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人文主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坚守的传统,从《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到《学会生存》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再到《反思教育》,人文主义价值观贯穿始终。人文主义教育观的重申源自对世界格局和教育格局变化的忧虑,以及对教育改变世界的信念。而它的践行,需要增强教育的包容性、重视学习空间、采用综合教育方法。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文主义;教育观;反思教育;共同利益
在科技迅猛发展和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科学主义虽然备受批判,但依然广泛影响着世界的各个领域。有识之士一直希望通过人文主义教育抗衡日益失控的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但显而易见,至少在近几十年,这种呼吁和抗衡收效甚微,人文主义教育观在世界各国教育中的影响越来越小。面对这种局面,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这是继《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尔报告》1972)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德洛尔报告》1996)之后又一份重要的教育报告。该报告序言开宗明义,指出“人文主义教育观是根本的共同利益”[1],并在第二部分“重申人文主义方法”中详细阐述了人文主义教育观。报告对人文主义教育观的重申,具有重要意义,它将和前两份报告一样,对世界教育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将结合报告内容,就人文主义教育观的重申及其践行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为人文主义教育观在我国的贯彻提供参考。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文主义传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以人文主义教育观作为其教育工作的宗旨,从1945年颁布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下称《学会生存》)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再到今天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下称《反思教育》),人文主义教育观始终贯穿其中,彰显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文主义传统。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的人文主义基调
《反思教育》指出:“在70年前商定的《教科文组织组织法》的启迪下,人文主义教育观获得了新生,反映出新的时代和新的需求。”[2]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伟大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人文主义的基调。在反思战争根源与危害的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宗旨确定为“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之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之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3]。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秉持人文主义的发展观,致力于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消除不平等,促进国际理解,推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教科文组织《组织法》给予的该组织的伦理使命,已被现代社会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所强化:促进持久发展,确保社会的内在团结,鼓励各级的民主参与或适应国际化的迫切需要。实际上,在所有这些方面,教育的最终社会目的绝不应忽视人以及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组织成立时宣布的种种理想的至上地位。”[4]
(二)《学会生存》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的人道主义
《学会生存》明确提出了在任何教育行动中坚持“科学的人道主义”的主张。“所谓‘科学的人道主义’是这样一个普通概念。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5]“这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因为科学的人道主义反对任何先验的、主观的或抽象的关于人的观点。科学人道主义所指的人是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在历史背景中的人,一个生活在一定时代的人。”[6]透过科学的人道主义,可以揭示出对于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普遍有效的教育目的,那就是“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它一直是各个时代人道主义思潮的一个根本主题”。[7]因此,科学的人道主义所主張的教育是一种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同时重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习得,二者应该同时服务于人道主义的目标,而不致为科学所奴役。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强调了人道主义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为此,必须正视已成为21世纪问题之焦点的七个主要紧张关系:整体与局部、普遍与个别、传统与现代性、长期与短期、必要的竞争和机会均等原则、知识的巨大发展和人的领会吸收能力、精神和物质。[8]事实上,这七对紧张关系所反映的是科学在失去人文主义约束和引导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无序、无度和冲突,是科学主义在与人文主义交锋中占据优势的结果。因此,报告要求“重新强调教育的伦理和文化内涵”[9],使教育的重心重新回到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10]“人的发展的观点超出了任何极为实用的教育观念,这符合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11]“教育应当有助于一种可以说是新型的人道主义的产生,这种人道主义应有主要的伦理标准并十分注重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这是对只从经济主义和技术主义观点理解全球化的必要的抗衡力量。”[12]“《德洛尔报告》与教科文组织奉行的道德和知识原则高度一致,因此与同期其他教育改革研究相比,这份报告具有更为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工具性和市场导向较弱。”[13]
以上两份报告对人道主义的强调,代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所秉持的教育观和发展观。它们所提出的“科学的人道主义”和“新型的人道主义”,与《教科文组织组织法》中的人文主义基调一脉相承,体现出对个体成长、教育改革、社会发展和世界和平的关注,使人文主义成为其一以贯之的精神传统。 (三)《反思教育》重申的人文主义教育观
《反思教育》指出,“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愿望可以称为人文主义,是教科文组织应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承担起的使命”[14]。《反思教育》秉承了前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之精神,彰显了它们提出的愿景,站在人文主义的高度对教育再次做出了高瞻远瞩的审视和思考。[15]可以说“这是一部在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的启迪下完成的作品,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创造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为基础,而这些正是人性的基本共同点”[16]。
人文主义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多元的文化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解读。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二十世纪;从现象学、存在主义、宗教哲学到后现在主义、女权主义,再到超人文主义或后人文主义,对人文主义的理解甚至大相径庭。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文主义关注的是道德、伦理、公平和正义问题。而《反思教育》对人文主义价值观的解释是:“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17]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目标是实现人、教育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个体层面,它强调《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支柱,强调对个体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解决问题、信息和媒体素养等的培养。教育层面,它强调改革学习方法,提升教育的包容性,深化对教育和知识的认知,提高教育决策应对复杂世界和多元文化的能力。社会层面,它强调摒弃社会发展的经济主义和功利主义,通过教育促进正义、社会公平和全球团结,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结为一体。
二、为何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至今,战争、贫困、不平等、人权这些传统的危机依然存在,而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城市化等新问题又不断涌现,使得人文主义价值观在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挤压下日渐式微,但反过来也证明了它的难能可贵。《反思教育》从世界格局变化、教育格局变化和教育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分析了重申人文主義教育观、发展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一直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学会生存》揭示了20世纪70年代教育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和挑战:科学发展的前景令人振奋,但科学的非人性逻辑又让人感到可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国家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加剧了世界的紧张状态;技术发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引起了环境的恶化;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既带来了民主的繁荣,也成为不公平、冷漠和新暴政的根源。[1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了技术、经济和社会变革引发的诸多问题:全球化使人们由基层社区走向世界,也暴露出种种不平衡;冷战结束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世界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全球化带来的社会混乱和破裂使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受到严峻挑战;唯经济主义的发展观导致发展的不平等。上述问题被归结为前面提到的七种矛盾。[19]
《反思教育》指出:“人们今天依然可以通过这七种矛盾来审视当代社会的变革趋势。某些矛盾有了新的含义,新的矛盾也正在出现。这其中包括经济发展呈现出脆弱性、不平等、生态压力、不宽容和暴力现象不断加剧的特点。”[20]着眼于经济增长的主流发展模式存在根本性矛盾:过度开发导致气候变化、自然资源退化和生态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对生存、公共卫生造成威胁;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不平等现象加深,引发政治动荡和暴力冲突;数字技术并未解决甚至助长了排他主义的盛行;人权问题虽有进步,但实现法治和伸张正义的愿望在强大的利益集团霸权面前不堪一击。
世界格局变化所呈现出的错综复杂和矛盾冲突,更增强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向往,迫使人们必须拓宽视野,更新观念,解决共同问题,消除普遍矛盾。而人文主义发展观有助于我们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实现新的发展模式,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人文主义发展观的道德伦理原则反对暴力、不宽容、歧视和排斥,有助于实现和平、包容和社会正义。
(二)教育格局的变化
与世界格局的变革相一致,教育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二十多年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会生存》首先分析了三种新的教育现象,即教育先行、教育预见和教育成果被社会拒绝。同时,这一时期的教育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倾向:教育的举办者由社会转到国家和公共团体;教育投入急剧增加,入学人数增加,教育规模扩大,高等教育结构更加扩充和多样化;各种类型教育之间的联系日渐增强;教育开始扩展到学校范围以外。[2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展示了20世纪后三十年教育格局的变化:教育环境更加多样化,校外学习机会不断增加,教育已经超出正规系统的范围;[22]终身教育将成为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人口增长与教育财政困难的矛盾不断凸显;信息和传播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影响,将波及全世界。[23]
《反思教育》指出,21世纪的教育格局和学习格局“正在发生剧变,其中涉及到方法、内容和学习空间,学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情况都是如此”[24]。这些变化具体包括:学校教育模式受到数字信息技术的挑战,正规教育机构之外的学习具有重要性和相关性,学习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在教室、学校、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之外出现了新的学习空间,对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移动设备改变了知识的性质,使学习变得无处不在;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使传统大学模式面临挑战,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多样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的变革,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需要重新界定将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社会契约。
教育格局和学习格局的变化,反映了教育的旧问题和新挑战。应对这些变化,需要提出一套“普遍使用的伦理原则”,因为“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是在多样化世界中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伦理问题对于发展进程至关重要”[25]。而人文主义教育观恰恰提供了这种理念和方法。“人文主义方法让教育辩论超越了经济发展中的功利主义作用,着重关注包容性和不会产生排斥及边缘化的教育。人文主义方法可以指导人们应对全球学习格局的变化,以实现所有人的可持续发展。”[26] (三)教育的重要作用
由世界格局的变化反思教育格局的变化,恰恰证明了教育对于改变世界的重要作用。而这种教育又必须是抛弃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在人文主义教育观指导和引领下的教育。“仅凭教育不能解决所有发展问题,但着眼于全局的人文主义教育方法可以、并且应该有助于实现新的发展模式。”[27]
当今世界,人口爆炸、环境恶化、文化冲突、恐怖主义、政治动荡、科技革命、知识爆炸、发展不平衡、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危机和机遇不断涌现,使21世纪充满未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需要全球协作、文化共存、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一个世界型社会将在阵痛中诞生的时候,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处于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它将为寻求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正的世界做出重大贡献。”[28]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对于当前世界的深刻意义,重估教育为明日世界提供人才的责任,探讨教育所应秉持的价值观和教育观,重新强调教育的伦理和文化内涵。因此,如果我们只根据规模、结构、经费去考虑教育,将是十分有害的。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同人类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问题。我们的“教育观念应接受关于人类福祉的其他解读方式,并因此注重教育作为共同利益的相关性”[29],这是人文主义教育观关照下的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人文主义教育观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普遍有效的目的,可以看到教育对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到在与社会相互影响过程中超越实用和功利的诸多有价值的因素。在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关照下,“教育不再复制可能催生暴力及政治动荡的不平等和社会矛盾”[30],它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建设美好世界的关键。
从世界格局和教育格局变革以及教育对世界变革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教育可以、而且必须促进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观”,“必须根据公平、可行、可持续的人类和社会发展新观念来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31]人文主义观点是改变教育观、发展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人文主义教育观必须得到重申和光大。
三、人文主义教育观的践行
从科学的人道主义到人文主义教育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致力于反思和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会生存》为推进科学的人道主义教育,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基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则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在两个重要概念上的综合教育构想——终身学习和学习的四大支柱。两份报告都强调形成完善的人格是教育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而今,《反思教育》针对人文主义教育观的践行,提出了具体的路径。
(一)增强教育的包容性
教育的包容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反思教育》从群体、文化和决策三个方面强调了增强教育包容性的意义。
群体包容着重强调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尤其是性别不平等问题。性别和城乡不平等、收入、语言、少数地位、残疾等因素一起,构成了“互助成長的不利处境”,特别是在低收入和武力冲突的国家。针对上述不平等,教育应该发挥潜在的均衡器作用。我们一直强调教育会复制、固化和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却忽视了它所具有的均衡作用。“具有包容性的教育过程对于公平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一点对于各级教育阶段都是一样的。”[32]在幼儿和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针对因贫穷、种族、语言、性别、残疾、暴力和疾病等原因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儿童的幸福成长,而且会对人力资本、社会融合和经济发展产生可持续的影响。而在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对于教育、劳动力市场机构和法律法规的投入可以改变不平等的现状”[33]。
文化包容的中心是文化和社会多样性前提下的国际理解、文化包容和社会融合。在世界走向融合、国际化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冲突和社会暴力问题却逆势而生,种族、文化、宗教之间的冲突愈加严重。文化冲突和不宽容对教育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弱势群体教育机会丧失、教育投入减少、学校教育难以为继。因此教育必须直面这一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民主意识、社会责任感、文化理解力等,促进文化的包容。教育具有强大的统一作用,它能够促使学生的道德、智慧和情感融洽一致,有利于培养关心他人的精神,有助于唤醒公民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全球公民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来实现文化的包容。
决策包容除了增强针对文化多样性和社会不平等的教育决策包容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反思与更新指导教育治理和教育决策的理念,提出更具包容性的原则。《反思教育》提出了“教育是一项共同利益”的判断。当教育面临越来越大的包容、透明和问责压力,当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教育治理和教育决策的“公益”前提和原则受到挑战。相对于“公益”这个被局限在公共政策领域的概念,“共同利益”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它对公私立部门都具有约束力,“可以成为具有建设性的替代品”[34]。共同利益的定义是“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没得和正义感”,“这是一种社会群体的善意,在相互关系中实现善行,人类也正是通过这种关系实现自身的幸福”。[35]由此可见,共同利益的内涵和影响具有内在的普遍性。它超越了“公益”的狭隘善意,着眼于人的幸福和多样性,注重过程参与。“教育作为一项共同利益,必须具备包容性。”[36]因此,政府必须认识到,教育的多种职能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教育决策应注重民间社会和其他合作伙伴的作用。
(二)重视新的学习空间
教育格局的变化主要受到新的学习方法、途径和工具的影响,这些新的学习途径使传统的正规教育的边界变得模糊,学校教育变得更加开放,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影响力不断增大,也使人们的学习由正规教育扩展到人生的各个阶段,促使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开放灵活,新的学习空间网络开始形成。 新的学习空间主要是指在新技术和新方法影响下所形成的学校教育以外的学习途径,它和学校教育一起构成学习空间网络。尽管我们不能因为新技术的冲击而否定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也必须认识到,正规教育机构之外的学习途径越来越重要。“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教育结构,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在这当中,通过多种教育机构和第三方办学者,实现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37]新的学习空间给学校教育和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带来了挑战。例如,移动媒体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加非正式、个性化和随机化。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开始改变高等教育的格局,受到政府、大学和商业机构的极大关注。尽管仍存在诸多问题,但它对传统高等教育学习方式的冲击将不可估量。新的学习空间网络的主要特点是学习空间、时间和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会形成更加流畅的一体化学习方法,极大地改变教育过程、学习过程的性质,不仅能够促进不同教育阶段的联系,沟通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还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学习机会,有助于消除教育的不平等。
(三)采用综合教育方法
要实现人文主义教育观所要求的教育,使之成为推动变革的力量,实现人人共享的可持续的未来,就必须“采取综合教育方法来应对社会、道德、经济、文化、公民和精神等多个层面”[38]。综合教育方法要求人们以对话的方式开展学习,摒弃异化个人和学习的教育体系,超越传统的学术学习,将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解决问题、信息和媒体素养作为教育的关键。综合教育方法强调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整体性,要求消除认知和其他学习形式之间的矛盾对立,采用超越传统学习领域、更加全面的评估框架。
《反思教育》强调,《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最具影响力的概念——学习的四大支柱,蕴含了丰富的综合教育理念。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对各国教育政策、教师培训和课程开发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今天,这四大学习支柱对综合教育方法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因其具有普遍性,可以根据不同背景和时代,对必要的综合学习类型做出解读。”[39]综合教育方法强调要重视学会学习,而学习的目的是具备新世纪需要的多种技能,例如软技能、可转移技能、非认知技能、二十一世纪技能等。要实现综合教育的目标,重要的是制定人文主义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人文主义课程建立在跨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提倡尊重多样性,承认社会多元化,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霸权、定型观念和偏見,同时确保在多元化和普世价值观之间保持平衡。人文主义课程政策和内容“以社会和经济正义、平等和环境责任原则为指导,而这些正是维护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40]。
正如我们开篇所讲到的,人文主义在这个时代已沦落为奢侈品,虽然我们从理论上认可和不断强调人文主义教育观,但利益、便于管理、管理者的惰性为功利主义提供了土壤。在功利主义强大的力量面前,人文主义早已式微。《反思教育》对人文主义教育观、发展观和价值观的重申,对于当下充斥着功利主义气息的各国教育,尤其是中国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报告最后提出了践行人文主义教育观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强化和更新学习的四大支柱?如何通过教育政策体现人文主义教育观?如何通过人文主义教育观来协调世界观的多元性?如何认识共同利益的概念及其影响?这些问题表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践行将是充满阻力的曲折过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已经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2][13][14][15][16][17][20][24][25][26][27][29][30][31][32][33][34][35][36][37][38][39][4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EB/OL].[2016-08-10].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3/002325/232555c.pdf.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EB/OL].[2016-08-10].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2/001255/125590c.pdf.
[5][6][7][18][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184,195,117-137,35-48.
[4][8][9][10][11][12][19][22][23][2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7,4-5,6,71,70,36,23-70,95, 157-167,6.
(责任编辑 赖佳)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文主义;教育观;反思教育;共同利益
在科技迅猛发展和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科学主义虽然备受批判,但依然广泛影响着世界的各个领域。有识之士一直希望通过人文主义教育抗衡日益失控的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但显而易见,至少在近几十年,这种呼吁和抗衡收效甚微,人文主义教育观在世界各国教育中的影响越来越小。面对这种局面,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这是继《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尔报告》1972)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德洛尔报告》1996)之后又一份重要的教育报告。该报告序言开宗明义,指出“人文主义教育观是根本的共同利益”[1],并在第二部分“重申人文主义方法”中详细阐述了人文主义教育观。报告对人文主义教育观的重申,具有重要意义,它将和前两份报告一样,对世界教育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将结合报告内容,就人文主义教育观的重申及其践行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为人文主义教育观在我国的贯彻提供参考。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文主义传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以人文主义教育观作为其教育工作的宗旨,从1945年颁布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下称《学会生存》)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再到今天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下称《反思教育》),人文主义教育观始终贯穿其中,彰显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文主义传统。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的人文主义基调
《反思教育》指出:“在70年前商定的《教科文组织组织法》的启迪下,人文主义教育观获得了新生,反映出新的时代和新的需求。”[2]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伟大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人文主义的基调。在反思战争根源与危害的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宗旨确定为“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之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之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3]。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秉持人文主义的发展观,致力于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消除不平等,促进国际理解,推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教科文组织《组织法》给予的该组织的伦理使命,已被现代社会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所强化:促进持久发展,确保社会的内在团结,鼓励各级的民主参与或适应国际化的迫切需要。实际上,在所有这些方面,教育的最终社会目的绝不应忽视人以及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组织成立时宣布的种种理想的至上地位。”[4]
(二)《学会生存》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的人道主义
《学会生存》明确提出了在任何教育行动中坚持“科学的人道主义”的主张。“所谓‘科学的人道主义’是这样一个普通概念。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5]“这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因为科学的人道主义反对任何先验的、主观的或抽象的关于人的观点。科学人道主义所指的人是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在历史背景中的人,一个生活在一定时代的人。”[6]透过科学的人道主义,可以揭示出对于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普遍有效的教育目的,那就是“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它一直是各个时代人道主义思潮的一个根本主题”。[7]因此,科学的人道主义所主張的教育是一种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同时重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习得,二者应该同时服务于人道主义的目标,而不致为科学所奴役。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强调了人道主义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为此,必须正视已成为21世纪问题之焦点的七个主要紧张关系:整体与局部、普遍与个别、传统与现代性、长期与短期、必要的竞争和机会均等原则、知识的巨大发展和人的领会吸收能力、精神和物质。[8]事实上,这七对紧张关系所反映的是科学在失去人文主义约束和引导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无序、无度和冲突,是科学主义在与人文主义交锋中占据优势的结果。因此,报告要求“重新强调教育的伦理和文化内涵”[9],使教育的重心重新回到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10]“人的发展的观点超出了任何极为实用的教育观念,这符合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11]“教育应当有助于一种可以说是新型的人道主义的产生,这种人道主义应有主要的伦理标准并十分注重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这是对只从经济主义和技术主义观点理解全球化的必要的抗衡力量。”[12]“《德洛尔报告》与教科文组织奉行的道德和知识原则高度一致,因此与同期其他教育改革研究相比,这份报告具有更为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工具性和市场导向较弱。”[13]
以上两份报告对人道主义的强调,代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所秉持的教育观和发展观。它们所提出的“科学的人道主义”和“新型的人道主义”,与《教科文组织组织法》中的人文主义基调一脉相承,体现出对个体成长、教育改革、社会发展和世界和平的关注,使人文主义成为其一以贯之的精神传统。 (三)《反思教育》重申的人文主义教育观
《反思教育》指出,“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愿望可以称为人文主义,是教科文组织应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承担起的使命”[14]。《反思教育》秉承了前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之精神,彰显了它们提出的愿景,站在人文主义的高度对教育再次做出了高瞻远瞩的审视和思考。[15]可以说“这是一部在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的启迪下完成的作品,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创造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为基础,而这些正是人性的基本共同点”[16]。
人文主义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多元的文化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解读。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二十世纪;从现象学、存在主义、宗教哲学到后现在主义、女权主义,再到超人文主义或后人文主义,对人文主义的理解甚至大相径庭。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文主义关注的是道德、伦理、公平和正义问题。而《反思教育》对人文主义价值观的解释是:“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17]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目标是实现人、教育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个体层面,它强调《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支柱,强调对个体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解决问题、信息和媒体素养等的培养。教育层面,它强调改革学习方法,提升教育的包容性,深化对教育和知识的认知,提高教育决策应对复杂世界和多元文化的能力。社会层面,它强调摒弃社会发展的经济主义和功利主义,通过教育促进正义、社会公平和全球团结,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结为一体。
二、为何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至今,战争、贫困、不平等、人权这些传统的危机依然存在,而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城市化等新问题又不断涌现,使得人文主义价值观在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挤压下日渐式微,但反过来也证明了它的难能可贵。《反思教育》从世界格局变化、教育格局变化和教育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分析了重申人文主義教育观、发展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一直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学会生存》揭示了20世纪70年代教育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和挑战:科学发展的前景令人振奋,但科学的非人性逻辑又让人感到可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国家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加剧了世界的紧张状态;技术发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引起了环境的恶化;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既带来了民主的繁荣,也成为不公平、冷漠和新暴政的根源。[1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了技术、经济和社会变革引发的诸多问题:全球化使人们由基层社区走向世界,也暴露出种种不平衡;冷战结束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世界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全球化带来的社会混乱和破裂使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受到严峻挑战;唯经济主义的发展观导致发展的不平等。上述问题被归结为前面提到的七种矛盾。[19]
《反思教育》指出:“人们今天依然可以通过这七种矛盾来审视当代社会的变革趋势。某些矛盾有了新的含义,新的矛盾也正在出现。这其中包括经济发展呈现出脆弱性、不平等、生态压力、不宽容和暴力现象不断加剧的特点。”[20]着眼于经济增长的主流发展模式存在根本性矛盾:过度开发导致气候变化、自然资源退化和生态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对生存、公共卫生造成威胁;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不平等现象加深,引发政治动荡和暴力冲突;数字技术并未解决甚至助长了排他主义的盛行;人权问题虽有进步,但实现法治和伸张正义的愿望在强大的利益集团霸权面前不堪一击。
世界格局变化所呈现出的错综复杂和矛盾冲突,更增强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向往,迫使人们必须拓宽视野,更新观念,解决共同问题,消除普遍矛盾。而人文主义发展观有助于我们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实现新的发展模式,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人文主义发展观的道德伦理原则反对暴力、不宽容、歧视和排斥,有助于实现和平、包容和社会正义。
(二)教育格局的变化
与世界格局的变革相一致,教育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二十多年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会生存》首先分析了三种新的教育现象,即教育先行、教育预见和教育成果被社会拒绝。同时,这一时期的教育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倾向:教育的举办者由社会转到国家和公共团体;教育投入急剧增加,入学人数增加,教育规模扩大,高等教育结构更加扩充和多样化;各种类型教育之间的联系日渐增强;教育开始扩展到学校范围以外。[2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展示了20世纪后三十年教育格局的变化:教育环境更加多样化,校外学习机会不断增加,教育已经超出正规系统的范围;[22]终身教育将成为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人口增长与教育财政困难的矛盾不断凸显;信息和传播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影响,将波及全世界。[23]
《反思教育》指出,21世纪的教育格局和学习格局“正在发生剧变,其中涉及到方法、内容和学习空间,学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情况都是如此”[24]。这些变化具体包括:学校教育模式受到数字信息技术的挑战,正规教育机构之外的学习具有重要性和相关性,学习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在教室、学校、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之外出现了新的学习空间,对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移动设备改变了知识的性质,使学习变得无处不在;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使传统大学模式面临挑战,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多样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的变革,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需要重新界定将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社会契约。
教育格局和学习格局的变化,反映了教育的旧问题和新挑战。应对这些变化,需要提出一套“普遍使用的伦理原则”,因为“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是在多样化世界中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伦理问题对于发展进程至关重要”[25]。而人文主义教育观恰恰提供了这种理念和方法。“人文主义方法让教育辩论超越了经济发展中的功利主义作用,着重关注包容性和不会产生排斥及边缘化的教育。人文主义方法可以指导人们应对全球学习格局的变化,以实现所有人的可持续发展。”[26] (三)教育的重要作用
由世界格局的变化反思教育格局的变化,恰恰证明了教育对于改变世界的重要作用。而这种教育又必须是抛弃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在人文主义教育观指导和引领下的教育。“仅凭教育不能解决所有发展问题,但着眼于全局的人文主义教育方法可以、并且应该有助于实现新的发展模式。”[27]
当今世界,人口爆炸、环境恶化、文化冲突、恐怖主义、政治动荡、科技革命、知识爆炸、发展不平衡、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危机和机遇不断涌现,使21世纪充满未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需要全球协作、文化共存、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一个世界型社会将在阵痛中诞生的时候,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处于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它将为寻求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正的世界做出重大贡献。”[28]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对于当前世界的深刻意义,重估教育为明日世界提供人才的责任,探讨教育所应秉持的价值观和教育观,重新强调教育的伦理和文化内涵。因此,如果我们只根据规模、结构、经费去考虑教育,将是十分有害的。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同人类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问题。我们的“教育观念应接受关于人类福祉的其他解读方式,并因此注重教育作为共同利益的相关性”[29],这是人文主义教育观关照下的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人文主义教育观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普遍有效的目的,可以看到教育对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到在与社会相互影响过程中超越实用和功利的诸多有价值的因素。在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关照下,“教育不再复制可能催生暴力及政治动荡的不平等和社会矛盾”[30],它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建设美好世界的关键。
从世界格局和教育格局变革以及教育对世界变革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教育可以、而且必须促进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观”,“必须根据公平、可行、可持续的人类和社会发展新观念来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31]人文主义观点是改变教育观、发展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人文主义教育观必须得到重申和光大。
三、人文主义教育观的践行
从科学的人道主义到人文主义教育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致力于反思和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会生存》为推进科学的人道主义教育,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基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则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在两个重要概念上的综合教育构想——终身学习和学习的四大支柱。两份报告都强调形成完善的人格是教育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而今,《反思教育》针对人文主义教育观的践行,提出了具体的路径。
(一)增强教育的包容性
教育的包容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反思教育》从群体、文化和决策三个方面强调了增强教育包容性的意义。
群体包容着重强调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尤其是性别不平等问题。性别和城乡不平等、收入、语言、少数地位、残疾等因素一起,构成了“互助成長的不利处境”,特别是在低收入和武力冲突的国家。针对上述不平等,教育应该发挥潜在的均衡器作用。我们一直强调教育会复制、固化和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却忽视了它所具有的均衡作用。“具有包容性的教育过程对于公平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一点对于各级教育阶段都是一样的。”[32]在幼儿和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针对因贫穷、种族、语言、性别、残疾、暴力和疾病等原因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儿童的幸福成长,而且会对人力资本、社会融合和经济发展产生可持续的影响。而在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对于教育、劳动力市场机构和法律法规的投入可以改变不平等的现状”[33]。
文化包容的中心是文化和社会多样性前提下的国际理解、文化包容和社会融合。在世界走向融合、国际化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冲突和社会暴力问题却逆势而生,种族、文化、宗教之间的冲突愈加严重。文化冲突和不宽容对教育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弱势群体教育机会丧失、教育投入减少、学校教育难以为继。因此教育必须直面这一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民主意识、社会责任感、文化理解力等,促进文化的包容。教育具有强大的统一作用,它能够促使学生的道德、智慧和情感融洽一致,有利于培养关心他人的精神,有助于唤醒公民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全球公民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来实现文化的包容。
决策包容除了增强针对文化多样性和社会不平等的教育决策包容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反思与更新指导教育治理和教育决策的理念,提出更具包容性的原则。《反思教育》提出了“教育是一项共同利益”的判断。当教育面临越来越大的包容、透明和问责压力,当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教育治理和教育决策的“公益”前提和原则受到挑战。相对于“公益”这个被局限在公共政策领域的概念,“共同利益”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它对公私立部门都具有约束力,“可以成为具有建设性的替代品”[34]。共同利益的定义是“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没得和正义感”,“这是一种社会群体的善意,在相互关系中实现善行,人类也正是通过这种关系实现自身的幸福”。[35]由此可见,共同利益的内涵和影响具有内在的普遍性。它超越了“公益”的狭隘善意,着眼于人的幸福和多样性,注重过程参与。“教育作为一项共同利益,必须具备包容性。”[36]因此,政府必须认识到,教育的多种职能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教育决策应注重民间社会和其他合作伙伴的作用。
(二)重视新的学习空间
教育格局的变化主要受到新的学习方法、途径和工具的影响,这些新的学习途径使传统的正规教育的边界变得模糊,学校教育变得更加开放,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影响力不断增大,也使人们的学习由正规教育扩展到人生的各个阶段,促使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开放灵活,新的学习空间网络开始形成。 新的学习空间主要是指在新技术和新方法影响下所形成的学校教育以外的学习途径,它和学校教育一起构成学习空间网络。尽管我们不能因为新技术的冲击而否定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也必须认识到,正规教育机构之外的学习途径越来越重要。“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教育结构,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在这当中,通过多种教育机构和第三方办学者,实现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37]新的学习空间给学校教育和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带来了挑战。例如,移动媒体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加非正式、个性化和随机化。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开始改变高等教育的格局,受到政府、大学和商业机构的极大关注。尽管仍存在诸多问题,但它对传统高等教育学习方式的冲击将不可估量。新的学习空间网络的主要特点是学习空间、时间和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会形成更加流畅的一体化学习方法,极大地改变教育过程、学习过程的性质,不仅能够促进不同教育阶段的联系,沟通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还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学习机会,有助于消除教育的不平等。
(三)采用综合教育方法
要实现人文主义教育观所要求的教育,使之成为推动变革的力量,实现人人共享的可持续的未来,就必须“采取综合教育方法来应对社会、道德、经济、文化、公民和精神等多个层面”[38]。综合教育方法要求人们以对话的方式开展学习,摒弃异化个人和学习的教育体系,超越传统的学术学习,将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解决问题、信息和媒体素养作为教育的关键。综合教育方法强调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整体性,要求消除认知和其他学习形式之间的矛盾对立,采用超越传统学习领域、更加全面的评估框架。
《反思教育》强调,《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最具影响力的概念——学习的四大支柱,蕴含了丰富的综合教育理念。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对各国教育政策、教师培训和课程开发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今天,这四大学习支柱对综合教育方法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因其具有普遍性,可以根据不同背景和时代,对必要的综合学习类型做出解读。”[39]综合教育方法强调要重视学会学习,而学习的目的是具备新世纪需要的多种技能,例如软技能、可转移技能、非认知技能、二十一世纪技能等。要实现综合教育的目标,重要的是制定人文主义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人文主义课程建立在跨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提倡尊重多样性,承认社会多元化,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霸权、定型观念和偏見,同时确保在多元化和普世价值观之间保持平衡。人文主义课程政策和内容“以社会和经济正义、平等和环境责任原则为指导,而这些正是维护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40]。
正如我们开篇所讲到的,人文主义在这个时代已沦落为奢侈品,虽然我们从理论上认可和不断强调人文主义教育观,但利益、便于管理、管理者的惰性为功利主义提供了土壤。在功利主义强大的力量面前,人文主义早已式微。《反思教育》对人文主义教育观、发展观和价值观的重申,对于当下充斥着功利主义气息的各国教育,尤其是中国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报告最后提出了践行人文主义教育观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强化和更新学习的四大支柱?如何通过教育政策体现人文主义教育观?如何通过人文主义教育观来协调世界观的多元性?如何认识共同利益的概念及其影响?这些问题表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践行将是充满阻力的曲折过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已经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2][13][14][15][16][17][20][24][25][26][27][29][30][31][32][33][34][35][36][37][38][39][4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EB/OL].[2016-08-10].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3/002325/232555c.pdf.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EB/OL].[2016-08-10].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2/001255/125590c.pdf.
[5][6][7][18][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184,195,117-137,35-48.
[4][8][9][10][11][12][19][22][23][2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7,4-5,6,71,70,36,23-70,95, 157-167,6.
(责任编辑 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