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山:
阿山(排行第三),大名薛胜年,1947年出生于上海虹桥乡。虽没进过烹饪学校,也没评过“烹饪大师”,但从小跟阿奶学得一手好厨艺,几十年在厨房操弄锅碗瓢勺,成为上海菜(乡下帮)的领军人物,被作家兼美女小饕的殳俏亲切地称为“阿山爷叔”。
1983年12月12日,姜昆在“阿山饭店”吃到正宗本帮菜,当场题写“阿山,我来迟了!”林栋甫也称他:“菜地道,人厚道,阿山赚的是辛苦钿。”
阿山的菜原味,本色,脍炙人口,近悦远来。他的口头禅是“多做好事,多积德”,他还是上海市长宁区政法部门行风监督员。
“阿山爷叔”的上海味道
阿山,大名薛胜年,因排行第三而根据谐音叫“阿山”。他出生在上海西郊虹桥乡五村小许家宅(近延安西路,如今“世贸”对面的街心花园处)。人还没灶台高时,就踩在小凳子上跟着阿奶烧菜。15岁下田务农。农闲时节,跟着乡厨团队在徐家汇附近(交大边上)、周家桥、淮海中路兴国路等处本地人家烧过菜。主要是婚丧喜事、造屋上梁等“吃场”干“舌尖上的”工作。
我曾问老兄弟阿山:“那时候做生活吃力吗?”阿山说:“主要靠手艺,下手活自有事主左邻右舍的‘阿姨妈妈’们担当。那些地方本地人团结得很,不论哪家有事,大家都来帮忙,拎来煤炉,送来镬子,包括碗碟盆子。她们菜拣得干净,洗得清爽,十几桌烧起来也很顺手。婚宴菜一般八冷盆、八热炒、四大菜、一汤、两点心,冷盆有:白斩鸡、熏鱼、酱鸭、白肚、油爆虾、油焖笋、酱牛肉、皮蛋拼莴笋(蘸酱麻油);八热炒往往有:炒(海)虾仁、炒鳝糊、炒鱼片(配黑木耳)、芙蓉鸡片、炒时件(配冬笋片、木耳、香菇)、炒鲜贝、雪菜冬笋(炒双冬)、甜炒(大西米、白木耳、香蕉、菠萝,用猪油炒);四大菜通常有:走油肉、清蒸鳜鱼、鸡片(或全鸡)、葱油鸡(蒸菜);汤是四季分明:春天是腌笃鲜,夏天是家乡肉冬瓜汤,秋天是芋艿鸭汤,冬天是蹄汤;冬天有时也有川糟汤,即青鱼和冬笋、雪菜放汤,以糟卤调香调味;点心则有:八宝饭、鲜肉馄饨(或春卷)。”看到婚宴这一份菜单,老上海人馋得口水滴下来了吧?
“阿山,我来迟了!”
光阴荏苒,悠悠忽忽了多少年,改革开放的好日子来了。阿山的手不由得痒起来。1983年春,阿山在虹桥路上开了一家小饭馆,就叫“阿山饭店”,后来搬到哈密路,又搬到虹桥路2378号(虹井路口)。由于菜地道人厚道,渐渐有了点小名气。1983年12月12日,在上海录制春节节目的姜昆,上飞机前,对叶惠贤说:“老叶,你们招待得很好。不过,‘上海味道’好像体会不深。”一语未了,老叶说:“您别说了,跟我来!”一车拉到阿山饭店,三杯两盏上海老酒咪过,白斩鸡、熏鱼、油爆虾、酱方、红烧羊肉、川糟汤等老牌上海菜吃过,台子一拍,把阿山吓了一跳。姜昆嘴里吐出三字真言:“拿纸来!”那时流行意见簿,阿山见老叶的朋友“翻毛腔”,抖抖豁豁把意见簿递上去。姜昆一摆手:“不要,要红纸!”相声界老大要表扬自己,阿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将纸、笔、墨递上,姜昆借着酒力,写下“阿山,我来迟了!”几个大字。
兄弟情深
那些年,我在报社工作。单位里膳食李科长听说虹桥路有个阿山,面包车拉了十几个人赶去,我也忝列末席。那时店开在哈密路口,门口停满出租车,好像“司机之家”一般。同事们大啖特吃,个个酒足饭饱,肚皮凸出来,回去时阿山还一人送一小包自腌的雪菜和一个自蒸的松糕。有一年春节,我预订了几十个小松糕(当时仅售一元钱一个),分赠兄弟姐妹,皆大欢喜。
本帮菜的精髓已溶入阿山的血液中。一条青鱼,到他的手中,可以烧成9道菜:头和尾巴可做成“下巴划水”,肚皮做成“红烧肚档”,头尾加鱼肠可烧成“汤卷”,鱼肝可炒成嫩如豆腐的“秃肺”,鱼块可做成“熏鱼”;糟青鱼汆汤,叫“糟川”;青鱼配上冬笋、雪菜汆汤,加点糟卤,就是“川糟”;暴腌的青鱼块汆汤,叫“腌川”;噢,对了,鱼眼睛加旁边部分脸,还是名菜“葡萄鱼”的主料。
梅子来啦!
阿山的菜,当然有“浓油赤酱”的味道,哪怕一块酱方,端上桌,一拍台子,整块肉都在抖,但进嘴一抿,化了,却不感到腻。在状如“后工厂”车间风格的餐厅里吃到最正宗的上海菜,望着墙上一块块挂着的菜牌,心里还有一种满足感。城乡一体,时空穿越,真是“不知今夕是何年”。
阿山的厨房里,没有眼花缭乱的进口调料,葱姜蒜、油盐酱醋,就可用来对付四季分明的乡土食材。阿山每年要去湖州乡下采购大量青梅,用糖来腌渍、发酵,如此制成的梅酱成为时尚女生的最爱。
我曾托他帮我用盐来腌渍一些青梅,用以作为烧菜的调料,如“梅酱蒸鱼”和“梅子蒸鹅”等。但他事情一多,忘了。今年6月初买到青梅后,赶紧打电话叫我去取。青梅只只干净、干燥,老大一袋。老妻抓了几把,用清水洗过,在刀板上“敲扁”,包括将核敲碎(便于入味),买两斤白糖腌渍后,当作“白糖梅子”吃。渗出的汁掺水稀释,就是一点添加剂也没有的最健康可口的饮料。家里人对剩下那么多梅子如何腌渍心有疑虑。我说,市售各种醋,为了保鲜等各种原因,加了许多添加剂。虽说合乎标准,对人终究是无益。梅子腌后,其实是有发酵过程。腌到“出水”了,这“水”就是最好的梅醋,用于烹调,健康又安全。其余的梅酱,用来蒸鱼或其他烹饪法,既好吃又对人体有益。不过说实话,如何腌渍?没动手干过。但此事难不倒本老叔。一个电话过去,得到“辫子”(周家韵)大力赞成,将会赶过来帮我干。
一个人生活在大爱之中,亲身感悟“厨厨动人”,是多么幸福的事!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阿山(排行第三),大名薛胜年,1947年出生于上海虹桥乡。虽没进过烹饪学校,也没评过“烹饪大师”,但从小跟阿奶学得一手好厨艺,几十年在厨房操弄锅碗瓢勺,成为上海菜(乡下帮)的领军人物,被作家兼美女小饕的殳俏亲切地称为“阿山爷叔”。
1983年12月12日,姜昆在“阿山饭店”吃到正宗本帮菜,当场题写“阿山,我来迟了!”林栋甫也称他:“菜地道,人厚道,阿山赚的是辛苦钿。”
阿山的菜原味,本色,脍炙人口,近悦远来。他的口头禅是“多做好事,多积德”,他还是上海市长宁区政法部门行风监督员。
“阿山爷叔”的上海味道
阿山,大名薛胜年,因排行第三而根据谐音叫“阿山”。他出生在上海西郊虹桥乡五村小许家宅(近延安西路,如今“世贸”对面的街心花园处)。人还没灶台高时,就踩在小凳子上跟着阿奶烧菜。15岁下田务农。农闲时节,跟着乡厨团队在徐家汇附近(交大边上)、周家桥、淮海中路兴国路等处本地人家烧过菜。主要是婚丧喜事、造屋上梁等“吃场”干“舌尖上的”工作。
我曾问老兄弟阿山:“那时候做生活吃力吗?”阿山说:“主要靠手艺,下手活自有事主左邻右舍的‘阿姨妈妈’们担当。那些地方本地人团结得很,不论哪家有事,大家都来帮忙,拎来煤炉,送来镬子,包括碗碟盆子。她们菜拣得干净,洗得清爽,十几桌烧起来也很顺手。婚宴菜一般八冷盆、八热炒、四大菜、一汤、两点心,冷盆有:白斩鸡、熏鱼、酱鸭、白肚、油爆虾、油焖笋、酱牛肉、皮蛋拼莴笋(蘸酱麻油);八热炒往往有:炒(海)虾仁、炒鳝糊、炒鱼片(配黑木耳)、芙蓉鸡片、炒时件(配冬笋片、木耳、香菇)、炒鲜贝、雪菜冬笋(炒双冬)、甜炒(大西米、白木耳、香蕉、菠萝,用猪油炒);四大菜通常有:走油肉、清蒸鳜鱼、鸡片(或全鸡)、葱油鸡(蒸菜);汤是四季分明:春天是腌笃鲜,夏天是家乡肉冬瓜汤,秋天是芋艿鸭汤,冬天是蹄汤;冬天有时也有川糟汤,即青鱼和冬笋、雪菜放汤,以糟卤调香调味;点心则有:八宝饭、鲜肉馄饨(或春卷)。”看到婚宴这一份菜单,老上海人馋得口水滴下来了吧?
“阿山,我来迟了!”
光阴荏苒,悠悠忽忽了多少年,改革开放的好日子来了。阿山的手不由得痒起来。1983年春,阿山在虹桥路上开了一家小饭馆,就叫“阿山饭店”,后来搬到哈密路,又搬到虹桥路2378号(虹井路口)。由于菜地道人厚道,渐渐有了点小名气。1983年12月12日,在上海录制春节节目的姜昆,上飞机前,对叶惠贤说:“老叶,你们招待得很好。不过,‘上海味道’好像体会不深。”一语未了,老叶说:“您别说了,跟我来!”一车拉到阿山饭店,三杯两盏上海老酒咪过,白斩鸡、熏鱼、油爆虾、酱方、红烧羊肉、川糟汤等老牌上海菜吃过,台子一拍,把阿山吓了一跳。姜昆嘴里吐出三字真言:“拿纸来!”那时流行意见簿,阿山见老叶的朋友“翻毛腔”,抖抖豁豁把意见簿递上去。姜昆一摆手:“不要,要红纸!”相声界老大要表扬自己,阿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将纸、笔、墨递上,姜昆借着酒力,写下“阿山,我来迟了!”几个大字。
兄弟情深
那些年,我在报社工作。单位里膳食李科长听说虹桥路有个阿山,面包车拉了十几个人赶去,我也忝列末席。那时店开在哈密路口,门口停满出租车,好像“司机之家”一般。同事们大啖特吃,个个酒足饭饱,肚皮凸出来,回去时阿山还一人送一小包自腌的雪菜和一个自蒸的松糕。有一年春节,我预订了几十个小松糕(当时仅售一元钱一个),分赠兄弟姐妹,皆大欢喜。
本帮菜的精髓已溶入阿山的血液中。一条青鱼,到他的手中,可以烧成9道菜:头和尾巴可做成“下巴划水”,肚皮做成“红烧肚档”,头尾加鱼肠可烧成“汤卷”,鱼肝可炒成嫩如豆腐的“秃肺”,鱼块可做成“熏鱼”;糟青鱼汆汤,叫“糟川”;青鱼配上冬笋、雪菜汆汤,加点糟卤,就是“川糟”;暴腌的青鱼块汆汤,叫“腌川”;噢,对了,鱼眼睛加旁边部分脸,还是名菜“葡萄鱼”的主料。
梅子来啦!
阿山的菜,当然有“浓油赤酱”的味道,哪怕一块酱方,端上桌,一拍台子,整块肉都在抖,但进嘴一抿,化了,却不感到腻。在状如“后工厂”车间风格的餐厅里吃到最正宗的上海菜,望着墙上一块块挂着的菜牌,心里还有一种满足感。城乡一体,时空穿越,真是“不知今夕是何年”。
阿山的厨房里,没有眼花缭乱的进口调料,葱姜蒜、油盐酱醋,就可用来对付四季分明的乡土食材。阿山每年要去湖州乡下采购大量青梅,用糖来腌渍、发酵,如此制成的梅酱成为时尚女生的最爱。
我曾托他帮我用盐来腌渍一些青梅,用以作为烧菜的调料,如“梅酱蒸鱼”和“梅子蒸鹅”等。但他事情一多,忘了。今年6月初买到青梅后,赶紧打电话叫我去取。青梅只只干净、干燥,老大一袋。老妻抓了几把,用清水洗过,在刀板上“敲扁”,包括将核敲碎(便于入味),买两斤白糖腌渍后,当作“白糖梅子”吃。渗出的汁掺水稀释,就是一点添加剂也没有的最健康可口的饮料。家里人对剩下那么多梅子如何腌渍心有疑虑。我说,市售各种醋,为了保鲜等各种原因,加了许多添加剂。虽说合乎标准,对人终究是无益。梅子腌后,其实是有发酵过程。腌到“出水”了,这“水”就是最好的梅醋,用于烹调,健康又安全。其余的梅酱,用来蒸鱼或其他烹饪法,既好吃又对人体有益。不过说实话,如何腌渍?没动手干过。但此事难不倒本老叔。一个电话过去,得到“辫子”(周家韵)大力赞成,将会赶过来帮我干。
一个人生活在大爱之中,亲身感悟“厨厨动人”,是多么幸福的事!人生至此,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