮机。
考虑到3款航母风格各异,印度海军就必须培养3套基本没有互换可能的航母舰员,例如3艘航母的动力完全不同,因此它们的动力部门人员就只能熟悉和掌握自己所在舰的动力装置特性,无法进行经验交流。这种不能互通的情况不仅大大增加训练难度和成本,且对航母作战的灵活性和人员补充也很不利。反观美国海军,由于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都是一样的技术标准,因此人员的训练就要简单得多,补充起来也比较容易,至于美国航母搭载的舰载机联队就更是经常轮换。
其次,这3艘风格各异的航母给后勤维修保养带来很大麻烦。例如“维克拉马迪亚”号出现问题或需要定期修理,就必须回到俄罗斯北方机械厂,而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则需要回到英国船厂,同时航母所需的各种零配件也需要分向俄、英两国采购。这种情况在战时就更显尴尬,因为远赴他国的航母在途中就是对手最好的攻击目标。
再次,这3艘航母虽然都采用滑跃起飞甲板,但由于设计不同,载机量也有较大不同,使得舰载机联队的编成、作战方式、出动能力产生很大差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是按照搭载美国F-35B战斗机设计机库和飞行甲板的,如果改搭俄制米格-29K战斗机,就可能需要重新考虑改装机库和甲板,且需要形成一套俄式舰载机在英式航母上起降作业的方案,无形中增添了很大麻烦。
印度版航母战斗群“不好看”
众所周知,航母要想充分发挥战斗力,离不开配套的水面舰艇和潜艇,而印度海军虽然拥有数十年的使用经验,但由于此前列装的均是轻型航母,以搭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为主,因此其战斗群的作战编成和作战方式不适于搭载滑跃起飞/阻拦索降落的固定翼舰载机的航母。换句话说,印度未来的航母战斗群依然要进行重新摸索,原有的经验可继承的并不多。
根据美英俄等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编成,一个航母战斗群通常需要2两艘防空驱逐舰、2~4艘护卫舰、1~2艘潜艇、1艘补给舰。但印度海军要想拿出组成3个航母战斗群的伴随舰艇还存在很大困难,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性能也不能满足要求。印度海军最大的麻烦莫过于缺乏专门的防空驱逐舰,其现役的拉吉普特级驱逐舰防空武器只有2套老式俄制SA-N-1双联装中程舰空导弹,最大射程只有35千米,技术水平只能对付中高空机动性不强的飞机,对于掠海攻击的反舰导弹和第三代高机动战斗机基本无能为力,在30年前的马岛战争中,英国驱逐舰上装备的“海标枪”(性能优于SA-N-1)导弹就无法抵御近乎“神风特攻”的阿根廷A-4“天鹰”机群,印度人要想指望SA-N-1能为航母撑起“保护伞”显然不现实。如果排除了拉吉普特级驱逐舰的“航母保镖”资格,那么印度海军就只剩下3艘德里级驱逐舰,且不说数量不足,其单艘防空能力也只有两座SA-N-7舰空导弹单臂发射架,一次只能对付两个空中目标,根本无法抗御“饱和攻击”,且该导弹射程只有25千米,不能满足护卫航母的射程要求。
印度海军真正能指望的航母防空舰是新型加尔各答级驱逐舰,它将装备以 色列研制的“巴拉克-8”舰空导弹和相控阵雷达系统,其中“巴拉克-8”的射程可达80千米,勉强具备航母战斗群所需的区域防空要求,且相控阵雷达也能让其初步具备抗密集攻击能力。但如今加尔各答级的建造计划严重拖期,相关舰载设备也没有搞定,特别是最重要的“巴拉克-8”系统远未达到技术成熟。
由此可见,印度海军即使装备3艘航母:面对缺乏可靠的防空驱逐舰掩护的窘境,一旦米格-29K舰载机在远程防空作战中被对方缠住或者招架不住(这种可能性很大,因为轻型米格-29K很难对抗F/A-18E/F、苏-33之类的中重型舰载机),其航母上空基本是开放的,坐等对方操刀宰割。即使印军实现加尔各答级防空驱逐舰服役,也难以使航母防空能力得到质的改变,原因在于“巴拉克-8”的射程明显偏近,在现代海战中,打击水面舰艇的武器主要是反舰导弹,用于拦截的舰空导弹如果射程较近,就会使对方舰载机在更加靠近航母的位置发射导弹,相应就压缩了航母战斗群的反应时间。这也是美国伯克级驱逐舰为何要部署射程达130千米的“标准”SM-2舰空导弹,目的就是尽可能远地驱离对方攻击机。
其次,印度海军驱护舰艇虽然反潜能力较强,但如果失去空中保护伞,其应有的反潜能力也很难施展。归根到底,还是制空权的得失决定着制海权的归属。更要命的是,印度海军能为航母战斗群提供的“水下护卫”——护航潜艇只有常规动力潜艇,如俄制基洛级和德制209型,它们航速太慢,很难跟上航母编队的行进速度,且常规潜艇需要不断上浮充电,容易暴露行踪,遭到对方反潜兵力的打击。据报道,印度斥巨资从俄罗斯租借来的阿库拉级攻击核潜艇“斑纹海豹”号本身故障重重,早在俄国内就造成多人死伤,被称为“寡妇艇”,印度人用它来掩护航母只能说“聊胜于无”。
第三,现代海战讲求信息一体化,然而印军既缺乏天基预警导航系统,航母又没有固定翼舰载预警机,同时护航舰艇还缺乏类似宙斯盾那样的大型相控阵雷达,仅靠俄罗斯售卖的卡-31雷达直升机充当门面,很难满足航母战斗群的信息获取需求。
控制印度洋力有未逮
印度海军远海作战的基本思想是以遏阻印度洋上大国海军的行动为基本任务,以反潜作战为基本形式,在广阔的印度洋水域中实施水上水下、海上空中的立体打击。但要实现印度海军控制印度洋的五大要道——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保克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的目的,仅靠2艘中型航母和1艘大型航母还是相当困难的。
首先,印度海军宣称要控制的上述海上要道也是美国海军极力想控制的,尽管美印在遏制中国方面能达成共识,但印度海军要控制印度洋的做法是与美国利益相违背的。也就是说,印度海军要想控制印度洋,就要具备遏制美国海军的能力,而这种可能性不大。
其次,如果在中国发展航母之前,印度海军就拥有3艘航母,那对于掐断中国海运生命线的威胁极大,但在中国海军稳步前进,开始发展航母的情况下,印度海军“三航母战略”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再次,印度洋不仅对中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海上通道,对印度洋周边国家乃至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如果印度海军想变印度洋为“印度湖”,势必刺激这些国家也加快海军建设,从而引发大范围的海军竞赛,这不但会使印度海军的梦想受到很大阻滞,也将使印度洋地区局势变得越来越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