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陈列室里,你会发现1辆伤痕累累的T-62坦克。这就是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边防部队(以下简称我军)在珍宝岛武装冲突中从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下简称苏联)的边防部队(以下简称苏军)手中缴获的处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T-62坦克。1969年3月16日至4月29日,中苏双方围绕这辆T-62坦克展开激烈争夺,从而引发了中苏双方坦克争夺大战。
政治军事价值突出的T-62坦克
1969年3月2日苏军挑起中苏珍宝岛冲突后,大量使用性能先进的坦克、装甲车,横冲直撞,不顾我方严正警告,多次侵入我珍宝岛以及岛西侧的中国江汊,企图进一步扩大事态,以武力强占我国领土珍宝岛。3月15日11时07分,苏军4辆坦克成纵队引导2辆装甲车驶入我珍宝岛西侧的江汊时,遭到我守岛部队和侦察排长于洪东率领的设伏分队突然袭击,顿时乱成一团,队形混乱。慌乱中,苏军先头1辆T-62坦克闯入我军预设的防坦克地雷场中,右侧履带当即被炸断。该坦克上的乘员在弃车逃跑过程中,均被我设伏小分队击毙,其中包括1名上尉军官和苏军比金边防总站站长杨辛中校。苏军其余3辆T-62坦克见势不妙,赶忙掉头沿原路逃跑,争相逃命。被我59式防坦克地雷炸断履带的T-62坦克就留在了我方一侧的冰面上。
1969年珍宝岛战事时,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制性能先进的国产69式中型坦克,该型国产坦克也采用了红外夜视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大功率柴油机等大量新技术,但由于当时中苏关系十分紧张,西方也对我实施全面技术封锁,我国在研制69式中型坦克过程中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苏军的T-62坦克遗留在我方一侧的情况上报后,立即引起了中央军委和军委装甲兵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得知情况后,亲自给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肖全夫打电话,指示:“一定要把江面上打瘫的那辆坦克拖回来,这不仅有军事价值,而且有政治意义。有这个铁家伙作证,就不怕苏修在全世界面前耍赖。”
与此同时,苏联当局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的格列奇科元帅向勃列日涅夫报告了珍宝岛战况,并报告说有1辆T-62中型坦克被打瘫在珍宝岛的江汊上。闻此消息,勃列日涅夫勃然大怒:“T-62中型坦克是我国研究多年的新成果,上面的一些设备,比如红外夜视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大功率柴油机等等,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这辆坦克不能落在中国人手里,一定要弄回来,实在弄不回来就把它沉到江底。这是证据,也是你们军队的耻辱和笑柄。我们说中国是侵略者,可我们的坦克却停在人家的领土上,我们怎么解释?这会让我们在全世界面前丢了理。”
这辆瘫在冰面上动弹不得的T-62坦克,缘何引起中苏双方高度重视,进而引发一场坦克争夺大战呢?除了政治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T-62坦克采用大量的先進技术,是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对我研制新型坦克的借鉴意义就不言而喻了,而苏方除了怕这辆坦克落在我手中成为入侵的铁证外,更怕这辆先进坦克的技术被我所掌握。这辆坦克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当时的坦克情报专家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一是该型坦克率先采用大口径滑膛炮,开创了20世纪60年代坦克火炮使用滑膛技术的先河;二是该型坦克安装了先进的火炮双向稳定器,行进间射击精度较高;三是该型坦克安装了大功率发动机,弹架油箱设计别具一格;四是该型坦克集多种防护于一身,战场生存能力很强。T-62坦克采用了先进的集体超压三防装置、烟幕施放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等新技术,使其战场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型坦克还安装了TⅢ-2b-41红外线夜视瞄准镜,夜视距离800~1000米,具有较强的夜战能力。而国产59坦克则只有驾驶员红外夜视仪,车长和炮长在夜间基本无法有效观察和实施射击。正是由于T-62坦克藏着这么多的技术秘密,中苏双方围绕着瘫在冰面上的这辆坦克而展开的殊死争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扬威珍宝岛的中国工兵
1969年3月16日上午,苏军动用火箭布雷车,向我珍宝岛地区发射了大量防步兵地雷,封锁了我军通向江边的道路,企图阻止我军抢夺T-62坦克。3月17日15时40分,苏军向我珍宝岛及纵深地区进行猛烈的炮火袭击,同时,在坦克和装甲车的引导下,苏军出动步兵70余人,再次侵入我珍宝岛,并在岛上及江汊地区布设了大量地雷,妄图阻止我登岛抢夺坦克,并预留了一条宽20米的通路,以便把炸坏履带T-62坦克拖走。16时03分,我军抓住苏军坦克装甲车集中暴露在岛上的有利时机,对登岛之敌实施突然和猛烈的炮火袭击,击毁、击伤敌坦克各1辆,打死、打伤敌步兵30余人。17时,苏军见夺车无望,被迫撤走,并停止了炮击,我军遂于5分钟后也停止了炮火还击。由于珍宝岛及其附近地区布满了苏军各式地雷,我军抢夺坦克的难度陡然增加。
3月19日,为保证我抢车人员安全顺利的接近坦克,前指命令孙征民等10名同志执行登岛查明和排除苏军地雷的任务。当时,珍宝岛地区突降大雪,苏军布设在地面上的地雷被大雪覆盖,而且为尽快抢回坦克,前指要求迅速排雷,在时间紧、任务重、雷情不明,敌火威胁严重,加上执行排雷任务的大多数战士没有接触过苏制地雷,排雷任务十分艰巨和危险。同时,苏军为阻止我拖回坦克,其边防部队出动了配备有红外夜视仪的狙击手,对雷区实施了严密的警戒和火力封锁。由于珍宝岛面积狭小,雷场和坦克又处于苏军的严密监视之下,因此,孙征民果断决定利用夜暗实施排雷作业。为顺利排除苏军布设的地雷,孙征民将排雷分队的人员分为3个侦排小组,每组都安排干部带队,以加强指挥。凌晨4时,在岸上分队的配合下,侦排小组借助夜幕的掩护由我侧江岸开始边排雷边隐蔽登岛。由于敌我双方近在咫尺,我侦排小组都可以听到对岸苏军构筑工事的声音,同时苏军还不时向我侧江岸打冷枪。在敌情严重威胁之下,侦排小组的同志们临危不惧,坚定、沉着地进行搜索和排雷。由于江汊和岛上布满了双方在前几次交战中留下的弹片,加上草深林密,积雪厚,用电子探雷器难以准确发现敌人布设的地雷,于是,他们就用眼看、手摸、探针探的方法搜索前进。
当搜索到距岛东侧100米处时,侦排小组突然发现了苏军布设的带有绊线的ⅡOM3—2绊发防步兵地雷。这种地雷由雷壳、装药、引信、固定桩、控制桩和绊线组成,利用雷壳产生的破片或钢珠杀伤人员。该地雷装的是MyB-2引信,引信顶端有个黑色防水胶帽罩着。说起绊发地 雷,大家可能对电影《地雷战》中的一句精彩的台词还都记忆犹新,那就是“不见鬼子不挂弦”,说的就是炸得鬼子魂飞胆丧的绊发地雷。这种地雷的诡秘之处就在于它的绊线,布设时通常先将地雷固定在一个高低适中的位置上(如利用路边的树干等),在距地雷位置6~7米的地方选择一个控制桩,尔后将绊线(此雷的绊线为黑色软铁丝)的一端拴在控制桩上,另一端挂在地雷引信的拉火栓上,绊线一般距地高约15~30厘米,不仔细观察不易发现。地雷设置完毕后,进行必要伪装,取下引信的保险销,地雷就进入战斗状态了,当绊线上受到0.5~1千克的绊发力时,地雷就会被引爆。这次苏军在岛上布设的绊发地雷,大多布设在灌木林中的小道、土坎、沟沿等便于我巡逻队隐蔽和行动的地方,并以杂草、树枝伪装。雷场正面宽约70米,纵深约60米,雷体和绊线多固定在树根部,少数固定在木桩上。布雷时苏军十分诡秘——有的是1根绊线上拴着2~4枚地雷,有的则是1枚地雷拴着2~3条绊线。
对于这种地雷,连排雷专家孙科长也没有见过,特别是该地雷引信顶端的黑色防水胶帽,引起了大家的高度警觉,认为可能是敌人设的诡计装置。所谓诡计装置是指将地雷的触发装置,巧妙设置在带有诱惑性、激怒性和排雷一方可能触动的物体上,如颜色鲜明的绊线、树枝等,一旦触动这些物体,地雷就起爆。为迅速排雷,侦排小组就地进行分析研究。孙征民认为该黑色胶帽不是苏军设置的诡计装置。但为了保证战友们的安全,孙征民身先士卒,指挥大家靠后,由他先进行试排。在仔细观察了绊线的方向和绊线的连接方法后,孙征民用手捏住拉火栓,轻轻剪断绊线,尔后旋下地雷引信,拧下起爆管,顺利排除了第1枚苏制ⅡOM3-2绊发防步兵地雷。孙科长排雷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排雷分队的其他战友,他们迅速展开排雷行动。就这样,侦排小组的同志们边排边研究,很快熟悉了苏军地雷性能,掌握了排雷要领。经过1个小时的紧张作业,侦排小组共排除苏军各式地雷39枚,开辟出一条通向珍宝岛东侧的道路,并基本查清了苏军布设的HOM3-2绊发防步兵地雷的敷设规律。在以后的几次排雷作业中,排雷分队又先后发现了苏军布设的IIMH压发防步兵地雷和CM-320信号雷。有了排除绊发地雷的经验,战友们信心十足、干劲倍增,也很快掌握了苏军的布雷规律和排除方法。其中,苏制的IIMH压发防步兵地雷是一种常见的防步兵地雷。它由塑料雷壳、装药、击发机构、压杆和起爆管等组成,利用炸药爆炸的冲击波杀伤人员,其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一旦人员踩上,轻则炸伤,重则丧命,而且它采用了塑料雷壳,不易被金属探雷器探到,布设的基本方法是挖坑埋设(雷盖与地面水平或稍露出一点),也可直接放在地上。这次苏军将这种地雷大多布设在开阔地的草丛中,雷场正面约100米,纵深6~10米。针对这种地雷,排雷分队主要用探雷针进行探测,探到后先小心拆下引信,然后用战备锹将地雷周围的土轻轻地挖开将地雷取出放在一边;对于直接布在地面的压发地雷,排雷分队直接拆下引信,就迅速排除了。为不惊动敌人,排雷分队将这种地雷挖出来后,先暂时放在安全地点,准备战后再集中引爆。
在排雷过程中,排雷分队还发现苏军在岛上不规则地布设了CM-320信号雷。这种雷也是一种绊发地雷,引信及设置方法与IIOM3-2绊发防步兵地雷相同,雷体距地面高1米以上,通常设在防步兵地雷场中和防坦克地雷场的边缘,以及重要目标的隐蔽接近地段上,一旦绊发,该地雷首先放出白色火焰和在200米距离左右可以听到的声响,尔后连续抛出多个信号弹,高达20余米,整个抛射过程持续20秒钟左右。这种地雷主要用于对雷场实施警戒,一旦有人进入雷场就发出声光信号,是名副其实的“雷场哨兵”。对于这种地雷,排雷分队采取了与绊发杀伤地雷相同的排除方法,也很快将其排除。在侦排雷过程中,侦排小组还发现了被苏军遗弃的背地雷用的袋子和装引信的纸盒等物品。这一重要特征,为侦排小组及时和准确地判明苏军的布雷情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个紧张和不安的夜晚过去了。在这一夜,孙科长率战友们以夜色为掩护,查明了苏军的布雷情况,并排除了部分地雷,首战告捷。排雷分队返回后,及时总结排雷经验,同时,针对苏军布雷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几次上岛布雷和排雷的经验,为及时完成排雷任务,全面排除岛上地雷,孙征民将排雷分队编为掩护、排雷、运雷3个组,明确了分工,并组织了针对性的排雷训练。3月20日上午8时左右,天色阴暗,雾气朦胧,能见度很低,孙征民根据上级命令又带领1个工兵排出发了。这次他们的任务是全面排除岛上的地雷,为我抢回坦克赢得时间。为减少人员伤亡,作业中排雷分队采取疏开队形,先开辟几条通路,尔后采取由近及远,由左至右的方式,逐列排除苏军布设的地雷。正在大家紧张作业之时,1名排雷战士被苏军狙击手击中腹部,疼痛难忍并在雪地上打滚。为抢救受伤战友,孙征民奋不顾身地爬过去,就在他即将靠近这位战友时,受伤战友翻滚的身躯压上了地雷,一声巨响后,孙征民和这名战友英勇牺牲。孙科长和战友的牺牲,使排雷分队的同志们悲痛万分,但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密切协同、连续作业,先后共排除苏军设置的各种地雷1700余枚,彻底扫清了通向坦克的障碍物,强有力地保障了我军抢夺坦克的行动。
围绕坦克的激烈争夺
地雷排除后,我军立即展开抢拖坦克的行动。苏军见硬抢坦克不成、布雷封锁又被打破,于是改变战术,派出特种作战分队采取秘密渗透的方式企图将坦克炸毁。3月20日晚,苏军派遣一个由20余人组成的爆破小分队,沿预留的雷区通路偷偷摸向瘫在冰面上的T-62坦克,企图将其炸毁或炸沉至江底。但是,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敌人企图炸毁坦克的阴谋被我及时识破,担负警戒任务的分队立即以猛烈的火力迎头痛击苏军的爆破小分队。在我猛烈火力的打击下,苏军爆破小分队抱头鼠窜,炸车阴谋没有得逞。
与此同时,我方也展开了一场与敌人争时间、抢速度的坦克争夺战。3月21日,在我方的火力掩护下,某坦克部队的13名工程技术人员开始有条不紊地拆卸车上的重要部件。苏军发现后,为阻止我军行动,开始昼夜不停地炮击这辆坦克,企图将其炸毁、炸沉。为保障拆卸坦克重要部件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我拖救坦克人員的安全,我军几乎投入所有参战炮兵,集中火力压制苏军炮兵阵地。于是,我军便与苏军展开激烈炮战,一旦苏军开炮,我炮兵部队便以数倍于敌的炮兵火 力进行反击。同时,我军前线指挥员亲临现场指挥,组织警戒、掩护、搬运和救护;我装甲兵工程技术人员冒着苏军的猛烈炮火,连续奋战7昼夜,终于在3月28日按时完成重要部件的拆卸任务。而后,我军决定将坦克整车拖回我岸。
4月2日,我工程技术人员用两套“推磨式”绞盘和相应的滑轮组进行第一次牵引试拖,但由于苏军炮兵火力非常猛烈,钢丝绳两次被炮火炸断,数人负伤。在坦克争夺大战中,苏军见坦克抢不回、封不住、炸不掉,于是气急败坏地动用配置在纵深的所有炮兵(包括4个大口径炮兵营和1个摩步团属炮兵营),对江汊地区进行疯狂的炮击,企图阻止我抢拖坦克行动,并试图将坦克炸沉到江底,以彻底销毁罪证。为保证我抢拖坦克人员的安全,我军与苏军展开激烈炮战。一旦苏军火炮开火,我军便集中所有火炮向敌炮兵阵地进行猛烈射击。随着双方炮战的加剧和春天的临近,坦克附近的冰层已难以支撑这一庞然大物,坦克轰然一声沉人江底,使拖救坦克的难度再次增加。苏军见坦克已经沉入乌苏里江底,以为万事大吉,对江汉的炮击也基本停止。
坦克沉到江底后,将其拖上岸的第一道难关就是破冰。为此,我工兵分队决定采取爆破法破冰开槽,先在冰面上凿开一列冰洞,然后将炸药放入冰洞内进行爆破。这项工作十分艰巨,一来冰上作业时间长,二来目标过于暴露。开始敌人没有识破我方的作业企图,基本没有进行炮击,当苏军突然发现江面出现一条大冰槽后,气急败坏的苏军又恢复了往日的杀机,一发现有我方人员在江汊的冰面上活动,便向我实施疯狂的炮击,造成我方人员重大伤亡。尽管如此,我方指战员不畏牺牲,英勇奋战,在我方反击炮火的掩护下,终于在约100米宽的江汊冰面上开出一条宽10余米的大冰槽。
同时,为及早获取罪证,把沉在江底的坦克拖上来,装甲兵急调某坦克师的53名工程技术人员和海军某基地的4名潜水员紧急驰援,并从哈尔滨自來水公司调来2台手摇齿轮式绞盘及有关技术人员参加抢拖。4月15日晚,潜水员进行水下侦察后,将牵引钢丝绳拴在坦克上实施首次水下牵引,但由于江底淤沙很厚,牵引未能成功。在两次整车牵引失败后,我方决定采取炮塔和车体分拖的方案,并从包头某坦克制造厂紧急调来2辆坦克抢救车实施支援。
经过10多天的充分准备后,4月27日21时40分,海军潜水员实施水下牵引钢丝绳挂钩成功。随后,岸上4台绞盘同时启动,终于将坦克炮塔拖到岸边。28日22时10分,在严密防范的情况下,我方首先将炮塔拖入预先构筑的掩体内进行伪装。29日3时,参加抢救的全体人员又齐心协力将坦克车体拖出,并就地严密伪装。29日晚,装甲兵工程技术人员在对这辆T-62坦克进行紧急处理后,迅速用大型平板拖车将其运送到附近的火车站,准备运至抚顺解放军第6409工厂进行修理。在我方的严密保护下,T-62坦克被安全运抵抚顺解放军6409工厂,随后,该坦克被送至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示。至此,中苏双方坦克争夺大战宣告结束。
如今,这辆坦克被放置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陈列室里,成为苏联侵略中国永远抹不去的铁证。这辆坦克上的红外夜视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大功率柴油机等新技术,被我军装甲兵科研部门所破解、掌握,为我军研制新型的69式中型坦克提供了详实的技术资料。
政治军事价值突出的T-62坦克
1969年3月2日苏军挑起中苏珍宝岛冲突后,大量使用性能先进的坦克、装甲车,横冲直撞,不顾我方严正警告,多次侵入我珍宝岛以及岛西侧的中国江汊,企图进一步扩大事态,以武力强占我国领土珍宝岛。3月15日11时07分,苏军4辆坦克成纵队引导2辆装甲车驶入我珍宝岛西侧的江汊时,遭到我守岛部队和侦察排长于洪东率领的设伏分队突然袭击,顿时乱成一团,队形混乱。慌乱中,苏军先头1辆T-62坦克闯入我军预设的防坦克地雷场中,右侧履带当即被炸断。该坦克上的乘员在弃车逃跑过程中,均被我设伏小分队击毙,其中包括1名上尉军官和苏军比金边防总站站长杨辛中校。苏军其余3辆T-62坦克见势不妙,赶忙掉头沿原路逃跑,争相逃命。被我59式防坦克地雷炸断履带的T-62坦克就留在了我方一侧的冰面上。
1969年珍宝岛战事时,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制性能先进的国产69式中型坦克,该型国产坦克也采用了红外夜视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大功率柴油机等大量新技术,但由于当时中苏关系十分紧张,西方也对我实施全面技术封锁,我国在研制69式中型坦克过程中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苏军的T-62坦克遗留在我方一侧的情况上报后,立即引起了中央军委和军委装甲兵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得知情况后,亲自给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肖全夫打电话,指示:“一定要把江面上打瘫的那辆坦克拖回来,这不仅有军事价值,而且有政治意义。有这个铁家伙作证,就不怕苏修在全世界面前耍赖。”
与此同时,苏联当局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的格列奇科元帅向勃列日涅夫报告了珍宝岛战况,并报告说有1辆T-62中型坦克被打瘫在珍宝岛的江汊上。闻此消息,勃列日涅夫勃然大怒:“T-62中型坦克是我国研究多年的新成果,上面的一些设备,比如红外夜视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大功率柴油机等等,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这辆坦克不能落在中国人手里,一定要弄回来,实在弄不回来就把它沉到江底。这是证据,也是你们军队的耻辱和笑柄。我们说中国是侵略者,可我们的坦克却停在人家的领土上,我们怎么解释?这会让我们在全世界面前丢了理。”
这辆瘫在冰面上动弹不得的T-62坦克,缘何引起中苏双方高度重视,进而引发一场坦克争夺大战呢?除了政治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T-62坦克采用大量的先進技术,是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对我研制新型坦克的借鉴意义就不言而喻了,而苏方除了怕这辆坦克落在我手中成为入侵的铁证外,更怕这辆先进坦克的技术被我所掌握。这辆坦克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当时的坦克情报专家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一是该型坦克率先采用大口径滑膛炮,开创了20世纪60年代坦克火炮使用滑膛技术的先河;二是该型坦克安装了先进的火炮双向稳定器,行进间射击精度较高;三是该型坦克安装了大功率发动机,弹架油箱设计别具一格;四是该型坦克集多种防护于一身,战场生存能力很强。T-62坦克采用了先进的集体超压三防装置、烟幕施放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等新技术,使其战场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型坦克还安装了TⅢ-2b-41红外线夜视瞄准镜,夜视距离800~1000米,具有较强的夜战能力。而国产59坦克则只有驾驶员红外夜视仪,车长和炮长在夜间基本无法有效观察和实施射击。正是由于T-62坦克藏着这么多的技术秘密,中苏双方围绕着瘫在冰面上的这辆坦克而展开的殊死争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扬威珍宝岛的中国工兵
1969年3月16日上午,苏军动用火箭布雷车,向我珍宝岛地区发射了大量防步兵地雷,封锁了我军通向江边的道路,企图阻止我军抢夺T-62坦克。3月17日15时40分,苏军向我珍宝岛及纵深地区进行猛烈的炮火袭击,同时,在坦克和装甲车的引导下,苏军出动步兵70余人,再次侵入我珍宝岛,并在岛上及江汊地区布设了大量地雷,妄图阻止我登岛抢夺坦克,并预留了一条宽20米的通路,以便把炸坏履带T-62坦克拖走。16时03分,我军抓住苏军坦克装甲车集中暴露在岛上的有利时机,对登岛之敌实施突然和猛烈的炮火袭击,击毁、击伤敌坦克各1辆,打死、打伤敌步兵30余人。17时,苏军见夺车无望,被迫撤走,并停止了炮击,我军遂于5分钟后也停止了炮火还击。由于珍宝岛及其附近地区布满了苏军各式地雷,我军抢夺坦克的难度陡然增加。
3月19日,为保证我抢车人员安全顺利的接近坦克,前指命令孙征民等10名同志执行登岛查明和排除苏军地雷的任务。当时,珍宝岛地区突降大雪,苏军布设在地面上的地雷被大雪覆盖,而且为尽快抢回坦克,前指要求迅速排雷,在时间紧、任务重、雷情不明,敌火威胁严重,加上执行排雷任务的大多数战士没有接触过苏制地雷,排雷任务十分艰巨和危险。同时,苏军为阻止我拖回坦克,其边防部队出动了配备有红外夜视仪的狙击手,对雷区实施了严密的警戒和火力封锁。由于珍宝岛面积狭小,雷场和坦克又处于苏军的严密监视之下,因此,孙征民果断决定利用夜暗实施排雷作业。为顺利排除苏军布设的地雷,孙征民将排雷分队的人员分为3个侦排小组,每组都安排干部带队,以加强指挥。凌晨4时,在岸上分队的配合下,侦排小组借助夜幕的掩护由我侧江岸开始边排雷边隐蔽登岛。由于敌我双方近在咫尺,我侦排小组都可以听到对岸苏军构筑工事的声音,同时苏军还不时向我侧江岸打冷枪。在敌情严重威胁之下,侦排小组的同志们临危不惧,坚定、沉着地进行搜索和排雷。由于江汊和岛上布满了双方在前几次交战中留下的弹片,加上草深林密,积雪厚,用电子探雷器难以准确发现敌人布设的地雷,于是,他们就用眼看、手摸、探针探的方法搜索前进。
当搜索到距岛东侧100米处时,侦排小组突然发现了苏军布设的带有绊线的ⅡOM3—2绊发防步兵地雷。这种地雷由雷壳、装药、引信、固定桩、控制桩和绊线组成,利用雷壳产生的破片或钢珠杀伤人员。该地雷装的是MyB-2引信,引信顶端有个黑色防水胶帽罩着。说起绊发地 雷,大家可能对电影《地雷战》中的一句精彩的台词还都记忆犹新,那就是“不见鬼子不挂弦”,说的就是炸得鬼子魂飞胆丧的绊发地雷。这种地雷的诡秘之处就在于它的绊线,布设时通常先将地雷固定在一个高低适中的位置上(如利用路边的树干等),在距地雷位置6~7米的地方选择一个控制桩,尔后将绊线(此雷的绊线为黑色软铁丝)的一端拴在控制桩上,另一端挂在地雷引信的拉火栓上,绊线一般距地高约15~30厘米,不仔细观察不易发现。地雷设置完毕后,进行必要伪装,取下引信的保险销,地雷就进入战斗状态了,当绊线上受到0.5~1千克的绊发力时,地雷就会被引爆。这次苏军在岛上布设的绊发地雷,大多布设在灌木林中的小道、土坎、沟沿等便于我巡逻队隐蔽和行动的地方,并以杂草、树枝伪装。雷场正面宽约70米,纵深约60米,雷体和绊线多固定在树根部,少数固定在木桩上。布雷时苏军十分诡秘——有的是1根绊线上拴着2~4枚地雷,有的则是1枚地雷拴着2~3条绊线。
对于这种地雷,连排雷专家孙科长也没有见过,特别是该地雷引信顶端的黑色防水胶帽,引起了大家的高度警觉,认为可能是敌人设的诡计装置。所谓诡计装置是指将地雷的触发装置,巧妙设置在带有诱惑性、激怒性和排雷一方可能触动的物体上,如颜色鲜明的绊线、树枝等,一旦触动这些物体,地雷就起爆。为迅速排雷,侦排小组就地进行分析研究。孙征民认为该黑色胶帽不是苏军设置的诡计装置。但为了保证战友们的安全,孙征民身先士卒,指挥大家靠后,由他先进行试排。在仔细观察了绊线的方向和绊线的连接方法后,孙征民用手捏住拉火栓,轻轻剪断绊线,尔后旋下地雷引信,拧下起爆管,顺利排除了第1枚苏制ⅡOM3-2绊发防步兵地雷。孙科长排雷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排雷分队的其他战友,他们迅速展开排雷行动。就这样,侦排小组的同志们边排边研究,很快熟悉了苏军地雷性能,掌握了排雷要领。经过1个小时的紧张作业,侦排小组共排除苏军各式地雷39枚,开辟出一条通向珍宝岛东侧的道路,并基本查清了苏军布设的HOM3-2绊发防步兵地雷的敷设规律。在以后的几次排雷作业中,排雷分队又先后发现了苏军布设的IIMH压发防步兵地雷和CM-320信号雷。有了排除绊发地雷的经验,战友们信心十足、干劲倍增,也很快掌握了苏军的布雷规律和排除方法。其中,苏制的IIMH压发防步兵地雷是一种常见的防步兵地雷。它由塑料雷壳、装药、击发机构、压杆和起爆管等组成,利用炸药爆炸的冲击波杀伤人员,其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一旦人员踩上,轻则炸伤,重则丧命,而且它采用了塑料雷壳,不易被金属探雷器探到,布设的基本方法是挖坑埋设(雷盖与地面水平或稍露出一点),也可直接放在地上。这次苏军将这种地雷大多布设在开阔地的草丛中,雷场正面约100米,纵深6~10米。针对这种地雷,排雷分队主要用探雷针进行探测,探到后先小心拆下引信,然后用战备锹将地雷周围的土轻轻地挖开将地雷取出放在一边;对于直接布在地面的压发地雷,排雷分队直接拆下引信,就迅速排除了。为不惊动敌人,排雷分队将这种地雷挖出来后,先暂时放在安全地点,准备战后再集中引爆。
在排雷过程中,排雷分队还发现苏军在岛上不规则地布设了CM-320信号雷。这种雷也是一种绊发地雷,引信及设置方法与IIOM3-2绊发防步兵地雷相同,雷体距地面高1米以上,通常设在防步兵地雷场中和防坦克地雷场的边缘,以及重要目标的隐蔽接近地段上,一旦绊发,该地雷首先放出白色火焰和在200米距离左右可以听到的声响,尔后连续抛出多个信号弹,高达20余米,整个抛射过程持续20秒钟左右。这种地雷主要用于对雷场实施警戒,一旦有人进入雷场就发出声光信号,是名副其实的“雷场哨兵”。对于这种地雷,排雷分队采取了与绊发杀伤地雷相同的排除方法,也很快将其排除。在侦排雷过程中,侦排小组还发现了被苏军遗弃的背地雷用的袋子和装引信的纸盒等物品。这一重要特征,为侦排小组及时和准确地判明苏军的布雷情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个紧张和不安的夜晚过去了。在这一夜,孙科长率战友们以夜色为掩护,查明了苏军的布雷情况,并排除了部分地雷,首战告捷。排雷分队返回后,及时总结排雷经验,同时,针对苏军布雷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几次上岛布雷和排雷的经验,为及时完成排雷任务,全面排除岛上地雷,孙征民将排雷分队编为掩护、排雷、运雷3个组,明确了分工,并组织了针对性的排雷训练。3月20日上午8时左右,天色阴暗,雾气朦胧,能见度很低,孙征民根据上级命令又带领1个工兵排出发了。这次他们的任务是全面排除岛上的地雷,为我抢回坦克赢得时间。为减少人员伤亡,作业中排雷分队采取疏开队形,先开辟几条通路,尔后采取由近及远,由左至右的方式,逐列排除苏军布设的地雷。正在大家紧张作业之时,1名排雷战士被苏军狙击手击中腹部,疼痛难忍并在雪地上打滚。为抢救受伤战友,孙征民奋不顾身地爬过去,就在他即将靠近这位战友时,受伤战友翻滚的身躯压上了地雷,一声巨响后,孙征民和这名战友英勇牺牲。孙科长和战友的牺牲,使排雷分队的同志们悲痛万分,但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密切协同、连续作业,先后共排除苏军设置的各种地雷1700余枚,彻底扫清了通向坦克的障碍物,强有力地保障了我军抢夺坦克的行动。
围绕坦克的激烈争夺
地雷排除后,我军立即展开抢拖坦克的行动。苏军见硬抢坦克不成、布雷封锁又被打破,于是改变战术,派出特种作战分队采取秘密渗透的方式企图将坦克炸毁。3月20日晚,苏军派遣一个由20余人组成的爆破小分队,沿预留的雷区通路偷偷摸向瘫在冰面上的T-62坦克,企图将其炸毁或炸沉至江底。但是,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敌人企图炸毁坦克的阴谋被我及时识破,担负警戒任务的分队立即以猛烈的火力迎头痛击苏军的爆破小分队。在我猛烈火力的打击下,苏军爆破小分队抱头鼠窜,炸车阴谋没有得逞。
与此同时,我方也展开了一场与敌人争时间、抢速度的坦克争夺战。3月21日,在我方的火力掩护下,某坦克部队的13名工程技术人员开始有条不紊地拆卸车上的重要部件。苏军发现后,为阻止我军行动,开始昼夜不停地炮击这辆坦克,企图将其炸毁、炸沉。为保障拆卸坦克重要部件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我拖救坦克人員的安全,我军几乎投入所有参战炮兵,集中火力压制苏军炮兵阵地。于是,我军便与苏军展开激烈炮战,一旦苏军开炮,我炮兵部队便以数倍于敌的炮兵火 力进行反击。同时,我军前线指挥员亲临现场指挥,组织警戒、掩护、搬运和救护;我装甲兵工程技术人员冒着苏军的猛烈炮火,连续奋战7昼夜,终于在3月28日按时完成重要部件的拆卸任务。而后,我军决定将坦克整车拖回我岸。
4月2日,我工程技术人员用两套“推磨式”绞盘和相应的滑轮组进行第一次牵引试拖,但由于苏军炮兵火力非常猛烈,钢丝绳两次被炮火炸断,数人负伤。在坦克争夺大战中,苏军见坦克抢不回、封不住、炸不掉,于是气急败坏地动用配置在纵深的所有炮兵(包括4个大口径炮兵营和1个摩步团属炮兵营),对江汊地区进行疯狂的炮击,企图阻止我抢拖坦克行动,并试图将坦克炸沉到江底,以彻底销毁罪证。为保证我抢拖坦克人员的安全,我军与苏军展开激烈炮战。一旦苏军火炮开火,我军便集中所有火炮向敌炮兵阵地进行猛烈射击。随着双方炮战的加剧和春天的临近,坦克附近的冰层已难以支撑这一庞然大物,坦克轰然一声沉人江底,使拖救坦克的难度再次增加。苏军见坦克已经沉入乌苏里江底,以为万事大吉,对江汉的炮击也基本停止。
坦克沉到江底后,将其拖上岸的第一道难关就是破冰。为此,我工兵分队决定采取爆破法破冰开槽,先在冰面上凿开一列冰洞,然后将炸药放入冰洞内进行爆破。这项工作十分艰巨,一来冰上作业时间长,二来目标过于暴露。开始敌人没有识破我方的作业企图,基本没有进行炮击,当苏军突然发现江面出现一条大冰槽后,气急败坏的苏军又恢复了往日的杀机,一发现有我方人员在江汊的冰面上活动,便向我实施疯狂的炮击,造成我方人员重大伤亡。尽管如此,我方指战员不畏牺牲,英勇奋战,在我方反击炮火的掩护下,终于在约100米宽的江汊冰面上开出一条宽10余米的大冰槽。
同时,为及早获取罪证,把沉在江底的坦克拖上来,装甲兵急调某坦克师的53名工程技术人员和海军某基地的4名潜水员紧急驰援,并从哈尔滨自來水公司调来2台手摇齿轮式绞盘及有关技术人员参加抢拖。4月15日晚,潜水员进行水下侦察后,将牵引钢丝绳拴在坦克上实施首次水下牵引,但由于江底淤沙很厚,牵引未能成功。在两次整车牵引失败后,我方决定采取炮塔和车体分拖的方案,并从包头某坦克制造厂紧急调来2辆坦克抢救车实施支援。
经过10多天的充分准备后,4月27日21时40分,海军潜水员实施水下牵引钢丝绳挂钩成功。随后,岸上4台绞盘同时启动,终于将坦克炮塔拖到岸边。28日22时10分,在严密防范的情况下,我方首先将炮塔拖入预先构筑的掩体内进行伪装。29日3时,参加抢救的全体人员又齐心协力将坦克车体拖出,并就地严密伪装。29日晚,装甲兵工程技术人员在对这辆T-62坦克进行紧急处理后,迅速用大型平板拖车将其运送到附近的火车站,准备运至抚顺解放军第6409工厂进行修理。在我方的严密保护下,T-62坦克被安全运抵抚顺解放军6409工厂,随后,该坦克被送至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示。至此,中苏双方坦克争夺大战宣告结束。
如今,这辆坦克被放置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陈列室里,成为苏联侵略中国永远抹不去的铁证。这辆坦克上的红外夜视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大功率柴油机等新技术,被我军装甲兵科研部门所破解、掌握,为我军研制新型的69式中型坦克提供了详实的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