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一时间成为全球瞩目的明星国家,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而我国似乎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如今,在全球经济弱复苏的背景下,我国却遭遇了“成长的烦恼”,高速运转的金融业与疲软的实体经济不相匹配,大量闲置资金由于大型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本性,反复于金融领域,而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获得的支持甚少,结构的不合理,给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就像一个正在高烧中的病人,外在火热,内在寒冷。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陈享光教授,为发烧的中国经济支支招。
金融热、实体冷的现象与原因
金融热、实体冷,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表现。究其原因,多种多样。
中国人民银行7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5万亿美元,再度创出历史新高。自199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2000年起,外汇储备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末,居全球第二位;2006年起,外汇储备达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开始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大持有国;现今,已稳居全球第一位。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能够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抵御金融风暴,稳定汇率以及维持国际信誉。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往往持有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但这并不意味,外汇储备越多越好。据统计,中国每年引进大约5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为此,国家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同时,又持有大量外汇储备,闲置不用。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俭用借钱给国外,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陈享光指出,“通俗来说,外汇储备就是将一国资金借予另一国,而另一国会用这些资金支持其国家建设,包括国内、国外。我们把钱借到国外,由于我国为吸引外资有各种优惠政策,总量一定的基础上,我国企业相应的支持比例就变少了。”同时,近年美元持续贬值,我国的人民币在持续升值,相对应来说,意味着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面临贬值。
其次,虽然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放量,但是与之相关的投资到位资金却未同步增长。
另外,由于实体经济自身利润率不高,将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的回报率就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群体,并不愿意将钱投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资本兼具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特点,易于投机获利。4万亿政策,表面上是支持中国实体经济,但是并没有真正用到实处,多数是在效益低下的地方滚动,反而刺激了资本金融化。
此外,我国实体经济自身缺乏竞争性、生存能力弱。
支招中国经济
为避免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的持续扩大,陈享光建议:
第一,防止过度金融化。一国金融的发展应当与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过度金融化不仅达不到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而且还将带来过度的投机和难以控制的风险,留下危机的隐患。简单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比如期货等,有利于分散和规避风险,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度的金融化将会极大地强化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相对独立性,造成难以控制的经济不平衡性和金融的不稳定性,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复杂金融工具的反复衍生和过度证券化不但不能最终消灭风险,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和放大风险,进而引起全球性金融危机。要认识到金融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市场的两面性,它既能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但也能制造巨大的资产泡沫,对仍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金融化的发展必须是有节制的,要避免盲目推动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证券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同时,还应该加强审计和信息披露的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盲目投资。
第二,鼓励资源向生产性部门流动,避免金融资本的过度积累。货币资本的积累实质上是对货币形式或对货币索取权的积累,在其积累过程中总会在一定阶段出现货币资本的过剩,并且这种过剩会随着信用的扩大而发展,结果导致贸易过剩,生产过剩,信用过剩。因此,需要通过适度的管制或调控措施控制货币资本的积累,如控制货币的资本化,避免货币资本的过度累积。虚拟资本的膨胀从本质上来说是非生产性的,它并不增加一国的实际财富,各种金融游戏在浪费了大量的实物资源的同时,还吸引人力资本向金融部门集中,大大降低了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所以,政府在一开始限制复杂金融衍生工具使用的同时,还应该出台各种政策鼓励资本、人才向生产性部门的流动。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要避免对外国货币形式或货币索取权和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否则国外金融资本的过度积累所引发的危机会给我国造成重大的损失。
第三,加强对国际储备和国际投资的管理。全球化条件下,国外金融资本的过度积累不可避免地导致其他国家对其货币或货币索取权的过度积累和虚拟资本的积累,当金融过度积累引发危机时将对引起所代表的货币资本的大大减少,从而造成资本的损失。为此,必须加强国际储备和对外投资的管理。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也是美国的最大债权人之一,次贷危机和美元的贬值将导致美元资产价值的缩水。为减少我国国际储蓄的损失和国际投资的损失,一方面要加强对国际储备的总量控制和结构管理,避免过度累积和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加强对外投资和对外投资的管理,控制金融性投资,增加对战略性资源和产业投资,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没有根本性改变之前,我们必须防止对他国货币或货币索取权的过度积累,防止对国际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
流动性短缺吗?
一般情况下,流动性缺乏,会引起通货紧缩,令实体经济受损。我国面临的是企业在货币资本意义上的流动性短缺,这种短缺造成的危害更严重。陈享光指出,实体经济缺乏货币资本这一驱动力,整个资本运动的联系性被破坏,实体经济必然下滑,必将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更多企业破产、推出市场,失业增加,金融风险加剧等。
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企业却缺乏货币资本。企业经济运行中,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需保持一定比例。当企业货币资本缺乏时,将难以正常循环周转。只有资金进入高效而诚信的企业,才是中国经济之福。 但是,为什么流动性不缺,但是企业货币资本却短缺呢?
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过度的金融化、货币化,本应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资本,被过度投入到金融业,在金融领域自我循环,更有甚者,变成投机资本。陈教授指出,“实体经济游离出来的资本不断投入金融领域,金融机构把从实体经济中游离出来的资本和社会集中的储蓄更多地提供给消费者购房,而房子是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本。一些房地产商虽然自身发财了,但是整个实体经济由于缺乏资本补充而受到影响。”本应投入到其他实体经济的资本被用于投资房地产。资金投入到房地产未尝不可,但是也应发挥正常作用,而不仅仅是投机待涨。
同时,陈教授认为,钱荒在我国其实并不存在,因为我国还存在通货膨胀问题,CPI还在上涨。短时间的股市暴跌、二级市场债券大量遭抛售等,并不是缺乏流动性造成的,与实体经济困境、人们对实体经济发展信心不足、国际环境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有关。“仅仅流动性趋紧,不会产生这么剧烈的反应。”
中小企业何去何从
金融的本质是嫌贫爱富,因此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很多。
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很难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这些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在很长时期内,我国对不同所有制采取不同的政策,同时经济结构变革、金融结构的变革并不是同步的,存在结构性偏差。国有金融对国有企业,大金融机构对大企业的服务相对较多,小企业则缺乏这种对称金融机构提供对称金融服务。
要想突破困境,首先要破除人为的制度或政策歧视性,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发展与之匹配的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开辟更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如发展中小融资机构或微型金融,给中小企业以政策性金融支持和扶植,进一步发展二板市场和中小企业板市场。
其次,中小企业也要在发展中寻求自我突破,准确定位,明确自身的优势,或者创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在当下制造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更需要企业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制假、造假、售假注定走不远。
如今的金融改革已拉开了帘子的一角,7月19日,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昭示出中国新一届政府在推进金融改革方面的决心,利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提升银行服务水平,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中国距离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体系和有效的资本配置仍然任重道远。在信贷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优质国企或有更多筹码来获取优惠贷款,这或许将加剧企业贷款利率的两级分化。
金融热、实体冷的现象与原因
金融热、实体冷,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表现。究其原因,多种多样。
中国人民银行7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5万亿美元,再度创出历史新高。自199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2000年起,外汇储备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末,居全球第二位;2006年起,外汇储备达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开始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大持有国;现今,已稳居全球第一位。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能够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抵御金融风暴,稳定汇率以及维持国际信誉。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往往持有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但这并不意味,外汇储备越多越好。据统计,中国每年引进大约5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为此,国家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同时,又持有大量外汇储备,闲置不用。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俭用借钱给国外,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陈享光指出,“通俗来说,外汇储备就是将一国资金借予另一国,而另一国会用这些资金支持其国家建设,包括国内、国外。我们把钱借到国外,由于我国为吸引外资有各种优惠政策,总量一定的基础上,我国企业相应的支持比例就变少了。”同时,近年美元持续贬值,我国的人民币在持续升值,相对应来说,意味着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面临贬值。
其次,虽然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放量,但是与之相关的投资到位资金却未同步增长。
另外,由于实体经济自身利润率不高,将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的回报率就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群体,并不愿意将钱投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资本兼具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特点,易于投机获利。4万亿政策,表面上是支持中国实体经济,但是并没有真正用到实处,多数是在效益低下的地方滚动,反而刺激了资本金融化。
此外,我国实体经济自身缺乏竞争性、生存能力弱。
支招中国经济
为避免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的持续扩大,陈享光建议:
第一,防止过度金融化。一国金融的发展应当与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过度金融化不仅达不到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而且还将带来过度的投机和难以控制的风险,留下危机的隐患。简单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比如期货等,有利于分散和规避风险,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度的金融化将会极大地强化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相对独立性,造成难以控制的经济不平衡性和金融的不稳定性,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复杂金融工具的反复衍生和过度证券化不但不能最终消灭风险,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和放大风险,进而引起全球性金融危机。要认识到金融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市场的两面性,它既能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但也能制造巨大的资产泡沫,对仍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金融化的发展必须是有节制的,要避免盲目推动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证券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同时,还应该加强审计和信息披露的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盲目投资。
第二,鼓励资源向生产性部门流动,避免金融资本的过度积累。货币资本的积累实质上是对货币形式或对货币索取权的积累,在其积累过程中总会在一定阶段出现货币资本的过剩,并且这种过剩会随着信用的扩大而发展,结果导致贸易过剩,生产过剩,信用过剩。因此,需要通过适度的管制或调控措施控制货币资本的积累,如控制货币的资本化,避免货币资本的过度累积。虚拟资本的膨胀从本质上来说是非生产性的,它并不增加一国的实际财富,各种金融游戏在浪费了大量的实物资源的同时,还吸引人力资本向金融部门集中,大大降低了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所以,政府在一开始限制复杂金融衍生工具使用的同时,还应该出台各种政策鼓励资本、人才向生产性部门的流动。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要避免对外国货币形式或货币索取权和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否则国外金融资本的过度积累所引发的危机会给我国造成重大的损失。
第三,加强对国际储备和国际投资的管理。全球化条件下,国外金融资本的过度积累不可避免地导致其他国家对其货币或货币索取权的过度积累和虚拟资本的积累,当金融过度积累引发危机时将对引起所代表的货币资本的大大减少,从而造成资本的损失。为此,必须加强国际储备和对外投资的管理。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也是美国的最大债权人之一,次贷危机和美元的贬值将导致美元资产价值的缩水。为减少我国国际储蓄的损失和国际投资的损失,一方面要加强对国际储备的总量控制和结构管理,避免过度累积和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加强对外投资和对外投资的管理,控制金融性投资,增加对战略性资源和产业投资,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没有根本性改变之前,我们必须防止对他国货币或货币索取权的过度积累,防止对国际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
流动性短缺吗?
一般情况下,流动性缺乏,会引起通货紧缩,令实体经济受损。我国面临的是企业在货币资本意义上的流动性短缺,这种短缺造成的危害更严重。陈享光指出,实体经济缺乏货币资本这一驱动力,整个资本运动的联系性被破坏,实体经济必然下滑,必将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更多企业破产、推出市场,失业增加,金融风险加剧等。
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企业却缺乏货币资本。企业经济运行中,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需保持一定比例。当企业货币资本缺乏时,将难以正常循环周转。只有资金进入高效而诚信的企业,才是中国经济之福。 但是,为什么流动性不缺,但是企业货币资本却短缺呢?
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过度的金融化、货币化,本应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资本,被过度投入到金融业,在金融领域自我循环,更有甚者,变成投机资本。陈教授指出,“实体经济游离出来的资本不断投入金融领域,金融机构把从实体经济中游离出来的资本和社会集中的储蓄更多地提供给消费者购房,而房子是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本。一些房地产商虽然自身发财了,但是整个实体经济由于缺乏资本补充而受到影响。”本应投入到其他实体经济的资本被用于投资房地产。资金投入到房地产未尝不可,但是也应发挥正常作用,而不仅仅是投机待涨。
同时,陈教授认为,钱荒在我国其实并不存在,因为我国还存在通货膨胀问题,CPI还在上涨。短时间的股市暴跌、二级市场债券大量遭抛售等,并不是缺乏流动性造成的,与实体经济困境、人们对实体经济发展信心不足、国际环境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有关。“仅仅流动性趋紧,不会产生这么剧烈的反应。”
中小企业何去何从
金融的本质是嫌贫爱富,因此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很多。
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很难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这些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在很长时期内,我国对不同所有制采取不同的政策,同时经济结构变革、金融结构的变革并不是同步的,存在结构性偏差。国有金融对国有企业,大金融机构对大企业的服务相对较多,小企业则缺乏这种对称金融机构提供对称金融服务。
要想突破困境,首先要破除人为的制度或政策歧视性,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发展与之匹配的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开辟更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如发展中小融资机构或微型金融,给中小企业以政策性金融支持和扶植,进一步发展二板市场和中小企业板市场。
其次,中小企业也要在发展中寻求自我突破,准确定位,明确自身的优势,或者创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在当下制造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更需要企业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制假、造假、售假注定走不远。
如今的金融改革已拉开了帘子的一角,7月19日,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昭示出中国新一届政府在推进金融改革方面的决心,利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提升银行服务水平,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中国距离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体系和有效的资本配置仍然任重道远。在信贷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优质国企或有更多筹码来获取优惠贷款,这或许将加剧企业贷款利率的两级分化。