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生成和繁荣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成为了当前的一个焦点。近年来,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福建也有了更高层次的定位。对“海峡”这一概念的强调,更多的是出于将福建经济发展与促进两岸经济的交流和互补及两岸同文同种的文化相融合的考虑。可见,从全国区域布局看,打好“海峡牌”是福建独具的战略优势。因此,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福建也要打出“海峡西岸”品牌,以文化和谐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根据福建作为海峡西岸主体的优势,其和谐文化的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作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福建是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文化单位和类型,是灿烂的中国文化在实践时空中的一个代表性区域。因此,文化和谐必须实现福建“小文化”与整个中国“大文化”的和谐。第二,文化是一种历史过程的积淀,它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在地理生态环境上,福建特殊的山海相随的自然环境造成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福建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个单一体,而是一个复合体,具有文化的多元性特点。从这两方面上看,必须实现福建文化内部的和谐。第三,福建是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的独特优势的地域。因此,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构建闽台和谐的文化共同体。
立足全局,实现海峡西岸“小文化”与中华“大文化”的和谐
1.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闽”是自古以来就在中华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族类。中华文化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又明,是一个文化多元共同体。其不朽的生命力来源于它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对民间区域文化的包容。这两种能力既保持了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交流的平等地位,同时也确保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没有了个性纷呈的、鲜活的、有时甚至是粗糙的民间区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必将是无源之水。闽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中极具个性的区域文化。早在远古时期,闽文化就以“闽在海中”的区域特色进入中华文化的源头。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闽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了全球文化格局中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同时,由于闽文化在海外华人、台湾人民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其海洋文化的特性,如何构建和谐的闽文化,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2.在统一创新中实现“大”“小”文化的和谐
一方面,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统一体,大一统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国历史上尽管多次出现过政治纷乱的局面,有过南北政权的对立,有过地方政权的割据,但是,不久就又归于统一。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大势,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系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之根。可见,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有机部分,闽文化无论如何发展都要统一于这个中心。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是,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又化存在差异。中国各地的地域文化富有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形式多样,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绚丽多姿的风采。因而,闽文化要充分发挥本区域的文化优势,以区域化、多样化、个性化为一体,增强区域文化活力和竞争力,共建海峡西岸文化“核心圈”,促进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协调发展。
立足整体,实现闽文化的区域内部和谐
1.文化的多竞性和不协调性,造成了闽文化内部的不和谐
福建文化在源流上是多元性的,在现状布局上则呈碎状割据的状态。从源流上看,福建文化的形成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等诸因素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现状上,福建文化在布局上呈碎状割据的状态,如闽中三山文化、莆仙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南海洋文化等等,它们彼此之间呈相对独立且平行并存的状态,尽管在相互交融上有逐渐加强的现象,但彼此的地域文化距离仍是十分明显的,并且谁都无法占据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成分在福建文化这个动态系统中其同构造了多向度的文化力,但是从整体上制约了福建的文化发展。
同时,福建文化在整体上呈现不协调性,一方面,福建地处边远,与内地的交通不发达,地理条件比较封闭,在历史上长期是个远离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区域。与此相对应,海洋商业文化则往往以动态和开放为特征。自宋以后,福建人口迅速增长,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中,向内陆延伸困难,人稠地狭的矛盾使许多人无可耕之田,只能转向大海谋求发展。山海相随的地理环境迫使人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就使得福建的文化呈现既封闭又开放的不协调的文化状态。福建的文化建设近年来并没有太大突破,也无法从一个宏观的角度上进行把握。因而,要实现又化内部的和谐,就要从整体上加以整合,在文化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前面提到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福建文化一直较为零散,再加上闽西北和闽东南发展的不协调,整个区域内部文化呈现不和谐的状态。因此,通过整合的系统的功能是大于各个独立单位功能的总和。有必要将福建文化资源和建设现状作一个合乎逻辑的梳理。福建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与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惊人的奶合。福建西北部向东南部延伸是陆地向海洋的进军,西北部的山脉与溪流是东南部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福建文化的发展,正是以西北部作为中原文化与福建本土文化的交汇处,不仅使中原文化牢牢地扎下了根,而且在文化的最高层面,即思想上超越中原文化,出现了以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有超越中原文化的西北部文化向东南部侵润,使福建东南部文化发展有了十分优越的古代文化历史积淀,就像涓涓流水汇入大江大河。福建东南部文化发展随历史进程在近代处于最佳发展机遇,国门被动打开,江河与大海的拥抱,使中原文化与海外文化、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融合,出现了“晚清人物数候官”的局面,出现了无数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如林则徐、严复等等。福建南部最接近海洋,最靠近台湾,厦门则置身于大海之中,现代化进程最快,形成又一新的文化类型。因此,根据福建文化的时空发展,可以把福建文化整合为三大品牌:(1)闽西北树朱子文化品牌,辅以武夷自然风光,客家土楼文化;(2)闽中树林则徐、严复文化品牌,辅以福州文化名城,船政文化, (3)闽东南树闽台交往文化品牌,辅以闽南文化、厦门经济特区。这三大品牌全国独特、绝对先进、规模宏大:不仅在全国,而且在世界,都影响巨大。这样,不仅打出了福建的文化品牌。而且也充分实现了福建文化的内部和谐。
立足开放,实现闽台文化的和谐
1.闽台文化自古一体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位于海峡的西岸。两地史缘久:血缘亲、语缘通、神缘同,正是闽台文化的这种多缘性使得闽台人民血肉相连、亲如一家人。从史缘久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福建境内的闽越族就已经东渡台湾,而到了宋元时代,福建就开始与台湾进行贸易往来,并有福建移民到台湾定居,明代闽、台文化来往更加密切,尤其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量闽人移居台湾,带去福建的语言、风俗,在清朝,台湾曾归属福建省管辖。从血缘亲来看,台湾人的祖先绝大多数都是从福建泉州、漳州、汀州,还有粤东一带过来的,现在台湾同胞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祖籍地都在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闽台的血缘关系可谓是同宗同祖。从语缘通来看,现在台湾岛内所讲、所称的“台语”其实就是我们福建的闽南话,大量闽南人移居到台湾后,闽南话就逐渐成为台湾岛内的主要语言。300多年来闽南话始终是台湾岛内以及台湾与中国大陆、东南亚国家交往的极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从神缘同来看,台湾同胞与福建民众有着众多共同的民间信仰,今天大多数台胞信奉的妈祖女神、保生大帝、开漳圣王,全部来自福建。可以说史缘和地缘是闽台文化的根,血缘和语缘是闽台文化的干,神缘是闽台文化的枝,正因此闽台文化自古一体、闽台人民自古一家亲,台湾与福建、与祖国大陆有着永远割不断的纽带、永远挥不去的情缘。
2.多方位、多层次开辟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渠道,促进文化共荣
闽台文化自古便是个共同体,它的形成是在两岸社会历史的不断演进中实现的,福建向台湾的移民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大量文化传播,可以说为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两岸文化交流,尤其是在台湾进入定居社会以后出现的两岸宗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内在机制上形成了无数的血缘纽带,把闽台两地业已形成并在内部各自演进的文化连为一体,成为具有共同地方特色、同质性很高的区域文化。闽台文化从共同体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血缘文化,闽台文化由于它所具有的与血缘纽带相结合的文化特质,因此,在维系两岸统一、增加两岸联系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现在,随着闽台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交流领域日渐扩大,交流质量日趋提高,为海峡两岸的文化和谐提供了新的动力源。继续做好闽台文化交流这篇独具特色的文童,将始终成为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新的视野,多方位、多层次开辟闽台文化沟通与交流渠道,扩大交流范围,交流范围可以包括所有文化领域:丰富交流形式。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的,无论是文化个体还是文化群体。无论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交流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提高交流档次,从民间的、市俗的文化交流逐渐向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员和部门延伸,以“五缘”为纽带,以同根同源的认同为目的,充实交流内涵,提升交流品位,以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态势。
根据福建作为海峡西岸主体的优势,其和谐文化的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作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福建是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文化单位和类型,是灿烂的中国文化在实践时空中的一个代表性区域。因此,文化和谐必须实现福建“小文化”与整个中国“大文化”的和谐。第二,文化是一种历史过程的积淀,它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在地理生态环境上,福建特殊的山海相随的自然环境造成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福建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个单一体,而是一个复合体,具有文化的多元性特点。从这两方面上看,必须实现福建文化内部的和谐。第三,福建是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的独特优势的地域。因此,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构建闽台和谐的文化共同体。
立足全局,实现海峡西岸“小文化”与中华“大文化”的和谐
1.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闽”是自古以来就在中华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族类。中华文化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又明,是一个文化多元共同体。其不朽的生命力来源于它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对民间区域文化的包容。这两种能力既保持了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交流的平等地位,同时也确保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没有了个性纷呈的、鲜活的、有时甚至是粗糙的民间区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必将是无源之水。闽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中极具个性的区域文化。早在远古时期,闽文化就以“闽在海中”的区域特色进入中华文化的源头。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闽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了全球文化格局中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同时,由于闽文化在海外华人、台湾人民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其海洋文化的特性,如何构建和谐的闽文化,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2.在统一创新中实现“大”“小”文化的和谐
一方面,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统一体,大一统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国历史上尽管多次出现过政治纷乱的局面,有过南北政权的对立,有过地方政权的割据,但是,不久就又归于统一。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大势,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系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之根。可见,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有机部分,闽文化无论如何发展都要统一于这个中心。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是,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又化存在差异。中国各地的地域文化富有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形式多样,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绚丽多姿的风采。因而,闽文化要充分发挥本区域的文化优势,以区域化、多样化、个性化为一体,增强区域文化活力和竞争力,共建海峡西岸文化“核心圈”,促进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协调发展。
立足整体,实现闽文化的区域内部和谐
1.文化的多竞性和不协调性,造成了闽文化内部的不和谐
福建文化在源流上是多元性的,在现状布局上则呈碎状割据的状态。从源流上看,福建文化的形成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等诸因素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现状上,福建文化在布局上呈碎状割据的状态,如闽中三山文化、莆仙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南海洋文化等等,它们彼此之间呈相对独立且平行并存的状态,尽管在相互交融上有逐渐加强的现象,但彼此的地域文化距离仍是十分明显的,并且谁都无法占据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成分在福建文化这个动态系统中其同构造了多向度的文化力,但是从整体上制约了福建的文化发展。
同时,福建文化在整体上呈现不协调性,一方面,福建地处边远,与内地的交通不发达,地理条件比较封闭,在历史上长期是个远离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区域。与此相对应,海洋商业文化则往往以动态和开放为特征。自宋以后,福建人口迅速增长,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中,向内陆延伸困难,人稠地狭的矛盾使许多人无可耕之田,只能转向大海谋求发展。山海相随的地理环境迫使人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就使得福建的文化呈现既封闭又开放的不协调的文化状态。福建的文化建设近年来并没有太大突破,也无法从一个宏观的角度上进行把握。因而,要实现又化内部的和谐,就要从整体上加以整合,在文化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前面提到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福建文化一直较为零散,再加上闽西北和闽东南发展的不协调,整个区域内部文化呈现不和谐的状态。因此,通过整合的系统的功能是大于各个独立单位功能的总和。有必要将福建文化资源和建设现状作一个合乎逻辑的梳理。福建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与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惊人的奶合。福建西北部向东南部延伸是陆地向海洋的进军,西北部的山脉与溪流是东南部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福建文化的发展,正是以西北部作为中原文化与福建本土文化的交汇处,不仅使中原文化牢牢地扎下了根,而且在文化的最高层面,即思想上超越中原文化,出现了以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有超越中原文化的西北部文化向东南部侵润,使福建东南部文化发展有了十分优越的古代文化历史积淀,就像涓涓流水汇入大江大河。福建东南部文化发展随历史进程在近代处于最佳发展机遇,国门被动打开,江河与大海的拥抱,使中原文化与海外文化、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融合,出现了“晚清人物数候官”的局面,出现了无数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如林则徐、严复等等。福建南部最接近海洋,最靠近台湾,厦门则置身于大海之中,现代化进程最快,形成又一新的文化类型。因此,根据福建文化的时空发展,可以把福建文化整合为三大品牌:(1)闽西北树朱子文化品牌,辅以武夷自然风光,客家土楼文化;(2)闽中树林则徐、严复文化品牌,辅以福州文化名城,船政文化, (3)闽东南树闽台交往文化品牌,辅以闽南文化、厦门经济特区。这三大品牌全国独特、绝对先进、规模宏大:不仅在全国,而且在世界,都影响巨大。这样,不仅打出了福建的文化品牌。而且也充分实现了福建文化的内部和谐。
立足开放,实现闽台文化的和谐
1.闽台文化自古一体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位于海峡的西岸。两地史缘久:血缘亲、语缘通、神缘同,正是闽台文化的这种多缘性使得闽台人民血肉相连、亲如一家人。从史缘久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福建境内的闽越族就已经东渡台湾,而到了宋元时代,福建就开始与台湾进行贸易往来,并有福建移民到台湾定居,明代闽、台文化来往更加密切,尤其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量闽人移居台湾,带去福建的语言、风俗,在清朝,台湾曾归属福建省管辖。从血缘亲来看,台湾人的祖先绝大多数都是从福建泉州、漳州、汀州,还有粤东一带过来的,现在台湾同胞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祖籍地都在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闽台的血缘关系可谓是同宗同祖。从语缘通来看,现在台湾岛内所讲、所称的“台语”其实就是我们福建的闽南话,大量闽南人移居到台湾后,闽南话就逐渐成为台湾岛内的主要语言。300多年来闽南话始终是台湾岛内以及台湾与中国大陆、东南亚国家交往的极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从神缘同来看,台湾同胞与福建民众有着众多共同的民间信仰,今天大多数台胞信奉的妈祖女神、保生大帝、开漳圣王,全部来自福建。可以说史缘和地缘是闽台文化的根,血缘和语缘是闽台文化的干,神缘是闽台文化的枝,正因此闽台文化自古一体、闽台人民自古一家亲,台湾与福建、与祖国大陆有着永远割不断的纽带、永远挥不去的情缘。
2.多方位、多层次开辟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渠道,促进文化共荣
闽台文化自古便是个共同体,它的形成是在两岸社会历史的不断演进中实现的,福建向台湾的移民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大量文化传播,可以说为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两岸文化交流,尤其是在台湾进入定居社会以后出现的两岸宗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内在机制上形成了无数的血缘纽带,把闽台两地业已形成并在内部各自演进的文化连为一体,成为具有共同地方特色、同质性很高的区域文化。闽台文化从共同体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血缘文化,闽台文化由于它所具有的与血缘纽带相结合的文化特质,因此,在维系两岸统一、增加两岸联系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现在,随着闽台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交流领域日渐扩大,交流质量日趋提高,为海峡两岸的文化和谐提供了新的动力源。继续做好闽台文化交流这篇独具特色的文童,将始终成为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新的视野,多方位、多层次开辟闽台文化沟通与交流渠道,扩大交流范围,交流范围可以包括所有文化领域:丰富交流形式。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的,无论是文化个体还是文化群体。无论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交流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提高交流档次,从民间的、市俗的文化交流逐渐向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员和部门延伸,以“五缘”为纽带,以同根同源的认同为目的,充实交流内涵,提升交流品位,以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