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报纸媒体上的说法,我对俄罗斯的印象停留在一个被叫作“战斗民族”的国家这样的层阶上。今年8月,我听了厦门大学徐琪教授的讲座,她说,俄罗斯是一个让人想一去再去的地方,由此对俄罗斯文化产生了一些兴趣。直到之后赴俄罗斯旅行,我惊讶地发现,不论在圣彼得堡还是莫斯科,他们的文化氛围可以说是刚柔并济,“硬”文化与“软”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一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文化。
一
“硬”文化方面,俄罗斯人毫不吝啬地表达对“国产”文化名人的热爱。且不说莫斯科机场要改名为普希金机场,单是涅瓦大街上的文艺咖啡馆,曾经是普希金及众多名人喝咖啡的地方,历经203年,现在依然营业。咖啡馆的经营者,在许多座位后的墙壁上,钉上了数个镌刻着俄文的金色牌匾,上面是当时俄罗斯著名的文人墨客的名字,意思是这个人曾经坐在这个座位上。我随意挑选了一个靠窗的座位,从窗外可以看到涅瓦河及河岸的行人及街头艺人。后来才发现这里竟是普希金坐了十几年的位置,赶紧拍照留念沾沾文豪气。咖啡馆中也有许多俄罗斯本地人,都在各做各的事,咖啡馆中人很多,却都保持着陌生人之间安静的默契。
俄罗斯塑造文化氛围的方式就像动漫产品出“周边”,他们将历史名人故居保存得极好。莫斯科就有很多普希金、契诃夫等名人故居,在每个故居中都有一个小小的纪念品柜台,卖些书签、冰箱贴之类的小玩意。我也在普希金故居买了个普希金卡通小人的勋章,别在胸前。每个纪念品价格都不贵,我觉得俄罗斯人并不是为了卖东西而卖,而是为了宣扬这些优秀的文学家而卖。故居里的每一间房间都坐着一个专人看管,入内要套鞋套,每个物件都尽可能还原成当时的样子,普希金的手稿都被封在玻璃罩里,令我惊讶的是,他的手稿都是涂涂改改的,有一篇甚至整篇被划掉,原来艺术家的作品,都是精雕细琢出来的啊。
一个同行的弟弟可能觉得疲累,刚坐到厅中的沙发上,立刻遭到看管的呵斥和制止。导游只能连连赔罪,向我们解释:俄罗斯人都很固执。我想,这种“固执”,不仅是为了保护历史文物,还缘于内心对历史上这些著名文学家的尊崇吧。
二
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是俄罗斯本地人喜爱前往的画廊。俄罗斯地广人稀,在画廊外的寒风中排队还真少见,但画廊中有很多人,中国游客很少。随处可见俄罗斯父母带着孩子参观,我想,他们定是极重视对孩子艺术修养的熏陶与培养吧。
更加生活化世俗化的,是俄罗斯街道上随处可见的雕像,这些雕像是用来纪念俄罗斯历史名人的。最为宏伟的雕像是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雕塑家的巧思充分体现其中。法国的波德莱尔曾经说,如同抒情诗使一切甚至激情变得高贵,雕刻、真正的雕刻使一切历史变得庄严。当阳光洒上彼得大帝那飞腾而起的骏马和披风,伟人的力量已经铭刻进所有人心里。
雕塑对一个城市来说既是艺术品,也能体现文化内涵。想起申报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厦门鼓浪屿,小小的岛上有郑成功、林巧稚、郁约翰、林尔嘉等名人的雕塑,用艺术的方式让后人记住曾经为这个城市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既是对历史的敬仰,也是对文化的传承。
三
以上,都属于俄罗斯的“硬”文化元素,当然,也有“软”文化元素。如街头的卖艺歌手、画家,他们都为古老的“硬”文化注入了现代的活力与浪漫,为城市增添了一丝柔软。许多文章中写到,受艺术的影响,俄罗斯人的性格充满忧郁浪漫的气息,又因常年外族入侵,所以形成勇猛好斗性格。这样的影响是相互的,是一种良性循环。正因这样的性格,造就了俄罗斯纷繁多彩的艺术风格与艺术形式。
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俄罗斯,我看到了艺术的多元,它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具有古典风格的建筑,到宏伟的雕像;从对艺术的敬仰,到具体化的保护。俄罗斯人为自己建立了强大的文化自信。我认为,他们真的觉得艺术就是生活。俄罗斯人,把生活活成了艺术。
在公园里,我看到一个老太太坐在长椅上阅读。树枝摇曳,气温寒凉,身着黑色风衣的老太太,就是这优美风景画中的主角。宽阔的草坪,使人心胸都开朗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下阅读,岂不美哉?
俄罗斯发达得早,地铁现在已经老旧,疾行时轰隆隆地响。俄罗斯人却好似丝毫不受影响,跟今天我们到处可见的玩手机“低头族”,在车上他们是一人捧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那隆隆声仿佛成了最宁静的轻音乐。这样浓郁的阅读氛围,令人肃然起敬。
四
来俄罗斯前,我看了冯骥才的《俄罗斯双城记》,里面屡次提到俄罗斯的文化氛围、博物馆文化等,最要命的是一直与中国做对比,说中国的文物没有得到系统化的整理、中国人不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国更重视本国绘画相较于国外绘画……甚至讲到中国的教育不注重艺术的培养。看得我心中总是不平,暗骂:嘿!这个“崇洋媚外”的老头!还拉着妈妈对这本书表达各种不满,绞尽脑汁地找论证。等真到了俄罗斯,啊!原来真做得比我们好。此时才悟出:冯骥才只是希望中国能做得更好。
俄罗斯的博物馆,有点“集大成者”的味道,包罗万象,来自各个国家的绘画、雕塑,这里都有,虽是通过战争与殖民统治搜集来的艺术品,但在博物馆里确实得到很好的整理、保护,博物馆的游览路线也相当成熟,有效地分流,让你能在不会“人挤人”的情况下,看到博物馆中的精品与亮点。
反思中国博物馆,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改进:一是导览系统有待完善,对文物的看护管理有待加强。在俄罗斯,每个房间都站着一两个,甚至三个工作人员,时刻盯着展厅里的每个人;二是外国文物偏少。我国博物馆展出的大多是本国文物,几乎没有外国的文物,因为近代国力衰弱、外国入侵者掠夺更是导致本国文物失了大半,为世界四大博物馆做了嫁衣。现在可以通过更大力度地与国际博物馆合作,进行交换展出,让国人不出国门也可以欣赏世界文物。
今天,如果我們还不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不重视文物的保护,我国的文化氛围就无法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只会愈加空虚。因为,文化底蕴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是根。根没了,树冠如何茂盛?
只是,这样还不够。从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参观对象来看,就能发现艺术品鉴欣赏教育对一个国家的人民来说有多么重要。如果不从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入手,全社会的文化氛围就有缺失。青少年不了解本国的文学艺术,文化自信就无法屹立,又谈何民族复兴?
现在很高兴地看到:音乐、美术纳入中考,初中要学习的文言文数量成倍增长。国家以应试教育为钥匙,强制性打开了文化艺术的大门,更有目的性、更有效地提高全民的艺术鉴赏能力。为营造文化氛围、树立文化自信打下基础,就如习总书记所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
“硬”文化方面,俄罗斯人毫不吝啬地表达对“国产”文化名人的热爱。且不说莫斯科机场要改名为普希金机场,单是涅瓦大街上的文艺咖啡馆,曾经是普希金及众多名人喝咖啡的地方,历经203年,现在依然营业。咖啡馆的经营者,在许多座位后的墙壁上,钉上了数个镌刻着俄文的金色牌匾,上面是当时俄罗斯著名的文人墨客的名字,意思是这个人曾经坐在这个座位上。我随意挑选了一个靠窗的座位,从窗外可以看到涅瓦河及河岸的行人及街头艺人。后来才发现这里竟是普希金坐了十几年的位置,赶紧拍照留念沾沾文豪气。咖啡馆中也有许多俄罗斯本地人,都在各做各的事,咖啡馆中人很多,却都保持着陌生人之间安静的默契。
俄罗斯塑造文化氛围的方式就像动漫产品出“周边”,他们将历史名人故居保存得极好。莫斯科就有很多普希金、契诃夫等名人故居,在每个故居中都有一个小小的纪念品柜台,卖些书签、冰箱贴之类的小玩意。我也在普希金故居买了个普希金卡通小人的勋章,别在胸前。每个纪念品价格都不贵,我觉得俄罗斯人并不是为了卖东西而卖,而是为了宣扬这些优秀的文学家而卖。故居里的每一间房间都坐着一个专人看管,入内要套鞋套,每个物件都尽可能还原成当时的样子,普希金的手稿都被封在玻璃罩里,令我惊讶的是,他的手稿都是涂涂改改的,有一篇甚至整篇被划掉,原来艺术家的作品,都是精雕细琢出来的啊。
一个同行的弟弟可能觉得疲累,刚坐到厅中的沙发上,立刻遭到看管的呵斥和制止。导游只能连连赔罪,向我们解释:俄罗斯人都很固执。我想,这种“固执”,不仅是为了保护历史文物,还缘于内心对历史上这些著名文学家的尊崇吧。
二
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是俄罗斯本地人喜爱前往的画廊。俄罗斯地广人稀,在画廊外的寒风中排队还真少见,但画廊中有很多人,中国游客很少。随处可见俄罗斯父母带着孩子参观,我想,他们定是极重视对孩子艺术修养的熏陶与培养吧。
更加生活化世俗化的,是俄罗斯街道上随处可见的雕像,这些雕像是用来纪念俄罗斯历史名人的。最为宏伟的雕像是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雕塑家的巧思充分体现其中。法国的波德莱尔曾经说,如同抒情诗使一切甚至激情变得高贵,雕刻、真正的雕刻使一切历史变得庄严。当阳光洒上彼得大帝那飞腾而起的骏马和披风,伟人的力量已经铭刻进所有人心里。
雕塑对一个城市来说既是艺术品,也能体现文化内涵。想起申报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厦门鼓浪屿,小小的岛上有郑成功、林巧稚、郁约翰、林尔嘉等名人的雕塑,用艺术的方式让后人记住曾经为这个城市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既是对历史的敬仰,也是对文化的传承。
三
以上,都属于俄罗斯的“硬”文化元素,当然,也有“软”文化元素。如街头的卖艺歌手、画家,他们都为古老的“硬”文化注入了现代的活力与浪漫,为城市增添了一丝柔软。许多文章中写到,受艺术的影响,俄罗斯人的性格充满忧郁浪漫的气息,又因常年外族入侵,所以形成勇猛好斗性格。这样的影响是相互的,是一种良性循环。正因这样的性格,造就了俄罗斯纷繁多彩的艺术风格与艺术形式。
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俄罗斯,我看到了艺术的多元,它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具有古典风格的建筑,到宏伟的雕像;从对艺术的敬仰,到具体化的保护。俄罗斯人为自己建立了强大的文化自信。我认为,他们真的觉得艺术就是生活。俄罗斯人,把生活活成了艺术。
在公园里,我看到一个老太太坐在长椅上阅读。树枝摇曳,气温寒凉,身着黑色风衣的老太太,就是这优美风景画中的主角。宽阔的草坪,使人心胸都开朗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下阅读,岂不美哉?
俄罗斯发达得早,地铁现在已经老旧,疾行时轰隆隆地响。俄罗斯人却好似丝毫不受影响,跟今天我们到处可见的玩手机“低头族”,在车上他们是一人捧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那隆隆声仿佛成了最宁静的轻音乐。这样浓郁的阅读氛围,令人肃然起敬。
四
来俄罗斯前,我看了冯骥才的《俄罗斯双城记》,里面屡次提到俄罗斯的文化氛围、博物馆文化等,最要命的是一直与中国做对比,说中国的文物没有得到系统化的整理、中国人不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国更重视本国绘画相较于国外绘画……甚至讲到中国的教育不注重艺术的培养。看得我心中总是不平,暗骂:嘿!这个“崇洋媚外”的老头!还拉着妈妈对这本书表达各种不满,绞尽脑汁地找论证。等真到了俄罗斯,啊!原来真做得比我们好。此时才悟出:冯骥才只是希望中国能做得更好。
俄罗斯的博物馆,有点“集大成者”的味道,包罗万象,来自各个国家的绘画、雕塑,这里都有,虽是通过战争与殖民统治搜集来的艺术品,但在博物馆里确实得到很好的整理、保护,博物馆的游览路线也相当成熟,有效地分流,让你能在不会“人挤人”的情况下,看到博物馆中的精品与亮点。
反思中国博物馆,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改进:一是导览系统有待完善,对文物的看护管理有待加强。在俄罗斯,每个房间都站着一两个,甚至三个工作人员,时刻盯着展厅里的每个人;二是外国文物偏少。我国博物馆展出的大多是本国文物,几乎没有外国的文物,因为近代国力衰弱、外国入侵者掠夺更是导致本国文物失了大半,为世界四大博物馆做了嫁衣。现在可以通过更大力度地与国际博物馆合作,进行交换展出,让国人不出国门也可以欣赏世界文物。
今天,如果我們还不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不重视文物的保护,我国的文化氛围就无法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只会愈加空虚。因为,文化底蕴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是根。根没了,树冠如何茂盛?
只是,这样还不够。从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参观对象来看,就能发现艺术品鉴欣赏教育对一个国家的人民来说有多么重要。如果不从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入手,全社会的文化氛围就有缺失。青少年不了解本国的文学艺术,文化自信就无法屹立,又谈何民族复兴?
现在很高兴地看到:音乐、美术纳入中考,初中要学习的文言文数量成倍增长。国家以应试教育为钥匙,强制性打开了文化艺术的大门,更有目的性、更有效地提高全民的艺术鉴赏能力。为营造文化氛围、树立文化自信打下基础,就如习总书记所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