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传统自然观始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求索,涵载了质朴的生态理念,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基于对牟钟鉴先生“宗教文化适应论”的诠释和延展,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的生态理念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可行性和条件性,构建了初步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分析与多民族聚居地的田野调查,以宗教学和经济学的交叉视角,探讨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实现途径及其成效,以期促进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中的生态理念转化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实践,推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机 构】
: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北京市100081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创新转化研究”(项目批准号:19AMZ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自然观始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求索,涵载了质朴的生态理念,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基于对牟钟鉴先生“宗教文化适应论”的诠释和延展,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的生态理念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可行性和条件性,构建了初步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分析与多民族聚居地的田野调查,以宗教学和经济学的交叉视角,探讨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实现途径及其成效,以期促进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中的生态理念转化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实践,推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维西夷人图》是绘制滇西北边地清军“维西协”防区内“夷人”的专门图册。该图册图文并茂,对研究清代滇西北的民族与边防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首先考释了图册的收藏情况,通过对图册装帧设计、图说内容、图像绘制特点的分析,认为《维西夷人图》是《维西协营制》的一部分,成书时间约为嘉庆八年(1803);其次,将《维西夷人图》与其他几部清代“夷人图”进行了比较,认为不同绘图者的“民族”认知和绘图的目的不同;再次,通过比较认为,《维西夷人图》图像的绘制与图说具有明显的边地驻军视角特点,即图像注重“夷人”外貌服饰绘制的写实性,目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吐尔洪盆地的哈萨克族牧民经历了定居后较快的人口自然增长与农业发展相互强化的过程。该过程改造了盆地自然景观,诱发了草原生态环境的退化,使牧民与草原的关系由平衡走向失衡。近年来,哈萨克族牧民人口自然增长的速率减缓,牧民积极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这些新的变化降低了资源利用强度,推动了盆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牧民与草原的关系开始重新走向平衡。
The effect of base material(BM) on microstructure and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evolution of a Ti–6Al–4V electron-beam welded joint was investigated. Meanw
1985年3月16~19日交通部海洋局、大连海运学院、日本无线株式会社(JRC)和日本吉田号有限公司,在我院联合举办了船舶通信新技术交流会.中日科技工作者会聚一堂,友好地进行学术
在植被覆盖条件下,虽然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仍然存在,但风速廓线已不是遵循对数规律;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地表粗糙度依次增加,相对应各点的起沙风速依次增大,风蚀输沙率
清前期,马匹一度是黑龙江地方向朝廷缴纳的诸多土贡之一,主要由布特哈辖下的索伦人承担。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廷首度向索伦五阿巴求取良马。康熙三十八年起,复定期送大凌河小马至五阿巴,交索伦骑手训练,择佳者充贡。康熙四十二年,五阿巴各设苏鲁克一处,培育本地良马进贡。雍正年间,大凌河小马代驯停止,布特哈苏鲁克增为八处。乾隆初年,随着牧猎兼营经济在布特哈式微,索伦马贡渐渐停征,诸苏鲁克亦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停撤。
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重大环境问题,被列为全球生态环境十大问题之一.如何治理荒漠化已成为全世界所面对的一个不可回避、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
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速度越来越快,在此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于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也就有了更高程度的重视.而对于大学院校的英语教师来说,其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转变自身教
一、概况大瑶山隧道由第四设计院设计,出口工区为隧道工程局三处一队施工,三处与专业设计院标准处共同参与锚喷支护的质量管理工作。出口工区的锚喷支护,采用干法喷射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