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潮汕农村传统祠堂建筑在艺术创造上以独特的装饰手法和题材,使建筑实现了了质、形、意相结合的审美追求。本文以汕头市澄海区为个案进行详细分析,从祠堂建筑装饰的工艺门类和题材取向两大方面进行讨论,最后从精神与文化更深层面上总结出潮汕地区传统建筑物所蕴涵的艺术思想与文化内涵:对祖先鬼魂的崇拜情结、宗教影响下的轮回永生向往、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情怀、世俗文化影响下的狂欢情怀、海洋文化影响下的开放思想。
关键词:潮汕祠堂;装饰艺术;民间文化
J525
以潮汕平原為中心的“潮汕民系”(福佬系)和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府民系”,以兴梅山区为中心的“客家民系”共同组成了广东的三大民系。潮汕文化富有特色,内容十分丰富,如潮汕方言、潮汕民间文学、潮剧、潮汕音乐、潮汕工艺美术等。在这些文化因子中,传统祠堂建筑作为凝固的音符,极具观赏与研究价值,充分展现了潮汕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澄海传统祠堂建筑概况
“澄地(澄海),东南滨海,极天无际,控制殷遥,往往有鞭长不及之虑”。澄海坐落于粤东潮汕平原上的韩江下游三角洲,东南临南海,西北接潮州市,东北接饶平,南与南澳隔海相望。雍正以后,随着宗族生活在潮汕地区的普遍化,祠堂作为宗族文化的直接载体,在建筑的等级方面往往高于一般的民居建筑,尤其在建筑装饰方面更加不遗余力,如嘉庆《澄海县志》所记“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据不完全统计,澄海共有大小祠堂不下百家,如东里镇樟林乡遍布祠堂34间(不包括四点金一类公厅)。笔者从盐鸿和东里镇挑选了几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祠堂进行详细讨论,分别为盐鸿镇闻见堂(林氏)、观德堂(林氏)、祖德书屋(林氏)、承先堂(徐氏)、中社祠堂和东里镇追远堂(徐氏)。
二、从装饰手法上分析澄海传统祠堂建筑装饰
探究澄海传统祠堂建筑装饰技艺,主要包含两个范畴:一是装饰的工艺门类,主要有木雕、石雕、嵌瓷,二是装饰的题材取向。工艺是传统祠堂建筑装饰的实践手段,题材是本地民众的社会理想与冀望的载体,从更深的层面上显示出民间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
1.石雕
“讨海”的险恶、不确定性让潮人对永恒有一种执着的追求,石材便是制造永恒的一种可能。在本地传统祠堂建筑里,随处可见匠人对石材的巧妙运用。
(1)门簪
门簪,即阀阅,源于中原地区,原来是刻于木门框上,因南方多石材且气候潮湿易朽易蛀,所以逐渐演化成石刻门簪。如追远堂的门簪为方方正正的官印式石门簪,以镌字为装饰手法,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书法与法印艺术,以文字的形式,更直接地反映了宗族理念。在潮有“入门观人意,出门看门簪”之说,意指门簪装饰的繁简直接反映出家族的身份高低。
(2)门肚
门肚石雕艺术体现出匠人对各个部位的雕刻都有其用意,横肚较高,无法近看,取其远视效果;中肚受人注目,宜展精粹;大肚部位较低,易受损,简单雕刻,而下横肚靠近地面,不大惹人关注,只施以图案。
以闻见堂门楼雕刻为例,从雕刻技法来看,使用阴刻线在打磨光的石面上刻出形象的轮廓线,然后将轮廓以外的空白剔去一层,画面形象凸起,最后在轮廓线内的形象加刻阴线描绘细部。从构图方式上看,最大特点是“之”字形构图,采用时空交错概念,将三个独立故事在同一平面里展示出来,利用场景(如门楼、山路,台阶)分割,自成一派又相互融合。从雕刻风格上,人物细腻柔和,而背景则较粗犷强烈,刀法简练挺拔,尤其是利用粗墨线勾勒出的阴影,不仅突出立体感,而且有大写意的畅快。
而追远堂的门楼石雕以石头本质出演,不加彩料,保持原味。雕刻刀法苍劲有力,外轮廓线一气呵成,而细部又十分耐心,如凤凰的翎羽、花朵的折线都非常纤细清晰。在下横肚采用的是璃虎角,象征着祠堂根基稳固,百年不倾。
2.木雕
潮州木雕则以雕镂精美、贴金眩目、富丽堂皇为长,重视“杂杂、匀匀、通通”,意指多种物象凑合在一起时,依照物象的大小、曲直、长短、方圆组织穿插成有节奏、主次、虚实的画面,同时要强调雕刻章法均匀丰富,使作品通透玲珑。
(1) 花坯
“三木载五木瓜,五脏内十八块花坯”,所有的瓜柱、斗柱、斗拱、穿枋、随梁枋以及屋架间的花坯都饰以木雕,题材雅俗共赏,刻画形象生动逼真。坯块构件兼具结构与装饰两重功能,是木雕艺术最集中展示的部位之一,这里以花束坯塊为例。
早期的花坯形象较为大方粗犷,构件本身的形体和结构,雕刻简练节制,刀法遒劲有力,但雕刻内容都在坯块内部,边框还很明显地保留着,例如观德堂。但随着技艺发展,花坯的形态和雕刻更加复杂,细节极其丰富,边框也不复保留,甚至连原来基本形态也难以辨认,满眼皆雕刻,如闻见堂。
(2)驼峰
驼峰又称垫块,它的功能就是在梁架节点间起支承作用,隔架、填空、调节梁架局部的高度。它经常处于梁与梁之间、梁与桁条之间。
这里以狮子驼峰为例,从两者对比中可得,早期的狮子偏向写实,头小腰长、后腿有力,身体比例自然,肌肉线条流畅,后期的造型则趋于模式化,头大腰短、毛发多而曲,细节更丰富,而且为增强观赏的效果,特意将狮子面部五官夸张凸出。
作为装饰雕刻来说,不但要求本身精妙,还要看它被嵌置在什么部位。梁架间的雕刻是仰视的艺术,因此匠人在运营时有意将物件向下倾斜。如承先堂和追远堂两个狮子垫块,一为朴素,一为富丽,都是左闭口,右含珠,呈对称之视。承先堂的梁架高度比追远堂要低很多,因此匠人雕刻狮子时只稍稍将狮头探出,便能让人们观赏到它的威风之姿,而追远堂的狮子明显连身子也探出一部分,而且五官更加突出,并且视线向下。
(3)神龛
相反,在做平视艺术时,由于与人接触较多,必然要示匠人花最大的精力和最高的才艺精心雕刻,从细节上取胜。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提到金漆木雕。因为此种雕刻方式一般以樟木为材,雕刻完成后上生漆,漆未干透时即贴上金箔,显得金碧辉煌,故称金漆木雕。以追远堂的神龛为示,极尽奢华之风。龛门以透雕的方式刻画出百鸟朝凤的吉祥画面,细密的线条让人惊叹不已,而开龛之后更让人叹为观止,层层镂空,将光线的艺术发挥到极致。 3.嵌瓷
嵌瓷工艺是潮汕传统艺人的创造,是潮汕特有工艺美术传统品种,俗称贴饶或扣饶。它是采用各种釉彩光泽的陶瓷先经剪取、敲制、粘接、堆砌而成的特种手工工艺品。特点是色彩浓艳、质感坚实,久经风雨、烈日曝晒而永不褪色。
脊呈现的形态,是确定屋顶形象的主要框线,也是屋顶的构造难点和装饰重点。以闻见堂和追远堂为例,在构图上,吸取传统国画中的立轴和长卷式的完整构图方式,注重画面饱满、均匀对称,层层叠叠,疏密得当,民间装饰韵味十分浓郁。为了特定的装饰寓意或故事情节,对人物鸟兽、树木花鸟、花篮亭榭,加以整体考虑和适当概括变化,视觉效果主次分明,错综复杂、穿插联结、美轮美奂,并无拼凑之感。
三、从装饰题材上分析澄海传统祠堂建筑装饰
澄海传统祠堂建筑装饰题材既承继了传统的中华民族吉祥题材,又发展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题材。
1.传统装饰题材
传统装饰题材包括吉祥文字、祥瑞动植物及人物组合、宗教法器类。吉祥文字主要用于门框的石制门簪、主梁,包括福、寿、喜、千子万孙、登科等几种。祥瑞动物、植物及其人物组合类题材通常装饰于凹斗门的壁肚、加冠石以及抱鼓石和狮子的石座等较容易观赏的部件。
植物类:榴开百子(石榴)、四君子(梅兰竹菊)、连中三元(龙眼、荔枝、葡萄)、福禄双全(葫芦)等。
动物类:成组使用的祥瑞动物有吉庆有余(鱼)、爵禄封侯(鹿、蜂、猴)、三阳开泰(羊)、太师少师(大狮小狮)、百鳥朝凤、柳荫八骏(骏马)等。单独使用的祥瑞动物一般有麒麟、狮子、鹿、虎等。
组合类:喜上眉梢(喜鹊、梅花)、牡丹凤凰、五福捧寿(蝙蝠、团寿字)、一路连科(鹭鸶、莲花)、子孙满堂(老鼠、葡萄)、松鹤延年等。
宗教法器经常与祥瑞动物主题结合,一般装饰在建筑门楣上的横肚中,也有装饰在门窗的裙板等处的,包括佛教和道教八宝,如葫芦、宝瓶、法轮等。
2.本地特色的装饰题材
戏曲故事与历史掌故类题材比较有代表性是以本地广为流传的《百屏花灯》为蓝本的戏剧故事,常选用最具戏剧性的一节故事转化成装饰的主体。
《百屏花灯》歌谣中的故事主要取自于《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水浒传》、《薛仁贵征西》、《封神演义》、《西游记》、《杨家将》、《岳飞传》、《西厢记》等。另外还有一些民间喜闻乐见的寓意福寿双全(郭子仪拜寿)、贤德良淑(雪梅教夸商)、忠贞爱情(董永与七仙女、牛郎织女)等主题的故事。
在闻见堂中,“二十四孝”故事贯穿全祠,出现在梁枋、门窗、山墙上,济公传奇、竹林七贤、松下问童子、金殿比武等故事情节类和三星拱照、福禄寿全、石榴仙鹿等吉祥祈福类也占了很大比重。而在祖德堂中,主要是百鸟朝凤图,凤凰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匠人采用工笔画法,将凤凰及百鸟的翎羽都一一勾勒出来,实属用心之作。
匠人在表现戏曲故事时不是局限于对戏曲场面的机械照搬,而是根据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形象的直观感受以衣绘画本身的艺术特点进行构思、布局和再创造,为增强装饰、抓住主题,只选择故事的高潮或独特一幕。
清代晚期本地建筑装饰突破了技艺的限制后,表现题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较多生活与生产场景为主题的题材。常用的场景以士农工商、渔樵耕读等为主,着重渲染生活情境。风物类的题材搭配灵活,常以虾、蟹、鱼类等水族为主要表现对象,在构图空隙处连缀以飘摇的水藻、水草,构筑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氛围。
三、澄海傳统祠堂建筑装饰深层的文化底蕴
任何装饰艺术的选用和形成都离不开文化背景的浸淫和滋养,反之,作为后来者,通过对建筑装饰的手法和题材分析,能够探知其深层的文化背景与底蕴。文化底蕴才是建筑装饰最美的诗意。
1.对祖先鬼魂的崇拜情结
《礼记·祭法》云:“人死曰鬼”。民间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变为鬼,鬼魂还会转世,因果有报应;鬼具有活人所未能拥有的特殊功能,还能给活人带来祸福,因此潮人非常重视葬礼,如《潮州府志》所描述:“民间丧葬,附身附椁之具皆知慎重。送葬辄至数百人,澄海尤甚”。大多数人家里置有神龛,坚持在“时年八节”或祖宗逝世忌日祭拜;在族人聚居的乡村建祠堂,有的乡村一姓一祠堂或一姓多祠堂。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潮人祭拜“祖先”的殷勤程度,是令外人难以苟同的。
2.宗教影响下的轮回永生向往
潮人信道教主要是源于韩湘子,由于其是韩公侄孙,又是神话中驱石建浮桥的神仙,广济桥又名湘子桥即源于此典故。道家的观念是追求长生不老,向往神仙境界,在澄海传统祠堂建筑中最明显的象征是“八仙”和“蝙蝠”的装饰题材。如闻见堂的屋脊垂带广泛地运用了蝙蝠造型,并在艺术造型上进行夸张变形处理,把本来丑陋的蝙蝠变得亲切生动,再加上彩色点缀,更加惹人怜爱。
而佛教信仰亦甚繁茂,明代状元林大钦在其《书太安人不事佛语》中就记载道:“大江之北,男人念佛,而江南女妪礼佛。焚香布施,求福利益,潮妪尤甚。”佛教信仰在祠堂装饰中具体表现为金鱼、莲花、净瓶等佛家器物。
3.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情怀
作为汉民族的重要一支,该地区民众长久心来仍通过各种途径不断获取程朱理学思想的养分,充分保留了诸多汉文化传统的精华,尤其是追宗慎远的传统情怀。像林氏、徐氏族人皆可列数本脉祖上来自何处,根源何地,并充分地表达在祠堂建筑的各处装饰上。例如匾额一般以本族郡望堂号为名,像“九牧世家”“十室世家”“东海世家”“莆田衍派”等,例如对联皆以先祖故事为内容,如林氏的长林石室故事,如徐氏的若木为徐典故。而且如族中有如科举及第或为官者,都单独为其悬挂牌匾,有显著政声者甚至为其单独建一祠堂。
4.世俗文化影响下的狂欢情怀
在清以前,戏曲并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其后少数民族出身的统治阶级却对中原戏剧中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产生极大兴趣,因此,戏剧从下而上,再从上而下成为民众一大休闲乐事。从乾隆起到民国,建筑上用木、石雕刻戏曲故事进行装饰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以祠堂彩绘《周不錯》为例,这是20世纪晚清民国间在潮汕地区非常流行的一个剧目,不约而同地出现在许多祠堂和民居的装饰图像,这反映了当时求神问卦之风的盛行,也充分说明祠堂装饰在礼仪性主题基础上加入世俗性主题,充分展现了民风民俗以及时人的价值观念。
5.海洋文化影响下的开放思想
海洋文化的内核只能是商业文化。樟林港、汕头港的开放使本地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最早、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即便是在祠堂建筑中,这种商品意识也多有体现。例如采用贴金工艺的木雕和五彩斑斓的嵌瓷制造出富丽华贵的艺术效果。海洋文化的另一个影响是包容变通,在祠堂建筑方面突出地表现为有效地规避皇家建筑方可使用龙装饰的等级制约,而以其他“龙”的变通形式来装饰崇高而尊贵的祠堂建筑。“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梁架间的托脚等常以龙头以鱼尾的“龙鱼”或“鱼龙”装饰。这种龙鱼饰是早期龙图腾与鱼图腾部落融合的结果,是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融合的微妙产物。
传统祠堂建筑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分支,体现了潮汕人民淳朴的情怀寄托、当地的风土人情、价值取向和文化传承。但笔者也看到,部份祠堂正在遭到“破坏”,一是无人照料成为废祠,二是被过度翻新失去原有特色。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潮汕传统祠堂建筑不仅需要被保护,更需要我们珍视它、感受它,让其适应这个发展的社会,融入现代生活,才能保持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2]程建军.《岭南古建筑脊饰探源》,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李哲扬.《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林伦伦.吴勤生主编,《潮汕文化大观》,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潮汕祠堂;装饰艺术;民间文化
J525
以潮汕平原為中心的“潮汕民系”(福佬系)和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府民系”,以兴梅山区为中心的“客家民系”共同组成了广东的三大民系。潮汕文化富有特色,内容十分丰富,如潮汕方言、潮汕民间文学、潮剧、潮汕音乐、潮汕工艺美术等。在这些文化因子中,传统祠堂建筑作为凝固的音符,极具观赏与研究价值,充分展现了潮汕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澄海传统祠堂建筑概况
“澄地(澄海),东南滨海,极天无际,控制殷遥,往往有鞭长不及之虑”。澄海坐落于粤东潮汕平原上的韩江下游三角洲,东南临南海,西北接潮州市,东北接饶平,南与南澳隔海相望。雍正以后,随着宗族生活在潮汕地区的普遍化,祠堂作为宗族文化的直接载体,在建筑的等级方面往往高于一般的民居建筑,尤其在建筑装饰方面更加不遗余力,如嘉庆《澄海县志》所记“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据不完全统计,澄海共有大小祠堂不下百家,如东里镇樟林乡遍布祠堂34间(不包括四点金一类公厅)。笔者从盐鸿和东里镇挑选了几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祠堂进行详细讨论,分别为盐鸿镇闻见堂(林氏)、观德堂(林氏)、祖德书屋(林氏)、承先堂(徐氏)、中社祠堂和东里镇追远堂(徐氏)。
二、从装饰手法上分析澄海传统祠堂建筑装饰
探究澄海传统祠堂建筑装饰技艺,主要包含两个范畴:一是装饰的工艺门类,主要有木雕、石雕、嵌瓷,二是装饰的题材取向。工艺是传统祠堂建筑装饰的实践手段,题材是本地民众的社会理想与冀望的载体,从更深的层面上显示出民间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
1.石雕
“讨海”的险恶、不确定性让潮人对永恒有一种执着的追求,石材便是制造永恒的一种可能。在本地传统祠堂建筑里,随处可见匠人对石材的巧妙运用。
(1)门簪
门簪,即阀阅,源于中原地区,原来是刻于木门框上,因南方多石材且气候潮湿易朽易蛀,所以逐渐演化成石刻门簪。如追远堂的门簪为方方正正的官印式石门簪,以镌字为装饰手法,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书法与法印艺术,以文字的形式,更直接地反映了宗族理念。在潮有“入门观人意,出门看门簪”之说,意指门簪装饰的繁简直接反映出家族的身份高低。
(2)门肚
门肚石雕艺术体现出匠人对各个部位的雕刻都有其用意,横肚较高,无法近看,取其远视效果;中肚受人注目,宜展精粹;大肚部位较低,易受损,简单雕刻,而下横肚靠近地面,不大惹人关注,只施以图案。
以闻见堂门楼雕刻为例,从雕刻技法来看,使用阴刻线在打磨光的石面上刻出形象的轮廓线,然后将轮廓以外的空白剔去一层,画面形象凸起,最后在轮廓线内的形象加刻阴线描绘细部。从构图方式上看,最大特点是“之”字形构图,采用时空交错概念,将三个独立故事在同一平面里展示出来,利用场景(如门楼、山路,台阶)分割,自成一派又相互融合。从雕刻风格上,人物细腻柔和,而背景则较粗犷强烈,刀法简练挺拔,尤其是利用粗墨线勾勒出的阴影,不仅突出立体感,而且有大写意的畅快。
而追远堂的门楼石雕以石头本质出演,不加彩料,保持原味。雕刻刀法苍劲有力,外轮廓线一气呵成,而细部又十分耐心,如凤凰的翎羽、花朵的折线都非常纤细清晰。在下横肚采用的是璃虎角,象征着祠堂根基稳固,百年不倾。
2.木雕
潮州木雕则以雕镂精美、贴金眩目、富丽堂皇为长,重视“杂杂、匀匀、通通”,意指多种物象凑合在一起时,依照物象的大小、曲直、长短、方圆组织穿插成有节奏、主次、虚实的画面,同时要强调雕刻章法均匀丰富,使作品通透玲珑。
(1) 花坯
“三木载五木瓜,五脏内十八块花坯”,所有的瓜柱、斗柱、斗拱、穿枋、随梁枋以及屋架间的花坯都饰以木雕,题材雅俗共赏,刻画形象生动逼真。坯块构件兼具结构与装饰两重功能,是木雕艺术最集中展示的部位之一,这里以花束坯塊为例。
早期的花坯形象较为大方粗犷,构件本身的形体和结构,雕刻简练节制,刀法遒劲有力,但雕刻内容都在坯块内部,边框还很明显地保留着,例如观德堂。但随着技艺发展,花坯的形态和雕刻更加复杂,细节极其丰富,边框也不复保留,甚至连原来基本形态也难以辨认,满眼皆雕刻,如闻见堂。
(2)驼峰
驼峰又称垫块,它的功能就是在梁架节点间起支承作用,隔架、填空、调节梁架局部的高度。它经常处于梁与梁之间、梁与桁条之间。
这里以狮子驼峰为例,从两者对比中可得,早期的狮子偏向写实,头小腰长、后腿有力,身体比例自然,肌肉线条流畅,后期的造型则趋于模式化,头大腰短、毛发多而曲,细节更丰富,而且为增强观赏的效果,特意将狮子面部五官夸张凸出。
作为装饰雕刻来说,不但要求本身精妙,还要看它被嵌置在什么部位。梁架间的雕刻是仰视的艺术,因此匠人在运营时有意将物件向下倾斜。如承先堂和追远堂两个狮子垫块,一为朴素,一为富丽,都是左闭口,右含珠,呈对称之视。承先堂的梁架高度比追远堂要低很多,因此匠人雕刻狮子时只稍稍将狮头探出,便能让人们观赏到它的威风之姿,而追远堂的狮子明显连身子也探出一部分,而且五官更加突出,并且视线向下。
(3)神龛
相反,在做平视艺术时,由于与人接触较多,必然要示匠人花最大的精力和最高的才艺精心雕刻,从细节上取胜。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提到金漆木雕。因为此种雕刻方式一般以樟木为材,雕刻完成后上生漆,漆未干透时即贴上金箔,显得金碧辉煌,故称金漆木雕。以追远堂的神龛为示,极尽奢华之风。龛门以透雕的方式刻画出百鸟朝凤的吉祥画面,细密的线条让人惊叹不已,而开龛之后更让人叹为观止,层层镂空,将光线的艺术发挥到极致。 3.嵌瓷
嵌瓷工艺是潮汕传统艺人的创造,是潮汕特有工艺美术传统品种,俗称贴饶或扣饶。它是采用各种釉彩光泽的陶瓷先经剪取、敲制、粘接、堆砌而成的特种手工工艺品。特点是色彩浓艳、质感坚实,久经风雨、烈日曝晒而永不褪色。
脊呈现的形态,是确定屋顶形象的主要框线,也是屋顶的构造难点和装饰重点。以闻见堂和追远堂为例,在构图上,吸取传统国画中的立轴和长卷式的完整构图方式,注重画面饱满、均匀对称,层层叠叠,疏密得当,民间装饰韵味十分浓郁。为了特定的装饰寓意或故事情节,对人物鸟兽、树木花鸟、花篮亭榭,加以整体考虑和适当概括变化,视觉效果主次分明,错综复杂、穿插联结、美轮美奂,并无拼凑之感。
三、从装饰题材上分析澄海传统祠堂建筑装饰
澄海传统祠堂建筑装饰题材既承继了传统的中华民族吉祥题材,又发展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题材。
1.传统装饰题材
传统装饰题材包括吉祥文字、祥瑞动植物及人物组合、宗教法器类。吉祥文字主要用于门框的石制门簪、主梁,包括福、寿、喜、千子万孙、登科等几种。祥瑞动物、植物及其人物组合类题材通常装饰于凹斗门的壁肚、加冠石以及抱鼓石和狮子的石座等较容易观赏的部件。
植物类:榴开百子(石榴)、四君子(梅兰竹菊)、连中三元(龙眼、荔枝、葡萄)、福禄双全(葫芦)等。
动物类:成组使用的祥瑞动物有吉庆有余(鱼)、爵禄封侯(鹿、蜂、猴)、三阳开泰(羊)、太师少师(大狮小狮)、百鳥朝凤、柳荫八骏(骏马)等。单独使用的祥瑞动物一般有麒麟、狮子、鹿、虎等。
组合类:喜上眉梢(喜鹊、梅花)、牡丹凤凰、五福捧寿(蝙蝠、团寿字)、一路连科(鹭鸶、莲花)、子孙满堂(老鼠、葡萄)、松鹤延年等。
宗教法器经常与祥瑞动物主题结合,一般装饰在建筑门楣上的横肚中,也有装饰在门窗的裙板等处的,包括佛教和道教八宝,如葫芦、宝瓶、法轮等。
2.本地特色的装饰题材
戏曲故事与历史掌故类题材比较有代表性是以本地广为流传的《百屏花灯》为蓝本的戏剧故事,常选用最具戏剧性的一节故事转化成装饰的主体。
《百屏花灯》歌谣中的故事主要取自于《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水浒传》、《薛仁贵征西》、《封神演义》、《西游记》、《杨家将》、《岳飞传》、《西厢记》等。另外还有一些民间喜闻乐见的寓意福寿双全(郭子仪拜寿)、贤德良淑(雪梅教夸商)、忠贞爱情(董永与七仙女、牛郎织女)等主题的故事。
在闻见堂中,“二十四孝”故事贯穿全祠,出现在梁枋、门窗、山墙上,济公传奇、竹林七贤、松下问童子、金殿比武等故事情节类和三星拱照、福禄寿全、石榴仙鹿等吉祥祈福类也占了很大比重。而在祖德堂中,主要是百鸟朝凤图,凤凰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匠人采用工笔画法,将凤凰及百鸟的翎羽都一一勾勒出来,实属用心之作。
匠人在表现戏曲故事时不是局限于对戏曲场面的机械照搬,而是根据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形象的直观感受以衣绘画本身的艺术特点进行构思、布局和再创造,为增强装饰、抓住主题,只选择故事的高潮或独特一幕。
清代晚期本地建筑装饰突破了技艺的限制后,表现题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较多生活与生产场景为主题的题材。常用的场景以士农工商、渔樵耕读等为主,着重渲染生活情境。风物类的题材搭配灵活,常以虾、蟹、鱼类等水族为主要表现对象,在构图空隙处连缀以飘摇的水藻、水草,构筑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氛围。
三、澄海傳统祠堂建筑装饰深层的文化底蕴
任何装饰艺术的选用和形成都离不开文化背景的浸淫和滋养,反之,作为后来者,通过对建筑装饰的手法和题材分析,能够探知其深层的文化背景与底蕴。文化底蕴才是建筑装饰最美的诗意。
1.对祖先鬼魂的崇拜情结
《礼记·祭法》云:“人死曰鬼”。民间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变为鬼,鬼魂还会转世,因果有报应;鬼具有活人所未能拥有的特殊功能,还能给活人带来祸福,因此潮人非常重视葬礼,如《潮州府志》所描述:“民间丧葬,附身附椁之具皆知慎重。送葬辄至数百人,澄海尤甚”。大多数人家里置有神龛,坚持在“时年八节”或祖宗逝世忌日祭拜;在族人聚居的乡村建祠堂,有的乡村一姓一祠堂或一姓多祠堂。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潮人祭拜“祖先”的殷勤程度,是令外人难以苟同的。
2.宗教影响下的轮回永生向往
潮人信道教主要是源于韩湘子,由于其是韩公侄孙,又是神话中驱石建浮桥的神仙,广济桥又名湘子桥即源于此典故。道家的观念是追求长生不老,向往神仙境界,在澄海传统祠堂建筑中最明显的象征是“八仙”和“蝙蝠”的装饰题材。如闻见堂的屋脊垂带广泛地运用了蝙蝠造型,并在艺术造型上进行夸张变形处理,把本来丑陋的蝙蝠变得亲切生动,再加上彩色点缀,更加惹人怜爱。
而佛教信仰亦甚繁茂,明代状元林大钦在其《书太安人不事佛语》中就记载道:“大江之北,男人念佛,而江南女妪礼佛。焚香布施,求福利益,潮妪尤甚。”佛教信仰在祠堂装饰中具体表现为金鱼、莲花、净瓶等佛家器物。
3.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情怀
作为汉民族的重要一支,该地区民众长久心来仍通过各种途径不断获取程朱理学思想的养分,充分保留了诸多汉文化传统的精华,尤其是追宗慎远的传统情怀。像林氏、徐氏族人皆可列数本脉祖上来自何处,根源何地,并充分地表达在祠堂建筑的各处装饰上。例如匾额一般以本族郡望堂号为名,像“九牧世家”“十室世家”“东海世家”“莆田衍派”等,例如对联皆以先祖故事为内容,如林氏的长林石室故事,如徐氏的若木为徐典故。而且如族中有如科举及第或为官者,都单独为其悬挂牌匾,有显著政声者甚至为其单独建一祠堂。
4.世俗文化影响下的狂欢情怀
在清以前,戏曲并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其后少数民族出身的统治阶级却对中原戏剧中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产生极大兴趣,因此,戏剧从下而上,再从上而下成为民众一大休闲乐事。从乾隆起到民国,建筑上用木、石雕刻戏曲故事进行装饰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以祠堂彩绘《周不錯》为例,这是20世纪晚清民国间在潮汕地区非常流行的一个剧目,不约而同地出现在许多祠堂和民居的装饰图像,这反映了当时求神问卦之风的盛行,也充分说明祠堂装饰在礼仪性主题基础上加入世俗性主题,充分展现了民风民俗以及时人的价值观念。
5.海洋文化影响下的开放思想
海洋文化的内核只能是商业文化。樟林港、汕头港的开放使本地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最早、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即便是在祠堂建筑中,这种商品意识也多有体现。例如采用贴金工艺的木雕和五彩斑斓的嵌瓷制造出富丽华贵的艺术效果。海洋文化的另一个影响是包容变通,在祠堂建筑方面突出地表现为有效地规避皇家建筑方可使用龙装饰的等级制约,而以其他“龙”的变通形式来装饰崇高而尊贵的祠堂建筑。“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梁架间的托脚等常以龙头以鱼尾的“龙鱼”或“鱼龙”装饰。这种龙鱼饰是早期龙图腾与鱼图腾部落融合的结果,是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融合的微妙产物。
传统祠堂建筑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分支,体现了潮汕人民淳朴的情怀寄托、当地的风土人情、价值取向和文化传承。但笔者也看到,部份祠堂正在遭到“破坏”,一是无人照料成为废祠,二是被过度翻新失去原有特色。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潮汕传统祠堂建筑不仅需要被保护,更需要我们珍视它、感受它,让其适应这个发展的社会,融入现代生活,才能保持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2]程建军.《岭南古建筑脊饰探源》,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李哲扬.《潮州传统建筑大木构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林伦伦.吴勤生主编,《潮汕文化大观》,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