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忧郁(下)

来源 :上海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256595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历史的忧郁——诗之自觉
  屈原诗/思想之诗的“流亡”母题,就这样设定了:
  其出发点,是对历史的亲历感。
  其核心意象,是“在历史中流亡”。
  其基本语境,是“我的历史场景”。
  其内含诗意,是“历史的忧郁”。
  相比于此,把屈原诗说成“浪漫的”想入非非,太轻飘飘了;倚靠线性时间的阶段性,来谈论它“伟大而古老”的价值呢?也太简单了。不,屈原诗一如一切经典,不局限于某个时间,它囊括所有时间,通过书写,它把历史变成自己的纵深,由此获得了一般抒情诗难以企及的深度和力度。
  屈原诗,在文字深处,进行着另一层思想灵游:永远的提问者精神,在每行诗里竭尽全力地追求,亲历一切历史,反思所有活生生的现实,最终落实为每首诗独一无二的形式和语言创造。
  在诗人提问者面前,时空不存在任何阻隔,相反,“每个现实”都在和他自己互为印证。永远就是现在。它们互相渗透,彼此包容。一次亲历就打通千百万次亲历。直抵人的根本命运时,古今中外并无不同。
  对“历史的忧郁”而言,仅仅大历史不够,仅仅一个人也不够,只有让大历史“成为”一个人才够。人的质地,由此决定。
  但,诗歌观念再高级,也必须落实为书写。
  历史的忧郁,究竟如何存在于诗?不仅关乎“为什么写”,更在于“怎么写”。
  长诗是屈原诗最显著的特征,它不仅前无古人,且在后来二千三百年里,也后无来者。有句常言:形式是内容的延伸。虽然浅显,却没有说错。屈原诗/思想之诗,由于其内含的历史纵深,必须发明不同于一时一地抒情的写法。这个“写法”,我称之为“空间诗学”——一种贯穿了屈原诗诸多大作的、用多层次复调结构建立起来的共时空间,最终呈现出“大历史—大流亡”自觉。
  屈原诗的长诗和组诗,每一首(组)题材之独特、特征之鲜明、语言和形式之独创、结构之完整,无不令人啧啧惊叹。其中,诗人之“我”神出鬼没,既可以有人称的现身,又能够隐入诸多面具(如《九歌》),上演一场历史大戏。诗中那些对话,犹如交响乐之复调,在交流、辩驳、争执、咏叹中,交织成推进诗作的能量。用“空间诗学”阅读屈原诗,才能真正理解它们辉煌的精神之美。
  更有甚者,这一首首杰作,又潜在地构成了一个更高的整体。拉开一点距离,去观察它们的全貌,我们能看到:那一步步有机的递进,一重重宏富的层次,一种清晰有力的内在统一,一个连续不断的最高完成度,终于打造出一件古典中文诗歌传统中绝无仅有的“大作”。
  我在《屈原诗,隐没的源头》中,稍稍梳理了屈原诗的写作顺序,这梳理十分必要,因为这样一来,一个诗人的精神历程(流亡—灵游)才浮出水面,那空间诗学也从蓝图到建筑,显现出建构的全过程。
  诗人的直觉可以一步到位,但诗歌的成熟之路,却必须靠艰难的积累和打磨。屈原诗的几部主要作品,真是一步一个脚印。
  我把《九歌》作为屈原诗找到“自我”的起点,恰如瓦格纳之《尼伯龙根的指环》,以莱茵河神话握紧了日耳曼文化之根,《九歌》用十一首神人歌,天纵聪明地展演出了一场浩大辉煌的古巫祭祀剧:东皇太一之华贵、云中君之飘逸、湘君之多情、湘夫人之美艳、大司命之庄严、少司命之欢快、东君之灿烂、河伯之深沉、山鬼之窈窕,直至《國殇》挽歌、《礼魂》颂歌。论者尝孜孜于诗中“人物”的性格,多么绚烂瑰丽,没错,但我更看到,屈原诗自其开端,已经全方位打开了自己的精神视野——那个此在和历史浑然如一、互相渗透的世界。诗人出入其中,既可戴上面具起舞,亦可裸出面孔倾诉,无论庙堂之高、山林之野,诗人灵游的脚步一触,无不粼粼泛起光波。《九歌》是青春的、得志的,翩翩然才华横溢的,历史已然登场,天赐般搭起一座戏台,却远没展示它阴暗龌龊的背面。屈原诗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虽然它依然稚嫩,但已远远甩开了小花小草们。
  《天问》被许多人排在《离骚》之后,但我认为,无论从思想线索,或文学形式上看,《天问》的位置,都应该排在诗人成熟过程中,即,前有《九歌》,后为《离骚》。如果说,《九歌》植根楚国巫文化,打开了整幅神人交汇的天地,《天问》则登堂入室,不是简单接受,而是深刻挑战那个“天地”,一口气发出一百七十余问,从创世到自我,掀翻了天界人间所有既定答案。全诗起首处,那开天辟地的一“曰”,更是可怕地到位,它把创世神话的“都说是”,一举扭转为“谁说的?”,而这对“说”的质疑,比其后所有质疑更有力,它呼应老子、遥接维特根斯坦,成为诗歌中最早反思语言限定的“语言哲学”。承接这股浩气,《天问》中的“历史”,被一一拷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无数的历史例证,一一罗列犹如自传,从“谁传道之?”到“我又何言?”,无比完整地归纳了整个历史的存在问题——语言问题。《九歌》的历史之美,至此已深化为历史之思,且通过思,把“他说”的历史,纳入了“我问”之内。《天问》的写法,已开《离骚》先河,沿着创世、天地、神话、历史(含括现实)、自我,一层层打开,通篇神话历史、人物故事,貌似说古,实则论今,都无非诗人的“语言”而已!哦,我无比疑惑,是哪位仙人,点化了屈原,传授给他这“提问大法”?还有比百思无解,更令人心怀忧郁的吗?可又正是这“问”而不答,才愈催人深究,史书的密封漂流瓶,就这么被撬开,成就了这件亘古人寰之独一大作。“提问者”,诗人永远的形象,以此挑战所有人,谁敢不服?!
  历史的忧郁(下)《天问》是思想利器,《离骚》把历史的忧郁主题推到了极致。再一次,这首长诗成为中文多层次共时空间诗学的最佳例证。多遗憾啊!我们竟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称呼屈原诗时代那些方块字!说它是“汉字”?“汉”作为名称,竟还没诞生。说它是“中文”?又不伦不类的像个从现代剽窃的东西。或者“楚文”?可其构字、用语、内涵,又明显超出楚国国界。我在此顺带一笔,只为指出,我们对历史这个深海的探索,多么肤浅有限。回到正题,《离骚》又大不同于《天问》,句法上,它彻底摆脱了《诗经》四言诗的基本句式,而找到植根于楚国巫言的双联对句形式,在一联中,上句以句中一虚字(变化使用“其”、“之”、“以”、“而”等) 句尾的“兮”建立节奏,下句句中再以一虚字(常为“而”、“之”、“乎”)呼应,这个句式和节奏,整体构成了屈原诗特有的一唱三叹,在抒情表意的功能上,比《诗经》四言的短小扩充了百倍。更重要的是,这咏叹调式的舒展,对传达历史的忧郁感,直如天赐!“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两千多年前,屈原诗已深得“自由体”真谛,它必须有“体”,而不仅仅是“自由”!《诗经》的音乐基因,在此大大发展,并拓而广之,充分加强了汉字(姑且这么叫吧)的旋律感和音韵能量。有了这涛声,一条文字汨罗江,才能浩荡前行,发育出《离骚》的长诗结构,从而让诗人胸中垒垒如石的历史忧郁,终能一吐为快。
其他文献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5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秋天,农民握木锨把谷粒扬向空中,借秋风吹走秕糠,落下谷粒。  ——有价值的留下来,无价值的被风吹走。  然而对人生来说,去留与其价值并不等同,人生比种庄稼复杂。人与人交往,夫妻也罢,朋友也罢,同事也罢,最终留下的,不一定是爱,或许是恨。  假设生活是风,先被吹走的是什么?是柔情爱意。别人对自己好,自己认为理所当然,而且有哲学家和神经内科专家研究这个事情——没有立即兑现的好都不美好。对方给予的、很久
把握好舆论监督  的三个“度”  是非判断的“度”对那些涉及群众利益问题的批评监督,到底应当如何定性,如何判断其是非,更应该慎之又慎,不能草率行事,做不负责任的报道。在当前的“矛盾凸显期”,凡是涉及群众利益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体性事件的批评性报道,一定要把握好是非问题上的“度”,要注意理清矛盾纠纷的来龙去脉:准确判断其中的“是”与“非”,适度地组织报道,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情感表达的“度”在新
【摘要】经过深度策划而产生的“乡村的儿童唱什么歌?”、“唐山大地震伤病员回芜寻亲感恩”等专题系列报道,以及所产生的放大效应和宣传效果,无疑是《芜湖日报》善于捕捉战机、精于深度策划的典型范例。它告诉我们,新闻的深度策划和整合开掘,是新闻人增强新闻传播能力,扩大新闻传播效果,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永恒的话题和创新的追求。  【关键词】 社会热点 深度策划 宣传效果    当前新闻战线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
药物不但能够治病,而且也可以致病。一些药物能使机体产生过敏、中毒乃至代谢紊乱,致使关节出现疼痛、发炎。  临床观察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抗炎、抗病毒、抗休克及抗免疫作用的“多功能”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很广,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大剂量或较长时期应用可的松等药物后,可引起骨质疏松或无菌性坏死而出现关节痛。不仅如此,它还能明显降低机体抵抗力而诱发化脓性关节炎。在关节腔内注射可的松,看似无关“大局
在外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让学生通过听说体会外语丰富的文化内涵,即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Spring Festival是一篇以春节的文化知识为话题的短文。靳建围老师通过创设文化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对话交流等环节,让学生在听读活动中,理解中外节日文化中的社会习俗、文化形态、习惯传统等,进行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更多优秀的内容和产品资源给到机构和学校,让更多孩子享受真正的创新教育。  ——罗敏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罗老师,您好。很高兴能有机会与您谈一谈有关孩子们的教育。作为一名母亲,相信您对儿童的教育感觸颇深,那么您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从事科技教育呢?  罗敏:入行之前,我一直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研发工作,有了孩子以后,就开始关注教育,越来越多地思考:科技发展如此之快,未来的世界会是什
软件企业的跨国经营    开拓国内、国际软件开发市场、扩大对软件外包企业的有效供给是保证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国际市场的开拓方面,相对于印度而言,由于我国的软件外包企业整体规模较小、实力相对较弱,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在欧美市场上获得较大突破,而对于有着地缘优势和先行优势的日本市场,则有加大的可行性。这是因为自2002年以来,日本离岸外包的交易额便不断增加,2008年度的实际交易
中国的兴起,让我们在美国人眼里成了新的挑战者。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领袖地位,美国人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遏制挑战者。冷战时期对原苏联如此,20世纪80年代对日本如此,欧元出现后对欧盟如此,今天对中国亦如此。那么,对中国而言,如何应对美国的遏制?这就有一个是“被撵下车”还是“主动下车”的问题。但不管被动还是主动,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从捆绑到脱钩的问题,这并非易事。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是
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美国报界上周开始刮起有史以来最严酷的裁员风潮。美国最大出版商之一的论坛公司(Tribune Co.)则宣布,可能会出售在芝加哥的总部大楼和《洛杉矶时报》的办公大楼。  最近几个月来,美国报纸业务大幅快速下降。惠誉国际信用评等(Fitch Ratings)公司媒体分析师西蒙顿说:“大家都在设法求存,我们对这行的前景不看好”,而各个出版商取得的业绩,不是印证了他的悲观预测,就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