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战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社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从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转变教育理念、打造与科研队伍相融合的教学团队、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在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教育;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社会竞争力
历时30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从未将学校这块沃土游离于它的视线之外。国家对研究型大学赋予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技术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这些大学以一类的学科建设和软硬件设施,强大的师资队伍,优异的学生群体,多元化的办学理念,培养出了许多创新人才,使他们以卓越的才能和强大的社会竞争力,在为国家服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理念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这类人才不仅要具有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还要具有开放、合作、灵活多变的适应性。不仅要其有运用知识服务实际的能力,还要具有洞察未来,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的潜质和底蕴。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型能力的几种措施和方法
(一)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尊重大学生的需求特点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伴随认识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调控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意识表现。这三方面统一起来的复杂心理系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是从少年走向成年的典型过渡期,在这个时期,从自我意识发展的整体上看,他们已经历了青年初期那种急剧变化的时期,而进入相对稳定阶段。这时期,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具有主动性、自觉性,但同时也有自我评价的片面性和自我形象的完整性。这个时期是质疑、求索、发现的时期,是一个实现创造性和发展创造力的时期。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对他们学业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将有深远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特点,主要包括:求知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友情的需要和成就得需要。求知需要是第一位的,说明当代大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而自尊自立需要说明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强,渴望得到认同和尊重,对这些需求加以正确的引导,有助于他们创造力的更好发挥。
(二)转变教育理念。建立一支善创新、强实践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1.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成教育大国,正向教育强国迈进,从而进入教育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曾任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要实施人才强教,通过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主要是校长、教师,来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2.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成为学校校长和全体教师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目标。要实现这样的任务,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保障。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具有一种学者的鲜明的文化品格,在教育生涯中表现出特有的文化担当,使自己的个性品格与自己的文化坚持相统~,使个性品格变为文化品格,逐步从一般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例如:国学大师陈寅恪,他毕生为学术独立而诉求,抗争,始终维护着一个文化信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这和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这些大师的行为已成为一种文化品格。
3.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战场,在课堂上,教师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发现已有知识,技术的不足并找到其新的应用,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教师在讲授知识内容时,不仅仅要讲解知识本身,例如一首诗,一篇散文,而是把这首诗,这篇散文放在诗歌,散文的历史脉络中,揭示它的历史联系和特点,使学生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融入文化历史长河中,得到文化的滋养,对于所学的定理,公式也是如此,不仅仅讲其知识本身,而是把它放在与前后有关定理公式的联系中,融会贯通,系统掌握。
(三)、在现代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术气氛,那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学生从中体验创新思维,教学生“弄斧到班门”。
(四)教师还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创新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以传承为中心,以智育为中心,以学科专业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点,形成一种从创新精神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创新意识和能力贯穿于他们成长的整个历程。
三、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通道,而科研训练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相当关键的。十九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威廉·冯·洪堡在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这对德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使当时的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科学研究是一项创造性脑力劳动。高校教师将科研的最新成果,包括发明与创造,以及科研方法引进教学过程,使教育带有一定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学习过程作为探索和发展真理的过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科研的紧密结合,将学校丰富的学科、科研、名师、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等资源转化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培养平台,实现科研促进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广泛参与科研,养成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意志。在科研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对不同学科现象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比较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培养科学的思维观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科研课题可以是学生自选,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吸收优秀人才早进科研组,提早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985等科研项目,让他们尽快成长,让人才脱颖而出。在这期间,对学生进行独立科研训练,使他们能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选题到实践,实践到总结、提高、理论化的完整科研过程训练。以培养和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方法。例如中国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的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教创新人才特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学生除参加科研项目外,还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强化高校学术氛围,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和研讨会,组织学生学术论文竞赛活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创办学生刊物和学习园地,为他们开展学术活动提供阵地。在学生科研活动中,还要创造自由 民主的学术空气,使学生在独立进取中发展创造才能。爱因斯坦认为,研究问题要有神圣的好奇心,“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夭折”。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教会对信息的选择和利用
创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它是具有创造性的大脑所能吸收到一般大脑所不能吸收的信息,它能在有限的空间和较短的时间里捕捉到极有价值、极为新颖的信息,以极快的速度抓住问题的要害和本质,它所产生的所有观点、方法、方案、计划具有独创性和高效率,没有创造性思维,创造发明就不可能实现。
信息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和培养创造新型人才的最基本材料,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上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它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不断地高速分化,又不断地集合增大,形成了文献的海洋。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必须要学会正确的选择。要教会学生怎样进行信息分类,怎样估价信息的确切性。一是在大范围中确定自己所需的小范围,即对所需信息的知识领域加以确定,然后再去查找;二是确定核心资料,包括核心文献的确定和核心期刊的选择;三是学会情报检索语言,它可以引导你去顺利地寻找所需资料;四是在交谈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日常交谈是一个很大的信息场,据众多发明创造家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显示。有60%的人得益于零次信息,因此,应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多听学术报告和信息发布会,对有关解决自己问题的发言要作全部记录。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和激发自己的预感。
例如,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从选题到文献综述,分析总结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的有效运用,这也是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运用,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的很好锻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之一。
总之,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社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
五、改进教学课程理念,打造与科研队伍相融合的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载体是课程,传统课程教学偏重课堂教学和课内经验,学科交叉融合不足,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影响学生将知识有效发展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即要强化基础课程,还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更要注重开发全方位,立体化和全程式的参与课程,要让学生在学得系统的课内知识的同时具备丰富的课外经验,潜课程与显课程并重建设,制定配套管理制度,鼓励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科研水平,将丰富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优质教学资源,开设多种学科引导课程,科研渗透课程,学科前沿讲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情感,促进学生在参与中全面发展,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引进课堂,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动,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在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求课程团队由学术带头人领衔组建教学团队;奖励“优秀教育育人团队”这样利于克服科研,学科建设与教学环节的脱节,利于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融合。这样融合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田莳,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升高教育人质量,中国高等教育,2009(22)
[2]钟秉林,董奇,葛岳静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3]张武升,论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教育研究,2009(11)
[4]张淑林,营造创新生态环境,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9(22)
关键词:大学教育;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社会竞争力
历时30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从未将学校这块沃土游离于它的视线之外。国家对研究型大学赋予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技术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这些大学以一类的学科建设和软硬件设施,强大的师资队伍,优异的学生群体,多元化的办学理念,培养出了许多创新人才,使他们以卓越的才能和强大的社会竞争力,在为国家服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理念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这类人才不仅要具有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还要具有开放、合作、灵活多变的适应性。不仅要其有运用知识服务实际的能力,还要具有洞察未来,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的潜质和底蕴。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型能力的几种措施和方法
(一)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尊重大学生的需求特点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伴随认识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调控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意识表现。这三方面统一起来的复杂心理系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是从少年走向成年的典型过渡期,在这个时期,从自我意识发展的整体上看,他们已经历了青年初期那种急剧变化的时期,而进入相对稳定阶段。这时期,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具有主动性、自觉性,但同时也有自我评价的片面性和自我形象的完整性。这个时期是质疑、求索、发现的时期,是一个实现创造性和发展创造力的时期。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对他们学业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将有深远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特点,主要包括:求知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友情的需要和成就得需要。求知需要是第一位的,说明当代大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而自尊自立需要说明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强,渴望得到认同和尊重,对这些需求加以正确的引导,有助于他们创造力的更好发挥。
(二)转变教育理念。建立一支善创新、强实践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1.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成教育大国,正向教育强国迈进,从而进入教育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曾任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要实施人才强教,通过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主要是校长、教师,来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2.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成为学校校长和全体教师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目标。要实现这样的任务,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保障。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具有一种学者的鲜明的文化品格,在教育生涯中表现出特有的文化担当,使自己的个性品格与自己的文化坚持相统~,使个性品格变为文化品格,逐步从一般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例如:国学大师陈寅恪,他毕生为学术独立而诉求,抗争,始终维护着一个文化信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这和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这些大师的行为已成为一种文化品格。
3.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战场,在课堂上,教师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发现已有知识,技术的不足并找到其新的应用,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教师在讲授知识内容时,不仅仅要讲解知识本身,例如一首诗,一篇散文,而是把这首诗,这篇散文放在诗歌,散文的历史脉络中,揭示它的历史联系和特点,使学生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融入文化历史长河中,得到文化的滋养,对于所学的定理,公式也是如此,不仅仅讲其知识本身,而是把它放在与前后有关定理公式的联系中,融会贯通,系统掌握。
(三)、在现代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术气氛,那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学生从中体验创新思维,教学生“弄斧到班门”。
(四)教师还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创新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以传承为中心,以智育为中心,以学科专业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点,形成一种从创新精神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创新意识和能力贯穿于他们成长的整个历程。
三、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通道,而科研训练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相当关键的。十九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威廉·冯·洪堡在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这对德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使当时的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科学研究是一项创造性脑力劳动。高校教师将科研的最新成果,包括发明与创造,以及科研方法引进教学过程,使教育带有一定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学习过程作为探索和发展真理的过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科研的紧密结合,将学校丰富的学科、科研、名师、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等资源转化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培养平台,实现科研促进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广泛参与科研,养成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意志。在科研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对不同学科现象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比较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培养科学的思维观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科研课题可以是学生自选,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吸收优秀人才早进科研组,提早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985等科研项目,让他们尽快成长,让人才脱颖而出。在这期间,对学生进行独立科研训练,使他们能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选题到实践,实践到总结、提高、理论化的完整科研过程训练。以培养和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方法。例如中国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的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教创新人才特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学生除参加科研项目外,还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强化高校学术氛围,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和研讨会,组织学生学术论文竞赛活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创办学生刊物和学习园地,为他们开展学术活动提供阵地。在学生科研活动中,还要创造自由 民主的学术空气,使学生在独立进取中发展创造才能。爱因斯坦认为,研究问题要有神圣的好奇心,“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夭折”。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教会对信息的选择和利用
创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它是具有创造性的大脑所能吸收到一般大脑所不能吸收的信息,它能在有限的空间和较短的时间里捕捉到极有价值、极为新颖的信息,以极快的速度抓住问题的要害和本质,它所产生的所有观点、方法、方案、计划具有独创性和高效率,没有创造性思维,创造发明就不可能实现。
信息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和培养创造新型人才的最基本材料,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上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它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不断地高速分化,又不断地集合增大,形成了文献的海洋。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必须要学会正确的选择。要教会学生怎样进行信息分类,怎样估价信息的确切性。一是在大范围中确定自己所需的小范围,即对所需信息的知识领域加以确定,然后再去查找;二是确定核心资料,包括核心文献的确定和核心期刊的选择;三是学会情报检索语言,它可以引导你去顺利地寻找所需资料;四是在交谈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日常交谈是一个很大的信息场,据众多发明创造家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显示。有60%的人得益于零次信息,因此,应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多听学术报告和信息发布会,对有关解决自己问题的发言要作全部记录。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和激发自己的预感。
例如,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从选题到文献综述,分析总结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的有效运用,这也是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运用,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的很好锻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之一。
总之,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社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
五、改进教学课程理念,打造与科研队伍相融合的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载体是课程,传统课程教学偏重课堂教学和课内经验,学科交叉融合不足,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影响学生将知识有效发展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即要强化基础课程,还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更要注重开发全方位,立体化和全程式的参与课程,要让学生在学得系统的课内知识的同时具备丰富的课外经验,潜课程与显课程并重建设,制定配套管理制度,鼓励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科研水平,将丰富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优质教学资源,开设多种学科引导课程,科研渗透课程,学科前沿讲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情感,促进学生在参与中全面发展,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引进课堂,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动,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在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求课程团队由学术带头人领衔组建教学团队;奖励“优秀教育育人团队”这样利于克服科研,学科建设与教学环节的脱节,利于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融合。这样融合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田莳,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升高教育人质量,中国高等教育,2009(22)
[2]钟秉林,董奇,葛岳静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3]张武升,论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教育研究,2009(11)
[4]张淑林,营造创新生态环境,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