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八○年度全国书籍装帧优秀作品展览在京展出,这些来自全国各省市一百○九家出版社的五百六十五种展品,显示了我国书籍装帧工作在这一年里取得的可喜成绩。过去“四人帮”搞文化专制主义时期,在装帧设计工作中所设置的条条框框,基本上已被清除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千姿百态,竞相争妍,呈现出一片丰富、繁荣的景象。很多展品,都体现了装帧设计工作者的才干和各种不同的风格。
在封面设计方面,钱君同志的《晦庵书话》,在满版的灰地上画了一株挂着花穗的小树,两旁是两只相对称的鸭子,封面上方一道波纹图案,下方一根粗壮黑线。绘画的笔触凝重、自然,具有敦煌石窟壁画的格调。整个画面安定、匀称,极富诗意。封面图案虽没有直接表现书话的内容,但书话中所写到的大都是三、四十年代的人和事,封面设计正好恰当的保留了那个时期的装帧特征。它的东方的典雅、朴素的风格,对如何继承传统,使民族化和现代化相融合,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先例。
张守义同志是近年来装帧设计工作成绩最显著的一个。他擅长为外国文学书籍作装帧。这次展览中,展出了他设计的《什特凡大公》、《卓别林自传》、《母与子》、《伊索童话》等书,都是很引人注目的作品。其中《日本电影剧本选》的装帧,更得到大家的好评。封面图采用了电影《望乡》中的画面:一个身着白色和服的日本少女,伫立在海边,海水向她不断的涌来,她遥望着远方,在等候亲人,或是在盼望家乡的信息。浓重的紫色,衬托出主人公的形象,更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压抑的气氛,恰与全书的情调相一致。前后勒口上的两条装饰画,给人以无限联想。
阎善盛同志的《外国黑白木刻》,封面上是珂勒惠支刻的一张男人头像;封底是德国韦尔海姆·鲁道夫刻的《葛利兹尔大街在雪中》。前者的刀法简练粗犷,后者线条细碎多变,前后对比强烈,概括地表示出黑白木刻的不同技法。选择这样两幅木刻作封面,正体现了设计者精深的艺术修养。书名字和汉语拼音文字分排在封面的上、下部位,字的笔道都呈方形,显出刀刻味,与木刻图和谐一致。整个封面只用一个黑色,很具艺术特色。
李恒辰同志设计的《贺宜作品选》的封面,只用了黑、棕两色,清新爽朗,效果极好。可见装帧的艺术水平的提高,并不在用色的增加上。目前在装帧设计上的那种滥用色彩,一张封面要印五、六个颜色的现象,确实应该注意。
秦龙同志的《恶之花》,吸收了英国画家奥勃莱·比亚兹莱的长处,画了一个装饰性很强的妇女头像,用蓝、黑、灰、银四色,巧妙地组合成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画面,与波特莱尔这个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创始人的这部代表作的意境和体质非常吻合。《恶之花》选择长型小三十二开本(185×110mm),这种开本的形象修美,横竖比例较之普通开本更接近于黄金律(8:5),应用于诗集是非常合适的。
任意同志的设计,常常带点“洋”味,有着浓厚的现代气息,如他设计的《外国文艺》、《书林》、《民主与法制》与《世界美术家画库》等书刊的封面,一直为读者所称赏。这次他参加的几件展品仍保持我们所熟悉的设计风格。他为王力同志的《汉语诗律学》一书装帧完全采用另一种手法。满版精致优美的民族图案纹样,碧蓝色的绸面精装,书名字白色烫粉,清新大方。
科技书籍,一般都认为单调枯燥,设计者常常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近年来王卓倩同志在这方面很有成绩。她善于形象思维,每每抓住那些富有表现力的科技特点,进行艺术加工,在造型、色彩、规格以及印制上下苦功夫。她作的《光学纤维基础》封面设计,色彩优美多变,富有层次;《快速傅里叶变换》造型流动而稳重,色调明快。她的艺术实践值得重视和研究。
章桂征同志这次有好几本书参加展出,其中为鄂华同志写的描写陶瓷工人的斗争生活的中篇电影小说《祭红》一书所作的装帧特别受到称赞。封面上是满版的红色,封底上是满版的蓝色,书脊是黑色,在贴靠书脊部位,两边各镂空半爿白色的瓷瓶。构图虽简单,但颇别致,色彩的对比虽强烈,但不刺眼,确是别具匠心的设计。如果能把瓷瓶的造型设计得再精致些,书名字写得再流畅些,艺术效果也许还会更好些。
其他文艺书籍的封面设计如丁聪同志的《四世同堂》,柳成荫同志的《台湾小说选》,王师颉同志的《钱毅的书》,张灵芝同志的外文版图书《水浒》,沈云瑞同志的《桑青与桃红》,广军同志的《大风歌》,何礼蔚同志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范一辛的《论冯特》,卢浩的《现代印章选集》等,都各有特色。有的富有时代、地方特征,有的描绘了书中的主人翁形象和故事情节,有的以图、线、色块预示一种情趣,发人深思,引人开卷。少年儿童读物的装帧,需要画家更多的了解和热爱孩子们,以少年儿童喜爱的新颖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近年来詹同、余理、韩羽、王治华、高燕、甘武炎、温泉源、杨永春、叶飞、柯明和田原等同志所作的努力,小读者们是难忘的。
在展品中,也还有一些书籍的装帧,设计思想不够明确,构思不够恰当,绘画或制图的基本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装帧过于繁琐,有的过于简陋。也有的对纸张材料的选用和对印刷技术的使用经验不足,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有待大力的改进。
封面设计应区别于商品的包装设计。书籍的封面固然和商品的包装同样也要具有对读者(顾客)的吸引力,但书籍封面的设计要求要高得多,它是设计者对这本书的内容、性质、写作风格以及对作家的素质等等的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运用装帧艺术的特有的语言来进行创造或选择,使它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美感,从而能与书的正文一起为读者长期珍存和流传。所以封面设计要美、要耐看、要有“书卷气”。所以一个装帧设计工作者,不只要有绘画的锻炼,也要有文学艺术多方面的修养。
在展览会上,有些作品虽然引人注目,给人以一种新奇之感,但恰当与否则可研究。如《李宗仁归来》一书的封面,以随笔竖抹的红、蓝、黄相间的鲜丽色带表现李宗仁先生从国外回归时,受到热烈欢迎的盛景。这种表现手法在国外出版物中经常见到,但在我们中国用之于这类书籍的封面,怕是不容易为读者辨认领会的。这里涉及到如何借鉴的问题。我们要提高书籍装帧水平,必须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也要吸收外国在装帧艺术中一切好的东西。我们的装帧设计,既要有民族风格,也要有现代的特征。设计思想要解放,但也得遵循书籍装帧的基本原则;设计手法要创新、多样,但总须适应我国现有的生产技术和物质条件,在逐步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的过程中,恰当的照顾到今天读者的审美习惯。
今天,我们的装帧设计家中,已经有好几位在他们的作品中吸收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像任意、张守义、王卓倩、范一辛等同志为翻译作品、科技书籍等设计的封面,在构图、色彩、形象方面,无疑的是受到外来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优秀作品,既有我们民族的特点,又具有现代气息。他们吸收外来营养,把一切适合于我们的好的东西拿过来,为我所用。范一辛同志在去年为《世界之窗》所设计的封面,很有现代味,用四个大色块组织成一个极为强烈、醒目、别致的画面。我认为这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书刊封面之一。可惜今年的《世界之窗》的封面改成彩色照片,变得毫无特色了。我们装帧设计工作者要加深艺术修养,同时希望我们的编辑同志也能相应的提高对艺术的鉴别能力。
书籍的装帧,不只是仅指封面设计,它应包括从开本到版式、扉页、环衬、护封等各个部分。这次展品中,有很多书籍对整体设计都颇重视,象陕西人民出版社的《中国黄土》、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十日谈》、三联书店的《夏衍杂文随笔集》等,在美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版式设计)方面都收到完整、美好的效果。但有些书籍,扉页、环衬等的设计与封面风格不统一。还有一些书的扉页,在设计上过于繁复,色彩浓重,与封面有重叠之感。我认为扉页在书籍中是个装饰页,除了对书名、著作人、出版者等项作补充说明外,还有在封面与正文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在设计上应与封面有所区别,似不宜去过多打扮,用色太多,徒增印刷费用,喧宾夺主,反而减弱了书籍的完整的美。
在封面设计方面,钱君
张守义同志是近年来装帧设计工作成绩最显著的一个。他擅长为外国文学书籍作装帧。这次展览中,展出了他设计的《什特凡大公》、《卓别林自传》、《母与子》、《伊索童话》等书,都是很引人注目的作品。其中《日本电影剧本选》的装帧,更得到大家的好评。封面图采用了电影《望乡》中的画面:一个身着白色和服的日本少女,伫立在海边,海水向她不断的涌来,她遥望着远方,在等候亲人,或是在盼望家乡的信息。浓重的紫色,衬托出主人公的形象,更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压抑的气氛,恰与全书的情调相一致。前后勒口上的两条装饰画,给人以无限联想。
阎善盛同志的《外国黑白木刻》,封面上是珂勒惠支刻的一张男人头像;封底是德国韦尔海姆·鲁道夫刻的《葛利兹尔大街在雪中》。前者的刀法简练粗犷,后者线条细碎多变,前后对比强烈,概括地表示出黑白木刻的不同技法。选择这样两幅木刻作封面,正体现了设计者精深的艺术修养。书名字和汉语拼音文字分排在封面的上、下部位,字的笔道都呈方形,显出刀刻味,与木刻图和谐一致。整个封面只用一个黑色,很具艺术特色。
李恒辰同志设计的《贺宜作品选》的封面,只用了黑、棕两色,清新爽朗,效果极好。可见装帧的艺术水平的提高,并不在用色的增加上。目前在装帧设计上的那种滥用色彩,一张封面要印五、六个颜色的现象,确实应该注意。
秦龙同志的《恶之花》,吸收了英国画家奥勃莱·比亚兹莱的长处,画了一个装饰性很强的妇女头像,用蓝、黑、灰、银四色,巧妙地组合成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画面,与波特莱尔这个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创始人的这部代表作的意境和体质非常吻合。《恶之花》选择长型小三十二开本(185×110mm),这种开本的形象修美,横竖比例较之普通开本更接近于黄金律(8:5),应用于诗集是非常合适的。
任意同志的设计,常常带点“洋”味,有着浓厚的现代气息,如他设计的《外国文艺》、《书林》、《民主与法制》与《世界美术家画库》等书刊的封面,一直为读者所称赏。这次他参加的几件展品仍保持我们所熟悉的设计风格。他为王力同志的《汉语诗律学》一书装帧完全采用另一种手法。满版精致优美的民族图案纹样,碧蓝色的绸面精装,书名字白色烫粉,清新大方。
科技书籍,一般都认为单调枯燥,设计者常常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近年来王卓倩同志在这方面很有成绩。她善于形象思维,每每抓住那些富有表现力的科技特点,进行艺术加工,在造型、色彩、规格以及印制上下苦功夫。她作的《光学纤维基础》封面设计,色彩优美多变,富有层次;《快速傅里叶变换》造型流动而稳重,色调明快。她的艺术实践值得重视和研究。
章桂征同志这次有好几本书参加展出,其中为鄂华同志写的描写陶瓷工人的斗争生活的中篇电影小说《祭红》一书所作的装帧特别受到称赞。封面上是满版的红色,封底上是满版的蓝色,书脊是黑色,在贴靠书脊部位,两边各镂空半爿白色的瓷瓶。构图虽简单,但颇别致,色彩的对比虽强烈,但不刺眼,确是别具匠心的设计。如果能把瓷瓶的造型设计得再精致些,书名字写得再流畅些,艺术效果也许还会更好些。
其他文艺书籍的封面设计如丁聪同志的《四世同堂》,柳成荫同志的《台湾小说选》,王师颉同志的《钱毅的书》,张灵芝同志的外文版图书《水浒》,沈云瑞同志的《桑青与桃红》,广军同志的《大风歌》,何礼蔚同志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范一辛的《论冯特》,卢浩的《现代印章选集》等,都各有特色。有的富有时代、地方特征,有的描绘了书中的主人翁形象和故事情节,有的以图、线、色块预示一种情趣,发人深思,引人开卷。少年儿童读物的装帧,需要画家更多的了解和热爱孩子们,以少年儿童喜爱的新颖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近年来詹同、余理、韩羽、王治华、高燕、甘武炎、温泉源、杨永春、叶飞、柯明和田原等同志所作的努力,小读者们是难忘的。
在展品中,也还有一些书籍的装帧,设计思想不够明确,构思不够恰当,绘画或制图的基本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装帧过于繁琐,有的过于简陋。也有的对纸张材料的选用和对印刷技术的使用经验不足,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有待大力的改进。
封面设计应区别于商品的包装设计。书籍的封面固然和商品的包装同样也要具有对读者(顾客)的吸引力,但书籍封面的设计要求要高得多,它是设计者对这本书的内容、性质、写作风格以及对作家的素质等等的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运用装帧艺术的特有的语言来进行创造或选择,使它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美感,从而能与书的正文一起为读者长期珍存和流传。所以封面设计要美、要耐看、要有“书卷气”。所以一个装帧设计工作者,不只要有绘画的锻炼,也要有文学艺术多方面的修养。
在展览会上,有些作品虽然引人注目,给人以一种新奇之感,但恰当与否则可研究。如《李宗仁归来》一书的封面,以随笔竖抹的红、蓝、黄相间的鲜丽色带表现李宗仁先生从国外回归时,受到热烈欢迎的盛景。这种表现手法在国外出版物中经常见到,但在我们中国用之于这类书籍的封面,怕是不容易为读者辨认领会的。这里涉及到如何借鉴的问题。我们要提高书籍装帧水平,必须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也要吸收外国在装帧艺术中一切好的东西。我们的装帧设计,既要有民族风格,也要有现代的特征。设计思想要解放,但也得遵循书籍装帧的基本原则;设计手法要创新、多样,但总须适应我国现有的生产技术和物质条件,在逐步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的过程中,恰当的照顾到今天读者的审美习惯。
今天,我们的装帧设计家中,已经有好几位在他们的作品中吸收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像任意、张守义、王卓倩、范一辛等同志为翻译作品、科技书籍等设计的封面,在构图、色彩、形象方面,无疑的是受到外来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优秀作品,既有我们民族的特点,又具有现代气息。他们吸收外来营养,把一切适合于我们的好的东西拿过来,为我所用。范一辛同志在去年为《世界之窗》所设计的封面,很有现代味,用四个大色块组织成一个极为强烈、醒目、别致的画面。我认为这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书刊封面之一。可惜今年的《世界之窗》的封面改成彩色照片,变得毫无特色了。我们装帧设计工作者要加深艺术修养,同时希望我们的编辑同志也能相应的提高对艺术的鉴别能力。
书籍的装帧,不只是仅指封面设计,它应包括从开本到版式、扉页、环衬、护封等各个部分。这次展品中,有很多书籍对整体设计都颇重视,象陕西人民出版社的《中国黄土》、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十日谈》、三联书店的《夏衍杂文随笔集》等,在美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版式设计)方面都收到完整、美好的效果。但有些书籍,扉页、环衬等的设计与封面风格不统一。还有一些书的扉页,在设计上过于繁复,色彩浓重,与封面有重叠之感。我认为扉页在书籍中是个装饰页,除了对书名、著作人、出版者等项作补充说明外,还有在封面与正文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在设计上应与封面有所区别,似不宜去过多打扮,用色太多,徒增印刷费用,喧宾夺主,反而减弱了书籍的完整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