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德水:监委运行中的“萧何”性问题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l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颁布实施,国家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监察运行的整体框架得到确认,国家监察体制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并日益完善。然而,从学理层面,如何理解监委运行的内在逻辑、当下运转的状态和面临的挑战?
  作为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长期从事廉政理论、廉政教育、公共治理等研究,对监委改革的观察亦良久。此次天府廉政论坛,他带来了对监委运行最新的解读和思考。
  廉政瞭望:您论文阐述的是“监察委员会有效运行的结构化逻辑”,如何理解监察委员会的“结构化”?
  庄德水:结构化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一方面,国家监察是嵌入在国家体制中的,本身是国家体制的结构化元素;另一方面,监察委员会的运作也需要一套结构化的程序,包括立案调查、留置、移送起诉等。基于监察权的职能分解,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组织形态为基础,监察委员会内部各程序和机构要素之间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结构安排,呈现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一体化局面。
  “成也萧何败萧何”,结构化运行是个“萧何”性的问题。解决得好,监委受权力结构的制约不会突破政治的边界,并且发挥1+1>2的作用;解决不好,监察效能很容易被结构化的体系所束缚,发挥不出来。所以要实现有效运行,一方面要发挥结构化运行优势,另一方面要解决结构化运行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廉政瞭望:监委基于结构化逻辑实现良性运行,是怎样一种状态?
  庄德水:要实现良性运行,首先要捋清纪律审查与监察调查两者的关系,以及监察调查与检察公诉、司法审判的协同,也就是纪法衔接与法法衔接的问题。
  纪检与监察合署办公,是同一机构、同一拨人做同一件事情,只不过在具体分工或具体的办案过程中有所区分而已。这种区分不是在人的层面,而是工作程序层面,比如做不同的笔录、同一批证据分用于纪检或监察等。如果不捋清楚这些程序上的关系,国家监察的合法性就容易受到人们的质疑。
  至于监察与司法衔接的问题,改革之后的检察机关相当于公诉机关,可以从司法程序上对监察委员会实行监督和制约。但现在有一种担心,监委的“调查中心主义”会形成新的“侦查中心主义”,从而导致制约效果難以实现。
  目前实践的一部分做法是让检察院提前介入,这是一种弹性机制,而不是结构化的固定的流程,容易产生法律问题。廉政公署也可以让律政司提前介入,但什么时候可以提前介入需要明确。要实现监委与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司法衔接,我认为检察机关内部应有专门对接监察委员会的业务部门,对监察运行实行程序上的监督,保证调查证据的合法有效。
  廉政瞭望:如何理解您说的,强化国家监察是党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庄德水:这次改革力度是非常大的,旨在用小的监察体制改革推动大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改风险非常大,而监察体制改革是一个微观的切入点,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比如宪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等,预计还会有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作出修改。小球推动大球,用监察体制改革倒逼法律体系的完善,适应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需求。这背后的逻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廉政瞭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化?有没有好的招数?
  庄德水:下一步肯定要追求标本兼治。
  监察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来解决腐败问题,已经迈出了一步,但目前监察对象只针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对涉及非公职人员的社会性腐败该如何处理?腐败问题是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共同造成的,下一阶段还得拓展反腐败的领域,不仅关注受贿一方的行为,还要关注行贿一方的行为。
  另一方面,要解决腐败问题,仅从反腐败视角入手是不够的。从当前态势来看,“打老虎”决不会放松,也没有放松,但“打老虎”长期下去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我们还需要把目光投向监察体制改革,推动相关法律体系完善、依靠法治力量才是正道。为什么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其根源在于特权思想和作风。 正是因为特权思想和作风在作怪,当制度与领导思维产生冲突时,我们不是告诉领导现行制度是如何规定的,而是根据领导思维对现行制度内容和程序规范进行“个性化”修改,于是导致许多制度和程序陷入空转,甚至以权压法,“黑头不如红头,红头不如笔头,笔头不如口头”等现象。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宁可节奏稍微慢一点,也要稳中求进,保证法治反腐,真正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法治反腐之路。
  廉政瞭望:如何监督监督者?当前热议的监察员制度管用吗?
  庄德水:根据监察法的设计,各级监察委员会应接受党的政治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以及自我监督。就我观察,当前行之有效的方式当属于自我监督。监察委员会内部的结构化运行,为监察权的监督制约提供了条件:一是通过领导分工来实现不同工作领域和部门的相互制约;二是通过业务分离来实现不同工作流程和环节的相互制约;三是民主集中式的集体决策,这些机制本身具有监督制约功能。
  特约监察员制度是社会监督的一种创新措施。特约监察员作为一个结构性要素,人数虽少,确是合法的监督力量,远胜于一般的网络监督。然而,目前一些地方监察员更多被视作一种附属性、荣誉性职务,监察员无法“接近”监察权的核心及其具体运作。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类似第三方机构的特约监察员委员会,赋予其一定的决策权力、受理权力和否决权力,对监察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形成有效制约。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古装历史电视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而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一些作品的价值取向也开始出现偏差.历史正剧作为相对严肃的艺术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人文关怀,也与主旋律剧一起肩负起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任务.
我国的新媒体环境对于国产电影的票房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正面影响包括让优秀的小众电影凭借过硬的质量受到关注、让有电影专业知识的影评人受到关注以及让受众的理性思考得到回归;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水军”的频繁“灌水”,以及消费者的不理智。
电视剧《装台》的题材、形象、环境均缺乏流行标准上的美感和震撼力度,得以成功之因在于其努力实践习近平文艺思想中的人民性原则,以及对“体现文艺永恒价值”的真善美艺术标准的不懈追求;在于其艺术上注重真实、扎根生活的独特视角;在于其凝眸普罗大众的平凡人生,反映底层精神的情感维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水平的提升,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高校教学来说,互联网也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式。高校的摄影专业课程,应该依托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善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提升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新媒体背景下影视传媒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提出高校摄影课程在当下新媒体背景下所存在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思路。
“饭圈”是基于共同喜爱的明星而组成的粉丝群体,并随着新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但近年来,“饭圈”的不理智情绪愈加强烈,甚至出现极端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基于新媒体传播视域,分析“饭圈文化”畸形化的现象,并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
悬疑网剧《沉默的真相》在上线之后便得到了众多好评。剧中,严良、江阳、侯贵平等人分别在不同年代探寻多起案件的蛛丝马迹,上演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探案故事。影片以严良警官所代表的第三时空,江阳检察官为代表的第二时空,侯贵平老师为代表的第一时空,构成了“超时空”的叙事表达,解构了传统悬疑类型片的叙事手法,强化了悬疑剧情片的主旨内涵。剧中故事情节的开展一环接一环,人物关系迷雾重重,但都离不开追求正义者对真相的探寻。《沉默的真相》这部网剧在叙事结构、角色塑造、人性救赎等主题的表达上独具特色,直入人心。
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想要“走出去”,出色的字幕翻译必不可少。《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的“科幻元年”,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并在国外电影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译者在翻译《流浪星球》的字幕时采用了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既考虑到了目的语受众可接受的审美范围,又完美再现了电影的主题和风格,有助于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影视作品。基于此,本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流浪地球》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
电影《中国机长》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影片经过人物英雄化和英雄人性化的处理,完成了事件戏剧冲突的建构,使作品具有了故事性。在人物英雄化的过程中,为区别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表达,影片探索了符合集体主义视角的英雄叙事模式。这种模式下的英雄人性立体而丰富,在电影文学性层面形成了从个人到集体、从家庭到家园的电影多层次戏剧结构,是中国故事电影化的有益尝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技术门槛不断降低,更多农民有了自我表达和呈现的舞台。本文立足于乡村短视频,从农村女性的媒介使用与媒介依赖出发,探究乡村短视频如何呈现与建构农村女性的日常生活。本文通过田野观察、访谈法收集并分析数据发现:其一,乡村短视频在农村女性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沟通、学习及呈现、观看等“凝视”作用,成为娱乐消遣、获取消息等的重要工具;其二,通过观看乡村短视频,农村女性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这也成为她们继续观看乡村短视频的重要原因。
现代媒体行业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存,为了充分发挥两类媒体的优势,并弥补两者劣势,媒体从业者提出了媒体融合概念,其重点在于“扬长避短”。但在媒体融合时代,电视观众的需求发生变化,这导致传统电视导演创作出的电视节目受关注度下降,为了保障电视创作质量,电视导演就必须改进传统创作技巧。本文将对媒体融合时代电视导演创作技巧进行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电视导演应当具备的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