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过一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公开课,感慨颇多。面对这样一篇语言和思想都“沉甸甸”的课文,“该教什么”“该怎么教”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是仅考虑这些是不够的。在我看来,除了要关注语言细节所传达的或细微、或精准、或宏大的文学景致,更要关注课堂是否在意外的生成中有额外的增值,文本中重新活起来的文化是否成就了师生最好的自己。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确解决了“该教什么”这个问题,抓住“灵感”“源泉”“两股风”等词语,反复体会巴迪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生命辗转、迂回和螺旋式发展,这一切都值得肯定。其中,教师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巴迪的成长过程中只有这其中的一种爱,那么,他会变成怎样的人?”的确,这样的问题既是打破师生对话僵局的切入点,也是整体把握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视点。
因为教师已经反复引领学生仔细品味了“生活中的两股风”,所以学生的发言“顺风顺水靠岸”,答案基本一致:“只有妈妈‘精彩极了’的认可,那么,巴迪一定会骄傲自满,最后什么成就也没有;同样,只有爸爸‘糟糕透了’的反驳,那么,巴迪一定会灰心丧气,最后一蹶不振。”
教师最后总结道:“大家说得对,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种爱,巴迪都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最后的成功,都缺少不了母亲宽容的爱和父亲严厉的爱。”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我,听到教师的最后一句话,不由自主地开始着急起来,在心底发出“不是这样,不是这样”的呐喊。
此时此刻,假如现在课堂上就有一个单亲学生,或有一个失去双亲的学生,面对“只要缺少了其中的一种爱就不会成功”这样的论调,他的心里会怎么想?他会不会就此沉沦下去?进而陷入一种灰色自卑的情绪中而不可自拔呢?
当时,听课的我一方面心底迸出“不是这样,不是这样”的呐喊,另一方面也在心底大声地呼喊:母亲“精彩极了”的爱和父亲“糟糕透了”的爱,是一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但却不是成功唯一的原因。
我认为,在教学将要结束时,可以出示以下思考题,让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探索天地:
1.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爱,另一种是严厉的爱,你更想得到哪一种爱?为什么?
2.如果现实决定了你只能得到一种爱,而且偏偏就是一种严厉的爱,你会接受吗?你会觉得遗憾吗?
3.如果现实决定了你只能得到一种爱,而且偏偏就是一种“精彩极了”的溺爱,以至于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你所有的一切作品都是精彩的,你会怎样?
4.曾经有一个孩子,他的双亲在车祸中去世,他既没有母亲宽容的爱,也没有父亲严厉的爱,很多人认为他必將沉沦,必将一事无成,但他偏偏成功了,那么,你认为他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你能否通过阅读更多的文章,总结出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之所以成功所具备的看似偶然却又是必然的因素呢?
对于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焕然新生”,这样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文本细读,必将引领学生在求同存异中剥离外在的表面要素,并以此触摸到言语生命的更深处,阅读到更美的风景。此外,学生也可以走入情感生命的更深处,打开一个更加开阔的精神世界。当师生将这一过程做精做细,那么,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闪光点便会逐一呈现。因为这样的阅读已经循着文本的表层意思,层层深入到文本的核心地带,那里才能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之门,那里才有言语生长的延伸点和拓展点,才能逼近学生情感的“险峰”和心灵的“悬崖”。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确解决了“该教什么”这个问题,抓住“灵感”“源泉”“两股风”等词语,反复体会巴迪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生命辗转、迂回和螺旋式发展,这一切都值得肯定。其中,教师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巴迪的成长过程中只有这其中的一种爱,那么,他会变成怎样的人?”的确,这样的问题既是打破师生对话僵局的切入点,也是整体把握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视点。
因为教师已经反复引领学生仔细品味了“生活中的两股风”,所以学生的发言“顺风顺水靠岸”,答案基本一致:“只有妈妈‘精彩极了’的认可,那么,巴迪一定会骄傲自满,最后什么成就也没有;同样,只有爸爸‘糟糕透了’的反驳,那么,巴迪一定会灰心丧气,最后一蹶不振。”
教师最后总结道:“大家说得对,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种爱,巴迪都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最后的成功,都缺少不了母亲宽容的爱和父亲严厉的爱。”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我,听到教师的最后一句话,不由自主地开始着急起来,在心底发出“不是这样,不是这样”的呐喊。
此时此刻,假如现在课堂上就有一个单亲学生,或有一个失去双亲的学生,面对“只要缺少了其中的一种爱就不会成功”这样的论调,他的心里会怎么想?他会不会就此沉沦下去?进而陷入一种灰色自卑的情绪中而不可自拔呢?
当时,听课的我一方面心底迸出“不是这样,不是这样”的呐喊,另一方面也在心底大声地呼喊:母亲“精彩极了”的爱和父亲“糟糕透了”的爱,是一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但却不是成功唯一的原因。
我认为,在教学将要结束时,可以出示以下思考题,让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探索天地:
1.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爱,另一种是严厉的爱,你更想得到哪一种爱?为什么?
2.如果现实决定了你只能得到一种爱,而且偏偏就是一种严厉的爱,你会接受吗?你会觉得遗憾吗?
3.如果现实决定了你只能得到一种爱,而且偏偏就是一种“精彩极了”的溺爱,以至于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你所有的一切作品都是精彩的,你会怎样?
4.曾经有一个孩子,他的双亲在车祸中去世,他既没有母亲宽容的爱,也没有父亲严厉的爱,很多人认为他必將沉沦,必将一事无成,但他偏偏成功了,那么,你认为他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你能否通过阅读更多的文章,总结出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之所以成功所具备的看似偶然却又是必然的因素呢?
对于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焕然新生”,这样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文本细读,必将引领学生在求同存异中剥离外在的表面要素,并以此触摸到言语生命的更深处,阅读到更美的风景。此外,学生也可以走入情感生命的更深处,打开一个更加开阔的精神世界。当师生将这一过程做精做细,那么,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闪光点便会逐一呈现。因为这样的阅读已经循着文本的表层意思,层层深入到文本的核心地带,那里才能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之门,那里才有言语生长的延伸点和拓展点,才能逼近学生情感的“险峰”和心灵的“悬崖”。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