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科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科学实验,给学生提供了通过探究实验活动获得科学知识的机会。然而,目前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实验能力普遍低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多出现说教式的教学。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出现在细节部分缺少知识做指导,行为动作上缺少规范,情感态度方面出现失衡的现象。面对这种现状,身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既要呼吁重视科学教育,更要注重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和理念的更新,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下面就以温度计和弹簧测力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做法。
一、充分的实验前准备,保障测量的规范
(1)教师自身要充分准备。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比其他教师更高。科学实验很多测量仪器的使用,需要教师认真地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科学常见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对于这个测量工具操作时要注意的地方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
(2)测量工具要充足准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活动,充足的测量工具是自主操作实验的有力保障。例如:五年级“测量力的大小”这课中的弹簧测力计,要准备好一牛顿和五牛顿的弹簧秤,以保证学生在实验时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让测量数据更加精确。
(3)实验规则要提前建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课虽然追求“自主”,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师生共同建立一套科学实验规则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学生有效的进行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保障。①实验小组分工合作规则。科学课学习以实验小组合作为主,小组合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测量的准确。因此构建良好的实验小组是小组实验的前提。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②汇报交流倾听规则。倾听是获取信息、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逐渐形成一些倾听的规则。同学汇报时所有的学生必须停止动手,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要注视发言者;听别人说完后,在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加以肯定或补充;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有效地提高测量效率。
二、有效指导实验过程,保证测量的规范
(1)学生认识测量工具,知道使用方法。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因此,每一次实验如果要使用一些测量工具,教师都要进行复习与强调,而对于第一次出现的测量工具,就要告诉学生工具的名称,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教师规范演示,用语要准确。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两类实验,一类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一类是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即使是后者,有时候也需要教师科学实验示范,尤其是刚接触科学课程不久的三、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的科学实验示范(或是教师单独示范、或是师生合作示范),能有效给学生作出示范,有助于小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基础。
(3)学生明确目的,自觉进行实验。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证据,支持猜想和假设。学生测量的目的要与探究内容结合,才能使学生有意识地将测量作为获取证据的手段来使用。开展测量前要让学生明确“测量什么,通过测量想获得什么,怎样测量,为什么这样测量” 等问题。明确这些目的后,学生才能在实验和观察中了解为什么要使用测量工具,为什么要精确测量等问题。
(4)教师巡视实验,保证有效进行。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有些调皮的同学在拿到弹簧测力计时,不由自主地就在用力拉弹簧了,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及时阻止,还要观察学生在测量前是否检查弹簧测力计归零了,忽略了这个步骤会导致整个测量结果都不准确。
三、反馈实验结果,验证测量是否规范
(1)全面分析測量数据。测量能力要用数据来说明合作的结果。有时学生收集实验数据会出现错误或偏差。这时教师可以对数据进行质疑,引导学生思考操作过程。在时间允许情况下,提倡再在讲台上规范操作2次。数据汇总会使学生反思,会更加支持动手操作的准确性。
(2)规范测量工具整理。测量完毕后,工具的整理也是一种学问。学生在整理前,教师要教给学生整理时的注意事项,比如烧杯、量筒等这些是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整理材料,不是一个人的事。学生在整理材料时,组长要进行分工,谁整理桌面,谁放回材料等等。教师要对分工明确,合作较好的实验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学生规范地整理材料,提高课堂探究效率。
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在课堂上有效指导学生操作,规范测量,就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测量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有助于课堂探究效率的真正提高。
一、充分的实验前准备,保障测量的规范
(1)教师自身要充分准备。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比其他教师更高。科学实验很多测量仪器的使用,需要教师认真地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科学常见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对于这个测量工具操作时要注意的地方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
(2)测量工具要充足准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活动,充足的测量工具是自主操作实验的有力保障。例如:五年级“测量力的大小”这课中的弹簧测力计,要准备好一牛顿和五牛顿的弹簧秤,以保证学生在实验时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让测量数据更加精确。
(3)实验规则要提前建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课虽然追求“自主”,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师生共同建立一套科学实验规则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学生有效的进行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保障。①实验小组分工合作规则。科学课学习以实验小组合作为主,小组合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测量的准确。因此构建良好的实验小组是小组实验的前提。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②汇报交流倾听规则。倾听是获取信息、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逐渐形成一些倾听的规则。同学汇报时所有的学生必须停止动手,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要注视发言者;听别人说完后,在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加以肯定或补充;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有效地提高测量效率。
二、有效指导实验过程,保证测量的规范
(1)学生认识测量工具,知道使用方法。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因此,每一次实验如果要使用一些测量工具,教师都要进行复习与强调,而对于第一次出现的测量工具,就要告诉学生工具的名称,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教师规范演示,用语要准确。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两类实验,一类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一类是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即使是后者,有时候也需要教师科学实验示范,尤其是刚接触科学课程不久的三、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的科学实验示范(或是教师单独示范、或是师生合作示范),能有效给学生作出示范,有助于小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基础。
(3)学生明确目的,自觉进行实验。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证据,支持猜想和假设。学生测量的目的要与探究内容结合,才能使学生有意识地将测量作为获取证据的手段来使用。开展测量前要让学生明确“测量什么,通过测量想获得什么,怎样测量,为什么这样测量” 等问题。明确这些目的后,学生才能在实验和观察中了解为什么要使用测量工具,为什么要精确测量等问题。
(4)教师巡视实验,保证有效进行。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有些调皮的同学在拿到弹簧测力计时,不由自主地就在用力拉弹簧了,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及时阻止,还要观察学生在测量前是否检查弹簧测力计归零了,忽略了这个步骤会导致整个测量结果都不准确。
三、反馈实验结果,验证测量是否规范
(1)全面分析測量数据。测量能力要用数据来说明合作的结果。有时学生收集实验数据会出现错误或偏差。这时教师可以对数据进行质疑,引导学生思考操作过程。在时间允许情况下,提倡再在讲台上规范操作2次。数据汇总会使学生反思,会更加支持动手操作的准确性。
(2)规范测量工具整理。测量完毕后,工具的整理也是一种学问。学生在整理前,教师要教给学生整理时的注意事项,比如烧杯、量筒等这些是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整理材料,不是一个人的事。学生在整理材料时,组长要进行分工,谁整理桌面,谁放回材料等等。教师要对分工明确,合作较好的实验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学生规范地整理材料,提高课堂探究效率。
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在课堂上有效指导学生操作,规范测量,就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测量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有助于课堂探究效率的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