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伴随一声嘹亮的啼哭,一个崭新的生命带着无知,伴着无畏,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倾尽全力地发泄内心的不安。
自出生那刻起,他们便用自己的触觉、听觉、视觉衡量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婴儿是善意和温暖的,是幸福和珍贵的,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对初升的朝阳而欢呼,不用理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职场生涯;不用担心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庭日常;不用处理剪不断、理还乱的亲属关係。
其实,如果我们有机会提前了解自己的人生,知晓青春不过是转瞬即逝的逝水流年;权力不过是过眼云煙的身外之物。是否还会在意毕生佔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麽,才能被爱。
我们在讚美别人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忘记自己独有的珍贵。
世俗如此强大,强大到无法改变它们的念头。
观念如此蒂固,根深到无法撼动它们的勇气。
在饱受打击、沮丧无助时,不要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从心底记起自己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在徘徊踟蹰、茫然若失时,不要轻言放棄、患得患失,从心底坚信自己的珍贵,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一个偶然的机会,观看了影片《无問西东》。开始看的时候,竟然有穿越的错觉,前一秒播放现代职场的竞爭,後一刻转换至上世纪60年代的场景。当饶有兴致地沉浸在王敏佳、陈鹏、李想三人的画面中,瞬间又展现抗战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点滴。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甚至怀疑影片是否播映有误。静下心来仔细观看,影片交织讲述了四代人、四种人生、四段历史。分别是1923年的北平、1938年的昆明、1962年的北京、现在的北京。同样的地方,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年轻人面临着这个时代的困境,面临着自我的困境。在一番彷徨和挣扎过後,他们面对自己的真实,找到了那个属於自己的答案。
1923年,北平
吴岭澜站在成绩榜前久久驻足。他文科成绩极好,接近满分位列榜首,而物理成绩卻只是“无列”。老师建议他转专业,可他卻无法做出这个决定,因为当时最优秀的人都在读实科。好在他遇到了梅贻琦,那个令所有清华人值得骄傲的人,他说的那段话让我心生敬意。他说:“真实是你看到什麽,听到什麽,做什麽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番话让吴岭澜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泰戈尔来到清华做演讲,他站在下面,看到台上站的都是当时最厉害的文人,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他看到他们站在一起,被深深震撼,他终於明白,並不只是学习“实科”才是最好,他也想成为能夠站在台上的那些人中的一员。那一刻,他才彻底领悟梅校长说的“真实”到底是何意义。
1938年,昆明
抗日战爭爆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迁自西南,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来自广州望族的沈光耀入学此处。昆明郊区,航校伊始,心怀报国理想的学子们纷纷报名参加选拔。但只有陈光耀通过了一系列测试,他写信回家告诉母亲自己想要参军。母亲听闻,亲赴昆明,声涙俱下,她怕他还没有想好要怎麽过一生,就没了命。沈光耀只得发誓说自己绝不会棄笔从戎。已成为清华一名老师的吴岭澜对沈光耀说“不要放棄对生命的思索,和对自己的真实”,随之而来的一场战火让沈光耀下定决心,瞒着母亲参军,最终为保家卫国献上自己最绚烂的青春。
1962年,北京
王敏佳、陈鹏、李想三人是髮小,陈鹏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高材生。李想和陈鹏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两人都对王敏佳心怀情愫。王敏佳因为给自己的老师出气而被师母诬陷,最终被批斗。和她一起写信的李想为了能去支边而选择了沉默和逃避。批斗王敏佳的那天,一墙之隔的地方卻是李想支边的表彰大会,短短的几米距离,卻仿佛是两个世界,王敏佳最终被人打得面目全非,李想终究没有站出来。死过一次的王敏佳选择跟着陈鹏回到他成长的村庄,陈鹏说:“你别怕往下掉,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
现代,北京
张果果在选择救助早产四胞胎的时候一再犹豫,他害怕人性的虚伪,面对职场中的尔虞我诈,面对贪婪者的无穷索取,他陷入了彷徨,直到他的父亲告诉他,当年有一个叫做李想的人,为了救他父亲和母亲而牺牲,他父亲告诉他,“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这句话,是当年陈鹏告诉李想的。张果果最终决定继续救助四胞胎,而他也终於得知四胞胎家人频频找他只是为了感恩,赠送胎毛笔。
这个跨越了几乎一百年的故事里,似乎都和选择有关。每一次选择,都是面对自己人生的承诺、直面自己真实的写照。唯有选择真实,才能活出属於自己的人生,无论自己的一生是文人、军人抑或是医生,是专家、教师抑或是职业经理人,只要内心深处下定决心,就应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愿我们每个人“不要忘记对生命的思索和对自己的真实”,顺从己心,无问西东。
伴随一声嘹亮的啼哭,一个崭新的生命带着无知,伴着无畏,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倾尽全力地发泄内心的不安。
自出生那刻起,他们便用自己的触觉、听觉、视觉衡量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婴儿是善意和温暖的,是幸福和珍贵的,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对初升的朝阳而欢呼,不用理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职场生涯;不用担心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庭日常;不用处理剪不断、理还乱的亲属关係。
其实,如果我们有机会提前了解自己的人生,知晓青春不过是转瞬即逝的逝水流年;权力不过是过眼云煙的身外之物。是否还会在意毕生佔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麽,才能被爱。
我们在讚美别人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忘记自己独有的珍贵。
世俗如此强大,强大到无法改变它们的念头。
观念如此蒂固,根深到无法撼动它们的勇气。
在饱受打击、沮丧无助时,不要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从心底记起自己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在徘徊踟蹰、茫然若失时,不要轻言放棄、患得患失,从心底坚信自己的珍贵,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一个偶然的机会,观看了影片《无問西东》。开始看的时候,竟然有穿越的错觉,前一秒播放现代职场的竞爭,後一刻转换至上世纪60年代的场景。当饶有兴致地沉浸在王敏佳、陈鹏、李想三人的画面中,瞬间又展现抗战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点滴。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甚至怀疑影片是否播映有误。静下心来仔细观看,影片交织讲述了四代人、四种人生、四段历史。分别是1923年的北平、1938年的昆明、1962年的北京、现在的北京。同样的地方,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年轻人面临着这个时代的困境,面临着自我的困境。在一番彷徨和挣扎过後,他们面对自己的真实,找到了那个属於自己的答案。
1923年,北平
吴岭澜站在成绩榜前久久驻足。他文科成绩极好,接近满分位列榜首,而物理成绩卻只是“无列”。老师建议他转专业,可他卻无法做出这个决定,因为当时最优秀的人都在读实科。好在他遇到了梅贻琦,那个令所有清华人值得骄傲的人,他说的那段话让我心生敬意。他说:“真实是你看到什麽,听到什麽,做什麽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番话让吴岭澜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泰戈尔来到清华做演讲,他站在下面,看到台上站的都是当时最厉害的文人,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他看到他们站在一起,被深深震撼,他终於明白,並不只是学习“实科”才是最好,他也想成为能夠站在台上的那些人中的一员。那一刻,他才彻底领悟梅校长说的“真实”到底是何意义。
1938年,昆明
抗日战爭爆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迁自西南,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来自广州望族的沈光耀入学此处。昆明郊区,航校伊始,心怀报国理想的学子们纷纷报名参加选拔。但只有陈光耀通过了一系列测试,他写信回家告诉母亲自己想要参军。母亲听闻,亲赴昆明,声涙俱下,她怕他还没有想好要怎麽过一生,就没了命。沈光耀只得发誓说自己绝不会棄笔从戎。已成为清华一名老师的吴岭澜对沈光耀说“不要放棄对生命的思索,和对自己的真实”,随之而来的一场战火让沈光耀下定决心,瞒着母亲参军,最终为保家卫国献上自己最绚烂的青春。
1962年,北京
王敏佳、陈鹏、李想三人是髮小,陈鹏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高材生。李想和陈鹏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两人都对王敏佳心怀情愫。王敏佳因为给自己的老师出气而被师母诬陷,最终被批斗。和她一起写信的李想为了能去支边而选择了沉默和逃避。批斗王敏佳的那天,一墙之隔的地方卻是李想支边的表彰大会,短短的几米距离,卻仿佛是两个世界,王敏佳最终被人打得面目全非,李想终究没有站出来。死过一次的王敏佳选择跟着陈鹏回到他成长的村庄,陈鹏说:“你别怕往下掉,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
现代,北京
张果果在选择救助早产四胞胎的时候一再犹豫,他害怕人性的虚伪,面对职场中的尔虞我诈,面对贪婪者的无穷索取,他陷入了彷徨,直到他的父亲告诉他,当年有一个叫做李想的人,为了救他父亲和母亲而牺牲,他父亲告诉他,“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这句话,是当年陈鹏告诉李想的。张果果最终决定继续救助四胞胎,而他也终於得知四胞胎家人频频找他只是为了感恩,赠送胎毛笔。
这个跨越了几乎一百年的故事里,似乎都和选择有关。每一次选择,都是面对自己人生的承诺、直面自己真实的写照。唯有选择真实,才能活出属於自己的人生,无论自己的一生是文人、军人抑或是医生,是专家、教师抑或是职业经理人,只要内心深处下定决心,就应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愿我们每个人“不要忘记对生命的思索和对自己的真实”,顺从己心,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