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拟从我国外贸结构和企业自身的现状进行分析,查找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并从这两个视角出发,提出了增强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竞争力;外贸结构;企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1-0077-04收稿日期:2007-09-15
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取得迅猛发展。到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已经达到1154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额更是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幅达23.8%。然而,与飞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部分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孱弱,主要表现为产品增值效益差、质量安全保证能力弱和国际市场应变能力不足,其原因要从我国的外贸结构和外贸企业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我国外贸结构和外贸企业的现状
(一)外贸结构现状
1.出口商品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食品、非食品原料、燃料等初级产品,以及纺织品、塑料制品、鞋类、玩具等轻工业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并因此而形成了我国的出口结构。“七五”计划之后我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上升,1988年已达69.7%,占总出口商品的比例超过了2/3,而到了2000年,这一数值已达89.8%。
在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内部结构中,中国出口的传统产品如食品、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相关原料自1986年后占总出口比重逐年下降,至2001年仅占出口总额的3.2%。在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以及杂项制品(包括玩具,鞋类,文具用品)增长较快,比重不断提高,2000年它们分别占总出口额的33.1%和34.6%。这些变化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技术含量高、深加工以及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但与此同时,原材料密集型的轻纺、橡胶和金属制品约占总出口的20%,这表明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资源出口,对外贸易仍处于粗放型经营阶段。
2.出口市场结构
亚洲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但最近其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2000年我国对亚洲的出口额在我国全部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从60.9%下降至53.1%。我国对欧洲市场的份额基本上保持在16%-20%左右的水平,而向北美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呈上升势头,对北美洲的比重从1986年的10.1%上升至2005年的29.3%。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多元化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化,并正在不断向各个地域进行延伸。
3.贸易方式结构
我国的贸易方式主要包括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和去料加工贸易)、易货贸易、外商投资企业设备、物资进口和保税仓库出境货物等几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的比重持续上升,到2000年时约占总贸易额的55.2%,已经成为我国贸易方式战略转移的一个大方向。然而,尽管其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但是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仍不大。
(二)外贸企业现状
1.企业规模偏小
目前我国400家最大工业企业销售额总和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企业的销售额水平。我国销售额最大的企业的销售业绩仅仅相当于某一大的国际跨国公司的零头。根据国家商务部公布的材料,2003年全国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有进出口经营权的20多万家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3607亿美元。但是,仅占企业总数0.25%的进出口500强企业的进出口总额达1341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以上;占企业总数仅0.1%的出口200强企业出口额达到52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额的27%,绝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规模经济利用水平低。
2.规模结构不合理
我国外贸企业的规模结构存在三方面的不足:第一,大企业产值、增加值比重低;第二,企业没有按部门的生产技术特点确定规模结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第三,分工与协作水平低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能”型企业大量存在;二是生产同类零部件的企业过多,产品批量过小,导致过度、低效竞争,从而使零部件的专业化不仅很低,而且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零部件专业化水平一般为74%-95%,而中国仅为15%-30%。
3.外贸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就外贸企业500强的地区分布来看,沿海地区企业有390家,中西部地区企业38家,中央企业有72家。其中最大的2家中央企业,进出口额占500强的6%,形成我国外贸发展的中流砥柱。
此外,我国的外贸企业还存在企业产权不清,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独立经营权,未能实行真正的自负盈亏,出口风险意识不强,融资困难等许多问题。
二、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各类商品竞争力现状
1.杂项制品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其次是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这两类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说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
2.非食用原料和食品及活动物是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产品。但这两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在逐年下降。
3.资金密集型的机械和运输设备制成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低,说明我国的工业化程度低,技术水平落后。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指数的增长速度较快,说明我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效果正在显现。
(二)从外贸结构和企业视角分析原因
1.外贸结构不优
(1)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偏低。
(2)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较低的劳动能力和成本。
(3)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弱,是导致外贸增长方式粗放型的重要因素。
(4)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缓慢,缺乏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产品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滞后。
应该承认,经过几年发展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过去基本依靠进口和引进的机械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国有商品已经能够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并参与国际竞争。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整体的发展水平并不高,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偏低,产业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也比较缓慢。
2. 商品国际竞争力不足
(1)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这导致我国许多企业集中生产一种或一类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不仅使该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压缩、下降,而且丧失了挖掘竞争潜力空间较大的产品的最佳时机。
(2)生产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例如同是出口茶叶的企业,生产合作偏少,从事同一道制作工序的企业之间相互过度竞争,出口国外的产品竞争力逐年下降。比较现实的例子是现在非洲的茶叶比我国的茶叶卖得更好,这不仅是因为非洲国家拥有同样低廉的劳动力,更在于非洲许多地区的同类企业生产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要高于我国。
(3)企业产权与职责不明,企业缺乏真正的独立经营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虽然赋予国有企业许多自主经营权,但一方面,国家把企业驱向市场谋生路、求发展,另一方面又多方面制约企业的自主经营,包括对企业领导人的任命等等,这给他们留下了逃避市场竞争惩罚的空隙,使企业严重依附于政府。这样的企业经营的商品,其竞争力必然不强。
(4)出口质量观念、风险意识、应变能力差等其它因素也严重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导致商品国际竞争力的不足。
三、提升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优化外贸结构
1.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科技含量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国际贸易商品的比较优势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转移,即先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一国欲从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应使本国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应该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其技术密集度,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同时,还要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2.积极利用外国资源,扩大对外贸易市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的直接投资是促使各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就我国而言,外贸市场虽然分布较广,但是杂而不深。真正能进入他国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的产品不多。并且,目前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发展较慢,在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国民经济、扩大出口、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方面只是刚刚起步。许多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技术和设备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比较优势,而中国工业化发展急需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正是其中一些国家的优势所在,这说明中国发展海外投资生产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扩大对外贸易市场,有利于外贸企业的海外投资,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出口,有利于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
3.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好加工贸易,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我国在国际分工上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土地、廉价的技术工人和劳动、丰富的原材料,加工贸易方式能够使我国尽快参与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中去,以加快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其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工贸易作为以加工生产为基础的一种贸易方式,在出口创汇、引进外资、扩大就业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并且一直得到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应该利用好这个政府创造的环境,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具有潜在优势的产品的加工贸易,从而为我国加工贸易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二)优化企业结构
1.从企业规模结构入手,引导企业合理地进行专业化分工
我国虽然有大量外贸企业存在,但是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外贸企业,可以实行资产重组,加快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从而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组建大型外贸公司,通过大型企业来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进行企业并购,重新进行专业化分工,以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优化外贸企业的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的外贸企业较多地采用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严重阻碍了不同部门和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不利于信息的流动和传达,妨碍了知识的更新和应用。这就需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组织变革,积极探索与推广水平分工结构。加入WTO之后,企业组织要想在更为错综复杂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能够从外部准确而及时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迅速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转变经营策略
1.提高国有外贸企业的竞争力
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也是获利的源泉,只有切实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企业的竞争力又表现在财力、规模、品牌、成本等多方面。这就要求首先要扩大企业的规模,而要增强竞争力,不单单是把企业规模做大,更重要的是把企业做强。外贸企业集团发展中首先要明确主业,围绕主业发展来展开并购,在并购中实现优势互补,强化公司核心业务规模,突出核心商品的优势。在发展壮大主业的同时,适当开展多元化经营。
2.转变企业经营模式和内部管理机制
(1)转变企业经营模式。这是指可以改变外贸企业单一依靠商品进出口的流通过程来获得利润的局面,考虑与生产企业相结合,实行生产销售一体化;还可以扩展适量的国内贸易,成为商品国内国际的中间商;也可以走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道路,成为它们在国内的采购部门;还有一条很好的途径就是实行外贸代理,积极建立境外贸易代理网络,通过境外贸易代理扩大国内产品出口,提高自身竞争优势。
(2)转变内部管理机制。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利润的大小,也决定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在传统机制下诞生的国有外贸企业存在散漫、人浮于事的状况,必须加以改革。
3.重视人才引进、服务水平提高、品牌塑造
(1)要重视人才引进。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良好素质的外贸人才可以扩大外贸的业务量,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尤其是引进一些拥有不少客户的外贸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2)重视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水平的优劣也影响着企业的效益,服务好的企业更能够留住和发展客户。因此,要提高外贸企业的服务水平就要求每一个部门及每一位员工加强自身修养,熟悉不同国家客户的生活及工作习惯,以友好而热情的方式取得客户的认可和信任。
(3)重视品牌的塑造。品牌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有外贸企业知名品牌很少,这样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效益,而且企业本身也难得到发展。为此,国有外贸企业应注重对品牌的培育,通过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来增强对供货企业和资源的控制,稳定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通过经营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国有外贸企业还可以为自己的产品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增强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李政)
参考文献:
[1] 唐海燕.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 贾继锋.入世后中国外贸的国际竞争力[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 李荣林.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 国家体改委等.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岳昌.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5,(3).
关键词:竞争力;外贸结构;企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1-0077-04收稿日期:2007-09-15
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取得迅猛发展。到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已经达到1154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额更是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幅达23.8%。然而,与飞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部分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孱弱,主要表现为产品增值效益差、质量安全保证能力弱和国际市场应变能力不足,其原因要从我国的外贸结构和外贸企业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我国外贸结构和外贸企业的现状
(一)外贸结构现状
1.出口商品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食品、非食品原料、燃料等初级产品,以及纺织品、塑料制品、鞋类、玩具等轻工业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并因此而形成了我国的出口结构。“七五”计划之后我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上升,1988年已达69.7%,占总出口商品的比例超过了2/3,而到了2000年,这一数值已达89.8%。
在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内部结构中,中国出口的传统产品如食品、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相关原料自1986年后占总出口比重逐年下降,至2001年仅占出口总额的3.2%。在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以及杂项制品(包括玩具,鞋类,文具用品)增长较快,比重不断提高,2000年它们分别占总出口额的33.1%和34.6%。这些变化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技术含量高、深加工以及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但与此同时,原材料密集型的轻纺、橡胶和金属制品约占总出口的20%,这表明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资源出口,对外贸易仍处于粗放型经营阶段。
2.出口市场结构
亚洲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但最近其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2000年我国对亚洲的出口额在我国全部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从60.9%下降至53.1%。我国对欧洲市场的份额基本上保持在16%-20%左右的水平,而向北美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呈上升势头,对北美洲的比重从1986年的10.1%上升至2005年的29.3%。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多元化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化,并正在不断向各个地域进行延伸。
3.贸易方式结构
我国的贸易方式主要包括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和去料加工贸易)、易货贸易、外商投资企业设备、物资进口和保税仓库出境货物等几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的比重持续上升,到2000年时约占总贸易额的55.2%,已经成为我国贸易方式战略转移的一个大方向。然而,尽管其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但是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仍不大。
(二)外贸企业现状
1.企业规模偏小
目前我国400家最大工业企业销售额总和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企业的销售额水平。我国销售额最大的企业的销售业绩仅仅相当于某一大的国际跨国公司的零头。根据国家商务部公布的材料,2003年全国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有进出口经营权的20多万家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3607亿美元。但是,仅占企业总数0.25%的进出口500强企业的进出口总额达1341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以上;占企业总数仅0.1%的出口200强企业出口额达到52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额的27%,绝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规模经济利用水平低。
2.规模结构不合理
我国外贸企业的规模结构存在三方面的不足:第一,大企业产值、增加值比重低;第二,企业没有按部门的生产技术特点确定规模结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第三,分工与协作水平低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能”型企业大量存在;二是生产同类零部件的企业过多,产品批量过小,导致过度、低效竞争,从而使零部件的专业化不仅很低,而且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零部件专业化水平一般为74%-95%,而中国仅为15%-30%。
3.外贸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就外贸企业500强的地区分布来看,沿海地区企业有390家,中西部地区企业38家,中央企业有72家。其中最大的2家中央企业,进出口额占500强的6%,形成我国外贸发展的中流砥柱。
此外,我国的外贸企业还存在企业产权不清,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独立经营权,未能实行真正的自负盈亏,出口风险意识不强,融资困难等许多问题。
二、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各类商品竞争力现状
1.杂项制品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其次是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这两类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说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
2.非食用原料和食品及活动物是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产品。但这两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在逐年下降。
3.资金密集型的机械和运输设备制成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低,说明我国的工业化程度低,技术水平落后。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指数的增长速度较快,说明我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效果正在显现。
(二)从外贸结构和企业视角分析原因
1.外贸结构不优
(1)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偏低。
(2)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较低的劳动能力和成本。
(3)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弱,是导致外贸增长方式粗放型的重要因素。
(4)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缓慢,缺乏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产品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滞后。
应该承认,经过几年发展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过去基本依靠进口和引进的机械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国有商品已经能够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并参与国际竞争。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整体的发展水平并不高,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偏低,产业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也比较缓慢。
2. 商品国际竞争力不足
(1)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这导致我国许多企业集中生产一种或一类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不仅使该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压缩、下降,而且丧失了挖掘竞争潜力空间较大的产品的最佳时机。
(2)生产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例如同是出口茶叶的企业,生产合作偏少,从事同一道制作工序的企业之间相互过度竞争,出口国外的产品竞争力逐年下降。比较现实的例子是现在非洲的茶叶比我国的茶叶卖得更好,这不仅是因为非洲国家拥有同样低廉的劳动力,更在于非洲许多地区的同类企业生产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要高于我国。
(3)企业产权与职责不明,企业缺乏真正的独立经营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虽然赋予国有企业许多自主经营权,但一方面,国家把企业驱向市场谋生路、求发展,另一方面又多方面制约企业的自主经营,包括对企业领导人的任命等等,这给他们留下了逃避市场竞争惩罚的空隙,使企业严重依附于政府。这样的企业经营的商品,其竞争力必然不强。
(4)出口质量观念、风险意识、应变能力差等其它因素也严重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导致商品国际竞争力的不足。
三、提升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优化外贸结构
1.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科技含量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国际贸易商品的比较优势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转移,即先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一国欲从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应使本国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应该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其技术密集度,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同时,还要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2.积极利用外国资源,扩大对外贸易市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的直接投资是促使各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就我国而言,外贸市场虽然分布较广,但是杂而不深。真正能进入他国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的产品不多。并且,目前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发展较慢,在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国民经济、扩大出口、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方面只是刚刚起步。许多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技术和设备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比较优势,而中国工业化发展急需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正是其中一些国家的优势所在,这说明中国发展海外投资生产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扩大对外贸易市场,有利于外贸企业的海外投资,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出口,有利于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
3.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好加工贸易,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我国在国际分工上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土地、廉价的技术工人和劳动、丰富的原材料,加工贸易方式能够使我国尽快参与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中去,以加快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其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工贸易作为以加工生产为基础的一种贸易方式,在出口创汇、引进外资、扩大就业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并且一直得到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应该利用好这个政府创造的环境,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具有潜在优势的产品的加工贸易,从而为我国加工贸易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二)优化企业结构
1.从企业规模结构入手,引导企业合理地进行专业化分工
我国虽然有大量外贸企业存在,但是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外贸企业,可以实行资产重组,加快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从而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组建大型外贸公司,通过大型企业来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进行企业并购,重新进行专业化分工,以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优化外贸企业的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的外贸企业较多地采用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严重阻碍了不同部门和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不利于信息的流动和传达,妨碍了知识的更新和应用。这就需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组织变革,积极探索与推广水平分工结构。加入WTO之后,企业组织要想在更为错综复杂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能够从外部准确而及时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迅速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转变经营策略
1.提高国有外贸企业的竞争力
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也是获利的源泉,只有切实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而企业的竞争力又表现在财力、规模、品牌、成本等多方面。这就要求首先要扩大企业的规模,而要增强竞争力,不单单是把企业规模做大,更重要的是把企业做强。外贸企业集团发展中首先要明确主业,围绕主业发展来展开并购,在并购中实现优势互补,强化公司核心业务规模,突出核心商品的优势。在发展壮大主业的同时,适当开展多元化经营。
2.转变企业经营模式和内部管理机制
(1)转变企业经营模式。这是指可以改变外贸企业单一依靠商品进出口的流通过程来获得利润的局面,考虑与生产企业相结合,实行生产销售一体化;还可以扩展适量的国内贸易,成为商品国内国际的中间商;也可以走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道路,成为它们在国内的采购部门;还有一条很好的途径就是实行外贸代理,积极建立境外贸易代理网络,通过境外贸易代理扩大国内产品出口,提高自身竞争优势。
(2)转变内部管理机制。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利润的大小,也决定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在传统机制下诞生的国有外贸企业存在散漫、人浮于事的状况,必须加以改革。
3.重视人才引进、服务水平提高、品牌塑造
(1)要重视人才引进。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良好素质的外贸人才可以扩大外贸的业务量,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尤其是引进一些拥有不少客户的外贸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2)重视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水平的优劣也影响着企业的效益,服务好的企业更能够留住和发展客户。因此,要提高外贸企业的服务水平就要求每一个部门及每一位员工加强自身修养,熟悉不同国家客户的生活及工作习惯,以友好而热情的方式取得客户的认可和信任。
(3)重视品牌的塑造。品牌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有外贸企业知名品牌很少,这样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效益,而且企业本身也难得到发展。为此,国有外贸企业应注重对品牌的培育,通过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来增强对供货企业和资源的控制,稳定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通过经营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国有外贸企业还可以为自己的产品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增强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李政)
参考文献:
[1] 唐海燕.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 贾继锋.入世后中国外贸的国际竞争力[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 李荣林.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 国家体改委等.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岳昌.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