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铁矿石资源短缺、物流成本抬高等影响,中国钢铁行业已经连续两年销售利润率不及3%,远低于全国工业行业6%的平均利润水平。而与此同时,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按粗钢表观消费量在6.88亿吨左右计算,产能过剩率约达到122%。钢铁产业经营生产和发展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深化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加大企业转型升级力度,已经是各大钢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身身精细化管理、提高效益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首钢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已经走过近十年的历程。目前,首钢信息化工作已经从大规模建设阶段向“建设与应用并重,进入到深化应用”阶段转变。如何从更深层次、更高境界,进一步提高对深化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已经成为首钢管理层的工作常态。
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现场交流会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首钢总公司董事长朱继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转型需要信息化支撑
《计算机世界》:就当前宏观经济和钢铁行业形势而言,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在不断增加,市场形势相当严峻。请介绍一下首钢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信息化建设又能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朱继民:当前,如何尽快提高首钢钢铁业竞争力,加快首钢北京地区产业转型,做强做大其他产业,已成为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摆在面前。在钢铁产能过剩、消费需求增速下降的形势下,我们面临如何超前把握市场、快速响应市场、加快结构调整的考验;在资源环境约束增强、钢铁行业微利形成常态的形势下,我们面临如何加快节能减排步伐、加大降低成本力度、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考验;在首钢转型中,面临如何加快建设高端板材能力体系的考验;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势下,首钢的非钢产业面临如何加快转型发展的考验;在北京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形势下,我们面临如何加快首钢北京工业区改造和产业转型的考验;在首钢多业、多地、多领域集团化发展的格局下,我们还面临如何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考验。
从6年前开始、花费了大量投资的首钢大搬迁工程是一个国家级的战略,承担了民族钢铁企业转型和发展的任务。如何建成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企业?尤其是作为从传统的长材企业转向高端板材生产的后来者,首钢面临大量需要几代人来解决的问题。2012年是首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打造“三个首钢”(即首钢服务、首钢品牌、首钢创造)综合竞争力的攻关之年,是提高钢铁业竞争能力、抓好北京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开发的关键之年。这次在迁安举行现场会议,就是要适应当前形势和任务,为首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动力。
我认为,仅靠各种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没有科学的管理手段是难以支撑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而信息化建设,恰恰能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发展瓶颈、矛盾和困难。因此,很多新的领域需要探索,如果不虚心学习,不通过创新性思维和办法来解决,那么首钢的投资就可能面临巨大的浪费。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打造“三个首钢”综合竞争力引领各项工作,增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坚定性、自觉性更加紧迫,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整体运营管理水平,为提高首钢综合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了。
信息化引领创新能力
《计算机世界》:据我们观察,此次现场会会议规格之高,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乃首钢前所未有。请问朱总,公司管理层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其目的和意义何在?
朱继民:这次会议之所以在迁安召开,是因为首钢的决策层一直认识到“基层工作最精彩”。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我们必须挖掘内部资源,通过树立内部最“闪亮”的典型形象来解决总体要求解决的问题。而位于迁安的杏山铁矿和迁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正是典型代表中的佼佼者。
杏山铁矿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是我们第一家露天转地下开采的铁矿,过去从来没有过地下开采,但却在40天内达到了稳产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他们相继创造了“数字化矿山”等非常丰富、鲜活和系统的经验,成为“三创”(即创新、创优、创业)的重要载体。更可贵的是,他们没有科班出身的信息化人员,完全利用自己的“土”专家,借鉴国内外同类矿山经验,通过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建成了具有首钢自主知识产权的地下采矿自动化信息化控制系统,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安全、稳定、高效运行,达到了国内同行业领先的水平。这样成绩的取得,是矿业公司长期以来坚持群众兴建设创新型学习型企业的结果。
可以说,杏山铁矿从露天到实现具有先进水平的地下开采,其历程就是以创新的成果。
而迁钢公司自投产以来坚持推进信息化建设,用数字化、精细化实现企业管理。迁钢提出了“一个核心、四个一体化”的思路,即以成本管控为核心,持续推动信息化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质量和工艺技术管控一体化、生产管控一体化、设备管控一体化、能源管控一体化管理体系,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迁钢转型的成功也是很有说服力的。首钢此前从来没有过冷热薄板,更谈不上高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因此从迁钢建设一开始,我们就把它作为练兵场和试验场,要求它具备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团队和创新的能力,虚心学习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迁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第一次参加全球性的竞赛(网络虚拟炼钢)就得到了冠军。这充分证明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对炼钢这种内在规律的掌握能力。
可以说,这两家企业的成功为首钢集团下属的企业树立了好的榜样。
这两个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每个企业在发展中都会面临大量的困难,遭遇大量的矛盾。但只要我们认识到创新发展的必要性,不怕困难,坚定不移地创新发展,一定会取得成绩并带动整个集团的转变和提升。在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国内钢铁行业过剩、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是唯一可正确选择的道路。
《计算机世界》:您觉得信息化在首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过程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朱继民:作为企业,光有创新驱动和实现转型发展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探索有效的途径,要采取必要的手段,包括采用现代化的工具与方法。
国家之所以将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到要求两化深度融合的高度使我们认识到,这是通向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学习型组织的必要途径和必然的方向。
总结首钢信息化建设近十年的经验,我们认为,走信息化建设的道路,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思维和水平,可以让企业内部资源得以优化,可以整合成学习和创新型的组织,可以实现精益协同管理的要求,还使我们面向客户服务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计算机世界》:作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您如何看待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朱继民: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应该说,大多数全国性的钢铁工业都在推进并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果。起步最早的是宝钢,宝钢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具备了很多自己创造的、别人不可复制的能力,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需求的道路,在精益制造、敏捷制造等方面为全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树立了榜样。
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来推动全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这不但符合行业和企业总体发展趋势和要求,而且代表了企业的未来方向,还能打造了一个经验分享的好平台,帮助钢铁行业内的企业发现问题、来解决问题。
作为会长,我非常愿意继续支持这个信息平台的建设并最大限度地推动其发挥作用,引导行业企业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发展融合的道路,推动整个钢铁行业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深化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加大企业转型升级力度,已经是各大钢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身身精细化管理、提高效益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首钢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已经走过近十年的历程。目前,首钢信息化工作已经从大规模建设阶段向“建设与应用并重,进入到深化应用”阶段转变。如何从更深层次、更高境界,进一步提高对深化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已经成为首钢管理层的工作常态。
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现场交流会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首钢总公司董事长朱继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转型需要信息化支撑
《计算机世界》:就当前宏观经济和钢铁行业形势而言,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在不断增加,市场形势相当严峻。请介绍一下首钢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信息化建设又能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朱继民:当前,如何尽快提高首钢钢铁业竞争力,加快首钢北京地区产业转型,做强做大其他产业,已成为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摆在面前。在钢铁产能过剩、消费需求增速下降的形势下,我们面临如何超前把握市场、快速响应市场、加快结构调整的考验;在资源环境约束增强、钢铁行业微利形成常态的形势下,我们面临如何加快节能减排步伐、加大降低成本力度、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考验;在首钢转型中,面临如何加快建设高端板材能力体系的考验;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势下,首钢的非钢产业面临如何加快转型发展的考验;在北京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形势下,我们面临如何加快首钢北京工业区改造和产业转型的考验;在首钢多业、多地、多领域集团化发展的格局下,我们还面临如何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考验。
从6年前开始、花费了大量投资的首钢大搬迁工程是一个国家级的战略,承担了民族钢铁企业转型和发展的任务。如何建成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企业?尤其是作为从传统的长材企业转向高端板材生产的后来者,首钢面临大量需要几代人来解决的问题。2012年是首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打造“三个首钢”(即首钢服务、首钢品牌、首钢创造)综合竞争力的攻关之年,是提高钢铁业竞争能力、抓好北京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开发的关键之年。这次在迁安举行现场会议,就是要适应当前形势和任务,为首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动力。
我认为,仅靠各种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没有科学的管理手段是难以支撑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而信息化建设,恰恰能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发展瓶颈、矛盾和困难。因此,很多新的领域需要探索,如果不虚心学习,不通过创新性思维和办法来解决,那么首钢的投资就可能面临巨大的浪费。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打造“三个首钢”综合竞争力引领各项工作,增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坚定性、自觉性更加紧迫,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整体运营管理水平,为提高首钢综合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了。
信息化引领创新能力
《计算机世界》:据我们观察,此次现场会会议规格之高,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乃首钢前所未有。请问朱总,公司管理层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其目的和意义何在?
朱继民:这次会议之所以在迁安召开,是因为首钢的决策层一直认识到“基层工作最精彩”。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我们必须挖掘内部资源,通过树立内部最“闪亮”的典型形象来解决总体要求解决的问题。而位于迁安的杏山铁矿和迁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正是典型代表中的佼佼者。
杏山铁矿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是我们第一家露天转地下开采的铁矿,过去从来没有过地下开采,但却在40天内达到了稳产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他们相继创造了“数字化矿山”等非常丰富、鲜活和系统的经验,成为“三创”(即创新、创优、创业)的重要载体。更可贵的是,他们没有科班出身的信息化人员,完全利用自己的“土”专家,借鉴国内外同类矿山经验,通过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建成了具有首钢自主知识产权的地下采矿自动化信息化控制系统,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安全、稳定、高效运行,达到了国内同行业领先的水平。这样成绩的取得,是矿业公司长期以来坚持群众兴建设创新型学习型企业的结果。
可以说,杏山铁矿从露天到实现具有先进水平的地下开采,其历程就是以创新的成果。
而迁钢公司自投产以来坚持推进信息化建设,用数字化、精细化实现企业管理。迁钢提出了“一个核心、四个一体化”的思路,即以成本管控为核心,持续推动信息化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质量和工艺技术管控一体化、生产管控一体化、设备管控一体化、能源管控一体化管理体系,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迁钢转型的成功也是很有说服力的。首钢此前从来没有过冷热薄板,更谈不上高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因此从迁钢建设一开始,我们就把它作为练兵场和试验场,要求它具备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团队和创新的能力,虚心学习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迁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第一次参加全球性的竞赛(网络虚拟炼钢)就得到了冠军。这充分证明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对炼钢这种内在规律的掌握能力。
可以说,这两家企业的成功为首钢集团下属的企业树立了好的榜样。
这两个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每个企业在发展中都会面临大量的困难,遭遇大量的矛盾。但只要我们认识到创新发展的必要性,不怕困难,坚定不移地创新发展,一定会取得成绩并带动整个集团的转变和提升。在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国内钢铁行业过剩、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是唯一可正确选择的道路。
《计算机世界》:您觉得信息化在首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过程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朱继民:作为企业,光有创新驱动和实现转型发展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探索有效的途径,要采取必要的手段,包括采用现代化的工具与方法。
国家之所以将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到要求两化深度融合的高度使我们认识到,这是通向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学习型组织的必要途径和必然的方向。
总结首钢信息化建设近十年的经验,我们认为,走信息化建设的道路,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思维和水平,可以让企业内部资源得以优化,可以整合成学习和创新型的组织,可以实现精益协同管理的要求,还使我们面向客户服务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计算机世界》:作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您如何看待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朱继民: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应该说,大多数全国性的钢铁工业都在推进并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果。起步最早的是宝钢,宝钢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具备了很多自己创造的、别人不可复制的能力,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需求的道路,在精益制造、敏捷制造等方面为全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树立了榜样。
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来推动全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这不但符合行业和企业总体发展趋势和要求,而且代表了企业的未来方向,还能打造了一个经验分享的好平台,帮助钢铁行业内的企业发现问题、来解决问题。
作为会长,我非常愿意继续支持这个信息平台的建设并最大限度地推动其发挥作用,引导行业企业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发展融合的道路,推动整个钢铁行业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