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内部审计转型期,如何运用“大审计”理念,来加强内部审计组织管理、合理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加强内部审计管理。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管理 运用
一、“大审计”理念产生的背景
1、内部审计转型及审计实际工作的需要
伴随着内部审计的全面转型,审计环境和审计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审计管理中的适应性矛盾也日渐暴露,具体表现在由于审计理念更新与审计实践发展不同步,限制了审计管理机制的创新;审计组织管理结构的不科学,制约了审计资源的统筹利用;单一的审计控制流程管理模式,约束了审计成果多样性的发展空间等方面。种种矛盾,需要审计人员审时度势,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打破固有的分工界限、整合审计资源;创新审计组织管理方式,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笔者认为,“大审计”理念,以“大”见长,重在突破狭隘性、限制性;利在获得相容性、共生性。
2、石化企业体制改革的需要
中国石化审计体制改革之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实行了“两个层次、双重管理、分层负责”,“上审下”与“同级审计”相结合的管理新体制,体制的变革要求企业层面工作上接受本单位的管理,业务上接受总部审计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如何形成企業层面和总部层面的上下联动,如何实现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如何构建石化企业上下“一盘棋”的格局,“大审计”理念是企业内部审计在新形式下的理性选择。
二、“大审计”理念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在2009年中石化审计局召开的“四大审计”理念研讨会上,大家对“大审计”理念的概念和内涵达成了一致。“大审计”理念要求内部审计工作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服从于企业整体规划,统筹利用企业整体审计资源,兼顾微观审计与宏观效果的统一,实现审计信息及成果的充分共享。
“大审计”理念追求审计效果最佳化和最大化。坚持合规性审计与效益性审计相结合,坚持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在规范管理、堵塞漏洞、防范风险、提高效益方面的建设性作用,促进国有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
其主要特征是:第一,树立审计全局观念。内部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公司改革、发展的大局,要求在审计工作中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合理整合审计资源,切实发挥审计的作用。第二,拓展审计监督内容。要从传统的财务收支为主的合规性审计向内部控制评价、风险管理审计并重的管理效益审计转变,既关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又关注经营管理的风险防范和效益性,努力实现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审计的统一。第三,打破“条块分割”局面,审计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企业发挥“大审计”理念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1、找准审计定位,处理好审计局本部与企业层面的关系
目前,总部主要行使审计管理职责,包括审计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人员培训等,同时对企业的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企业审计机构负责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审计监督和管理工作,同时完成总部安排的审计项目,接受总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企业审计部门在总部的领导下,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都是一致的,对审计职能、审计内容、审计方式、审计手段、审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是一样的,只是在两个层次上各有侧重,充分体现“大审计”理念。
2、把握审计重点,处理好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的关系
在审计项目的安排,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既要保持一定的审计覆盖面,又要特别关注影响全局的系统性、普遍性问题,深入剖析问题,达到必要的审计深度,形成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进而争取多出审计成果,扩大审计效应,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服务性职能,提升审计权威性。
3、重视过程控制,处理好事后监督与过程监督的关系
“大审计”理念,要求从片面的、阶段性的审计监督向过程审计转移。审计监督的“关口”适度前移,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管理漏洞和潜在的风险主动进行完善,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并针对被审计单位问题的多发地方和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形成审计监督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审计跟踪制度,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部位进行审计全过程跟踪,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大审计”理念在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大审计”理念高屋建瓴,从系统学的角度,依据全面性、重要性和可控性的要求,抓住内部审计管理中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将审计管理构建成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审计质量监督体系、审计人员管理体系组成的系统工程。
1、审计项目质量管理
(1)审计立项
在立项管理上,要善于制定中长期规划、调剂审计资源;采用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审计计划制定模式、抓住重点领域。在审计计划制定战略中,将每年必审的定期审计与隔年再审、多年一审的长期审计相结合,合理利用审计资源,节约审计成本,减少审计盲区。在审计计划制定战术中,紧扣高风险事项,识别审计重点领域;提高工作效率。
(2)审计实施
此阶段侧重将宏观的审计目标、计划,细化、分解、落实到微观的审计执行程序上。在实施中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事实要清楚、定性要准确,审计报告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影响生产管理和效益的突出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的审计建议和建议,实现审计目标和效果。
(3)审计整改
审计整改是内部审计流程当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审计活动转化成生产力的决定一步,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只有审计建议或意见被采纳,规范了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一个审计项目才能划上完美的句号。
2、审计质量监督管理
进一步保障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水平,要从完善内部审计约束机制、增加审计自身管理能力入手,形成“监督之上的监督、管理之上的管理”。“大审计”理念,从权力监督和制约的高度强化了对审计的再监督。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为审计质量提供保证
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包括两类:审计评估风险和审计风险。审计评估风险是指对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时,由于审计人员、审计程序和方法、技术手段不同,导致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职业判断形成偏差带来的风险。审计风险则是由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内部审计流程的规定去执行、或者由于审计取证不实、审计结论错误等原因造成的法律风险。在审计工作中,要建立健全风险分析制度,加强风险管理,规避审计风险。
(2)实行审计项目组长负责制,建立审计项目的过程质量控制
审计项目组长对项目全权负责,并承担相应管理责任;审计项目组长要放眼全局、把握方向,合理驾驶审计组这艘船,科学调配审计资源,对审计质量全过程把关,以保质保量实现审计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3)强化审理督导、加强审计项目内部监管
如果说,审计项目组长负责制是运动员在自我把关,那么,在审计内部设立审理岗位,对审计活动进行程序性审查和实质性审查,即对审计程序的合法、合规性和审计事项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理,实行岗位分置的管理活动,不仅改善了审计组长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局面,同时实现了对审计项目控制的相互制衡、牵制和监督,将审计人员的“内力”指导和“借力”监管结合起来,较好的提升了审计工作质量。
(4)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机制,促进审计项目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进行量化打分,落实审计项目分级负责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优秀项目成果奖励制,不断增强审计人员审计质量意识;对审计人员明确审计责任、奖优罚劣、分担审计风险,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管理水平。
3、审计人员管理
审计人员是开展审计项目的主体,是审计管理任务的直接承载者,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笔者认为,审计人员除了具有专业技能、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职业道德、积极进取的精神外,还应有前瞻性、具有把握大局的能力,能够在审计工作中实践、完善、丰富“大审计”理念。审计人员应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具备创新的意识,点滴积累,厚积薄发,实现“大审计”理念的突破,推动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
五、合理利用审计资源,充发发挥“大审计”理念的作用
审计资源是指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审计监督活动服务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等。现阶段,由于审计内容的拓宽、审计任务的加重,出现了繁重的审计任务和审计力量不匹配、审计时间安排不紧凑导致效率不高、审计成本意识淡薄、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信息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根据“大审计”理念,公司上下一盘棋,实行系统内审计资源联动原则,对现有审计资源进行科学配置组合,充分挖掘和提升潜在审计资源,可以实现审计业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1、人力资源的整合
在人力配置过程中,把人力整合纳入计划管理的内容,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方案、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做到横向全系统联动,纵向“一条龙”实施,使现有的审计力量与审计项目形成较为合理的组合,充分发挥审计的整体效能。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人力资源与审计项目的最优结合,要按照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和审计项目操作难度的大小,来配置审计人员。
2、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资源涵盖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各种法律法规、被审计单位的资料等资源。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是,实现审计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注重对审计资料的积累和利用,重视审计档案的归集、开发和利用,建立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促进审计信息资源的更深层次应用。
在资源整合过程中,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水平,要善于分析研究、总结提炼具有共性或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决策层和管理层反映,促进审计成果的轉化。通过建立审计通报制,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扩大审计成果公开范围,增强审计监督效果,建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审计震慑作用。
3、技术资源的整合
传统的手工审计手段和计算机审计相结合,不断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提高审计效率;传统的审计技术与现代审计技术相结合,使以帐项基础审计为主的审计方法,逐步转向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把现代审计技术恰当地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利用网络建立审计信息平台,全面实现审计行政办公、审计业务流程无纸化和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资源管理信息化。
4、社会资源的整合
一方面要处理好审计部门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关系,加大审计监管配合力度。打破职能部室、其他监督部门分工界限,以内部审计为平台,切实加强与纪检、财务、外部审计以及专业部门的配合、协调和合作力度,形成更强大的监督合力。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争取企业负责人的支持,这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有力保障。同时还要加强与被审单位的沟通,创造和谐的审计环境,促进审计意见的采纳、落实,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责任编辑:韩梅)
关键词:“大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管理 运用
一、“大审计”理念产生的背景
1、内部审计转型及审计实际工作的需要
伴随着内部审计的全面转型,审计环境和审计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审计管理中的适应性矛盾也日渐暴露,具体表现在由于审计理念更新与审计实践发展不同步,限制了审计管理机制的创新;审计组织管理结构的不科学,制约了审计资源的统筹利用;单一的审计控制流程管理模式,约束了审计成果多样性的发展空间等方面。种种矛盾,需要审计人员审时度势,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打破固有的分工界限、整合审计资源;创新审计组织管理方式,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笔者认为,“大审计”理念,以“大”见长,重在突破狭隘性、限制性;利在获得相容性、共生性。
2、石化企业体制改革的需要
中国石化审计体制改革之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实行了“两个层次、双重管理、分层负责”,“上审下”与“同级审计”相结合的管理新体制,体制的变革要求企业层面工作上接受本单位的管理,业务上接受总部审计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如何形成企業层面和总部层面的上下联动,如何实现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如何构建石化企业上下“一盘棋”的格局,“大审计”理念是企业内部审计在新形式下的理性选择。
二、“大审计”理念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在2009年中石化审计局召开的“四大审计”理念研讨会上,大家对“大审计”理念的概念和内涵达成了一致。“大审计”理念要求内部审计工作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服从于企业整体规划,统筹利用企业整体审计资源,兼顾微观审计与宏观效果的统一,实现审计信息及成果的充分共享。
“大审计”理念追求审计效果最佳化和最大化。坚持合规性审计与效益性审计相结合,坚持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在规范管理、堵塞漏洞、防范风险、提高效益方面的建设性作用,促进国有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
其主要特征是:第一,树立审计全局观念。内部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公司改革、发展的大局,要求在审计工作中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合理整合审计资源,切实发挥审计的作用。第二,拓展审计监督内容。要从传统的财务收支为主的合规性审计向内部控制评价、风险管理审计并重的管理效益审计转变,既关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又关注经营管理的风险防范和效益性,努力实现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审计的统一。第三,打破“条块分割”局面,审计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企业发挥“大审计”理念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1、找准审计定位,处理好审计局本部与企业层面的关系
目前,总部主要行使审计管理职责,包括审计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人员培训等,同时对企业的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企业审计机构负责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审计监督和管理工作,同时完成总部安排的审计项目,接受总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企业审计部门在总部的领导下,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都是一致的,对审计职能、审计内容、审计方式、审计手段、审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是一样的,只是在两个层次上各有侧重,充分体现“大审计”理念。
2、把握审计重点,处理好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的关系
在审计项目的安排,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既要保持一定的审计覆盖面,又要特别关注影响全局的系统性、普遍性问题,深入剖析问题,达到必要的审计深度,形成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进而争取多出审计成果,扩大审计效应,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服务性职能,提升审计权威性。
3、重视过程控制,处理好事后监督与过程监督的关系
“大审计”理念,要求从片面的、阶段性的审计监督向过程审计转移。审计监督的“关口”适度前移,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管理漏洞和潜在的风险主动进行完善,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并针对被审计单位问题的多发地方和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形成审计监督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审计跟踪制度,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部位进行审计全过程跟踪,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大审计”理念在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大审计”理念高屋建瓴,从系统学的角度,依据全面性、重要性和可控性的要求,抓住内部审计管理中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将审计管理构建成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审计质量监督体系、审计人员管理体系组成的系统工程。
1、审计项目质量管理
(1)审计立项
在立项管理上,要善于制定中长期规划、调剂审计资源;采用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审计计划制定模式、抓住重点领域。在审计计划制定战略中,将每年必审的定期审计与隔年再审、多年一审的长期审计相结合,合理利用审计资源,节约审计成本,减少审计盲区。在审计计划制定战术中,紧扣高风险事项,识别审计重点领域;提高工作效率。
(2)审计实施
此阶段侧重将宏观的审计目标、计划,细化、分解、落实到微观的审计执行程序上。在实施中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事实要清楚、定性要准确,审计报告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影响生产管理和效益的突出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的审计建议和建议,实现审计目标和效果。
(3)审计整改
审计整改是内部审计流程当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审计活动转化成生产力的决定一步,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只有审计建议或意见被采纳,规范了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一个审计项目才能划上完美的句号。
2、审计质量监督管理
进一步保障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水平,要从完善内部审计约束机制、增加审计自身管理能力入手,形成“监督之上的监督、管理之上的管理”。“大审计”理念,从权力监督和制约的高度强化了对审计的再监督。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为审计质量提供保证
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包括两类:审计评估风险和审计风险。审计评估风险是指对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时,由于审计人员、审计程序和方法、技术手段不同,导致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职业判断形成偏差带来的风险。审计风险则是由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内部审计流程的规定去执行、或者由于审计取证不实、审计结论错误等原因造成的法律风险。在审计工作中,要建立健全风险分析制度,加强风险管理,规避审计风险。
(2)实行审计项目组长负责制,建立审计项目的过程质量控制
审计项目组长对项目全权负责,并承担相应管理责任;审计项目组长要放眼全局、把握方向,合理驾驶审计组这艘船,科学调配审计资源,对审计质量全过程把关,以保质保量实现审计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3)强化审理督导、加强审计项目内部监管
如果说,审计项目组长负责制是运动员在自我把关,那么,在审计内部设立审理岗位,对审计活动进行程序性审查和实质性审查,即对审计程序的合法、合规性和审计事项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理,实行岗位分置的管理活动,不仅改善了审计组长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局面,同时实现了对审计项目控制的相互制衡、牵制和监督,将审计人员的“内力”指导和“借力”监管结合起来,较好的提升了审计工作质量。
(4)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机制,促进审计项目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进行量化打分,落实审计项目分级负责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优秀项目成果奖励制,不断增强审计人员审计质量意识;对审计人员明确审计责任、奖优罚劣、分担审计风险,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管理水平。
3、审计人员管理
审计人员是开展审计项目的主体,是审计管理任务的直接承载者,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笔者认为,审计人员除了具有专业技能、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职业道德、积极进取的精神外,还应有前瞻性、具有把握大局的能力,能够在审计工作中实践、完善、丰富“大审计”理念。审计人员应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具备创新的意识,点滴积累,厚积薄发,实现“大审计”理念的突破,推动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
五、合理利用审计资源,充发发挥“大审计”理念的作用
审计资源是指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审计监督活动服务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等。现阶段,由于审计内容的拓宽、审计任务的加重,出现了繁重的审计任务和审计力量不匹配、审计时间安排不紧凑导致效率不高、审计成本意识淡薄、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信息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根据“大审计”理念,公司上下一盘棋,实行系统内审计资源联动原则,对现有审计资源进行科学配置组合,充分挖掘和提升潜在审计资源,可以实现审计业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1、人力资源的整合
在人力配置过程中,把人力整合纳入计划管理的内容,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方案、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做到横向全系统联动,纵向“一条龙”实施,使现有的审计力量与审计项目形成较为合理的组合,充分发挥审计的整体效能。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人力资源与审计项目的最优结合,要按照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和审计项目操作难度的大小,来配置审计人员。
2、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资源涵盖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各种法律法规、被审计单位的资料等资源。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是,实现审计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注重对审计资料的积累和利用,重视审计档案的归集、开发和利用,建立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促进审计信息资源的更深层次应用。
在资源整合过程中,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水平,要善于分析研究、总结提炼具有共性或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决策层和管理层反映,促进审计成果的轉化。通过建立审计通报制,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扩大审计成果公开范围,增强审计监督效果,建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审计震慑作用。
3、技术资源的整合
传统的手工审计手段和计算机审计相结合,不断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提高审计效率;传统的审计技术与现代审计技术相结合,使以帐项基础审计为主的审计方法,逐步转向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把现代审计技术恰当地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利用网络建立审计信息平台,全面实现审计行政办公、审计业务流程无纸化和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资源管理信息化。
4、社会资源的整合
一方面要处理好审计部门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关系,加大审计监管配合力度。打破职能部室、其他监督部门分工界限,以内部审计为平台,切实加强与纪检、财务、外部审计以及专业部门的配合、协调和合作力度,形成更强大的监督合力。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争取企业负责人的支持,这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有力保障。同时还要加强与被审单位的沟通,创造和谐的审计环境,促进审计意见的采纳、落实,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责任编辑: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