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历史还可以这样写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对中国历史的学术贡献或许不能使其成为学界普遍认可的大师,但他游离于学院派之外的历史书写者身份,使他在史界同行中更像一个作家,在喜欢故事和史评的读者群中则像一个思想者
  
  美国时间10月26日晚,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因肾衰竭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89岁。
  唐先生是历史学者。一般说来,学者通常不大会成为公众人物,何况是冷僻的历史学界。但唐德刚的去世,还是在公众引起喧哗。唐先生的公众化在于,他对中国历史的学术贡献或许不能使其成为学界普遍认可的大师,但他游离于学院派之外的历史书写者身份,使他在史界同行中更像一个作家,在喜欢故事和史评的读者群中则像一个思想者。他的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远胜于专家们的震撼力和影响力,就构成了公众怀念的理由。
  
  “三分胡说,七分唐著”成就盛名
  
  
  1920年8月23日,唐德刚生于安徽合肥淮军世家,幼承庭训,国学根底深厚。1937年抗战爆发,随国立安徽中学辗转西迁,后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回安徽任中学教席,随后在省立安徽学院讲授西方通史。1948年,考取自费留美,负笈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追随唐纳德教授研究西方史。
  唐德刚选定研究西方史这个专业,自然是打算回国搞研究而不是在美国谋职业。一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美国的唐德刚依然抱有回国的念头。考虑到自己“是学传统历史学,同马克思主义史学相差太远了,我们要改学马克思,不是一年可以改的”,唐德刚于是决定改学建筑学。他在回忆中说:“建筑是速成班,学一两年,马上就可以做事。然后看情况,毛主席要我们,我们就回去;不要我们,我们就在美国。我们那时才20岁,改行还很容易。”又过了两年,美朝战争爆发,中国卷入了这场战争。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唐德刚回国的念头彻底打消了。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成为他唯一的选择。
  当时,迁居美国的民国政要有很多,他们多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或亲历者。虽然唐德刚认识的并不多,但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历史学者,他看到了这些人本身存在的历史价值。从整理、抢救史料的重要性、紧迫性考虑,唐德刚萌生了搞口述历史的念头。他后来回忆说:“作为一个海外的华裔史学工作者,眼底手头所见,是一些琳琅满目的中华无价之宝,眼睁睁地看着逐渐流失,内心所反升的沉重的使命感和遗恨、惋惜之情交织,而又无能为力,心理上的孤独质感,真非亲历者所能体会于万一也。如果这些有价值的活资料,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不能完好保存下来,那么很可能就会丢失。那就是我们这代史学家的失职。”
  带着这样“沉重的使命感”,尚在求学的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东亚研究所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口述历史协会”,动员美国的社会力量参与此事,他也成为华人历史学家中“口述历史”的积极推动者;而他与胡适的相遇,使他成为“口述历史”最早的践行者。
  唐德刚与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里相会。当时胡适经常到哥伦比亚的图书馆借阅书刊,而唐德刚则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里勤工俭学,两人因此而相遇相识。由于是老乡的缘故,胡适和唐德刚走得很近。那时,胡适已从叱咤风云的圣人的位置沦落为穷愁潦倒的寓公,生活境况甚至比唐德刚还差。唐德刚说:“胡先生那时同我的关系,是一个穷愁潦倒的乞丐老和尚和乞丐小和尚的关系。”因为与胡适有这样的缘分,当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在福特基金会赞助下渐次形成后,唐德刚被指派为胡适的助手,正式开始了对胡适的“口述历史”。
  《胡适口述自传》1979年在台湾出版中文本,1981年,华东师大出版“内部发行”的《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胡适的自传》,使一部分大陆读者得以先睹。笔者在80年代中期读到此书时,如同先前读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的感觉一样:“历史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有学者戏言:《胡适口述自传》是“三分胡说,七分唐著”。在这部胡适“口述历史”著作中,唐德刚的批注占了大部分内容。这些批注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历史事实严谨的考证,透露出唐德刚扎实的史学功底;一部分对口述者所言而有感而发之论,正是这些性之所至甚至有些率真的唐氏风格的言论,传达出唐德刚客观、公正,不为尊者讳的治史风格,也让读者有“历史原来还可以这样写!”的新感觉。
  比如,胡适谈自己的治学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去做”,对此,唐德刚颇不以为然:“胡适之所说的经验只是‘胡适’的经验……胡适是个有‘大成就’的人。可是这个世界里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都可以说是‘没有成就’的普通人,因而这个美好的世界原是我辈‘没有成就’的人的世界。‘有成就的人’是极少极少的‘少数民族’。所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是应该教育一个人怎样做个‘没有成就’的普通人,一个平民,一个光头老百姓。”
  比如,在胡适谈到自己留美期间,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时,唐德刚甚至有些愤然了:“就在全美排华最烈之时,也是胡适之先生这一辈‘庚款留学生’大批来美之时。而这批少爷小姐们留美期间,对上层白种美国人,真是桃花潭水,一往情深!而对在此邦受苦受难的最下层黄皮肤的自己同胞,却未听过他们说过一句话,或写过一个字!也真是咄咄怪事!”
  这样的批注,摆脱了学院派史学家治史的窠臼,而豁然开出了一个公众史学的新天地。此后,在对李宗仁、顾维钧、张学良等人作“口述历史”时,唐德刚延续了这一风格:“我们学历史的人,跟做新闻记者一样,新闻归新闻,评论归评论。一个是绝对的客观,一个是绝对的主观,不能相互混淆在一起。”
  备受国内读者推崇的黄仁宇,是因为把中国历史从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横切了一刀成就盛名;而唐德刚则因为《胡适口述自传》而成为“口述历史”的奠基人,并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超越学院派史学家而成为公众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摸鱼捉虾,误了庄稼”
  
  唐德刚首先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西方史,而最终却选定哲学为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并在1959年获得哥大哲学博士学位。可是,终其一生,这位哲学博士却没有一本哲学专著存世,而人物传记和文学类、史学类的著作却车载斗量。
  唐德刚对曾任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胡适有八个字的评价:“摸鱼捉虾,误了庄稼”。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大使的胡适应当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多争取国际援助,而不是到处搞什么空洞的民主演说。其实,把唐德刚对胡适的这个戏言,放在他自己身上,也同样适用。
  
  由“口述历史”起步,唐德刚再也放不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了。不过,唐德刚从作研究开始,就没有走学院派史学家的路子,而是独辟蹊径。他致力于“口述历史”,是一种体现;他选择研究的人物,也是一种体现。
  在唐德刚涉猎于传记人物写作时,林语堂曾建议他可写写孙文、黄兴、梁启超等当代名人,他回答说,这些大传记他老人家可以写,我们无名小卒不能写;写了,也没有人看。“我要写的话就写梅兰芳、胡蝶、杜月笙,如此,则读者虽然不知道作者是老几,但是看在题目的份上,也得浏览一下。”这就是《梅兰芳传稿》的由来。
  《梅兰芳传稿》是唐德刚的成名作,几十年来曾在海外反复刊载,被评家认为是所有写梅兰芳传记、文章中最出色的。多少年过去后的今天,这部作品又成为陈凯歌作为影片《梅兰芳》剧情的主要史实依据。
  谈到自己在传记文学方面的贡献,唐德刚说,这是源于胡适的指教:“胡适之先生一辈子劝人写传记和自传。他认为不但大人物应该写,小人物也应该写,因为这是一般人保存当代史料最好的方法,也是知识分子对文化应尽的责任。”
  有学者认为,唐德刚选定梅兰芳为传记对象,源于其对市场营销的把握——“看在题目的份上”,读者或许会“浏览”,但读者对一部书的接受,最终是要靠写作者对人物的把握及语言叙事来决定。唐德刚以其流畅华美的文笔,开创传记人物的新写法,他笔下的人物,也活灵活现地走近民间。在这个过程中,唐德刚致力于保存后人对当代的记忆,也担当起“知识分子对文化应尽的责任”。
  唐德刚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在杂志上发表的单篇论文,后来集合成为巨著,最著名的是1998年出版的《晚清七十年》五大册。这套书本是他构思多年的《民国通史》的晚清导论篇,但民国史只写了国民政府之前的《袁氏当国》相关文章,集结为这两本书。
  即使是专业的历史书写,唐德刚也仿佛是“说书人”的身份叙事。“诸位”“朋友”这样一类的语汇,常常充斥其间,亲切得像是拍着你的肩膀面对面交谈。“他的文字能力非常强,他经常讲到‘四两拨千斤’,即只要抓住一个点,就能把历史的很多事情弄清楚。因为唐先生不是一个下苦功的人,他跟一些历史学家不太一样,他不是一个跑图书馆、档案馆的人,但是他很聪明。”民国史学者杨奎松评价说,“他把别人讲过的故事、史料,用他自己的逻辑、史观重新梳理、组织,使整个笔调焕然一新,令人大开眼界。很有意思的是,仔细看他的东西,其实没有很多新东西,不具爆炸性,他的优势在于他自己对历史的解读。他善于议论,善于把一个平常故事讲出道理来。”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只适合在学术圈内流通而不合公众胃口。公众所期待的学术圈内的知识,既然无法从那些极专业、极高深的专家们身上获得,一些学术能力并不是超前但却具有超强的归纳能力、综合能力、学术成果通俗化本领、超强的文字亲和力的“作家”,便成为非专业、爱好型读者们的首选。唐德刚自然就是这样的人。
  
  “历史三峡”说审视中国历史演进
  
  不过,唐德刚也并非一味地“亲和”读者,他也有让读者云山雾罩的时候。比如,他的“历史三峡”说。
  大约有感于黄仁宇的“潜水艇三明治”说(黄把中国比作潜水艇三明治,上层是庞大而没有分化的官僚制度,下层是巨大而没有分化的农民,黄仁宇认为中间阶层的缺乏使得中国无法进行数目字管理),1990年,唐德刚提出著名的关于中国历史演进的“历史三峡”说。他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三百年,核心转变见于三个基本制度的变化:一、政治上废封建,立郡县;二、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三、学术思想上由百家争鸣转为独崇儒术。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
  唐德刚认为,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新的中华文明定型也必然有文化—社会—政治体制的三方面的转型:一、政治上化君权为民权;二、经济上化农业经济为工商业经济;三、学术思想上化控制思想为开放思想。他从此演绎出一个综合的文化概念——第一次转型是造成“行同伦”的社会,第二次转型则是行为不再同伦,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多元化的社会。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说,大致是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的演进。不过,这种说法不具黄仁宇“潜水艇三明治”说是中国所特有的针对性。回溯世界历史演进的过程,世界各国的历史不就是这样大致走过来的吗?这就难免给人这样的感觉:“三峡”是中国的,但“历史”却是世界的。这对于一生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唐德刚来说,恐怕也是“摸鱼捉虾,误了庄稼”了。
  不论如何,唐德刚的贡献在于,他以文化精英的身份对史学界提出警示,学术研究应该走出狭小天地,从面向上层和少数精英到面向非专业化的读者,实现为社会服务功能的转化。★
其他文献
“这一代”人的婚姻注定内心分裂:受教于封闭的纯真年代,拼杀于开放的花花世界;失去了传统道德的围栏,却又无法真正自由地跑马;奉行“从一而终”,但很少人相信白头到老。爱了,婚了,散了,一代人跌跌撞撞到中年,感情没着没落,结局没黑没白    她始终怀念那段好时光。上个世纪90年代初,王仪(化名)和李健(化名)在西部一所大学校园的一次聚会上相遇。两个人是老乡,几乎没有什么悬念就走到了一起。他忙着做论文,全
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    为欧洲寻求一个永恒的和平,是欧洲精英必然存在的愿望。欧盟的诞生,绝非仅靠一两位精英即可,但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毕竟还是有一些人物的脉络值得我们回忆。     一位梦想家的倡议    1922年,当时只有28岁的库德诺夫卡
虽然古巴一些改革措施与中国改革初期的思路近似,但两国在国情、经济状况、所处国际环境等方面差别很大,这都决定了古巴不能照搬中国模式    2008年的春天,从兄长菲德尔·卡斯特罗手中接过“权杖”后,77岁的劳尔·卡斯特罗在古巴掀起一场变革——并非轰轰烈烈的革命,但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开启改革之路    2008年2月24日,劳尔·卡斯特罗当选古巴国务委员会和部长会议的主席,正式接替因健康原因
医院息事宁人、花钱买平安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医闹行为;而地方政府“绝不允许因为处置不当而引发更大的矛盾、将医患间的纠纷转变为患者家属和公安机关甚至政府的矛盾”的担心,以及这种担心下的做法,则在客观上成了对医闹的一种纵容    “你去问问卫生局,这三四年,南平所有医院,总共赔了家属有好几千万。”南平一位医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南平“621事件”还未结束,6月28日,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一
对农民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权利。政府所能做的,所应当做的是,把土地的权利还给农民,让农民享有最大限度的权利。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于10月9日召开,在此之前的9月30日,胡锦涛专程来到30年前农村改革的起始点——安徽凤阳县小岗村进行考察,并宣示这次会议审议的政策性文件的主要内容: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且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
如果“保八”的目标实现了,又出现了通胀,决不是什么好事。通胀出现,下一轮又要紧缩,经济不就成了过山车了吗    “老和尚的经是好的,但被小和尚念歪了。”这是老百姓形容中央的政策被某些地方官员歪曲理解并执行的一个比喻。不幸的是,这次中央“保八”的经又被一些“小和尚”念歪了。  针对目前的经济困难,中央制订的经济政策是“保内需,保增长,调结构。”这一轮的经济困难部分来自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上半年我国出
一场被吉林省国资委描述为“通化钢铁部分职工因企业重组问题聚集上访”的群体性事件为何“不可逆转地发生”。    7月24日早上8点多,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化钢铁)退休职工吴敬堂,在通化钢铁办公大楼门前拉起了一道横幅:“建龙滚出通钢”。  此时,北京建龙重工集团(以下简称建龙集团)董事长张志祥正坐在通钢宾馆高级套房的沙发中,他原打算和通钢现任的8个高管每人单独谈话1小时。  这是建龙集团入
中国汽车业似乎在逆风而行,但过程并不顺利。今年以来,中国的民营汽车业代表之一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并购“沃尔沃”这个被誉为“全球最安全的轿车”的知名品牌,过程就一波三折。  经过上半年的种种猜测之后,2009年10月28日,沃尔沃汽车公司(以下简称“沃尔沃”)的母公司——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以下简称“福特”)正式确认中国吉利为沃尔沃首选竞购方。此后,业界关于吉利能否收购沃尔沃的核心技
“拆迁自焚”“机场截访”“深夜抢尸”,甚至此后的“强拆论调”,让宜黄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一下子出名了。县委书记邱建国因此被免职,从而成为近些年第一个因为恶性拆迁事件被问责的“一把手”。  宜黄拆迁,成为中国拆迁的又一个典型样本。这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站在宜黄大桥上很容易就会发现,这座桥的两头风格迥异:河西,是宜黄的老县城,电线杆密密麻麻地撑起蜘蛛网似的电线,破旧的房屋,拥挤的街道,嘈杂的音
11月27日揭晓的台湾地区“五都”选举结果显示,岛内蓝绿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执政的国民党保住了“五都”中的台北市、新北市和台中市。对国民党来说,得以“保三”算是一种成功。而民进党赢得了南“二都”台南市和高雄市,没有实现此前“破三”的预期,算是一个挫败。  此次选举是1996年实现直选以来首次举行的地方性“准大选”,参与选举人口占到总人口六成,尤其是“五都”市长选举的投票率达到了71.71%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