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传统中学数学备课的问题
1.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只备教师的“教”,忽视备学生的“学”。第一,忽视探究过程的展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结果的获得,不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缺乏深度思考。第二,忽视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更多重视传授方法的设计,很少思考学生自主操作、积极实践的设计。第三,忽视合作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独立探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很少考虑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2 .强调课本作用,忽视课程开发。以“本”为主,权力至上。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教科书是权威,视教参是权威,致使备课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师备课单纯依赖教参,不去开发校本课程,备课缺乏创意,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3.强调循规蹈矩,忽视个性发展。学校备课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要求过深、过细,严重制约着教师备课的个性化。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备课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备课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双基目标;内容处理要有课程意识和宽泛的课程资源意识;教案编写要有记录整体教历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编写教案。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从课堂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这种定位必然影响到我们的备课。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重视过程和方法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许多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认为,数学成果获得的思维过程及提炼的思想方法的价值比成果本身大。
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为数学家、数学教师及学生三者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要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和发现过程,注重获取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亲身动手探求、体验,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后的发展中用这种手段去获取更多的知识的方法。
3.善于张扬自己的个性。苏联教育家彼得洛夫斯基说:“教师的个性强有力地影响着儿童的智慧、感情和意志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智能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和人格塑造。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到处可见成品教案(成品教案主要指现成的书本教案或网上可以查阅的电子教案)。因此,要创造自己的教学特色,我们就必须首先闭门独立思考,研究学情,以排除成品教案对自己思维的干扰,并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想象。
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用自己对问题执著追求的精神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用自己尊重别人成果的品格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用自己海纳百川的胸怀培养学生豁达的品格……总之,教师只有在备课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在课堂中更大限度的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
4.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善于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新课新知识的引入很重要。教学过程中除设计情境外,还要设计以教师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情感是人的认知活动中的必然要素,并影响认知活动的进程。
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以自己的兴奋情绪去激励学生,以自己的主动性唤醒学生,以自己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去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和教师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把教学带入乐思乐学愉快和谐的境地。
5.体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
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的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教师要能够对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及时捕捉学生中间的热点问题,掌握学生中间最新的信息,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解读学生,让有教育价值的活动生成、发展、延续,让课程真正追随学生的发展,在考虑教育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当发现学生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或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育活动内容。
我们不能试图将备课程式化,但我们不能没有一个基点。备课可以有多种方式,也可以表现出教育者的个性,但我们不能忘记,备课应是一门艺术,让教育无痕的艺术。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
1.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只备教师的“教”,忽视备学生的“学”。第一,忽视探究过程的展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结果的获得,不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缺乏深度思考。第二,忽视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更多重视传授方法的设计,很少思考学生自主操作、积极实践的设计。第三,忽视合作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独立探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很少考虑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2 .强调课本作用,忽视课程开发。以“本”为主,权力至上。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教科书是权威,视教参是权威,致使备课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师备课单纯依赖教参,不去开发校本课程,备课缺乏创意,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3.强调循规蹈矩,忽视个性发展。学校备课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要求过深、过细,严重制约着教师备课的个性化。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备课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备课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双基目标;内容处理要有课程意识和宽泛的课程资源意识;教案编写要有记录整体教历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编写教案。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从课堂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这种定位必然影响到我们的备课。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重视过程和方法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许多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认为,数学成果获得的思维过程及提炼的思想方法的价值比成果本身大。
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为数学家、数学教师及学生三者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要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和发现过程,注重获取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亲身动手探求、体验,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后的发展中用这种手段去获取更多的知识的方法。
3.善于张扬自己的个性。苏联教育家彼得洛夫斯基说:“教师的个性强有力地影响着儿童的智慧、感情和意志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智能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和人格塑造。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到处可见成品教案(成品教案主要指现成的书本教案或网上可以查阅的电子教案)。因此,要创造自己的教学特色,我们就必须首先闭门独立思考,研究学情,以排除成品教案对自己思维的干扰,并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想象。
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用自己对问题执著追求的精神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用自己尊重别人成果的品格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用自己海纳百川的胸怀培养学生豁达的品格……总之,教师只有在备课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在课堂中更大限度的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
4.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善于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新课新知识的引入很重要。教学过程中除设计情境外,还要设计以教师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情感是人的认知活动中的必然要素,并影响认知活动的进程。
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以自己的兴奋情绪去激励学生,以自己的主动性唤醒学生,以自己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去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和教师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把教学带入乐思乐学愉快和谐的境地。
5.体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
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的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教师要能够对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及时捕捉学生中间的热点问题,掌握学生中间最新的信息,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解读学生,让有教育价值的活动生成、发展、延续,让课程真正追随学生的发展,在考虑教育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当发现学生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或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育活动内容。
我们不能试图将备课程式化,但我们不能没有一个基点。备课可以有多种方式,也可以表现出教育者的个性,但我们不能忘记,备课应是一门艺术,让教育无痕的艺术。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