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进程的化学史课堂教学实践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dom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史具有科学、人文和审美的重要内容。化学史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科学探究品质。然而在实践层面,中学阶段化学史教育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还不够成熟,因此利用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本质观并落实化学知识的方式与途径,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历史进程;课堂教学融合;原子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B-0036-03
  化学史中有科学、人文和审美的重要内容,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则给人以智慧。研究也表明:化学史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科学探究品质[1]。因此,自有科学教育以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化学史教育一直得到关注,进入21世纪更是产生了多种教学流派,诸如HPS教育[2]、IHV模式[3]、HOC-NOS教学模式[4]等,但在中学阶段化学史教育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实践层面还是差强人意,对化学史实的处理有的是作为化学故事宣讲或作课堂点缀而流于形式,也有的则过于详细而显得繁琐。因此多年来,笔者努力探索利用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本质观并落实化学知识的方式与途径,管窥之囿,尚祈教正。
  一、化学史教学的现状
  人类对原子微观结构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合理——修定——再修定的往复循环,是一部壮丽的史诗,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如何在“原子的构成”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这部分化学史材料?众多专家与一线的教师从不同的纬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如,杨林全的导学—小结方法[5],国平的讲故事方式[6],魏壮伟的基于科学本质的教学设计[7]等。而王峰的对话教学方式[8]则展示了高中阶段“原子的构成”教学的理念,对九年级相应内容的教学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以上的观念和教学实践不仅有使人心欲向往的理想,也具有创新行动的智慧,但同时也存在着科普化、表面化的倾向,使化学史实与课堂教学割裂而无法真正有机融合,造成化学史进入课堂教学存在“叫好而不叫座”情形。因此笔者对“原子的构成”进行重新设计,并在区级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
  二、化学史教学的思路
  面对目前笔试为主要(几乎是唯一)评价方式的现实,笔者认为,在常态化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追求培养科学素质与落实知识内容的平衡,取理想与现实的折中路线。沪教版教材在本节内容中引用的史料和图片较多,从组织形式看比较散乱,笔者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此进行重新取舍,并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又增添了两点史料。在这较多的历史材料中,挖掘并利用他们之间的承接关系是本教学设计时的基本出发点。因此,课堂内容设计时安排了明暗两条线:明线为原子结构的发现进程(化学史部分);暗线是将学生已经知晓的原子组成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并进一步完备,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方法和能力。两条线若明若暗,相互交织,实现明线为暗线服务,暗线充实明线的基本思想。同时,本节采用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作为课堂组织形式,利用自然的“问题情境”不断循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原子的内部。
  由于本节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因此利用化学史创设真实情境和可视性素材的使用是达到上述目的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用各种示意类比图、多媒体课件(动画)等作为可视性素材呈现的主要手段,使课堂生动而活泼,且使历史知识鲜活起来,避免了教学的枯燥无味。
  三、对运用化学史教学的思考
  1. 将学生融入知识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实现课堂教学融合的核心
  传统的化学课程中,往往是把化学史作为一种知识附加在化学教学内容上,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化学史,没有实现其负载的价值。实践证明,这种将化学史与化学教学内容分割的教学模式是低效的。本节课笔者谨慎地选择、切割与教学主题有关的科学史,将重点集中在原子结构认识发展这一主线上,利用化学史引导着教学的进程。原子结构认识的深入就是被化学史上一个个实验事例所推动,这也是本节课中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不只局限于知识本身,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受益。另外通过对道尔顿原子论的评价、卢瑟福对实验结果的困惑、原子核能否再分等问题使学生把自己融入化学发展的进程之中,缩短同知识间的距离,使化学课堂尤显真实而厚重。同化学家们“一起”去主动探索,又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求知精神,符合再认知过程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9]。
  2. 对化学史料的精心裁取,是实现课堂教学融合的关键
  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史是一个宏大的篇章,其中经历的历史时期长而且科学家众多,不可能在一节课作完整的介绍,这不仅不现实而且也没有必要。因此,课堂中结合教学的要求,笔者选择了道尔顿原子论、汤姆生原子模型、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查德威克和玻尔对行星模型的发展等事例。这些事例的精心选择不是为了向学生还原原子结构认识发展的详细过程,而是通过断点式节点的呈现以及学生的参与折射出科学的全景,做到不仅让学生理解原子的构成并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能让学生以一斑窥全豹、理解科学发现的渐进式发展。
  3. 设计探究性实验,是落实课堂教学融合的重要方式
  把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设计成学生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探究性的课题,这也是化学史融入教学常用的方式,本节课中笔者详细呈现了卢瑟福的实验过程与现象,也展现了他在实验后的困惑,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在展现卢瑟福谨慎地分析、勇敢地突破等化学史料中,表明了一个偶然的发现可能会造就一段神奇,但决定其能否实现的是鍥而不舍、永不困倦的探索精神,以及对真理敢于担当的勇气。这样,就可以真正揭示出化学发展的科学精髓,展示化学家的人文精神风貌。   4. 知識与素养的平衡,是课堂教学融合的根基
  毋庸讳言,现行纸笔应试的评价方式促使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的落实上,惟有如此,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才有生命力。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眷顾仍应在教学中体现,在素养培养与知识落实间取得平衡是理想与现实的折中,二者不可偏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合理地将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实现化学史所负载的情意价值、知识价值及科学价值。因此,本节课在引导学生体验神奇的化学史世界的同时,也强化知识点的落实。如利用描述原子构成的活动达成对原子结构的掌握,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让学生领会原子内微粒间关系的一般规律等。
  参考文献:
  [1]关婷婷等.化学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教育功能[J].广东化工,2005(11).
  [2]王玲莉,李广洲.HPS教育对中学化学史教学的启示[J].化学教育,2008(7).
  [3]邓永财,李广洲.IHV——化学史教育的新方法[J].化学教育,2006(12).
  [4]魏壮伟.基于化学史内容的科学本质教学模式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
  [5]杨林全.《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2).
  [6]国平.基于化学史的微观表征教学策略研究[J].化学教育,2015(7).
  [7]魏壮伟.基于科学本质的“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J].科学教育,2009(6).
  [8]王峰.在智慧对话中构建理性课堂[J].化学教育,2013(11).
  [9]涂艳图.简论中小学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J].教育研究,1988(2).
  责任编辑:赵赟
  Chemical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Historical Process
  YANG Bao-quan
  (Weiyang Middle School Hanjiang Middle School Group, Yangzhou 225012, China)
  Abstract: Chemical history has scientific, humanistic and aesthetic contents. Chemical history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spark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chemistry learning, master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cultivating their creativity, forming healthful personality, and fostering their exploring quality. However, practically, middle school chemical history education is not maturely integrated with classroom teaching. Thus it deserves further consideration and exploration to use chemical history to teach chemical knowledge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historical process; classroom teaching; atom structure
其他文献
近年来,桩基检测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有关桩基工程检测的标准、规范相继发布施行,使桩基检测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本文阐述了国内外桩基检测技术现状进行了,并对基桩检测技术的发展
ZEUS程序用于处于超音速气流中的导弹外形。该程序进行空间解,并结合了多区域格点法和二阶戈杜诺夫法。戈杜诺夫法的基础是解黎曼问题求超音速定常流和控制体积公式中分类整理。通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建筑裂缝出现的原因,得出建筑结构设伸缩缝的重要意义。
本文描述了在近区场或远区场存在或不存在一个(假定)半平面定位障碍物的情况下,只有规定几何参数的卡塞格伦天线的轴外辐射图的计算方法。该方位提出并计算了作为天线的方位函数
建设部于日前下发了《〈关于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进一步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引入工程担保机制,增加合同履行的责任主体,根据企
摘要:说理文即议论文,它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为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说理文的文体特点,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关注单元导读,准确解读教材;探究课后习题,合理安排内容;基于文体特征,探寻文本奥秘;挖掘文本价值,拓展文本内涵。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说理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说理文教学;文体意识;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正>教学内容:1.以《莫高窟》为例,指导学生编写段落提纲,知道什么是段落提纲,学会如何编写提纲。2.学生实践运用:编写《莫高窟》《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3篇课文的段落提
【摘要】生活就是写作之源。如果学生的作文能够成为展示他们多彩生活的平台,那么学生写作文时就不再犯难,作文也自然就成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并记录下他们成长的串串脚印。  【关键词】作文生活观察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其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写作之源,如果学生的作文能够成为展示他们多彩生活的平台,那么学生写作文时就
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房地产企业间的竞争已由原先的炒作、广告大战逐步转变为企业品牌间的竞争,房地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走企业品牌经营之路。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