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时:2012年扬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soft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这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具有鲜明的特色:先给出题目,而且形式为半命题作文,突出思想情感的熏陶。2012年依然如此。这道作文题的命题初衷,是唤醒考生对真善美的记忆,然后以真挚的情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
  要写好这篇作文,有三个注意点。
  一是机智界定“你”的所指。“你”是谁?是人还是物?是实在的还是虚拟的?如果写身边的人,那么“你”可以是亲人,是老师,是同学……如果写身边的物,那么“你”可以是书籍、小提琴、篮球、跑鞋、书桌、台灯等。缺少了它们,世界会变得单调、黯然很多。考生还可以将思维延伸开去,写远一点的人或物,如“你”是司马迁、李白、鲁迅,是最美教师张丽莉,是最美司机吴斌;或者是“神舟”飞船,是“蛟龙”潜水器,是万里长城,是“人间仙境”九寨沟……考生更可以避实就虚,写一些抽象的事物,如“你”是美感,是自信,是失败,是同情心,是人文情怀……当然,“你”的所指为何,是近的好还是远的好,是虚的好还是实的好,这个需要看考生的生活积累和临场反应。
  二是准确把握题目的倾诉性。这道作文题给人的感觉是仿佛有一个人在对他心中的人或物轻轻吟唱,而且唱得那么深情,那么炽烈。因此,要想把这道题写好,最好能想象你要倾诉的对象此刻就站在你面前,你要把心底想对他说的话都倾吐出来。如果不能注意到题目中暗含的“倾诉”这一特点,就会零感情介入写作,越写越冷,不知不觉就写成了“不能没有他”。注意,“你”换成“他”,不仅是人称代词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导致了情感性的严重缺失。
  三是行文必须呼应句式特点。“不能没有你”,这是个双重否定句,比“(我)需要你”表达了更强烈、更深沉的情感,也更突出了“你”对“我”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考生在行文时,必须呼应题目的这个句式特点。譬如,有考生很轻佻地拟题为“可乐,我不能没有你”,写自己爱喝可乐,每次运动出汗之后或者心情郁闷的时候,都要喝点可乐。应该说,这个题材很新鲜,但是,缺少了可乐,他的生活就不完整了吗?就会塌陷吗?所以围绕“可乐”来写这篇作文,显得非常牵强,分数自然也就不会很高。
  ■
  本次考场作文中,考生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选材平庸。很多考生一看到题目,就想到写人,于是,他们就将身边最熟悉的人选为描写对象,父母、老师、同学频频出现。不是说身边的人不能写,但大家都这么写,你的选材就显得平庸了。缺少新意的文章,自然难以获得高分。而有些同学别出心裁,写蟋蟀、大熊猫、唐诗、良心……新颖的选材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目光,也就容易取得较好的分数。
  二是所谓的“文化作文”大量出现。阅卷中,我们读到了不少所谓的“文化作文”,由此可以猜想有的教师在考试前刻意安排学生训练过,而学生也曾暗自努力过。但是,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这样的文章往往空有文化意识,却没有文化含量。而且这类作文还有两个硬伤:一是扣题不紧,从内容上很难看出为什么“不能没有你”;二是结构呆板,几乎千篇一律地都是运用并列式或者承接式结构,片段之间缺少严谨的逻辑关系。
  三是文体不纯。阅卷时我们发现,一些写作功底不错的考生,也许是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左右,或者是某些满分作文的暗示,不屑于写记叙文,而是一味模仿“秋雨体”的大手笔。可是,由于缺少相应的阅历和积累,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写出来的文章看起来既像记叙文,又像议论文;既像散文,又有大量经不起推敲的虚构。这样的文章散而乱,让阅卷老师左右为难,因为给高分于理无据,而给低分又感觉屈才。
  四是卖弄辞藻,缺少真情。有一些考生可能在考前进行了 “精心”的准备,熟记了不少美文片段,所以文章中华丽的辞藻、排比、比喻等层出不穷,但从整篇看,效果却并不理想,甚至上下文之间严重脱节,不知所云。而更让阅卷老师感到头疼的则是真情的缺失。其实,“不能没有你”这道命题,特别呼唤考生对真情的表达。考生只要敞开心扉,找到足以感动自己、感动读者的素材,然后以真诚的态度去表达,即便语言平实一些,照样会是一篇非常出色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平实流畅的语言比华丽炫目的辞藻更贴合这道题目。
  ■
  这道作文题,因为“你”没有任何限制,所以考生在选择题材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同时由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从文体看,写记叙文的考生多,写议论文的考生很少。那么同学们在作文训练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 选材范围要广。同学们要放开视野,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选取素材,而不要仅仅将着眼点放在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中,从而导致和他人选材重复,让阅读者产生审美疲劳。例如“不能没有你”这道题目,就完全可以从乡村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乃至文化生活中取材,可以写写劳动的美好,写写乡村的迷人,写写良心的不可缺失,写写高洁品格的存在价值等。
  2. 审题要细致,扣题要紧。同学们在下笔之前,一定要仔细审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甚至还要仔细揣摩题目的句式和口气。如果不仔细审题,无视题目的特点,用现成的文章来套,即便不被判为跑题,也不可能获得高分。因此,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强化审题训练。
  3. 不要写成“伪文化作文”。中考阅卷的事实证明,“伪文化作文”完全不能打动阅卷老师,因为这类作文的主体部分往往只是简单的文化素材的堆砌,既看不出考生的文化积累,也看不出他们对文化的感悟,最后往往会被评为三类卷下,甚至更低。因此,同学们不要再作尝试,要踏踏实实地写作,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4. 文章要有特色。特色鲜明的文章才能从数量众多的中考卷中脱颖而出。事实表明,有真情实感、有浓郁生活气息、构思巧妙的文章最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5. 书写要端正。书写是一篇文章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字迹工整的,阅卷老师看着轻松、舒服,情感上就更加容易接受;相反,那些字迹潦草、模糊的试卷,既严重影响阅读,也会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如果内容又很一般,往往就会被压到四类、五类卷,只有极个别语言或题材特别出众的,才可能侥幸被阅卷老师往上拉一拉。   ■
  一类文:
  不能没有你
  午后,空气里弥漫着栀子花的清香。我陷在沙发里翻着杂志,妈妈在一旁整理衣物。(起笔简洁,切入情境。)
  “喂,天天——”妈妈突然叫了我一声,声音惊喜而颤抖,还略带着些沙哑。“怎么了?”我漫不经心地转过头去。“你看!你小时候的毛衣!全都好好地在这儿哩!”妈妈捧起一堆早已褪了色的毛衣,一件一件轻轻地展开,轻轻地拍落上面的灰尘,轻轻地抚平褶皱。(三个“轻轻地”连用,突显了妈妈的惊喜和珍惜之情。)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身上,她的笑容愈发显得明媚。此时的妈妈,沉入了美好的回忆。
  “还记得这件红的吧?上面的英文字母,还是我到人家厂里定制的呢。你最喜欢了,你说穿着就像抱着个小太阳似的……还有这件,我织的绿毛衣,你说喜欢这油油的蚕豆绿,像棵勃勃生长的小树……哦!还有这件!你当时不小心把它划破了,我将口子缝成了霜花的形状,下面还缝了个小雪人哩!怎么样?不错吧?”(“小太阳”“小树”“小雪人”,暗合小女孩的特点。)
  妈妈直直地盯着我,眼神里带着喜悦和兴奋,絮絮叨叨地念着,一件又一件,是那么详细,甚至详细到有些啰唆。她不是总埋怨,40岁是女人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接近40岁的女人记性就越来越差了吗?为什么连十年前的这些琐事她都记得如此清楚?我愣住了,不敢吱声,只是愈发认真地听着,希望通过一个小小的片段勾起哪怕一点儿支离破碎的回忆来。但是真的一点儿也没有,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找不到一点儿关于“小太阳”“小雪人”的回忆。(写回忆不起自己童年的点滴,为后文情感的喷涌蓄势。)
  “怎么了?”正回忆着的妈妈见我不说话,有些疑惑。但很快,她又笑了起来,是那种又干又涩的苦笑。她说:“你恐怕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吧?唉,果然老了,爱碎嘴!”她顿了顿,想了一会儿,又说:“这些毛衣,你不要了吧?”我从她的话里听出了期待,却不知道该怎么接过话头。她抚摸着一件件“迷你”衣,眼睛里满是不舍和留恋。“算了,扔吧,反正也没什么用了。”她反复安慰着自己,可是却说服不了自己,手迟迟不肯松开。
  “别!妈,别扔!我不想扔……我不能……”我猛地扑过去,抓住妈妈的手。“不能?为什么?”“不能没有你!”我拿起一件红毛衣。“不能没有你!”我又拿起一件毛衣。“不能没有你!还有你!你……”我一件件地端详着,心里泛起阵阵酸楚和感动,看到的东西也变得越发模糊了,最后像荡着涟漪的湖面上倒映的景物,晃荡成了一匹光影交织的布。(此处描写特别细腻、真切。)我抬起头,格外认真地看着妈妈,此时的她,在我眼里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但在她身后,却是一片灿烂的阳光……
  “妈,我也不能没有你……和回忆!”我第一次这样大声地喊着。“唉,你这孩子,妈妈的耳朵可经不起你叫哦!”妈妈像个孩子似的揉了揉耳朵。她的笑容在阳光下显得愈发明媚,虽然鱼尾纹已经爬上了她的眼角,但她却美得如此天真!
  二类文:
  不能没有你
  你,从小便是我的依靠。我习惯了依靠你,你也习惯了让我依靠。习惯了你的我,不能没有你!(写得有些绕,不妨略微展开来写:“我习惯了依靠你,习惯了你送我上学,习惯了你接我放学,习惯了你照顾我的一日三餐,习惯了你驮我去医院挂水……”)
  上周末的一天,吃晚饭时,不知为什么,又谈到你抽烟的问题,一如既往,我“苦口婆心”(这是一个有趣的词。)地劝你戒烟,要你好好调养身体。可你却不在意,还说什么“早死早好,省得和我生闲气”。我没有争辩,(爷爷为什么说这么冲的话?“我”为什么没有争辩?缺少交代,可以改为“期中考试没有考好的我自觉理亏,就没有和你争辩”。)只是觉得鼻子有点酸,放下手中的碗,回房间去了。
  最近,我的身边已有两位亲人离去。看着一张张原本笑容可掬的面孔变得冰冷僵硬,我的心中充满了莫名的恐惧,害怕其他的亲人也像他们一样离去。所以这一周,我又一次和你讨论起抽烟的问题,而你依旧像往常一样满不在乎,你不在乎的话语让我感到难受。
  “爷爷,你以后一定要少抽一点烟,争取把烟戒掉。”
  “不戒。”(话语依旧很冲。)
  “为什么呀?你看你,一感冒就咳嗽,干点活就喘,以后怎么办?”
  老实说,你的回答让我很窝火,但因为你是我爷爷,所以我必须忍着。可是,你那句“死了不碍你事,死了以后就没人天天和你怄气了”的话却让我感到很不舒服。
  “怎么不碍我事?你是我爷爷,你死了以后我就没有爷爷了!而且还要浪费眼泪来哭你!还有,我都跟你吵吵闹闹15年了,都习惯了,不跟你吵我能干什么呢?”
  你这次没有再说话,只是低着头继续抽烟。我以为你动摇了,便降低了开火的力度。
  “而且你吸烟太浪费钱,不如少抽点,这样还能省点钱。”
  “哦,省点钱给你买好吃的!”
  你的回答让我再也没有多余的话与你争辩。我扔下硬邦邦的两个字:“戒烟!”但回答我的却是更加经典的一句话:“头可断,血可流,香烟不可丢!”听着这般搞笑的话语,我不知道到底是该笑,还是该哭,只能又一次选择无奈地离开。(这一部分人物对话生活气息浓郁,比较出彩。)
  关上房门,我发现自己的眼角有泪滴滑过。爷爷,不管怎样,我都要帮你戒烟,因为我不能没有你。(篇末点题。)
其他文献
2018年1-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本月报所称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中央管理企业、中央部门和单位所属企业以及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地方国有及国
期刊
【考点透视】想一想: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1. 识记。虽然对课内古诗文识记的考查已经在卷面中有所反映,但识记是古诗文阅读最基础的环节,准确、熟练的识记,会为解题带来意想不到的便捷。  2. 积累。积累与古诗文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例如作者的人生阅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特色,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典故等。所谓“功夫在平时”,只有多与古典文学亲近,才会形成很好的语感,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目的:研究GM-CSF与IL-21基因共转染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后在裸鼠体内的抗肿瘤效应.方法:将体外培养的SKOV3、SKOV3/Neo、SKOV3/GM-CSF、SKOV3/IL21及SKOV3/GM-CSF-IL21细胞分
简谐运动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项抽象内容,教师讲解不仅需要动态的实验演示和模拟,还需要静态的对比分析,以及力的解析和速度、加速度、位移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深学生在课
【考点透视】想一想: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古诗文的比较阅读,分为同质比较和异质比较两种,以探究题型为主,分值较高,难度较大,考查同学们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这一类题目要求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古诗文阅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联系地思考”和“系统地思考”,通过“比较”发现考查内容的异同。  1. 对古诗文中所涉及的景物风格、人物性格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2. 对古诗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在谈论什么是幸福。  穷人说:“幸福就是现在。”富人望着穷人的茅舍、破旧的穿着,轻蔑地说:“这怎么就叫幸福?我的幸福可是百间豪宅、千名奴仆啊!”世事无常,一把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各奔东西。一夜间,富人沦为了乞丐。正当三伏,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碗清凉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乞丐眼巴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战胜“本领恐慌”.一是提升学习本领,紧跟时代步伐;二是提升深化改革开放本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提高统筹协调本领,抓住主要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电力体制改革9号文及6个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以“三放开”为重点的改革路径,为下一步继续推进大用户直接交易奠定了政策基础。大用户直接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