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从对“物”的关注转移到对“人”的关怀,是博物馆学界的一种共识。这种理念也促使博物馆的策展思路从展品向观众过渡,即由“藏品中心”(a focus on objects and subject matter)向“公众中心”(a focus onaudiences)转化。这种转化涉及展览中一些手段的丰富和变化,南京博物院“世界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特展”展览(“三杰特展”)就在“展览教育、体验空间”设计和智慧导览应用方面进行了革新和尝试。
好的展览应当由观众和博物馆人共同阐释,而不是博物馆人自说自话。博物馆应该结合展览主题,合理设计展览空间,引导观众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展览内容,并尽情表达自己。
在“三杰特展”策划伊始,针对这次展览的主题和展览内容,策划者就确立了教育和互动体验区的基本策划思路:“以人为本,以观众为主体。”教育体验空间正是完成这种话语转化的关键场域。此次展览在教育、体验空间设计了三个参与性的艺术主题:“心?印”(创作体验区),“记?忆”(展览留言区),以及“再?造”(互动装置区)。这三个区域是展厅展线的自然延伸,更是此次展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心?印”创作体验区,提供了木版和铜版这两种文艺复兴时期版画的制作体验。让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在这里印制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版画艺术的魅力,并把自己的成果带回家。在名为“记?忆”的展览留言区,将留言签专门设计成拉斐尔《青年女子肖像》的剪影异形卡片,这种形式很受观众喜欢,吸引了很多人在现场留言。更令人惊喜的是,大概 1/4 的留言签上是绘画和涂鸦,其中很多涂鸦和绘画都极为有趣,它们展现了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互动反馈也是展览需要的。
《再·造》是一件“点题”的装置。策展人以本次展览的明星展品——达?芬奇的《美丽公主》做创意设计,选择铅笔作为这件装置的主要构成元素。装置侧边的笔架上放置了五颜六色的铅笔,观众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将铅笔插在装置的空隙中,为美丽公主赋予新的色彩。之所以选择铅笔,因为它既是最直接、原始的绘画工具,也是观众最熟悉和了解的绘画工具。展览主创人员希望将这件由所有观众共同参与完成的作品,看作此次展览的最后一件作品。《再?造》是《美丽公主》的当代表达,它和达?芬奇的原作《美丽公主》对应陈列在展厅入口两侧,相互呼应。这是一种现代和传统的对话,是现代观众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之间穿越时空的交流。互动的装置以启示观众亲身经验为原则,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展览的理念、展品蕴含的一些知识,实现形式的满意与感性满足。
现在越来越多的展览都会重视展览的交互性,展厅中教育、体验空间的设计是展览交互性实现的重要手段。此次的文艺复兴特展,将这种展览的交互向深度发掘,教育、体验区域系统地做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教育、体验空间”的设计并不是展览的附属,不是锦上添花的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越来越成为展览上提升观展体验的重要一环。从这次文艺复兴特展收集的数据来看,好的教育、体验空间的设计在展览中是和展品占有同等地位的。从文物浏览排名来看,教育空间是展厅中观者参观时长最久最受喜爱的部分。
“智慧导览”的设计和使用是博物馆界的一个新的趋势。此次 “三杰特展”上就使用了这种导览方式,设计了20件文物的智慧导览,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来提升观展体验。
拓展了展品的呈现形式。全新的数字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向观众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地展示展品内容。比如,展览中展出的达?芬奇的《鸟类飞行手稿》,这是达?芬奇在科学研究上的成果,他将一些想象图结合说明文字记录成了一个草稿本。但因为展陈的原因,现场只能将草稿本其中的一页展示给观众,这让很多对此感兴趣的观众意犹未尽。智慧导览使用后,手稿的其他部分都予以展示,观众在平板上通过触屏模拟翻页的动作逐一查看。
智慧导览表现了展品的动态过程。很多时候,博物馆展出的不是单个作品或者某件具体文物,而是要展示某种工艺的制作过程,传统的展示方法就面临着很多困难。铜版画制作的要点和专家的演示视频一目了然,能帮助观众轻松印制。包括前面提到的《鸟类飞行手稿》,还结合达?芬奇所做鸟类飞行的笔记和飞行器的想象图制作了视频,详细说明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智慧导览提高了展览的互动效果。本次展览展出了一组宗教题材的文艺复兴时期版画。这套版画共10件,以字母A至L顺序编号,拼接组合后是完整的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这些版画装框之后,只能以作品的形式分开展示,观众很难想象到它拼接组合后的整体效果。智慧导览将這组作品都进行了说明,并开发了拼图小游戏。观众可以根据提示将这10件单独的作品拼接组合完整。拼图的过程,就是对作品的不断深入理解的过程。
“三杰特展”以“教育”“体验空间”和“智慧导览”为代表的体验化、数字化的展示设计,源自博物馆展览观念由围绕展品转向围绕观众,新的观念更注重观众的参与、体验以及感受。在这种新理念的影响下,能做的还有很多。
来源:紫金文创智库
共同阐释
好的展览应当由观众和博物馆人共同阐释,而不是博物馆人自说自话。博物馆应该结合展览主题,合理设计展览空间,引导观众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展览内容,并尽情表达自己。
在“三杰特展”策划伊始,针对这次展览的主题和展览内容,策划者就确立了教育和互动体验区的基本策划思路:“以人为本,以观众为主体。”教育体验空间正是完成这种话语转化的关键场域。此次展览在教育、体验空间设计了三个参与性的艺术主题:“心?印”(创作体验区),“记?忆”(展览留言区),以及“再?造”(互动装置区)。这三个区域是展厅展线的自然延伸,更是此次展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心?印”创作体验区,提供了木版和铜版这两种文艺复兴时期版画的制作体验。让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在这里印制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版画艺术的魅力,并把自己的成果带回家。在名为“记?忆”的展览留言区,将留言签专门设计成拉斐尔《青年女子肖像》的剪影异形卡片,这种形式很受观众喜欢,吸引了很多人在现场留言。更令人惊喜的是,大概 1/4 的留言签上是绘画和涂鸦,其中很多涂鸦和绘画都极为有趣,它们展现了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互动反馈也是展览需要的。
《再·造》是一件“点题”的装置。策展人以本次展览的明星展品——达?芬奇的《美丽公主》做创意设计,选择铅笔作为这件装置的主要构成元素。装置侧边的笔架上放置了五颜六色的铅笔,观众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将铅笔插在装置的空隙中,为美丽公主赋予新的色彩。之所以选择铅笔,因为它既是最直接、原始的绘画工具,也是观众最熟悉和了解的绘画工具。展览主创人员希望将这件由所有观众共同参与完成的作品,看作此次展览的最后一件作品。《再?造》是《美丽公主》的当代表达,它和达?芬奇的原作《美丽公主》对应陈列在展厅入口两侧,相互呼应。这是一种现代和传统的对话,是现代观众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之间穿越时空的交流。互动的装置以启示观众亲身经验为原则,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展览的理念、展品蕴含的一些知识,实现形式的满意与感性满足。
现在越来越多的展览都会重视展览的交互性,展厅中教育、体验空间的设计是展览交互性实现的重要手段。此次的文艺复兴特展,将这种展览的交互向深度发掘,教育、体验区域系统地做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教育、体验空间”的设计并不是展览的附属,不是锦上添花的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越来越成为展览上提升观展体验的重要一环。从这次文艺复兴特展收集的数据来看,好的教育、体验空间的设计在展览中是和展品占有同等地位的。从文物浏览排名来看,教育空间是展厅中观者参观时长最久最受喜爱的部分。
智慧导览
“智慧导览”的设计和使用是博物馆界的一个新的趋势。此次 “三杰特展”上就使用了这种导览方式,设计了20件文物的智慧导览,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来提升观展体验。
拓展了展品的呈现形式。全新的数字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向观众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地展示展品内容。比如,展览中展出的达?芬奇的《鸟类飞行手稿》,这是达?芬奇在科学研究上的成果,他将一些想象图结合说明文字记录成了一个草稿本。但因为展陈的原因,现场只能将草稿本其中的一页展示给观众,这让很多对此感兴趣的观众意犹未尽。智慧导览使用后,手稿的其他部分都予以展示,观众在平板上通过触屏模拟翻页的动作逐一查看。
智慧导览表现了展品的动态过程。很多时候,博物馆展出的不是单个作品或者某件具体文物,而是要展示某种工艺的制作过程,传统的展示方法就面临着很多困难。铜版画制作的要点和专家的演示视频一目了然,能帮助观众轻松印制。包括前面提到的《鸟类飞行手稿》,还结合达?芬奇所做鸟类飞行的笔记和飞行器的想象图制作了视频,详细说明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智慧导览提高了展览的互动效果。本次展览展出了一组宗教题材的文艺复兴时期版画。这套版画共10件,以字母A至L顺序编号,拼接组合后是完整的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这些版画装框之后,只能以作品的形式分开展示,观众很难想象到它拼接组合后的整体效果。智慧导览将這组作品都进行了说明,并开发了拼图小游戏。观众可以根据提示将这10件单独的作品拼接组合完整。拼图的过程,就是对作品的不断深入理解的过程。
“三杰特展”以“教育”“体验空间”和“智慧导览”为代表的体验化、数字化的展示设计,源自博物馆展览观念由围绕展品转向围绕观众,新的观念更注重观众的参与、体验以及感受。在这种新理念的影响下,能做的还有很多。
来源:紫金文创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