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岁老人用茶当菜泡饭吃

来源 :茶·健康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hu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普定县张家村的李友珍老人今年整整103岁了。90多年前,老人逃荒从纳雍来到张家村,从此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染”上了喝茶吃茶的习惯。到了后来,老人甚至开始用茶当菜泡饭吃。只要缺少了茶,老人就觉得没胃口。老人说,只要一天不喝茶,她就感到胸口热乎乎的难受,而且,要是没有茶,她就吃不下饭。当地人说,老人长寿。这和茶有极大的关系。
  
  见到茶,百岁老人消了气
  
  几天前,李友珍与小儿子张应标搬到了一栋新房里。这栋新房是化处镇实施的危房改造项目。记者见到老人时,她一人正独坐在新房里,像有什么心事,显得闷闷不乐。
  李友珍老人的娘家在纳雍县。大约10岁那年,她逃荒来到了普定县化处镇的张家村,几年后,嫁给了一户姓张的人家,先后生下了两男一女,大儿子今年已78岁,女儿出嫁在邻村。数年前,老伴去世,李友珍便与一直没有结婚的小儿子张应标相依为命。
  聊天中,一提到茶,一直闷闷不乐的李友珍老人突然来了精神。她有些生气地说,几天前搬家,茶叶弄丢了,她已经有两天没有喝茶了,胸口热乎乎的难受。
  “今天我饭都吃不下,饭还剩在那里。”老人手指的木桌上,摆放着半碗饭。
  在一旁的张家村副主任张应宽听说后,立即到村里一户人家抓来一把茶叶,泡好后递到了老人手里。老人看到茶后。一下露出了笑容。迫不及待喝了几口,又将茶水倒进半碗剩饭里。
  把饭泡好后,老人将碗端在手上,呼噜呼噜连茶水和白饭扒了几口,又用筷子挑选碗里的茶叶往嘴里送,并慢慢嚼着咽下肚。遗憾的是,夹了几筷子碗里就没茶叶了。老人将茶水喝了个精光,把碗往张应宽手里一递:“没有茶叶,剩下的饭我不吃了。”
  张应宽再次找来茶叶,泡好倒在了那碗饭中。此次茶叶稍多些,老人几分钟就将碗里的剩饭、茶水、茶叶吃掉,之后,她精神矍铄地坐在椅子上,与大家聊起了茶。
  
  化处镇,名副其实长寿镇
  
  老人说,90多年前,她来到张家村后。就发现村前村后有大量老辈人种植的地埂茶。因为村里本身产茶,不久,她也学会了喝茶,这一喝就是一辈子。
  老人泡茶的方式也不一样,她是用瓦罐架在柴火上。慢慢熬。茶水熬得黄黄的,茶叶熬得烂熟,渴了就倒在碗里喝,每次喝茶,老人都要连茶叶也一起吃掉。到了七八十岁时,老人感觉喝茶已经不过瘾,开始用茶水泡饭吃。
  老人说,家里穷,没有菜不要紧,但不能没有茶。她说,茶是个好东西,她离不开茶,只要有了茶喝,她从不会口干舌燥,而且口也不会苦,胸口也不会热乎乎的难受。
  因此,老人每年开春后的大事,就是叮嘱小儿子张应标采摘足够一年喝的茶。
  在与老人聊天时,记者发现,老人虽然满脸皱纹,但牙齿尚在,记忆力也很好。令人称奇的是,老人的头发只是白了一小部分,大部分头发还是黑黑的。
  化处镇党政办主任张健讲,在化处镇,像李友珍这样的长寿老人还有很多,化处镇其实是远近闻名的名副其实的“长寿之镇”。
  张健说,李友珍老人生活的张家村共有1000余口人,除李友珍老人103岁外,还有两位100岁以上的老人。而化处镇35个村(居委会)中,目前100岁以上的有15人。90岁以上的有230人,80岁以上的有1112人。
  化处镇为何会有这么多寿星?张健认为,这与这些寿星饮茶吃茶有极大关系。
  张健说。在李友珍老人生活的化处镇,其实就是朵贝茶的故乡,在明朝时期,朵贝茶曾作为贡品进贡过皇帝,而化处镇的老百姓祖祖辈辈都有饮茶的习惯。而用茶泡饭吃,也不止是李友珍老人的习惯。平常的庄户人家,但凡做工累的时候,都喜欢把熬煮的茶汤泡着饭吃,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这样很爽口”。而且,当地百姓还喜欢用茶叶当莱吃火锅。
其他文献
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MDR)是化疗失败和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由于肿瘤细胞MDR作用机制十分复杂,而中药可多靶点、多途径、低毒、高效逆转MDR。作为耐药逆转剂,
对由基质、裂缝和溶洞组成的三重介质油藏建立了试井解释模型,采用全隐式差分格式对考虑井简储存和表皮效应影响的情况给出了模型的数值解。对给出的试井模型与溶洞-井简连通
面对市场上“龙井茶”、“钱塘龙井”、“大佛龙井”、“浙江龙井”、“越州龙井”、“狮峰龙井”等不同名称,许多消费者都一头雾水,到底什么才是正宗的“西湖龙井”?  为示区别,传统龙井茶改称“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原为龙井茶,原本是指产于杭州西湖风景区龙井村及周边几个山坳里的一种扁形绿茶,自唐代流传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加工方法独特、精湛,品质优异而被称之为“茶中圣品,国之瑰宝”。建国后,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