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同时也是收获审美体验和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经。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后,语言表达能力仍然较差,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质量,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缺憾。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农村中学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据有关机构调查发现,农村中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阅读面窄,量少、时间短、方法不当。60%多学生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传小说,其次为文学名著,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刑杂志的学生很少。中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更少,对于鲁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阅读过的学生多一些。此外对于一些外国的作品却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过。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影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很多教师只注重抓课堂教学,注重对语文基础的灌输,或只针对考试需要进行教学,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足够的重视。二是课外阅读条件不足。在农村学校,多数学生从来没有订阅或购买课外书,多数学生因为课业负担较重,主动去学校图书室的机会少,另外,不少家长由于经济能力有限,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给学生买课外书不热心。这样就导致农村中学的课外阅读意识此较淡薄,与城市学生的语文素养差距较大,进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督促和指导,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提高中学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向学生阐明阅读的意义
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许多中外先贤都有精辟的论述:“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这是汉代淮安王刘向对于读书的认识;“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莎士比亚对于读书的认识;“读书可以怡情,可以博彩、可以长才。”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对读书的认识;“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这是陶行知先生对于阅读的认识….....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宣讲,既要讲深,讲透、让学生明白,更要讲活、讲美,让学生有清风拂面之爽,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书籍的渴望和喜爱,让他们理所当然的把阅读作为人生的一件大事,认真去对待课外阅读。
二、保证阅读时间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作过一个估算:初中学生一个钟头可以阅读10000字,既使慢一点的,一个钟头也可以阅读5000字,一本大约10万字的书,如果每天读一个小时,20天就可以读完,一年可以读18本,中学三年就可以读50多本。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规定:“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已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如果中学生合理的运用时间,对学生良好阅读氛围的形成,对培养阅读兴趣及学生之间交流探讨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采取多种手段,激发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一旦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往往能使学生自发的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可以在教室里张贴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名,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让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会激发阅读兴趣。其次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发奋读书的典故,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莹映雪等,让学生体会到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和毅力。再次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在班上成为一个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课外书拿出来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并且让学生写阅读感受,督促学生读书。一旦学生真正把阅读当在一种乐趣,视为一种享受,它将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指导阅读方法,争取最佳阅读效果。
读思结合对于阅读的内容深入,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读而不思则罔”,教师一定要培养读与思相结合的方式,对所读的书有所感悟。教师要经常利用语文阅读课让同学们把所阅读的作品围绕“怎样写的”进行思考讨论,如《格列佛游记》的大胆想像,幽默的语言,是为了对当时社会和人类自已的反讽批判。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读《名人传》《童年》谈谈怎样做人等。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与作者、文本、生活进行对话,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可批注也可摘抄,让学生准备的阅读记录本进行识记与整理,书读得越多,摘抄也越多,老师可以定期检查,养成习惯就好了。二是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总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让学生把这些想法及时的记下来,以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三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故事新编…….每学期利用作文课进行训练,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又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给小说续写一个结尾;仿《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写家乡的风士人情;想象自己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续写一本故事等,在这样的途径,学生既丰富了原作品,又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并能感悟文学作品中语言大师的精妙语言。
除此之外,還应该指导学生养成精读和略读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远离通俗,亲近经典,以好书为朋友。学会把书读活,“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做到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致用,真正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让书籍成为灵魂的营养液,全面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全面成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据有关机构调查发现,农村中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阅读面窄,量少、时间短、方法不当。60%多学生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传小说,其次为文学名著,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刑杂志的学生很少。中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更少,对于鲁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阅读过的学生多一些。此外对于一些外国的作品却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过。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影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很多教师只注重抓课堂教学,注重对语文基础的灌输,或只针对考试需要进行教学,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足够的重视。二是课外阅读条件不足。在农村学校,多数学生从来没有订阅或购买课外书,多数学生因为课业负担较重,主动去学校图书室的机会少,另外,不少家长由于经济能力有限,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给学生买课外书不热心。这样就导致农村中学的课外阅读意识此较淡薄,与城市学生的语文素养差距较大,进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督促和指导,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提高中学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向学生阐明阅读的意义
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许多中外先贤都有精辟的论述:“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这是汉代淮安王刘向对于读书的认识;“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莎士比亚对于读书的认识;“读书可以怡情,可以博彩、可以长才。”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对读书的认识;“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这是陶行知先生对于阅读的认识….....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宣讲,既要讲深,讲透、让学生明白,更要讲活、讲美,让学生有清风拂面之爽,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书籍的渴望和喜爱,让他们理所当然的把阅读作为人生的一件大事,认真去对待课外阅读。
二、保证阅读时间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作过一个估算:初中学生一个钟头可以阅读10000字,既使慢一点的,一个钟头也可以阅读5000字,一本大约10万字的书,如果每天读一个小时,20天就可以读完,一年可以读18本,中学三年就可以读50多本。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规定:“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已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如果中学生合理的运用时间,对学生良好阅读氛围的形成,对培养阅读兴趣及学生之间交流探讨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采取多种手段,激发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一旦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往往能使学生自发的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可以在教室里张贴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名,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让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会激发阅读兴趣。其次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发奋读书的典故,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莹映雪等,让学生体会到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和毅力。再次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在班上成为一个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课外书拿出来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并且让学生写阅读感受,督促学生读书。一旦学生真正把阅读当在一种乐趣,视为一种享受,它将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指导阅读方法,争取最佳阅读效果。
读思结合对于阅读的内容深入,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读而不思则罔”,教师一定要培养读与思相结合的方式,对所读的书有所感悟。教师要经常利用语文阅读课让同学们把所阅读的作品围绕“怎样写的”进行思考讨论,如《格列佛游记》的大胆想像,幽默的语言,是为了对当时社会和人类自已的反讽批判。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读《名人传》《童年》谈谈怎样做人等。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与作者、文本、生活进行对话,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可批注也可摘抄,让学生准备的阅读记录本进行识记与整理,书读得越多,摘抄也越多,老师可以定期检查,养成习惯就好了。二是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总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让学生把这些想法及时的记下来,以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三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故事新编…….每学期利用作文课进行训练,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又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给小说续写一个结尾;仿《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写家乡的风士人情;想象自己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续写一本故事等,在这样的途径,学生既丰富了原作品,又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并能感悟文学作品中语言大师的精妙语言。
除此之外,還应该指导学生养成精读和略读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远离通俗,亲近经典,以好书为朋友。学会把书读活,“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做到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致用,真正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让书籍成为灵魂的营养液,全面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全面成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