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则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增收动力机制也因此出现了新的变化,农民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农民增收连续多年增收缓慢,“农民增产不增收”也成为制约小康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国内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文章结合当前农民增收形势,分析了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并就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农民;增收;形势;对策
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又是稳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4年以来,政府加大了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力度,农民增收速度较快,但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形势依旧非常严峻,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当前农民增收形式分析
1.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我们农村全面推行开来,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也大大提高,农民获得了真真正正的实惠。但是,从1997年开始,农民增收速度开始下降,直到2004年才出现大幅度的反弹。2005年、201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分别是6.8%、10.9%,农民增收明显。在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我国农民收入结构也逐步优化,如与2009年相比,我国农民2012年家庭经营收入下降了4.4%,但是工资性收入却增加了3.5%。换而言之,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农民增收渠道加宽,非农业增收途径逐渐增多。此外,结合我国农民增收情况来看,我国农民收入增加具有以下特征:(1)增收内生动力增强。政府的惠农强农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多,农村改革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都增加了农民收入。(2)农村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改革催生了各种规模化、组织化农村组织,在各类产业化组织的带动下,农业生产经营环节不断创新,多要素增收格局逐渐稳定化,农户分工作业趋势愈发明显,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3)农民增收宏观背景良好。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低成本工业化时代即将结束,高价农业时代已经到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调整,取消农业税,农业补贴,都有效改善了农民增收环境。
2.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1)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经营方式一直以家庭分散經营为主,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低,不利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如许多地方的同种农产品生产虽然已成规模,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生产资料、生产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渠道,农产品品种单一,许多农产品都无法与大市场有效衔接,产品销路不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削弱了农业产品的区域优势和特色,进而影响农民增收。
(2)农民经营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基层政府一般只关注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农业生产资料配送,根本不注意农业经营、营销、管理知识教育。许多农民在生产管理中也是只关注生产,不注重管理,农业经营理念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
(3)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农村投入不高。在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大环境下,农业结构调整缺陷不断凸显,落后的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结构性过程,导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压缩了农民增收空间。农业农村投入不足,是造成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主要原因。因为一旦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和科技支撑,农业发展必定会遇到许多“瓶颈”性障碍,降低农业的整体效益。
(4)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分割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政府财政安排,不但将农民排除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之外,还严重阻碍了城乡物质、信息和人力资源流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教育的快速发展。受此影响,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在饱和后会逐渐下降,农民就近务工难度增大,非农就业机会相对减少。与此同时,在城市下岗职工人数激增的情况下,城市用工要求提高,农民工外出就业压力增大,致使农民收入逐年下降。
(5)缺乏有力的增收体制保障。虽然我国农民增收体制不断健全,但是农业保障体系却严重滞后,如农村土地使用权、土地流转机制、劳动力转移机制等都缺乏前瞻性,农民投保、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土地使用权转让等,都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变慢,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与思路
1.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农业投入
要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强农业扶持力度,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保政策、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则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政策,尤其要落实好粮食生产各种补贴、农民进城务工管理制度、农民土地流转制度和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其次,政府要加大农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抓好农村公共卫生设施、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建设,确保群众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基层政府则要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减负政策,做好农产品购销工作和农民负担监督检查工作,将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心,同时用优惠政策和利益机制吸引城市企业、国内外商家来农村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这就要求政府对农村企业尤其是那些带动面大、有利于扶贫济困的企业要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如给予贷款支持和减免税收等。同时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乡镇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争取在增加非农就业新岗位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
2.明确农民增收框架,完善初次交换机制
基层政府应借鉴其他地方的农民增收管理工作经验,从制度建设入手,出台农民增收规划,强化政府管理。在基层政府出台的农民增收规划中,政府首先要结合地方农民生产经营状况、农民收入水平明确农民增收具体目标,其次,政府还要出台具体的农民增收政策,从多予、少取、放活等方面就相关政策、思路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农民增收保障机制和考核机制,在农民增收目标、管理措施具体化的基础上勾勒农民增收框架,确保农民增收有章可循。初次分配是决定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环节,完善初次分配公平交换机制,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基层政府应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入手,加强初次分配公平交换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农业市场调节中的作用,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其次,政府应深入实施就业优先策略,加大农民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建设,如支持乡镇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适当调整最低工资水平,强化农民工工资支持保障。土地是农业生产经营的根本,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征收制度,对于农民土地、农村集体财产流转进行规范化管理,为农村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提供有力保障。
3.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基层政府应通过加快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产品产业化、标准化经营,以增加农村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在政府引导下,农村企业应延长企业产业链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保证农产品优质、安全和营养,利用农产品储藏、保鲜、深加工技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则要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做好农业投入供应和优质安全产品产前、产后和销售服务工作,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物质、销售、宣传服务,以促进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同步发展。如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销售知识教育,宣传农村创收典型,介绍增收增产经验,加强农业生产引导和经营示范,以调动农民积极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与此同时,基层政府还要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将农民分散经营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发展农村蔬菜、花卉、畜牧、果林产业,构建集农产业种养、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供销于一体的农村生产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竞争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综上所述,农民增收是深化改革的关键。因此,各级政府应将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部署上来,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农业投入,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参考文献:
[1]程江红.农民增收问题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2]黄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
[3]谢学军.基于农民收入结构视角下的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关键词】农民;增收;形势;对策
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又是稳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4年以来,政府加大了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力度,农民增收速度较快,但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形势依旧非常严峻,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当前农民增收形式分析
1.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我们农村全面推行开来,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也大大提高,农民获得了真真正正的实惠。但是,从1997年开始,农民增收速度开始下降,直到2004年才出现大幅度的反弹。2005年、201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分别是6.8%、10.9%,农民增收明显。在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我国农民收入结构也逐步优化,如与2009年相比,我国农民2012年家庭经营收入下降了4.4%,但是工资性收入却增加了3.5%。换而言之,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农民增收渠道加宽,非农业增收途径逐渐增多。此外,结合我国农民增收情况来看,我国农民收入增加具有以下特征:(1)增收内生动力增强。政府的惠农强农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多,农村改革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都增加了农民收入。(2)农村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改革催生了各种规模化、组织化农村组织,在各类产业化组织的带动下,农业生产经营环节不断创新,多要素增收格局逐渐稳定化,农户分工作业趋势愈发明显,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3)农民增收宏观背景良好。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低成本工业化时代即将结束,高价农业时代已经到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调整,取消农业税,农业补贴,都有效改善了农民增收环境。
2.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1)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经营方式一直以家庭分散經营为主,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低,不利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如许多地方的同种农产品生产虽然已成规模,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生产资料、生产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渠道,农产品品种单一,许多农产品都无法与大市场有效衔接,产品销路不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削弱了农业产品的区域优势和特色,进而影响农民增收。
(2)农民经营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基层政府一般只关注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农业生产资料配送,根本不注意农业经营、营销、管理知识教育。许多农民在生产管理中也是只关注生产,不注重管理,农业经营理念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
(3)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农村投入不高。在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大环境下,农业结构调整缺陷不断凸显,落后的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结构性过程,导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压缩了农民增收空间。农业农村投入不足,是造成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主要原因。因为一旦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和科技支撑,农业发展必定会遇到许多“瓶颈”性障碍,降低农业的整体效益。
(4)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分割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政府财政安排,不但将农民排除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之外,还严重阻碍了城乡物质、信息和人力资源流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教育的快速发展。受此影响,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在饱和后会逐渐下降,农民就近务工难度增大,非农就业机会相对减少。与此同时,在城市下岗职工人数激增的情况下,城市用工要求提高,农民工外出就业压力增大,致使农民收入逐年下降。
(5)缺乏有力的增收体制保障。虽然我国农民增收体制不断健全,但是农业保障体系却严重滞后,如农村土地使用权、土地流转机制、劳动力转移机制等都缺乏前瞻性,农民投保、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土地使用权转让等,都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变慢,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与思路
1.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农业投入
要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强农业扶持力度,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保政策、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则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政策,尤其要落实好粮食生产各种补贴、农民进城务工管理制度、农民土地流转制度和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其次,政府要加大农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抓好农村公共卫生设施、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建设,确保群众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基层政府则要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减负政策,做好农产品购销工作和农民负担监督检查工作,将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心,同时用优惠政策和利益机制吸引城市企业、国内外商家来农村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这就要求政府对农村企业尤其是那些带动面大、有利于扶贫济困的企业要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如给予贷款支持和减免税收等。同时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乡镇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争取在增加非农就业新岗位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
2.明确农民增收框架,完善初次交换机制
基层政府应借鉴其他地方的农民增收管理工作经验,从制度建设入手,出台农民增收规划,强化政府管理。在基层政府出台的农民增收规划中,政府首先要结合地方农民生产经营状况、农民收入水平明确农民增收具体目标,其次,政府还要出台具体的农民增收政策,从多予、少取、放活等方面就相关政策、思路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农民增收保障机制和考核机制,在农民增收目标、管理措施具体化的基础上勾勒农民增收框架,确保农民增收有章可循。初次分配是决定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环节,完善初次分配公平交换机制,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基层政府应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入手,加强初次分配公平交换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农业市场调节中的作用,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其次,政府应深入实施就业优先策略,加大农民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建设,如支持乡镇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适当调整最低工资水平,强化农民工工资支持保障。土地是农业生产经营的根本,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征收制度,对于农民土地、农村集体财产流转进行规范化管理,为农村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提供有力保障。
3.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基层政府应通过加快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产品产业化、标准化经营,以增加农村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在政府引导下,农村企业应延长企业产业链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保证农产品优质、安全和营养,利用农产品储藏、保鲜、深加工技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则要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做好农业投入供应和优质安全产品产前、产后和销售服务工作,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物质、销售、宣传服务,以促进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同步发展。如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销售知识教育,宣传农村创收典型,介绍增收增产经验,加强农业生产引导和经营示范,以调动农民积极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与此同时,基层政府还要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将农民分散经营与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发展农村蔬菜、花卉、畜牧、果林产业,构建集农产业种养、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供销于一体的农村生产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竞争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综上所述,农民增收是深化改革的关键。因此,各级政府应将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部署上来,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农业投入,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参考文献:
[1]程江红.农民增收问题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2]黄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
[3]谢学军.基于农民收入结构视角下的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