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零九零
常与身边的同事或同学谈及如今茶文化的异变,大多不以为然,甚至有朋友说道“你年纪轻轻的,对传统文化这么执著,何必呢”,故颇有“众人皆醒我独醉”之感。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醉茶”悟道,浅茗细品中感知茶之哲理与为人处世的深意,对我们八零后一代年轻人而言并不是暮色雅园。
如今,有的年轻人爱饮港式奶茶,有的则钟情于意式咖啡,有的更流连于葡萄美酒。商品社会带来了众多的选择,而个性张扬的年轻人也乐于在繁多的选择中体现自我、发现自我。笔者作为一名入职不久的八零后公务员,最爱的还是中国的传统饮料——茶。
不少身边的同事总是笑曰:“你怎么会喜欢喝茶、研究茶呢?不像是你这年龄段感兴趣的事情呢。”其实,对茶的喜爱最早源自于父辈的教诲,幼时随父亲一起品茶,也聆听了诸多关于茶的故事。父亲曾说:“茶叶是百草之英,茶与儒通在中庸;茶与禅通在神和;茶与道通在自然。古代文人以物喻人,将饮茶化为品茗,茶的意味也包涵了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人的品行。”
异变的反思
随着从校园踏入社会,笔者逐渐感受到,现实中的茶“文化”似乎有所异变。近年来,由于一些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烟酒等礼品开始渐渐变得没有那么畅销,唯独茶叶的受青睐程度经久不衰。而且,现在的一些领导干部不仅喝茶,还讲究喝好茶,沏茶也得有一定的“功夫”。这看似是回到了古人的境界,邀上三五好友,来上一壶上好的铁观音、普洱、碧螺春或者金骏眉,谈论人生理想或者分析国家大事。然而,事实却不尽如此。
中国社会讲究“人情关系”,求人办事以茶为礼更是常见。笔者在机关任职,逐渐发现茶已经化身为一块疏通关系的敲门砖或是道具,越是好、越是贵的茶,就越能体现出送礼者的“诚意”。更有甚者另辟蹊径,时常有新闻媒体报道,行贿人在茶礼的包装盒内放入一定数额的现金。这样,送的时候又不至于太明目张胆,被人发觉,又能够为自己的礼品增添一点分量。当然,也有部分人的确是爱茶,但其所钟情的,仅仅只是局限于茶本身而已,喝的未必就是那股茶的意境。一些领导干部觉得,收受茶礼与喝茶是一件比较“文艺”的事儿,特别是喝好茶、贵茶,看起来、听起来,都能够传达出一种品位与身份,而对于茶所蕴含的深意,却从未深入品究。
清正廉洁茶之深意
常与身边的同事或同学谈及如今茶文化的异变,大多不以为然,甚至有朋友说道“你年纪轻轻的,对传统文化这么执著,何必呢”,故颇有“众人皆醒我独醉”之感。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醉茶”悟道,浅茗细品中感知茶之哲理与为人处世的深意,对我们八零后一代年轻人而言并不是暮色雅园。
“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中的经典名言。其中的“俭”字与今天反腐倡廉的价值取向可谓高度一致。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提出“茶之性俭,廉美和敬”的立意,其实就是“茶德”的风韵,也涵养了“廉”的真谛。在古代,不论是清贫自守的士大夫们还是身居高位的官员们,以茶相会,“一杯芳茗成清宴”是社会的时尚。蔡元培先生赠北大同仁白雄远先生墨宝:“自扫竹根培老节,愿携茶具作清欢。”茶与廉融为一体,“以茶养廉”的精神定格为“茶风”,长存不衰。而如今,在社会利益的影响下,人们却利用“廉之象征”做出“不廉之事”,真是令人叹息。
茶,因广纳天地山川之灵秀,日月寒暑之灵气,形成了清正而廉洁的秉性。父亲从小就以茶教导笔者要做一名正直、守操的人。唐代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中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在茶壶上也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句话:“可以清心也”。之所以茶可清心,在于饮茶使心灵变得净、洁、美,显示出“历尽艰辛成极品,自甘恬淡散清香”的高洁,而正是这样,方可“以茶养廉”。倘若那些领导干部真的以茶为好,明白茶中“清正廉洁”的深意,又怎会收受那些昂贵茶礼,违背人民的意愿做出受贿贪腐之事呢?
领悟茶中“静”界
其实,朋友与同事对笔者“醉茶”而感到诧异,其中原因不难理解。的确,八零后年轻人应该张扬个性,探寻新鲜事物并充满活力,而茶的“静”,似乎与这股活力并不相称。可实际上,笔者一直记着自己的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国家公职人员。作为一名人民的公仆,必须戒骄戒躁,为群众行廉洁之事。要“静”心体会茶香中所蕴藏的深意,并时刻告诫自己,正直做人,清白做事。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这种与自然和谐统一,不受邪念所扰的心境就来自于“静”。儒家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佛家以人的心灵不为名利欲望所占据、人的思想不受外界的干扰为静。这种“静”既顺乎茶之本性,又合乎人之心性。而这样的心性正是我们所有八零后、九零后公职人员应该明晓与具备的。探茶之“静”界,让个性的八零后牢记自身使命职责成为自觉。如此一来,方能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逐渐转变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
栏目编辑:施杨 [email protected]
常与身边的同事或同学谈及如今茶文化的异变,大多不以为然,甚至有朋友说道“你年纪轻轻的,对传统文化这么执著,何必呢”,故颇有“众人皆醒我独醉”之感。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醉茶”悟道,浅茗细品中感知茶之哲理与为人处世的深意,对我们八零后一代年轻人而言并不是暮色雅园。
如今,有的年轻人爱饮港式奶茶,有的则钟情于意式咖啡,有的更流连于葡萄美酒。商品社会带来了众多的选择,而个性张扬的年轻人也乐于在繁多的选择中体现自我、发现自我。笔者作为一名入职不久的八零后公务员,最爱的还是中国的传统饮料——茶。
不少身边的同事总是笑曰:“你怎么会喜欢喝茶、研究茶呢?不像是你这年龄段感兴趣的事情呢。”其实,对茶的喜爱最早源自于父辈的教诲,幼时随父亲一起品茶,也聆听了诸多关于茶的故事。父亲曾说:“茶叶是百草之英,茶与儒通在中庸;茶与禅通在神和;茶与道通在自然。古代文人以物喻人,将饮茶化为品茗,茶的意味也包涵了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人的品行。”
异变的反思
随着从校园踏入社会,笔者逐渐感受到,现实中的茶“文化”似乎有所异变。近年来,由于一些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烟酒等礼品开始渐渐变得没有那么畅销,唯独茶叶的受青睐程度经久不衰。而且,现在的一些领导干部不仅喝茶,还讲究喝好茶,沏茶也得有一定的“功夫”。这看似是回到了古人的境界,邀上三五好友,来上一壶上好的铁观音、普洱、碧螺春或者金骏眉,谈论人生理想或者分析国家大事。然而,事实却不尽如此。
中国社会讲究“人情关系”,求人办事以茶为礼更是常见。笔者在机关任职,逐渐发现茶已经化身为一块疏通关系的敲门砖或是道具,越是好、越是贵的茶,就越能体现出送礼者的“诚意”。更有甚者另辟蹊径,时常有新闻媒体报道,行贿人在茶礼的包装盒内放入一定数额的现金。这样,送的时候又不至于太明目张胆,被人发觉,又能够为自己的礼品增添一点分量。当然,也有部分人的确是爱茶,但其所钟情的,仅仅只是局限于茶本身而已,喝的未必就是那股茶的意境。一些领导干部觉得,收受茶礼与喝茶是一件比较“文艺”的事儿,特别是喝好茶、贵茶,看起来、听起来,都能够传达出一种品位与身份,而对于茶所蕴含的深意,却从未深入品究。
清正廉洁茶之深意
常与身边的同事或同学谈及如今茶文化的异变,大多不以为然,甚至有朋友说道“你年纪轻轻的,对传统文化这么执著,何必呢”,故颇有“众人皆醒我独醉”之感。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醉茶”悟道,浅茗细品中感知茶之哲理与为人处世的深意,对我们八零后一代年轻人而言并不是暮色雅园。
“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中的经典名言。其中的“俭”字与今天反腐倡廉的价值取向可谓高度一致。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提出“茶之性俭,廉美和敬”的立意,其实就是“茶德”的风韵,也涵养了“廉”的真谛。在古代,不论是清贫自守的士大夫们还是身居高位的官员们,以茶相会,“一杯芳茗成清宴”是社会的时尚。蔡元培先生赠北大同仁白雄远先生墨宝:“自扫竹根培老节,愿携茶具作清欢。”茶与廉融为一体,“以茶养廉”的精神定格为“茶风”,长存不衰。而如今,在社会利益的影响下,人们却利用“廉之象征”做出“不廉之事”,真是令人叹息。
茶,因广纳天地山川之灵秀,日月寒暑之灵气,形成了清正而廉洁的秉性。父亲从小就以茶教导笔者要做一名正直、守操的人。唐代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中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在茶壶上也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句话:“可以清心也”。之所以茶可清心,在于饮茶使心灵变得净、洁、美,显示出“历尽艰辛成极品,自甘恬淡散清香”的高洁,而正是这样,方可“以茶养廉”。倘若那些领导干部真的以茶为好,明白茶中“清正廉洁”的深意,又怎会收受那些昂贵茶礼,违背人民的意愿做出受贿贪腐之事呢?
领悟茶中“静”界
其实,朋友与同事对笔者“醉茶”而感到诧异,其中原因不难理解。的确,八零后年轻人应该张扬个性,探寻新鲜事物并充满活力,而茶的“静”,似乎与这股活力并不相称。可实际上,笔者一直记着自己的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国家公职人员。作为一名人民的公仆,必须戒骄戒躁,为群众行廉洁之事。要“静”心体会茶香中所蕴藏的深意,并时刻告诫自己,正直做人,清白做事。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这种与自然和谐统一,不受邪念所扰的心境就来自于“静”。儒家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佛家以人的心灵不为名利欲望所占据、人的思想不受外界的干扰为静。这种“静”既顺乎茶之本性,又合乎人之心性。而这样的心性正是我们所有八零后、九零后公职人员应该明晓与具备的。探茶之“静”界,让个性的八零后牢记自身使命职责成为自觉。如此一来,方能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逐渐转变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
栏目编辑:施杨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