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由“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向“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
一、“自学探究式”教学介绍
“自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为:
启发→探究→自学→ 质疑→ 练习→小结
1、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首先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要科学合理的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力求使学生在强动机浓兴趣的前提下探究知识。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的设置还要让学生感到有趣,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自学探究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必须多学习、多钻研、多积累,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出色的创设好问题情境。
2、探究知识的尝试
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对问题下结论、告知结果,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的空间,尽量让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类比、猜想、归纳、推演,在探究中逐步发现新知识。在教学活动的设置上教师要侧重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自己探索规律、发现知识,培养探索能力和创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先探究,师生后归纳的程序。
3、自学课本,理解知识
学生带着自己对问题的猜想或发现,在较强的学习动机之下自学课本,会大大增强其自学的主动性。在自学课本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粗读、细读、精读等,要让学生拿着笔看书,学会在字里行间中找学问,在关键词词下标上圈点,读不懂的问题做上标注。
4、反馈质疑,排除思维障碍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汇报自学结果,同时提出疑难问题互相解决。教师不能轻易的对问题进行灌输式讲解,教师只讲学生经过探索解决不了的问题,以排除思维障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心理支持,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就在“你的身边”,可以随时对你的学习提供帮助。
二、“自学探究式”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学和探究
现如今,学生的主要弱点是过分依赖,缺少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自学探究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自学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时,由于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知识的尝试,有助于形成探究习惯,培养创新意识。所以“自学探究式”不失为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然而要做到有效的引导学生自学,是很不容易的,在引导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对学生自学要有明确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学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平时教师需要讲几十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不到十分钟就可以了。课堂上学生往往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上就能掌握了。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知识,本身就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大的肯定,从而使自学积极性更高。
2、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数学课本往往不象语文课本那样生动有趣,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材大多只起到了一个练习册作用,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书中的练习,很少有学生认真阅读。所以指导自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像学习语文课文一样带着一些小问题以较小的步子诵读课文,使学生通过诵读找到问题的答案。一些定义、法则等,教师往往不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而是让学生拿着笔读书并在书上画。这样,复习的时候学生知道到哪里去找知识。如代数第二章有理数中“正数与负数”一节的教学,教师可以一段、一段的领读,可以让一个学生读,大家听,重要的段落教师领读,引导学生感悟每一个自然段的要义,并画出每一自然段的重点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做出小结。
3、正确处理自学与探究的关系。
自学和探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对自学的认识要有明确的界定,自学不只是看书,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猜想、顿悟、交流、反思、创造的过程都可以看作是自学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可以看成是自学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最为主要的还是要把握好探究的时机,自学应该为探究服务。数学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应该从探究开始,探究遇到困难再开始自学课本。如“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是在学生的已有知识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样的课千万不能从自学开始,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而有些课型如:统计初步中如何画“直方图”、如何计算“方差”,就没有先探究的必要,可直接通过看书自学。
总之,在指导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教学生学会阅读,把书当成自己的老师;学会整理——把知识系统化;学会迁移——用类比、化归、对比、实验等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学会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学会探索——发现新的规律和解题方法。
一、“自学探究式”教学介绍
“自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为:
启发→探究→自学→ 质疑→ 练习→小结
1、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首先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要科学合理的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力求使学生在强动机浓兴趣的前提下探究知识。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的设置还要让学生感到有趣,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自学探究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必须多学习、多钻研、多积累,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出色的创设好问题情境。
2、探究知识的尝试
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对问题下结论、告知结果,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的空间,尽量让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类比、猜想、归纳、推演,在探究中逐步发现新知识。在教学活动的设置上教师要侧重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自己探索规律、发现知识,培养探索能力和创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先探究,师生后归纳的程序。
3、自学课本,理解知识
学生带着自己对问题的猜想或发现,在较强的学习动机之下自学课本,会大大增强其自学的主动性。在自学课本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粗读、细读、精读等,要让学生拿着笔看书,学会在字里行间中找学问,在关键词词下标上圈点,读不懂的问题做上标注。
4、反馈质疑,排除思维障碍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汇报自学结果,同时提出疑难问题互相解决。教师不能轻易的对问题进行灌输式讲解,教师只讲学生经过探索解决不了的问题,以排除思维障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心理支持,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就在“你的身边”,可以随时对你的学习提供帮助。
二、“自学探究式”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学和探究
现如今,学生的主要弱点是过分依赖,缺少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自学探究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自学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时,由于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知识的尝试,有助于形成探究习惯,培养创新意识。所以“自学探究式”不失为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然而要做到有效的引导学生自学,是很不容易的,在引导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对学生自学要有明确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学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平时教师需要讲几十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不到十分钟就可以了。课堂上学生往往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上就能掌握了。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知识,本身就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大的肯定,从而使自学积极性更高。
2、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数学课本往往不象语文课本那样生动有趣,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材大多只起到了一个练习册作用,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书中的练习,很少有学生认真阅读。所以指导自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像学习语文课文一样带着一些小问题以较小的步子诵读课文,使学生通过诵读找到问题的答案。一些定义、法则等,教师往往不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而是让学生拿着笔读书并在书上画。这样,复习的时候学生知道到哪里去找知识。如代数第二章有理数中“正数与负数”一节的教学,教师可以一段、一段的领读,可以让一个学生读,大家听,重要的段落教师领读,引导学生感悟每一个自然段的要义,并画出每一自然段的重点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做出小结。
3、正确处理自学与探究的关系。
自学和探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对自学的认识要有明确的界定,自学不只是看书,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猜想、顿悟、交流、反思、创造的过程都可以看作是自学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可以看成是自学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最为主要的还是要把握好探究的时机,自学应该为探究服务。数学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应该从探究开始,探究遇到困难再开始自学课本。如“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是在学生的已有知识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样的课千万不能从自学开始,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而有些课型如:统计初步中如何画“直方图”、如何计算“方差”,就没有先探究的必要,可直接通过看书自学。
总之,在指导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教学生学会阅读,把书当成自己的老师;学会整理——把知识系统化;学会迁移——用类比、化归、对比、实验等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学会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学会探索——发现新的规律和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