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丁西林作为我国现代喜剧的创始人之一,其独幕喜剧以其独特的喜剧客体及艺术表现形式实现“会心的微笑”。其艺术成就对于我们在创作幽默喜剧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丁西林;独幕喜剧;会心的微笑
喜剧是以笑为特征,笑为特殊功能的一种艺术样式。丁西林作为我国现代喜剧的创始人之一,其独幕喜剧的成就,使他被人们称为“独幕剧的圣手”。他在喜剧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已经获得了普遍赞誉。其创作对于我们在创作幽默喜剧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1 丁西林独幕喜剧客体的特点
丁西林曾在《<孟丽君>前言》中强调,“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是“必须经过思考,根据观众各人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演员的表演,而和剧作家发生共鸣”;“喜剧必须有味”,能“使人发笑”,引起“会心的微笑”[1]。“会心”即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是欣赏主体在观剧时对创作意蕴的心领神会,是剧作家与观众通过舞台演出在心灵上的形成的沟通无畅。“顿悟”与“会心”都需要欣赏主体以其理性的思考,实现与剧作家的沟通。这一“会心的微笑”是作家长期艺术实践的总结。
在喜剧世界中,“客体是形成喜剧意识的基础和依据。”[2]当喜剧客体具有“矛盾性”、“反常性”、“无害性”时,它才能更好地承载喜剧意识,[2]使观众发出“会心的微笑”。
在丁西林的剧作中,无论是反映现实生活还是重塑历史传说,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现实,承载着作家对人与社会的反思及其审美理想。丁西林早期的6个独幕剧,剧情简单,其剧中人物虽均为知识分子或城市市民等一些小人物,然他们健康而美丽,温和而幽默。他们热爱生活,面对生活的种种尴尬,总能凭着自己的机智巧妙地化解,在平淡的生活中激起一丝波澜,增添几分情趣。
在创作中,丁西林 “无事”生事,却赋予剧本以特有的喜剧兴味。“无事”生事,即剧作家在编剧时,以其独特的理性思维赋予喜剧客体以“矛盾性”、“反常性”、“无害性”。如《北京的空气》中,主人身份与“偷”听差的烟这一行为的矛盾与反常,常规生活中是主人教听差应该怎样的小气,而这一剧中是听差教主人应该怎样的大方。又如《亲爱的丈夫》中黄凤卿的男性身份与他作为“任太太”身份的矛盾,同时也是男性扮作人妇的反常。这种“矛盾性”与“反常性”在丁西林的喜剧中比比皆是,并且往往在矛盾中透出反常,在反常中表现矛盾。这种特点事实是对丁西林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的理性思维的折射。
“喜剧性不协调造成的矛盾应该是无害的。”具体表现为“事件结局的非伤害性”或“人物超然于失败之上的态度”。[2]在丁西林的作品中,其无害性则主要表现在丁西林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以及戏剧人物对人生的豁达与宽容。丁西林在解决戏剧冲突时,往往别出心裁地建构了一个双赢的结局,冲突的一方以“欺瞒”的手段,赢得了两方的自足。如《北京的空气》中,主人“偷”听差的烟,既解了烟瘾之急,又给老赵留了面子。在《压迫》中,男房客与房东太太的冲突激化,最后因女房客主动冒认作家眷而租到房子;房东太太也将一年多未租出去的房子租给了“有家眷”的房客。这种“双赢”是丁西林对人生完满的追求,同时也带着中国古典喜剧“瞒和骗”的大团圆的结构模式的影子。喜剧创作主体在进行喜剧创作时,可通过对客体的“矛盾性”、“反常性”、“无害性”揭示,主动将其审美理想、爱憎褒贬蕴涵于客体中。当观众看到客体的矛盾与反常爆发出笑声,这往往意味着他们对创造主体喜剧意识的接受。
2 丁西林独幕剧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源于现实。要将现实中的喜剧作为“笑的艺术”呈现于舞台,使观众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认可并接收主体戏剧意识,还有赖于创作主体的智慧及其对现实的理性思考。“喜剧意识是人类智慧的确证,智慧是产生喜剧意识的必备条件。”[2]丁西林的这种智慧及理性思考主要体现在其对独幕剧语言和修辞的驾驭能力上。丁西林喜剧的幽默意境主要是通过违逆语言常规、修辞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
在《三块钱国币》中,为了一个花瓶,吴太太欲将李嫂逼入绝境,好打抱不平的杨长雄为伸张正义,与吴太太争吵了起来。在这过程中,吴太太与杨长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辩论作为该剧的主干,以反语和奇论为主要手段,形成了不同思想和立场的碰撞,从而产生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喜剧冲突效果。
同时,丁西林还多次运用具有双重含义的修辞格,如比喻、反语、双关。《一只马蜂》中,吉先生分别将旧式女性和五四运动洗礼的新女性比喻成八股文、白话诗,贴切巧妙,俏皮幽默。在吉先生要向余小姐求婚时,却正话反说让余小姐一同陪他不结婚。丁西林的这种话语形式及修辞,成功地保证了其独幕剧的幽默品格,也为后来的剧作家提供了一种语言范式。
3 丁西林喜剧的接受
观众的笑是在瞬间顿悟中爆发出来的,这种爆发是欣赏者以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作为评价标准,通过一定的审美距离,观照反常的喜剧客体,顿悟到对象的不协调,由此而爆发出来的喜剧性的笑。这种“顿悟”的笑与丁西林“会心的微笑”是一脉相通的。丁西林在喜剧创作中,时时追求着一种“会心的微笑”。然而,在时代主潮的冲击下,“会心的微笑”在当下显得异常艰难。《酒后》曾于二十年代盛誉东南,然三十年代初的第四次演出惨遭败北。这敏感地传递出一个信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幽默喜剧也应及时的调整其喜剧节奏与美学风格。”[3]
丁西林与观众的沟通的艰难,他那温和柔婉的幽默喜剧与时代审美需求的矛盾,促使了他自觉地将自己纳入时代主潮,一度赢得了观众“会心的微笑”。《妙峰山》作为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既满足了他对“会心的微笑”的追求,又符合抗战时期的审美需求。丁西林对时代主潮自觉地靠拢同时,其剧作独特性因素也在逐渐消融。作为戏改先行者,其后期的创作除了话剧《孟丽君》取得较高成就,其余作品基本消融了他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创作个性。作家个性的消融无疑是致命之伤。丁西林在后期的创作虽与时代“共名”相行而走,然而却不能引起欣赏主体的共鸣。从现有研究情况看,丁西林喜剧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越来越受学者肯定。或许,正如《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所说的“丁西林的剧作更具有某种‘超前性’,他的作品幾乎一出现,就遭到了种种误解与隔膜的批评:这都是具有‘实验’意识的自觉的艺术家必须付出的代价。”[4]
参考文献:
[1] 丁西林.《孟丽君》前言[A].丁西林研究资料[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68.
[2] 苏晖.西方喜剧美学的现代发展与变异[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3,15,44-49,43.
[3] 胡星亮.中国现代喜剧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30.
[4]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37.
[5] 丁西林.丁西林剧作全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6] 孔庆升.丁西林研究资料[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王飞燕,福建龙岩人,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戏剧戏曲。
关键词:丁西林;独幕喜剧;会心的微笑
喜剧是以笑为特征,笑为特殊功能的一种艺术样式。丁西林作为我国现代喜剧的创始人之一,其独幕喜剧的成就,使他被人们称为“独幕剧的圣手”。他在喜剧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已经获得了普遍赞誉。其创作对于我们在创作幽默喜剧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1 丁西林独幕喜剧客体的特点
丁西林曾在《<孟丽君>前言》中强调,“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是“必须经过思考,根据观众各人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演员的表演,而和剧作家发生共鸣”;“喜剧必须有味”,能“使人发笑”,引起“会心的微笑”[1]。“会心”即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是欣赏主体在观剧时对创作意蕴的心领神会,是剧作家与观众通过舞台演出在心灵上的形成的沟通无畅。“顿悟”与“会心”都需要欣赏主体以其理性的思考,实现与剧作家的沟通。这一“会心的微笑”是作家长期艺术实践的总结。
在喜剧世界中,“客体是形成喜剧意识的基础和依据。”[2]当喜剧客体具有“矛盾性”、“反常性”、“无害性”时,它才能更好地承载喜剧意识,[2]使观众发出“会心的微笑”。
在丁西林的剧作中,无论是反映现实生活还是重塑历史传说,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现实,承载着作家对人与社会的反思及其审美理想。丁西林早期的6个独幕剧,剧情简单,其剧中人物虽均为知识分子或城市市民等一些小人物,然他们健康而美丽,温和而幽默。他们热爱生活,面对生活的种种尴尬,总能凭着自己的机智巧妙地化解,在平淡的生活中激起一丝波澜,增添几分情趣。
在创作中,丁西林 “无事”生事,却赋予剧本以特有的喜剧兴味。“无事”生事,即剧作家在编剧时,以其独特的理性思维赋予喜剧客体以“矛盾性”、“反常性”、“无害性”。如《北京的空气》中,主人身份与“偷”听差的烟这一行为的矛盾与反常,常规生活中是主人教听差应该怎样的小气,而这一剧中是听差教主人应该怎样的大方。又如《亲爱的丈夫》中黄凤卿的男性身份与他作为“任太太”身份的矛盾,同时也是男性扮作人妇的反常。这种“矛盾性”与“反常性”在丁西林的喜剧中比比皆是,并且往往在矛盾中透出反常,在反常中表现矛盾。这种特点事实是对丁西林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的理性思维的折射。
“喜剧性不协调造成的矛盾应该是无害的。”具体表现为“事件结局的非伤害性”或“人物超然于失败之上的态度”。[2]在丁西林的作品中,其无害性则主要表现在丁西林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以及戏剧人物对人生的豁达与宽容。丁西林在解决戏剧冲突时,往往别出心裁地建构了一个双赢的结局,冲突的一方以“欺瞒”的手段,赢得了两方的自足。如《北京的空气》中,主人“偷”听差的烟,既解了烟瘾之急,又给老赵留了面子。在《压迫》中,男房客与房东太太的冲突激化,最后因女房客主动冒认作家眷而租到房子;房东太太也将一年多未租出去的房子租给了“有家眷”的房客。这种“双赢”是丁西林对人生完满的追求,同时也带着中国古典喜剧“瞒和骗”的大团圆的结构模式的影子。喜剧创作主体在进行喜剧创作时,可通过对客体的“矛盾性”、“反常性”、“无害性”揭示,主动将其审美理想、爱憎褒贬蕴涵于客体中。当观众看到客体的矛盾与反常爆发出笑声,这往往意味着他们对创造主体喜剧意识的接受。
2 丁西林独幕剧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源于现实。要将现实中的喜剧作为“笑的艺术”呈现于舞台,使观众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认可并接收主体戏剧意识,还有赖于创作主体的智慧及其对现实的理性思考。“喜剧意识是人类智慧的确证,智慧是产生喜剧意识的必备条件。”[2]丁西林的这种智慧及理性思考主要体现在其对独幕剧语言和修辞的驾驭能力上。丁西林喜剧的幽默意境主要是通过违逆语言常规、修辞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
在《三块钱国币》中,为了一个花瓶,吴太太欲将李嫂逼入绝境,好打抱不平的杨长雄为伸张正义,与吴太太争吵了起来。在这过程中,吴太太与杨长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辩论作为该剧的主干,以反语和奇论为主要手段,形成了不同思想和立场的碰撞,从而产生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喜剧冲突效果。
同时,丁西林还多次运用具有双重含义的修辞格,如比喻、反语、双关。《一只马蜂》中,吉先生分别将旧式女性和五四运动洗礼的新女性比喻成八股文、白话诗,贴切巧妙,俏皮幽默。在吉先生要向余小姐求婚时,却正话反说让余小姐一同陪他不结婚。丁西林的这种话语形式及修辞,成功地保证了其独幕剧的幽默品格,也为后来的剧作家提供了一种语言范式。
3 丁西林喜剧的接受
观众的笑是在瞬间顿悟中爆发出来的,这种爆发是欣赏者以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作为评价标准,通过一定的审美距离,观照反常的喜剧客体,顿悟到对象的不协调,由此而爆发出来的喜剧性的笑。这种“顿悟”的笑与丁西林“会心的微笑”是一脉相通的。丁西林在喜剧创作中,时时追求着一种“会心的微笑”。然而,在时代主潮的冲击下,“会心的微笑”在当下显得异常艰难。《酒后》曾于二十年代盛誉东南,然三十年代初的第四次演出惨遭败北。这敏感地传递出一个信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幽默喜剧也应及时的调整其喜剧节奏与美学风格。”[3]
丁西林与观众的沟通的艰难,他那温和柔婉的幽默喜剧与时代审美需求的矛盾,促使了他自觉地将自己纳入时代主潮,一度赢得了观众“会心的微笑”。《妙峰山》作为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既满足了他对“会心的微笑”的追求,又符合抗战时期的审美需求。丁西林对时代主潮自觉地靠拢同时,其剧作独特性因素也在逐渐消融。作为戏改先行者,其后期的创作除了话剧《孟丽君》取得较高成就,其余作品基本消融了他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创作个性。作家个性的消融无疑是致命之伤。丁西林在后期的创作虽与时代“共名”相行而走,然而却不能引起欣赏主体的共鸣。从现有研究情况看,丁西林喜剧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越来越受学者肯定。或许,正如《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所说的“丁西林的剧作更具有某种‘超前性’,他的作品幾乎一出现,就遭到了种种误解与隔膜的批评:这都是具有‘实验’意识的自觉的艺术家必须付出的代价。”[4]
参考文献:
[1] 丁西林.《孟丽君》前言[A].丁西林研究资料[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68.
[2] 苏晖.西方喜剧美学的现代发展与变异[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3,15,44-49,43.
[3] 胡星亮.中国现代喜剧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30.
[4]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37.
[5] 丁西林.丁西林剧作全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6] 孔庆升.丁西林研究资料[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王飞燕,福建龙岩人,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戏剧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