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虽然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脚步,教师完全按照课本上教授的知识造成学生严重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导致学生无法独立思考且无法将所学知识完全吸收,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教学
一、 创新思维的定义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式,是指以一种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法往往突破常规,有其独到的见解。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贯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养成多角度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各科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二、 小学数学教育的普遍问题
(一) 解题方法单一
现在很多教师为了保证上课质量,把大量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仍无法完成任务,因此在讲解例題时教师往往会以让学生明白这道题的思路为目的讲解,但由于课堂时间的短暂和大量学习任务的矛盾,导致普遍教师在讲解题目时只讲一种思路只讲一种方法,解题方式单一且缺乏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急剧降低,并且很容易让学生感到课堂的枯燥导致产生厌学情绪。
(二) 教学方式单一
课堂内容显得呆板。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直接教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同时教师为了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教师往往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能接收到的知识少之又少,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普遍不高,更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只会呆板地接受教师传达的知识,甚至是死记硬背,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三、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 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放平心态,要保持与小学生同等的姿态去教学,不要让学生产生不必要的压力,用平等的心去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对于每一个同学的关注和在意。同时,在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全靠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过程中发现数学的乐趣,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学生自身会收获不一样的快乐,由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想法
小学数学教育不是让学生直接去接受一个知识,而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同时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很多学生不是发现不了问题而是不敢提出问题,在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情况下不敢或是不好意思发声,因此教师应在平时就注重对于提出问题的孩子的鼓励和表扬,并给学生灌输有问题就要提的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负担,积极提问并思考,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做课堂的小主人。
(三) 同一题从多种角度切入展现不同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培养学生用一条路解题的习惯,应该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甲、乙两人接到加工54只零件任务,甲每天加工10只,乙每天加工8只,几天后完成任务?或者是一件工程,甲独做10天完成,乙独做15天完成,两人合作几天完成?这种类型的题目,在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下,教师通常会直接给出公式让学生们直接带入计算,但是这样的教学并不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会让学生呆板地学数学,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多出几题相似的题目,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样的公式,这样学生才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推理过程,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 使教学内容更贴合实际
教师要勇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性地更改教学方法。例如,一年级一班小朋友去坐船郊游,大船可坐8个人,小船可坐6个人,大船16块一艘,小船10块一艘,怎么样租船最划算,有几种租船的方法?要求同学独立思考,而这种问题贴合实际,更容易激发学生们对于思考数学问题的积极性,教师通过一定的引导,让同学们可以在数学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并解决问题,促进了以后在生活中找到隐含的数学问题,由此产生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小学的教育,教师应该为学生打好基础,其次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一个良好的思维让学生在日后收益。现代教师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初步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更深入的在长大之后对于问题也会有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一题多解,并且要使课堂中教学的内容更加贴合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总而言之,就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创意引导学生思考不一样的问题,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能使学生对于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并更好地运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03.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教学
一、 创新思维的定义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式,是指以一种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法往往突破常规,有其独到的见解。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贯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养成多角度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各科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二、 小学数学教育的普遍问题
(一) 解题方法单一
现在很多教师为了保证上课质量,把大量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仍无法完成任务,因此在讲解例題时教师往往会以让学生明白这道题的思路为目的讲解,但由于课堂时间的短暂和大量学习任务的矛盾,导致普遍教师在讲解题目时只讲一种思路只讲一种方法,解题方式单一且缺乏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急剧降低,并且很容易让学生感到课堂的枯燥导致产生厌学情绪。
(二) 教学方式单一
课堂内容显得呆板。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直接教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同时教师为了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教师往往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能接收到的知识少之又少,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普遍不高,更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只会呆板地接受教师传达的知识,甚至是死记硬背,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三、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 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放平心态,要保持与小学生同等的姿态去教学,不要让学生产生不必要的压力,用平等的心去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对于每一个同学的关注和在意。同时,在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全靠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过程中发现数学的乐趣,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学生自身会收获不一样的快乐,由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想法
小学数学教育不是让学生直接去接受一个知识,而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同时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很多学生不是发现不了问题而是不敢提出问题,在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情况下不敢或是不好意思发声,因此教师应在平时就注重对于提出问题的孩子的鼓励和表扬,并给学生灌输有问题就要提的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负担,积极提问并思考,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做课堂的小主人。
(三) 同一题从多种角度切入展现不同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培养学生用一条路解题的习惯,应该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甲、乙两人接到加工54只零件任务,甲每天加工10只,乙每天加工8只,几天后完成任务?或者是一件工程,甲独做10天完成,乙独做15天完成,两人合作几天完成?这种类型的题目,在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下,教师通常会直接给出公式让学生们直接带入计算,但是这样的教学并不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会让学生呆板地学数学,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多出几题相似的题目,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样的公式,这样学生才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推理过程,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 使教学内容更贴合实际
教师要勇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性地更改教学方法。例如,一年级一班小朋友去坐船郊游,大船可坐8个人,小船可坐6个人,大船16块一艘,小船10块一艘,怎么样租船最划算,有几种租船的方法?要求同学独立思考,而这种问题贴合实际,更容易激发学生们对于思考数学问题的积极性,教师通过一定的引导,让同学们可以在数学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并解决问题,促进了以后在生活中找到隐含的数学问题,由此产生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小学的教育,教师应该为学生打好基础,其次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一个良好的思维让学生在日后收益。现代教师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初步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更深入的在长大之后对于问题也会有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一题多解,并且要使课堂中教学的内容更加贴合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总而言之,就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创意引导学生思考不一样的问题,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能使学生对于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并更好地运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