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为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就高校德育工作如何注重人文关怀展开论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德育 人文关怀 主体性
高校德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坚持人文关怀的新理念,又要积极运用人文关怀的新方法,让高校德育充满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的涵义
“人文关怀”,普通人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等等密切相关。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对高校德育工作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大学生健康成才服务,在学习上促使其努力完成学业,在生活上努力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在思想上做好解惑工作,强调给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德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1.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高校德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高校德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形成思想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
而当前高校德育和教学过程中,较多的实施“单边政策”,往往不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不认为思想教育是互动的过程,思想的交流,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权威,很少照顾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轻视或完全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感受,使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独打”。这必然导致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命令主义注入,导致学生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德育的目的。
2.缺乏针对性教育
高校德育过程中,学生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指向、不同强度的需要、兴趣和爱好,这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区别对待。而在现实中,高校教育者往往只从自身情况出发对学生讲大道理,唱高调,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讲不清,甚至避而不谈,某些涉及阴暗面的东西,也不能从理性的高度进行科学透彻的分析,不能真心实意地去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深层次问题,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要求,不能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3.德育方法僵化
高校德育过程中过分强调“灌输式”教育方法。当然德育工作的政治性决定了必须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但不等于说就要采取“灌输式”或“填入式”的方法,必须把灌输的任务和方法加以区别,为了达到德育的真正目的,恰恰不能采取“灌输”的方法。“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受教育者看作是接受器,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培养教育学生,其后果是使学生失去应有的灵性。其次,高校德育更多的是从约束性出发,更多的诉诸规章制度及行政管理手段强调说教管理及无条件的服从,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严重忽视人文关怀在德育中的作用。
4.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人才的需要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类的智慧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着高智商的人却没有能够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应的道德的滋润和关爱,教育的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养,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也是没有灵魂的教育。现在大学生不仅需要有人为其传道授业,更需要有人为其解惑,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注重人文关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人文素养
众所周知,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全面成长和成才,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德育工作不单单是学生工作干部的事情,其他机关干部、专业教师、后勤服务部门同样负有育人的责任。要在教育中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人文关怀能否实现,能够实现到什么样的程度,取决于关怀者本身的人文素养。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就很难尊重对方的想法,更难将心比心,无法关心到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缺乏人文素养的人,就不可能给予人文关怀;缺乏人文素养的人,也意识不到最普通的人也有精神的、人文层次上的需求,无法体量和尊重最基本的人性,哪可能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呢?所以,这就需要学校各部门开展工作时,要进行前期调研,充分做到以学生为本。
2.让高校德育充满人文关怀,就是按学生的成长需要调整德育教育内容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既有成长性的需要,又有发展性的需要;既有长远的需要,又有近期的需要;既有物质性的需要,又有精神性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德育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多种需要、满足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德育教育内容,使德育教育更具针对性,把学生被动接受德育教育变为主动接受德育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帮助学生自觉地把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的成长动力。
3.高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思想、贴近生活、贴近学习原则
主要做好下面三个工作:一是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交友、创业、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二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工作,当今大学生碰到的很多实际问题,并不完全是思想和政治领域的问题,有些是心理方面的困惑问题。三是要做好帮扶工作,努力完善好国家助学贷学、奖助学金、勤工俭学、困难学生资助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要从實际工作做起,随着时间的发展,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人文关怀的内容也不断变化,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刘申辉.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缺失与以人为本的思路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3]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4]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与青少年德性养成[J].当代青年研究,2007,(10).
[5]林海燕.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纬度[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理工大学)
[关键词]德育 人文关怀 主体性
高校德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坚持人文关怀的新理念,又要积极运用人文关怀的新方法,让高校德育充满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的涵义
“人文关怀”,普通人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等等密切相关。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对高校德育工作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大学生健康成才服务,在学习上促使其努力完成学业,在生活上努力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在思想上做好解惑工作,强调给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德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1.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高校德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高校德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形成思想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
而当前高校德育和教学过程中,较多的实施“单边政策”,往往不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不认为思想教育是互动的过程,思想的交流,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权威,很少照顾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轻视或完全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感受,使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独打”。这必然导致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命令主义注入,导致学生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德育的目的。
2.缺乏针对性教育
高校德育过程中,学生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指向、不同强度的需要、兴趣和爱好,这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区别对待。而在现实中,高校教育者往往只从自身情况出发对学生讲大道理,唱高调,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讲不清,甚至避而不谈,某些涉及阴暗面的东西,也不能从理性的高度进行科学透彻的分析,不能真心实意地去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深层次问题,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要求,不能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3.德育方法僵化
高校德育过程中过分强调“灌输式”教育方法。当然德育工作的政治性决定了必须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但不等于说就要采取“灌输式”或“填入式”的方法,必须把灌输的任务和方法加以区别,为了达到德育的真正目的,恰恰不能采取“灌输”的方法。“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受教育者看作是接受器,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培养教育学生,其后果是使学生失去应有的灵性。其次,高校德育更多的是从约束性出发,更多的诉诸规章制度及行政管理手段强调说教管理及无条件的服从,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严重忽视人文关怀在德育中的作用。
4.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人才的需要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类的智慧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着高智商的人却没有能够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应的道德的滋润和关爱,教育的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养,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也是没有灵魂的教育。现在大学生不仅需要有人为其传道授业,更需要有人为其解惑,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注重人文关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人文素养
众所周知,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全面成长和成才,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德育工作不单单是学生工作干部的事情,其他机关干部、专业教师、后勤服务部门同样负有育人的责任。要在教育中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人文关怀能否实现,能够实现到什么样的程度,取决于关怀者本身的人文素养。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就很难尊重对方的想法,更难将心比心,无法关心到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缺乏人文素养的人,就不可能给予人文关怀;缺乏人文素养的人,也意识不到最普通的人也有精神的、人文层次上的需求,无法体量和尊重最基本的人性,哪可能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呢?所以,这就需要学校各部门开展工作时,要进行前期调研,充分做到以学生为本。
2.让高校德育充满人文关怀,就是按学生的成长需要调整德育教育内容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既有成长性的需要,又有发展性的需要;既有长远的需要,又有近期的需要;既有物质性的需要,又有精神性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德育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多种需要、满足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德育教育内容,使德育教育更具针对性,把学生被动接受德育教育变为主动接受德育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帮助学生自觉地把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的成长动力。
3.高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思想、贴近生活、贴近学习原则
主要做好下面三个工作:一是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交友、创业、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二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工作,当今大学生碰到的很多实际问题,并不完全是思想和政治领域的问题,有些是心理方面的困惑问题。三是要做好帮扶工作,努力完善好国家助学贷学、奖助学金、勤工俭学、困难学生资助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要从實际工作做起,随着时间的发展,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人文关怀的内容也不断变化,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刘申辉.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缺失与以人为本的思路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3]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4]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与青少年德性养成[J].当代青年研究,2007,(10).
[5]林海燕.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纬度[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