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在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发展、生态和地域文化的保护的要求下,基于健康城镇化视角下对远离城区的乡镇进行研究。剖析新型城镇化对地区小城镇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方向。立足国内现有理论基础,研究更加符合小城镇自身发展的以空间品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以人为本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健康城镇化;偏远乡镇;张村乡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关于城镇化的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话题,我国在不断的城镇发展过程中探索并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子,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但目前小城镇的发展以及向城镇化靠拢方面仍存在许多差异性、特殊性、不确定性、不合理性,远离城市的小城镇发展水平仍处于城镇化发展队伍的候补部分,笔者认为在此时机更加应该考虑这些区域如何健康转型,如何利用规划引导其加速城镇化,本文以辉县市张村乡为一个小小研究案例,研究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模式下,共性中的个性案例,期望对该背景下小城镇建设作出有益探讨。
1.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1.1急于求成和盲目无序发展
我国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但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1.2对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本质和内涵认识不到位、不全面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2、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模式
2.1温州模式
温州的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发展速度迅猛。目前,建制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6.5%,集镇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温州城镇化的特点:①工业化与城镇化并行。②市场主导和政府调控相结合。③坚持土地有偿使用。
2.2苏南模式
苏南城镇化一般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的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地域的城镇化。
苏南城镇化的特点:①工业化与城镇化并行。②乡镇企业“造镇”。③开发区与老城区建设相结合。④以农民为本。
2.3珠三角模式
珠三角的城镇化初始动力是自下而上的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商品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至今,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外资)的结合为珠三角的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珠三角城镇化的特点:①工业化与城镇化并行。②打造城镇群。③外资助推。④港澳带动。
3、当前张村乡城镇化发展特征分析
3.1区位交通特征:不够优越的区位与交通条件
(1)区位交通条件
张村乡位于辉县市东北边境,北靠林县,南与常村乡毗邻,东邻汲县,西与拍石头乡、百泉乡相连,属于太行山东部余脉的丘陵地区。南距新乡市30公里,西距辉县市15公里、东距卫辉市24公里。
(2)交通条件
宏观交通:通过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大广高速、二广高速、晋新高速和长济高速,但距离较远。
微观交通:在辉县市内可以通过正在修建的鹤辉高速、晋新高速、省道S306、229、S230以及县道乡道,将张村乡与其他乡镇联系起来。
3.2人口、用地、经济特征
(1)人口现状:80%居住在南部低丘陵与平原地区,城镇化率不高
张村乡辖24个行政村、106个自然村。2012年,张村乡镇域总人口16081人,其中镇区人口2966人(含张村、牛村)。乡政府驻地牛村,距辉县市政府16公里。
(2)用地现状:不可利用用地比例偏高,限制城镇发展
全乡土地利用规划总面积为8442.28公顷,其中耕地1846.37公顷,占21.87%。林地1283.88公顷,占15.21%。其他农用地275.17公顷,占3.26%。建设用地552.41公顷,仅占6.54%。其他用地4484.45公顷,占53.12%。
(3)经济现状:工业产值居首,农业规模化经营不足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2.53亿元,同比增长11%,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294万元,同比增长30%,规模以下企业及个体完成增加值1400万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4027元,同比增长12%。全乡第一、二、三产业比值为31.3:53.4:15.3。
3.3资源带动特征
张村乡工业发展良好,境内矿产资源蕴藏丰富。煤炭、石灰岩、页岩、玄武岩、白云岩、耐火土层储量较丰富。目前全乡第二产业主要围绕建材采掘业和机械加工、耐火材料等为主的产业发展,并已成为全乡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3.4小结
综上所述,张村乡城镇现状发展特征不明显,发展重点主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主的污染型工业企业为主,城镇化程度偏低,城镇发展受交通区位条件及经济环境条件影响严重。
4、张村乡城乡统筹发展路径
4.1 山区特色路径
张村乡应根据自身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围绕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以“农业、旅游休闲”为重点,以“宜居、宜旅”为主题,进一步改善城镇的功能、环境、形象,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的山区特色生态型城镇,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4.2农业现代化带动路径
农民依托城乡一体化区域建设的形式汇入城镇。依托当地自然风光、生切花种植及特色农业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度假景区、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通过加工、购销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业成为高效盈利的产业,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
4.3社区带动路径
张村乡的典型做法是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发挥规模集聚效应推进城乡一体化。在集聚基础上,配套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管理等政策,使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更加集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为耕地、林地、绿地等生态板块的保护留出充足空间。人口上,采取村庄整合模式,便于更高效的实现土地规模化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化等。
5、城乡统筹实施建议
5.1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污染治理和排放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完善城乡道路交通网,增加路网密度和通达深度。完善镇区供水网,完成镇区集中供水并扩大覆盖面。推动镇区热力、天然气管网向更多的社区和村庄延伸,提高城乡集中供热供气普及率。
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坚持建管并重,不断提升农村生活环境。完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网。在镇区已建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建设全镇范围的小型污水处理站,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全部实现管网化收集处理,统筹规划建设城乡信息基础设施。
5.2统筹镇村,让村民真正城镇化
在尊重居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推动产业向集聚区集中,人口向城乡和中心村集中”、“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以城乡化改造农村”原则,采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措施,并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将除平岭村以外的23个行政村全部迁入镇区,形成一个镇区的高度集中模式。科学规划搬迁安置任务、安置方式、安置区域。
5.3政策支撑,让搬迁有保障
对搬迁后转为城镇居民的,实行属地管理,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搬迁后户籍仍在农村的,通过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等形式,搬迁户与迁入地居民享受同样的就学、用工等待遇,同时原居住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新农合补助、养老保险等政策不变。搬迁后,原有的房产、山、林、田、土仍由搬迁户继续承包,不再承包的,也可按规定转包、出租或转让,收益归搬迁户所有。
6、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小城镇在城镇体系中连接城乡的特殊地位,并不适宜全面的工业化、模式化,应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对于少数有产业发展优势及拥有特定资源优势的小城镇,应给予必要的扶持,重点城镇重点推进,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再谈欠发达山区小城镇发展机制及问题 吴成鹏林晓如黄亚平
[2]《中国现代化报告2013:城市现代化研究》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4]《陷阱与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与选择》
[5] 其他网络作者和未知名作者
【关键词】健康城镇化;偏远乡镇;张村乡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关于城镇化的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话题,我国在不断的城镇发展过程中探索并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子,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但目前小城镇的发展以及向城镇化靠拢方面仍存在许多差异性、特殊性、不确定性、不合理性,远离城市的小城镇发展水平仍处于城镇化发展队伍的候补部分,笔者认为在此时机更加应该考虑这些区域如何健康转型,如何利用规划引导其加速城镇化,本文以辉县市张村乡为一个小小研究案例,研究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模式下,共性中的个性案例,期望对该背景下小城镇建设作出有益探讨。
1.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1.1急于求成和盲目无序发展
我国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但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1.2对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本质和内涵认识不到位、不全面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2、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模式
2.1温州模式
温州的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发展速度迅猛。目前,建制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6.5%,集镇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温州城镇化的特点:①工业化与城镇化并行。②市场主导和政府调控相结合。③坚持土地有偿使用。
2.2苏南模式
苏南城镇化一般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的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地域的城镇化。
苏南城镇化的特点:①工业化与城镇化并行。②乡镇企业“造镇”。③开发区与老城区建设相结合。④以农民为本。
2.3珠三角模式
珠三角的城镇化初始动力是自下而上的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商品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至今,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外资)的结合为珠三角的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珠三角城镇化的特点:①工业化与城镇化并行。②打造城镇群。③外资助推。④港澳带动。
3、当前张村乡城镇化发展特征分析
3.1区位交通特征:不够优越的区位与交通条件
(1)区位交通条件
张村乡位于辉县市东北边境,北靠林县,南与常村乡毗邻,东邻汲县,西与拍石头乡、百泉乡相连,属于太行山东部余脉的丘陵地区。南距新乡市30公里,西距辉县市15公里、东距卫辉市24公里。
(2)交通条件
宏观交通:通过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大广高速、二广高速、晋新高速和长济高速,但距离较远。
微观交通:在辉县市内可以通过正在修建的鹤辉高速、晋新高速、省道S306、229、S230以及县道乡道,将张村乡与其他乡镇联系起来。
3.2人口、用地、经济特征
(1)人口现状:80%居住在南部低丘陵与平原地区,城镇化率不高
张村乡辖24个行政村、106个自然村。2012年,张村乡镇域总人口16081人,其中镇区人口2966人(含张村、牛村)。乡政府驻地牛村,距辉县市政府16公里。
(2)用地现状:不可利用用地比例偏高,限制城镇发展
全乡土地利用规划总面积为8442.28公顷,其中耕地1846.37公顷,占21.87%。林地1283.88公顷,占15.21%。其他农用地275.17公顷,占3.26%。建设用地552.41公顷,仅占6.54%。其他用地4484.45公顷,占53.12%。
(3)经济现状:工业产值居首,农业规模化经营不足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2.53亿元,同比增长11%,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294万元,同比增长30%,规模以下企业及个体完成增加值1400万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4027元,同比增长12%。全乡第一、二、三产业比值为31.3:53.4:15.3。
3.3资源带动特征
张村乡工业发展良好,境内矿产资源蕴藏丰富。煤炭、石灰岩、页岩、玄武岩、白云岩、耐火土层储量较丰富。目前全乡第二产业主要围绕建材采掘业和机械加工、耐火材料等为主的产业发展,并已成为全乡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3.4小结
综上所述,张村乡城镇现状发展特征不明显,发展重点主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主的污染型工业企业为主,城镇化程度偏低,城镇发展受交通区位条件及经济环境条件影响严重。
4、张村乡城乡统筹发展路径
4.1 山区特色路径
张村乡应根据自身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围绕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以“农业、旅游休闲”为重点,以“宜居、宜旅”为主题,进一步改善城镇的功能、环境、形象,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的山区特色生态型城镇,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4.2农业现代化带动路径
农民依托城乡一体化区域建设的形式汇入城镇。依托当地自然风光、生切花种植及特色农业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度假景区、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通过加工、购销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业成为高效盈利的产业,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
4.3社区带动路径
张村乡的典型做法是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发挥规模集聚效应推进城乡一体化。在集聚基础上,配套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管理等政策,使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更加集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为耕地、林地、绿地等生态板块的保护留出充足空间。人口上,采取村庄整合模式,便于更高效的实现土地规模化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化等。
5、城乡统筹实施建议
5.1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污染治理和排放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完善城乡道路交通网,增加路网密度和通达深度。完善镇区供水网,完成镇区集中供水并扩大覆盖面。推动镇区热力、天然气管网向更多的社区和村庄延伸,提高城乡集中供热供气普及率。
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坚持建管并重,不断提升农村生活环境。完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网。在镇区已建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建设全镇范围的小型污水处理站,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全部实现管网化收集处理,统筹规划建设城乡信息基础设施。
5.2统筹镇村,让村民真正城镇化
在尊重居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推动产业向集聚区集中,人口向城乡和中心村集中”、“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以城乡化改造农村”原则,采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措施,并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将除平岭村以外的23个行政村全部迁入镇区,形成一个镇区的高度集中模式。科学规划搬迁安置任务、安置方式、安置区域。
5.3政策支撑,让搬迁有保障
对搬迁后转为城镇居民的,实行属地管理,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搬迁后户籍仍在农村的,通过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等形式,搬迁户与迁入地居民享受同样的就学、用工等待遇,同时原居住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新农合补助、养老保险等政策不变。搬迁后,原有的房产、山、林、田、土仍由搬迁户继续承包,不再承包的,也可按规定转包、出租或转让,收益归搬迁户所有。
6、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小城镇在城镇体系中连接城乡的特殊地位,并不适宜全面的工业化、模式化,应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对于少数有产业发展优势及拥有特定资源优势的小城镇,应给予必要的扶持,重点城镇重点推进,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再谈欠发达山区小城镇发展机制及问题 吴成鹏林晓如黄亚平
[2]《中国现代化报告2013:城市现代化研究》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4]《陷阱与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与选择》
[5] 其他网络作者和未知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