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力,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呢?
一、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求知的倾向性。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愉快地追求,并尝试和体验的。因而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得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而教师只有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只有积极性高,才会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语文。因此,教师要善于蹲下身来,睁大眼睛观察学生细微的变化,仔细聆听学生的真切感受,怀着一颗慈爱而宽容的心去引导、启迪他们,深入到学生中去。而不应唯我独尊、指手画脚,无视学生的情绪。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智力、发展的差异,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心态反应不一等,秉着“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观念进行授课。尤其在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可用温柔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期待信任的目光对待学生,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碰撞闪现火花时,则在倾听中努力感受和寻找,并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总是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对他们的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二、 充分发挥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用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来吸引学生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生动、具体的东西要比抽象的知识更感兴趣。语文学科较之数学、常识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课文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充分利用语文课中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就可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极有利的条件。例如,有不少古诗内容丰富,语言精练,诗中有画,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十分动人。小学生记忆力强,十分爱学爱背优美的诗歌。三年级上学期,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曹丕迫害曹植,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并教了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很感兴趣。等我讲完,他们已经会背了,而且还要求多教几首。第二天我又教了一首《咏鹅》,相传是骆宾王7岁时的作品。学生更高兴了,有的说:“我们都9岁了,还不会呢!”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他们在家背,在学校背,上楼也要背,把学诗、背诗当做精神上的享受。学生称它“是一种休息”“娱乐”。又如表情朗读,它接近于朗诵,形象、具体、有感情。只要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去,并且有所感受的时候,他就会迸发出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开始,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读,也不喜欢读,认为读课文挺枯燥的,意思懂了就行了。后来,我请演员给他们作朗读表演,让外校朗读好的小朋友朗读课文并录音,配合教学拿到教室里放,激发了学生朗读的要求。以后,我进一步给班上的学生录音。学生读得不好,我耐心指导,从不批评。录了音就拿到班上放。学生听了自己的录音,感到无尚光荣。大家受到了极大的激励,一个赛一个,很快,朗读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
三、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年轻一代具有适应世界、适应未来、适应现代的知识和能力,就是要教师引领学生的学习。“差教师向学生奉献真理,好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真理”,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重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探究。课堂探究活动要围绕“问题”进行。教师设计出的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根据重、难点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
四、 开展阅读学习活动,寓乐于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不仅仅是简单的认知过程,更是交流、批判、提高的过程,只有潜心其中,引导学生深层参与以及多维解读,才能让他们看到阅读世界迷宫般诱人和神话样的美好。首先我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有的放矢,有所收获,减少盲目随意。在进行方法的引领以后,再放开手脚,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体。在阅读指导时,教师要让学生读完文章很想“说话”,也“很有话说”。这样,通过阅读,学生融入生活,与文本作者自由对话,有了阅读的快感和成就感后,探究学习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筛选运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格尔木市江源路小学)
一、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求知的倾向性。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愉快地追求,并尝试和体验的。因而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得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而教师只有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只有积极性高,才会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语文。因此,教师要善于蹲下身来,睁大眼睛观察学生细微的变化,仔细聆听学生的真切感受,怀着一颗慈爱而宽容的心去引导、启迪他们,深入到学生中去。而不应唯我独尊、指手画脚,无视学生的情绪。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智力、发展的差异,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心态反应不一等,秉着“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观念进行授课。尤其在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可用温柔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期待信任的目光对待学生,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碰撞闪现火花时,则在倾听中努力感受和寻找,并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总是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对他们的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二、 充分发挥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用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来吸引学生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生动、具体的东西要比抽象的知识更感兴趣。语文学科较之数学、常识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课文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充分利用语文课中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就可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极有利的条件。例如,有不少古诗内容丰富,语言精练,诗中有画,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十分动人。小学生记忆力强,十分爱学爱背优美的诗歌。三年级上学期,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曹丕迫害曹植,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并教了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很感兴趣。等我讲完,他们已经会背了,而且还要求多教几首。第二天我又教了一首《咏鹅》,相传是骆宾王7岁时的作品。学生更高兴了,有的说:“我们都9岁了,还不会呢!”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他们在家背,在学校背,上楼也要背,把学诗、背诗当做精神上的享受。学生称它“是一种休息”“娱乐”。又如表情朗读,它接近于朗诵,形象、具体、有感情。只要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去,并且有所感受的时候,他就会迸发出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开始,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读,也不喜欢读,认为读课文挺枯燥的,意思懂了就行了。后来,我请演员给他们作朗读表演,让外校朗读好的小朋友朗读课文并录音,配合教学拿到教室里放,激发了学生朗读的要求。以后,我进一步给班上的学生录音。学生读得不好,我耐心指导,从不批评。录了音就拿到班上放。学生听了自己的录音,感到无尚光荣。大家受到了极大的激励,一个赛一个,很快,朗读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
三、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年轻一代具有适应世界、适应未来、适应现代的知识和能力,就是要教师引领学生的学习。“差教师向学生奉献真理,好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真理”,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重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探究。课堂探究活动要围绕“问题”进行。教师设计出的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根据重、难点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
四、 开展阅读学习活动,寓乐于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不仅仅是简单的认知过程,更是交流、批判、提高的过程,只有潜心其中,引导学生深层参与以及多维解读,才能让他们看到阅读世界迷宫般诱人和神话样的美好。首先我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有的放矢,有所收获,减少盲目随意。在进行方法的引领以后,再放开手脚,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体。在阅读指导时,教师要让学生读完文章很想“说话”,也“很有话说”。这样,通过阅读,学生融入生活,与文本作者自由对话,有了阅读的快感和成就感后,探究学习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筛选运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格尔木市江源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