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的中国首富王传福,再一次集中地成为了舆论中的主角,但是这次,缠绕着这位主角的是一系列负面消息。
最近一波的新闻,肇始于2011年9月份的比亚迪裁员,约400名销售员工因不满被优化调岗、并且没有得到合理的赔偿,从而通过微博、QQ群等方式在网上爆料。一场始于裁员、延伸至销售政策、比亚迪战略规划错误的负面消息开始蔓延。
危机已使得王传福不得不出来表态。10月18日,王传福一改往日的低调与被动,在媒体见面会上坦言“比亚迪做错了”,错误第一是销售网络扩张过于激进,第二是对汽车品质把控不严。
其实,早在此轮风波前,王传福已经开始了纠错之旅。比如开始精简庞杂的经销商网络,而上述员工被优化事件,正是精简销售网络的一部分。
以比亚迪占据自主品牌销量冠军的北京为例,从2011年初开始,比亚迪开始对处于地理位置偏远、经营不善的经销商实施劝退策略,经销商数量从峰值的26家回落到目前的21家。比亚迪在北京最大的经销商北京鑫敏恒汽车园副总经理贾纯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比亚迪已经在改正错误了,会越来越好。”
新华信汽车营销解决方案渠道诊断副总经理金永生也赞同上述判断。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比亚迪所犯过的错,包括吉利、奇瑞在内的自主品牌都犯过,“比亚迪已经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
但是,此次纠错能挽救比亚迪吗?
从首富到首“负”
如果翻看王传福的成绩单,在2010年之前,王传福都是无可争辩的优等生,而比亚迪则像是快速奔跑的高铁。但是优等生在2010年和2011年遭遇了接连不断的麻烦,被麻烦波及到的,包括比亚迪的股东、经销商和员工。
2011年,遭受切肤之痛首屈一指的当属员工。从2011年初开始,裁员成了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员工的噩梦。年初被裁员的职位主要是运营经理。与其他竞争对手不同,比亚迪在设置区域经理的同时,同时设置了运营经理,但是两者的职能多有交叉,且比亚迪汽车的实际销量已经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人力成本。在2011年初,运营经理被裁减。
9月份的裁员,则涉及到营销部的一线销售人员,从884人缩减至456人,被裁人数为428人。市场部、人事科、计划商务三个部门、培训部、渠道管理部、渠道开发部、渠道运营部、公关三个部门、行政部、广告部、法律部网络营销二个部、精品部均有裁撤。
比亚迪新闻发言人李云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次调整并非裁员,而是调岗,“如有一些人员调整到绿色公交部门等”。
但是由于上述岗位与原有销售岗位差异比较大,很多被优化员工并不愿意到新岗位去。一位此次被“优化”的深圳销售经理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他不愿意到绿色公交部门,“因为新工作和以前的工作完全不同”。与调岗相比,他期望能得到一些赔偿后离职。
随后的谈判异常艰难。从9月初开始,比亚迪开始逐渐改变了强硬的态度,一步步向被优化员工妥协。
10月中旬,双方最终签订了协议,按照协议,如果愿意继续在比亚迪工作,则可以选择回到原岗位或者到公司指定的新岗位。选择离职的,则可以按照工作年限和平均工资,按照n 1的标准拿到赔偿金。
不过,双方都不愿意谈及更多的协议细节,比亚迪新闻发言人李云飞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只能说,我们遵守了相关规定,不便透露细节”。
裁员并非比亚迪唯一的麻烦。 2011年上半年,比亚迪汽车销量下滑23%,利润暴跌90%左右。6月30日,比亚迪回归A股,发行价为18元,10月25日,比亚迪开盘价为20.73元,期间,比亚迪股价一度跌破发行价。
但在金永生看来,比亚迪的危机早已潜伏。他认为,2009年,比亚迪汽车的急速增长,已经处于“完全失控”的状态。
从2005年到2009年,是比亚迪汽车的飞速增长期。2005年4月,比亚迪F3下线。此后,比亚迪汽车的销量从2006年的6.5万台,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10万台, 2008年的17.5万台。2009年的销量,则增加到惊人的44.9万台。但是这种超速增长的神话,在2010年戛然而止。
2010年,比亚迪是国内汽车业第一个下调销售目标、并且是销量下调额度最大的公司。其销量从年初的80万下调到60万,最终,60万的销量也并未完成。
“完全失控”的状态,在比亚迪会议议程设置上可见一斑。在2009年比亚迪汽车形势最好的时候,王传福所主持的汽车相关会议里面,99%的时间都是谈产能、产能、产能,在会议即将结束时,才会花2分钟谈一谈品质的问题。
从这个节点开始,比亚迪对于对车型种类和版本的数量、零配件的规格数、供应商的数量以及经销商网点的设置、营销团队人员的数量的掌控开始不断超出比亚迪的能力边界,但是比亚迪并没有予以足够的警醒,增长的销量把所有的问题掩盖在了水面以下。
金永生认为,F3车型的成功,导致了比亚迪“不能准确认知市场,也没有准确认知自身局限”,盲目在A00级、A级、B级、SUV、MPV、轿跑、新能源车、公交车、微型客车等细分市场上全线出击,最后,除了F0和F3两款车型外,“留下一堆烂尾楼”。
上述种种错误结出了苦果:2011年上半年,比亚迪整车销售22万辆,同比下降23%;销售收入为102.8亿元,同比下降25%,毛利率同比大幅下滑90 %左右。
在近日的媒体见面会上,王传福对上述错误非常坦率,“我们过去犯了一些错,现在要调整,步子放缓一些,不是件坏事”。
精简网络
即便被优化的员工也认为,比亚迪的销售部门已经过于庞杂,到了不得不精简人员的时刻,“只要给予合理的补偿,精简人员是必要的”。
其实,从2011年年初开始,比亚迪就开始精简销售人员,同时缩减的还有规模庞大的经销商。王传福透露,比亚迪全国经销商已经从1000多家缩减到830家左右。
如今的纠错,只是在修正此前盲目扩张的顽疾。2007年,王传福宣布比亚迪要成为2015年中国第一、2025年世界第一的生产商。此后,公司销售网络快速扩张。
一位从2007年到2010年为比亚迪工作4年的原销售经理对《中国新闻周刊》感叹,他在比亚迪4年的工作经历,恰如一趟过山车。
2008年,销量的快速增长使比亚迪从上到下自信心膨胀。上述销售经理需要完成的工作指标大致有两个:第一,是拼命开拓渠道;第二,是加大经销商的库存量。
为了快速扩张销售网络,比亚迪甚至不放过其他竞争对手不愿涉足的小城市,例如广西的贺州、钦州等地。事实证明,由于上述小城市消费能力有限,“一个4S店,每个月能卖个20多台车就算不错了,结果大部分经销商都赔钱了”。
另一种扩张的方式,则是在大城市增加新的经销商。2008年,北京仅有8家比亚迪的经销商,但是经过2009年和2010年的急速扩张后,北京经销商数量在峰值时期达到了26家。
以大众汽车为例,限购政策出台之后,大众汽车在北京的销量是比亚迪的3倍左右(之前是2倍),而其经销商数量只是20多家。
经销商队伍的迅速扩大,让北京鑫敏恒汽车园等老经销商苦不堪言。2010年,由于北京的经销商数量达到了26家,而新经销商为了后来者居上,开始打起了价格战——“新经销商一降价,我们也跟着降,卖一部赔一部,非常惨烈。”北京鑫敏恒汽车园副总经理贾纯岩说。
销售经理的另外一项任务是压库存。一些经销商因为完不成任务,拿不到比亚迪的返点(按照比亚迪规定,如果完成月度销量和季度销量任务,每辆车将会拿到2000元~3000元的返利),“只有赔钱卖车,卖车价还没进价高”。
从2011年初开始,比亚迪已经开始意识到上述错误,并开始纠正。在北京,劝退经销商的工作正在悄然进行之中,劝退对象是那些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资金实力不足的经销商。
巨大的库存压力也因此从2011年开始缓解,“现在任务量到底有多大,经销商可以提出点自己的建议,双方确定比较合理的任务量。”贾纯岩说。
此外,比亚迪开始对经销商采取了更多的支持政策。比如,如果经销商的活动做得好,汽车卖得多,在做广告时,能从比亚迪拿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数额不等的广告费补贴。
上述改进措施已经见效。贾纯岩说,虽然北京的限购政策导致比亚迪汽车的销量下降,但是由于每辆车都能赚钱,“日子反而比2010年好过”。
产品线调整
5月份在深圳举行的经销商会议上,王传福信誓旦旦地安抚经销商,比亚迪在未来将推出更为丰富的产品线,“只有一款热销车型F3的策略是不对的”。
王传福的话并非空口承诺。继热销车型F3之后,比亚迪2011年又推出了两款热销车型S6和G6。在北京鑫敏恒汽车园位于西红门的4S店,S6的销量不错,都在加钱卖。
尽管上市近6年的F3此时仍是当之无愧的销量冠军,但是比起利润微薄的F3,S6有着更为丰厚的利润,而G6的利润同样可观。
“基本上,每个合资品牌的4S店,都有三款以上的热销车型”,贾纯岩说,“现在比亚迪也做到了。”
让经销商相对期待的车型还包括比亚迪的电动车,按照目前的油价和电价,每跑100公里电动车能省40元,但是一个不能忽略的成本是,由于新能源汽车价格高昂(是传统汽车价格的数倍左右),其并未受到购买私家车的普通消费者的青睐,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寥寥。
贾纯岩期望,未来能有一部分电动车卖给消费者或者出租车公司。毕竟,相对于竞争对手,比亚迪汽车最值得说道的就是新能源汽车,而新能源汽车也正是吸引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关键因素。
但是,中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模糊态度证明,这一期望并不那么容易实现。已孕育数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至今尚在腹中,而新能源汽车高昂的价格意味着,如果政府的补贴无法到位,新能源汽车的梦想,也仅仅是无法落地的梦想而已。
“这不是王总、也不是比亚迪能够左右的事情”,比亚迪一位员工颇为无奈。政策的不明朗,已经逼迫王传福调整电动车策略。王传福近日透露,目前比亚迪的电动车策略是公交第一,电池产能不够的情况下,首先保证公交。
目前,给比亚迪生产的200台电动大巴K9下订单的包括比亚迪总部所在地——深圳市,以及长沙和海口市。在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数量最多的城市北京,也分别有50辆和100辆电动出租车陆续在延庆和房山运营,不过,上述两个电动车的生产厂家是长安汽车和北汽。
“新能源汽车价格高,如果拿不到补贴就卖不出去。但是拿政府补贴的项目,地方保护主义都相当严重。”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由王传福亲自挂帅的项目组正在和发改委和工信部接洽,争取相关支持政策的到位。此外,位于北京的比亚迪经销商,也正在和包括北京市交管局在内的政府部门接洽,希望出租车公司能采购更多的比亚迪电动车,“对方反应还不错”。
但是,直到今天为止,被王传福寄予厚望的新能源电动车,看起来依然是前方闪耀的明亮的灯塔,但是却找不到通往灯塔的合适航线。
最近一波的新闻,肇始于2011年9月份的比亚迪裁员,约400名销售员工因不满被优化调岗、并且没有得到合理的赔偿,从而通过微博、QQ群等方式在网上爆料。一场始于裁员、延伸至销售政策、比亚迪战略规划错误的负面消息开始蔓延。
危机已使得王传福不得不出来表态。10月18日,王传福一改往日的低调与被动,在媒体见面会上坦言“比亚迪做错了”,错误第一是销售网络扩张过于激进,第二是对汽车品质把控不严。
其实,早在此轮风波前,王传福已经开始了纠错之旅。比如开始精简庞杂的经销商网络,而上述员工被优化事件,正是精简销售网络的一部分。
以比亚迪占据自主品牌销量冠军的北京为例,从2011年初开始,比亚迪开始对处于地理位置偏远、经营不善的经销商实施劝退策略,经销商数量从峰值的26家回落到目前的21家。比亚迪在北京最大的经销商北京鑫敏恒汽车园副总经理贾纯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比亚迪已经在改正错误了,会越来越好。”
新华信汽车营销解决方案渠道诊断副总经理金永生也赞同上述判断。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比亚迪所犯过的错,包括吉利、奇瑞在内的自主品牌都犯过,“比亚迪已经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
但是,此次纠错能挽救比亚迪吗?
从首富到首“负”
如果翻看王传福的成绩单,在2010年之前,王传福都是无可争辩的优等生,而比亚迪则像是快速奔跑的高铁。但是优等生在2010年和2011年遭遇了接连不断的麻烦,被麻烦波及到的,包括比亚迪的股东、经销商和员工。
2011年,遭受切肤之痛首屈一指的当属员工。从2011年初开始,裁员成了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员工的噩梦。年初被裁员的职位主要是运营经理。与其他竞争对手不同,比亚迪在设置区域经理的同时,同时设置了运营经理,但是两者的职能多有交叉,且比亚迪汽车的实际销量已经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人力成本。在2011年初,运营经理被裁减。
9月份的裁员,则涉及到营销部的一线销售人员,从884人缩减至456人,被裁人数为428人。市场部、人事科、计划商务三个部门、培训部、渠道管理部、渠道开发部、渠道运营部、公关三个部门、行政部、广告部、法律部网络营销二个部、精品部均有裁撤。
比亚迪新闻发言人李云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次调整并非裁员,而是调岗,“如有一些人员调整到绿色公交部门等”。
但是由于上述岗位与原有销售岗位差异比较大,很多被优化员工并不愿意到新岗位去。一位此次被“优化”的深圳销售经理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他不愿意到绿色公交部门,“因为新工作和以前的工作完全不同”。与调岗相比,他期望能得到一些赔偿后离职。
随后的谈判异常艰难。从9月初开始,比亚迪开始逐渐改变了强硬的态度,一步步向被优化员工妥协。
10月中旬,双方最终签订了协议,按照协议,如果愿意继续在比亚迪工作,则可以选择回到原岗位或者到公司指定的新岗位。选择离职的,则可以按照工作年限和平均工资,按照n 1的标准拿到赔偿金。
不过,双方都不愿意谈及更多的协议细节,比亚迪新闻发言人李云飞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只能说,我们遵守了相关规定,不便透露细节”。
裁员并非比亚迪唯一的麻烦。 2011年上半年,比亚迪汽车销量下滑23%,利润暴跌90%左右。6月30日,比亚迪回归A股,发行价为18元,10月25日,比亚迪开盘价为20.73元,期间,比亚迪股价一度跌破发行价。
但在金永生看来,比亚迪的危机早已潜伏。他认为,2009年,比亚迪汽车的急速增长,已经处于“完全失控”的状态。
从2005年到2009年,是比亚迪汽车的飞速增长期。2005年4月,比亚迪F3下线。此后,比亚迪汽车的销量从2006年的6.5万台,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10万台, 2008年的17.5万台。2009年的销量,则增加到惊人的44.9万台。但是这种超速增长的神话,在2010年戛然而止。
2010年,比亚迪是国内汽车业第一个下调销售目标、并且是销量下调额度最大的公司。其销量从年初的80万下调到60万,最终,60万的销量也并未完成。
“完全失控”的状态,在比亚迪会议议程设置上可见一斑。在2009年比亚迪汽车形势最好的时候,王传福所主持的汽车相关会议里面,99%的时间都是谈产能、产能、产能,在会议即将结束时,才会花2分钟谈一谈品质的问题。
从这个节点开始,比亚迪对于对车型种类和版本的数量、零配件的规格数、供应商的数量以及经销商网点的设置、营销团队人员的数量的掌控开始不断超出比亚迪的能力边界,但是比亚迪并没有予以足够的警醒,增长的销量把所有的问题掩盖在了水面以下。
金永生认为,F3车型的成功,导致了比亚迪“不能准确认知市场,也没有准确认知自身局限”,盲目在A00级、A级、B级、SUV、MPV、轿跑、新能源车、公交车、微型客车等细分市场上全线出击,最后,除了F0和F3两款车型外,“留下一堆烂尾楼”。
上述种种错误结出了苦果:2011年上半年,比亚迪整车销售22万辆,同比下降23%;销售收入为102.8亿元,同比下降25%,毛利率同比大幅下滑90 %左右。
在近日的媒体见面会上,王传福对上述错误非常坦率,“我们过去犯了一些错,现在要调整,步子放缓一些,不是件坏事”。
精简网络
即便被优化的员工也认为,比亚迪的销售部门已经过于庞杂,到了不得不精简人员的时刻,“只要给予合理的补偿,精简人员是必要的”。
其实,从2011年年初开始,比亚迪就开始精简销售人员,同时缩减的还有规模庞大的经销商。王传福透露,比亚迪全国经销商已经从1000多家缩减到830家左右。
如今的纠错,只是在修正此前盲目扩张的顽疾。2007年,王传福宣布比亚迪要成为2015年中国第一、2025年世界第一的生产商。此后,公司销售网络快速扩张。
一位从2007年到2010年为比亚迪工作4年的原销售经理对《中国新闻周刊》感叹,他在比亚迪4年的工作经历,恰如一趟过山车。
2008年,销量的快速增长使比亚迪从上到下自信心膨胀。上述销售经理需要完成的工作指标大致有两个:第一,是拼命开拓渠道;第二,是加大经销商的库存量。
为了快速扩张销售网络,比亚迪甚至不放过其他竞争对手不愿涉足的小城市,例如广西的贺州、钦州等地。事实证明,由于上述小城市消费能力有限,“一个4S店,每个月能卖个20多台车就算不错了,结果大部分经销商都赔钱了”。
另一种扩张的方式,则是在大城市增加新的经销商。2008年,北京仅有8家比亚迪的经销商,但是经过2009年和2010年的急速扩张后,北京经销商数量在峰值时期达到了26家。
以大众汽车为例,限购政策出台之后,大众汽车在北京的销量是比亚迪的3倍左右(之前是2倍),而其经销商数量只是20多家。
经销商队伍的迅速扩大,让北京鑫敏恒汽车园等老经销商苦不堪言。2010年,由于北京的经销商数量达到了26家,而新经销商为了后来者居上,开始打起了价格战——“新经销商一降价,我们也跟着降,卖一部赔一部,非常惨烈。”北京鑫敏恒汽车园副总经理贾纯岩说。
销售经理的另外一项任务是压库存。一些经销商因为完不成任务,拿不到比亚迪的返点(按照比亚迪规定,如果完成月度销量和季度销量任务,每辆车将会拿到2000元~3000元的返利),“只有赔钱卖车,卖车价还没进价高”。
从2011年初开始,比亚迪已经开始意识到上述错误,并开始纠正。在北京,劝退经销商的工作正在悄然进行之中,劝退对象是那些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资金实力不足的经销商。
巨大的库存压力也因此从2011年开始缓解,“现在任务量到底有多大,经销商可以提出点自己的建议,双方确定比较合理的任务量。”贾纯岩说。
此外,比亚迪开始对经销商采取了更多的支持政策。比如,如果经销商的活动做得好,汽车卖得多,在做广告时,能从比亚迪拿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数额不等的广告费补贴。
上述改进措施已经见效。贾纯岩说,虽然北京的限购政策导致比亚迪汽车的销量下降,但是由于每辆车都能赚钱,“日子反而比2010年好过”。
产品线调整
5月份在深圳举行的经销商会议上,王传福信誓旦旦地安抚经销商,比亚迪在未来将推出更为丰富的产品线,“只有一款热销车型F3的策略是不对的”。
王传福的话并非空口承诺。继热销车型F3之后,比亚迪2011年又推出了两款热销车型S6和G6。在北京鑫敏恒汽车园位于西红门的4S店,S6的销量不错,都在加钱卖。
尽管上市近6年的F3此时仍是当之无愧的销量冠军,但是比起利润微薄的F3,S6有着更为丰厚的利润,而G6的利润同样可观。
“基本上,每个合资品牌的4S店,都有三款以上的热销车型”,贾纯岩说,“现在比亚迪也做到了。”
让经销商相对期待的车型还包括比亚迪的电动车,按照目前的油价和电价,每跑100公里电动车能省40元,但是一个不能忽略的成本是,由于新能源汽车价格高昂(是传统汽车价格的数倍左右),其并未受到购买私家车的普通消费者的青睐,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寥寥。
贾纯岩期望,未来能有一部分电动车卖给消费者或者出租车公司。毕竟,相对于竞争对手,比亚迪汽车最值得说道的就是新能源汽车,而新能源汽车也正是吸引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关键因素。
但是,中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模糊态度证明,这一期望并不那么容易实现。已孕育数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至今尚在腹中,而新能源汽车高昂的价格意味着,如果政府的补贴无法到位,新能源汽车的梦想,也仅仅是无法落地的梦想而已。
“这不是王总、也不是比亚迪能够左右的事情”,比亚迪一位员工颇为无奈。政策的不明朗,已经逼迫王传福调整电动车策略。王传福近日透露,目前比亚迪的电动车策略是公交第一,电池产能不够的情况下,首先保证公交。
目前,给比亚迪生产的200台电动大巴K9下订单的包括比亚迪总部所在地——深圳市,以及长沙和海口市。在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数量最多的城市北京,也分别有50辆和100辆电动出租车陆续在延庆和房山运营,不过,上述两个电动车的生产厂家是长安汽车和北汽。
“新能源汽车价格高,如果拿不到补贴就卖不出去。但是拿政府补贴的项目,地方保护主义都相当严重。”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由王传福亲自挂帅的项目组正在和发改委和工信部接洽,争取相关支持政策的到位。此外,位于北京的比亚迪经销商,也正在和包括北京市交管局在内的政府部门接洽,希望出租车公司能采购更多的比亚迪电动车,“对方反应还不错”。
但是,直到今天为止,被王传福寄予厚望的新能源电动车,看起来依然是前方闪耀的明亮的灯塔,但是却找不到通往灯塔的合适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